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的神兽:如何阅读《大藏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7:54:20
 

智宗法师:致商界精英阅读大藏经的一封信

发表于:2009-10-29 0:58:21

 徐总:

您好!我是普陀山的智宗。

前天的一席谈话,虽说时间并不是很长,但至今想来,仍然令我感触万分,特别是在最后临行时,徐总您还着意提醒我一定要给你一个读经书的单子,这更让我记忆尤深。平心而论,作为一名工商业巨子,能在世事冗杂的生活状态中对佛教事业抱有这样巨大的热忱,而且还能树立下矢志学佛、毕生弘法、创新佛教的宏大悲愿,用我们教内的话来说,这实在是“诚可谓希有”!因此,在感动之余,我赶紧把电子版的大正藏(全本)光盘(含检索、辞典和印顺法师全集)找到,并和小刘商量好何时给她,以便能尽快交付给您使用。阅藏用的单子此次也和这个邮件一起,用附件形式发给您。不过,需要解释的是,那天谈话时我说阅藏应该用《阅藏知津》来指导的,但考虑到这套书依然是古版本的线装书,卷册又有很多,您看起来也许不太方便,所以,我最终还是选了这个简单的、白话文的《浅谈阅藏次序》,当然,这个阅藏用的单子如果用我所说的“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标准来衡量,也还是繁琐了些,但作为一个可以快速地了解藏经大概内容的入门指南来说,它其实已算是够简捷而全面的了。

说起藏经,我觉得还有必要强调,如果不是为以后的学术研究而仅仅是为指导现实生活所用的话,其实那天戒大和尚的有一句话就足以令人深省了!但因为时间有限,该话题当时是一言即了,并未展开,私心以为力度稍显不足,所以借此机会,希望徐总允许我冒昧地替大和尚多饶舌几句。

戒大和尚的那句话是这样说的:“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管理经验,其实完全可以弥补佛学知识的不足。”这句话有两方面的意思需要认真体会:一是从正面说。佛教认为“佛法即世法,世法即佛法”,二者是不一不二的关系。用社会上的话来理解它,谈古的,为什么修身就能齐家,齐家就能治国,治国就能平天下?“其事虽别,其理一也。”讲现在的,为什么好厂长能做好市长,好市长能做好主席?也是“其事虽别,其理一也。”当然,这个“理一”,并不是仅指其中的管理技巧与艺术相同相似,更为关键的是,无论做什么,其实最核心的都是在做人的思想工作、心灵工作(做企业不是如此?),这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宗”,也就是佛教修行修持的“心”,若用佛经上的话来说,就是“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哪一门都是佛门!哪一种知识都是佛学知识!再从反面说。我们之所以修行——换个词语:做人和做事——总是遇到烦恼和挫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内心存在着太多的分别和执着,比如说,凡人都要分个你我他,凡事都讲你的我的他的,凡知识都要用条条框框来分门别类,如这是佛学,那不是佛学等等,结果头脑里看似条理分明,错落有致,实则徒增心里负担,限制思维发展,大脑也越学越思路狭獈,越学还越是难以放下(俗谓习惯成自然,即佛说业力所致,执着不舍),于是我们就做不到“有容乃大,无欲则刚”,我们做人做事就做不到游忍有余,无往而不利。正因如此,佛陀在证道时才就一直慨叹:“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本来都是佛),皆因分别执著、颠倒妄想而不能证得。”诚哉斯言!也正因为如此,通常所谓佛教的修行,无论显宗也好,密宗也罢,坐禅也好,念佛也罢,最终也必以消弭分别、扫荡执著为趋极——如坐禅坐到“粉碎虚空(空空)”,念佛念到“打成一片”,这也还是“其事虽别,其理一也。”所以,虽说隔行如隔山,但隔山却不隔理,“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管理经验,其实完全可以弥补佛学知识的不足”,这话确是大有深意!

那么,这样说来,是不是佛经也就可以不用看了?

