幸福树矢量图片:话语权 切莫沦为话语霸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02:29:17

话语权 切莫沦为话语霸权2012年01月31日10:13   来源:《四川日报》

 

 龙年伊始,一个地方电视台职场招聘节目的视频片段,在网络上引发了一起公共事件。节目主持人和由企业老板们组成的嘉宾团,因被认为对一个求职的海归女孩百般刁难和打压,受到几乎一边倒的舆论批评和谴责。

  完整地看完这段视频,网上的舆论和批评并无不当。当事的主持人虽是一所大学的教师,在多家电视台客串节目主持人,却似乎缺乏应有的气度和风范。求职女孩在自我介绍中,说自己喜欢读莎士比亚用 “英雄双行体”写的诗歌时,主持人有些反应不过来,转而对女孩冷嘲热讽。不太友善的调侃和刁难诘问,刻意将原本不卑不亢的女孩贴上 “狂浪”、“攻击性”、“眼神写满蔑视和恨”、“太假太可怕”这样的标签,终于煽起了那些可能平时习惯于下属员工们卑躬屈膝的老板们的情绪。一个电视转播的招聘节目演变为一场由主持人和老板们互相应和、对求职者作言语围殴的场面。

  这个节目本身,并不太值得评论;由于演变为一起网络公共事件,就值得一说了。

  媒体工作者的特殊职务行为,具有职业优势,话语往往成为一种权力。在电视节目中,这种话语权力并非单纯由节目主持人个人知识积累所获得,而是因为授受关系所赋予,属于公众话语权。作为媒体人,不论是兼职还是专职,理性地行使话语权,适度有分寸地掌控这种公共权力,妥当运用职业话语的优势地位,应该是基本的职业道德和操守。因而,在实际运作中,主持人决不应该利用自己的这种话语优势地位,强制节目的其他参与者适应自己的话语环境——须知,话语权不应是话语霸权。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这段广为传播的视频中,主持人仅仅因为和参与节目的求职者知识结构差异带来的尴尬,就情绪失控,滥用起公众因信任大众传播媒体而赋予的话语权,这就违背了媒体应该遵循的客观公正原则。

  如同手中握有公权的社会管理者自身绝不能陷入任何一种利益格局一样,在节目中作为媒体方的主持人也应当是一个利益格局之外者,他应该是节目谈话场面的控制者,负责居中调停和引导求职者和招聘者之间的对话。如果他言语失当,靠近利益格局的一方,就很难做到公允公正。而这一公共事件中,主持人在招聘者和求职者的对垒博弈的时候,由于自身言语不当,就站到了利益格局中一方的立场,利用话语权打压求职者并作出对其不利的定论。这样的结果,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这样的印象:本该客观公正的媒体人与资本利益集团结成了不正当的利益共同体。这样的社会现象,在当前已经造成了公众的高度敏感,难怪会引发汹涌的网络民意和舆论的谴责。

  不妨说,在这一事件中,主持人因为不适当地运用公共话语权,便有意无意地褫夺了求职者公平获得就业机会的权利。这种滥用公共话语权的后果,便是与强势的利益集团融为一体,向公众传达出一种有违社会公平正义的不和谐价值倾向。而这样的价值导向,不可避免地会消解媒体的公信力,自然不利于社会诚信的构建。

  法国学者福柯认为,权力对于话语的优先支配地位和决定性值得重视和警惕。据此而言,提醒自己妥当运用手中权力,慎用话语,不独公共传播渠道和媒体工作者必须时刻注意,对于担负社会管理的行使公权者,同样也是应该时刻谨记的。□刘传建(作者系本报首席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