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神器无法使用:中国企业之“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7:12:33

   中国企业贡献给世界人民的不应该仅仅是高品质的产品与服务,更应该是背后博大精深的以中华“和”文化为主旨的现代企业精神。

  正在走向国际化的中国企业需要挖掘来自本民族的文化基因,并将之转化为强大的思想与行为动力。如果说,有一种文化深深扎根于民族的土壤,一以贯之、与时俱进,反映了当代先进文化的思想内涵,为企业的实践活动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和永恒价值的指导思想,我们相信,她应该是中华民族的“和”文化。

  “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当代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放之于全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放之于本民族,“和平崛起”是中国新世纪的发展道路;放之于一区域,“详和与安定”是社会前进的根本前提;放之于单体的人,“礼之用,和为贵”则上升到思想高度,形成为人们行为的根本准则。

  “和”文化对于企业,尤其是中国企业而言,更具有深远意义与现实价值。

  技术飞速发展、市场变幻莫测、竞争日益激烈、全球化与本土化相互交融,面对内外部环境中的诸多变量及不可预见之因素,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中国企业需要强大的思想理念做支撑,才能驾御技术、驾御市场、驾御各种环境;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在巩固自身根基的同时,走在时代的最前沿,引导行业方向、不断满足并创造客户价值。

  这一强大的思想理念,超越时间与空间限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上升到哲学角度,它能提供给企业生存所需的根本价值观和根本方法论原则。“和”文化当之无愧地成为这一思想理念的内核。我们从三个基本角度阐述“和”文化之于企业组织的价值。

  企业与环境之“和”。企业的生态环境从广义而言,包括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从狭义而言,指与企业生存息息相关的生态圈,它的主要构成部分有股东、金融机构、供应商、联盟伙伴、行业协会、媒体、政府、所在社区等等。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但同时也必须具备独立的生存能力,即在承认自我差异性的同时与他人和谐共处。企业与其生态圈成员表面上以“利益”为纽带,实质上是价值观与价值观之间的对话,彼此对“价值”诉求点的不同导致了各种矛盾和冲突的产生。正视这一现实,并始终使自己拥有主动权,变矛盾冲突为发展动力,需要企业具有兼顾八方的视野、海纳百川的胸怀以及正确的思想态度和做事原则。概而言之,这就是中华“和”文化之中“和而不同”的理念。“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和,承认并尊重彼此的差异性;不同,从性质上对不同对象做了区分;和而不同,是产生新结构、新事物、新生命的前提。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企业非但不可能脱离其生存环境,并且时时刻刻都在与外部环境发生关系。不被时代所淘汰,企业必须有勇气以开放的心态和架构不断融入新元素、新构件、新技能,不断摒弃旧的自我、成就新的自我,并以承认他人存在、成就他人价值为首要前提。

  企业与自身之“和”。企业是由人构成的经济组织,身在企业之中的人往往看见的只是单体的人,而看不见抽象意义上的企业,只有当企业暴露出较为明显的问题、甚而影响到生存时,人们才开始认真反思企业是什么?企业如何持续发展?然而,在企业中所出现的问题,我们绝不可将之视为某个局部、某个部门或某个人的问题,实质上,企业中的所有问题,无论它以何种形式显现,突出反映在哪个方面,都是系统和整体问题。从系统和整体的角度看企业,所谓问题,就是不匹配、不协调、不均衡、不合乎常理、不符合价值标准,企业成了矛盾的集合体,而不是统一体。再进一步,任由这种状况或状态长期存在,矛盾必然会集中爆发,后果自然不可想象。能够驾御外部环境的企业,往往都具备驾御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而驾御也只是手段,实现身心的和谐、内外的统一、精神与物质的均衡发展才是目的。达到这一境界,中华的“和”文化为我们提供了根本法则。《礼记·中庸》记载:“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里的“和”,指的就是一种尺度和原则,应用于人身上,指人性发为感情而合于礼节法度;应用于企业,则是指理性与感性的均衡统一、文化与制度的匹配发展、思想与行动的协调一致。从内在规律上把握企业的生存之道,需要用心灵体悟中华“和”文化的精神。

  企业与客户之“和”。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常常被人们理解为不是以企业为中心,就是以客户为中心,往往缺乏第三方视角的审视。其实,企业与客户发生关系,重心不在企业、也不在客户,而是介于两者之间,在动态过程中把握供需之间的这一平衡点被视为经营的最高艺术。而今,这项艺术已经被引向纵深化的发展方向,即通过不断创新摆脱同质化之间的竞争,从分散走向集中;把握核心环节、整合行业资源、为客户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树立品牌形象、建立产品标准,并努力使之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所有这些,促使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短、界限越来越模糊、变化越来越迅速,平衡点的把握也就越来越困难。战略布局与策略应用往往被交织在一起,常规的科学量化工具已不再适用于瞬息万变的市场,企业人员需要走出办公室,倾听客户的声音,永远与他们保持最新鲜的感觉,以便能不断提供完美的客户体验。这一过程既有感性认知、又有理性分析,而最终还要回到现实世界之中去检验产品与服务的价值。失败的企业,在处理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时,不是自以为是、无视客户的存在,就是完全顺从、没有自己的思考,最终的结果则不是失去客户就是迷失自我。成功的企业,在把握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时,可做到一脚门里、一脚门外,不断置换角色,反复思考、探索、实践、检验、创新……价值则蕴藏在客户与企业在互动过程之中所产生的认同、信赖甚至是依恋。但什么是让客户持久信赖并追随的东西呢?什么是企业与客户之间永恒的主题及价值纽带呢?怎样持久、牢固地抓住这一价值纽带、不断提升企业的经营境界呢?中华的“和”文化为我们提供了最高真理与最高智慧,它是真善美的统一,至真至善至美就是“和”之“至德”。求真是认识和把握“和”之道,企业与客户之间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和谐关系或状态构成了“真”的本质,“真”中包含着一定的质,但恰到好处;求善是通过活动以实践“和”之道,企业实践以客户为对象性,价值产生于客户对企业的认同之中。“致中和”包含着以理想的中和关系规范构建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并在动态发展中不断保持这种平衡关系;“美”的本质亦是“和”,“天地之道美于和”,它体现了一种秩序、结构之美,反映了自然与社会的本质规律。以“和”为支撑,企业展现的是思想之美、行为之美、形象之美;以“和”为主旨,企业传递给客户的是一种美的经营境界。

  屹立于世界舞台,展现民族风采,彰显自我价值,中国企业贡献给世界人民的不仅是高品质的产品与服务,更是这背后博大精深、开拓进取的思想理念,这便是以中华“和”文化为主旨的现代企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