这当然不能如此绝对!此正如好琴需妙指,方能仙乐飘飘,也亦如俗云修行在个人没错,却也要有个领进门的师父——佛经则进一步对此比喻:船载你过了河,剩下的,你就只管去用双脚走路,不用再想一定要扛着船了,否则,那样岂不是有些累赘?此即船要用,却不执着于船,经要看,却又要把经“看破”之意。所以说,那天戒大和尚仍然多次强调学佛要多看看《阿含经》,我也在一旁随喜赞叹如是如是,但从另外一角度来说,如果徐总已经看过《佛法概论》之类的书籍,并且对世间的一切奇幻莫测都能泰然处之,平常心对待的话,那么,实话实说,这《阿含经》不看也罢,因为以百数计的《阿含经》所述内容也即这两大方面:一是知识上的——讲解佛教的基础,如四谛十二因缘、三乘教法,还有佛教人生观、世界观等等;一是思想上的——让我们了解原始佛教时期佛教的真实面目,破除怪力乱神,回归人生佛教的本然。换一句话来说,《阿含经》是扫盲破迷的基础课本,这对已经超越此一阶段的人来说,当然其重要性大大降低!所以,如果不是进行学术研究——为学日益,进行学术研究还是要多看看的好——而是期以对现实人生最直接、最有效的话——为道日损,越简单越好,有如下这几本书足矣。

《华严经》——扩展心量,令我们心胸大度。

《金刚经》——开发智慧,提升大脑思维的层次。

《法华经》——教授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令我们灵活自如。

《维摩经》——更会使我们深知如何为人处世,即俗而脱俗。

《童蒙止观》——佛教最简易的健康养生、悟了实性的修行之道。

如果再要简的话,一部《六祖坛经》足可。如果再要短的话,一篇《心经》即够。但最简单的最深奥,最简短的最复杂,佛教如此,世事如此,这也是人生真实而沉重的轮回怪事,所以,还是稍稍多看几部——以上面所述《华严》等五部为主的好。

不知这是否可算是读经用的单子呢?

一点感慨,姑述如上。学识浅陋,见解行文及语气不当之处,还望徐总海涵!

   此致

法安!

                                                 普陀山  智宗

                                            二○○三年九月三十日

来自:智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4f352401000a45.html

  读佛经不再愁!给广大同修提供几个现存全套佛经《大藏经》阅读及下载的网址!

《大藏经》网址
其一,
http://sutra.goodweb.cn/
其二,http://www.qldzj.com.cn/
其三,http://www2.fodian.net/BaoKu/
其四,http://www3.fosss.org/

提供阅读与下载。感谢净信的佛子们能将《大藏经》做成电子书公布于社会及网络,使学佛能很方便的阅读佛经。善哉善哉!功德无量!


《大藏经》是我国古代大德法师居士,及帝王将全国各地流通的经书汇编成册的大经集。有近千部佛说原经,及数百部菩萨,大德法师所作论疏,所蕴佛法智慧不可言喻。历来都有大行法师居士阅藏读经,而且足获大益!


由于《大藏经》所收录来源于各地,故而其中难免会有民间或善或恶有意无意以佛名所做经论,以及外道经论,或与佛法完全背离的假经(多为天魔外道破坏佛教假佛名所作,如密教部的大多数经论,宣扬杀盗淫一身成佛修法,破佛戒定慧一乘佛道。史料记载及法义已证明。)。民间所作大多以劝世向善及救灾除病等为主,中有个别法义不合佛说经教,多集中在疑似部,古逸部(少部分,疑似古逸中亦有很多正法经);有数本外教经论集中在“外教部”中,如古代道家排斥佛教所作《老子化胡经》等(外教部亦非全是外教);至于假经大部分集中在密教部,古逸疑似部中亦有少部分,其经论为印度佛教后期隐没之际,融合了当时印度教性力派等多个外道的教义、修法、神祇等,假以佛名,成立密教(金刚乘教),后来传入了西脏。所以西脏的神祇供奉及部分修法与印度教有很大的重合,而与佛法相背离。这在历史文献有明确记录。假佛菩萨名,抄袭部分正法文句穿插文中作掩饰,暗里拔无因果,宣扬男女双修,蛊毒诅咒,符术盗窃,及挑拨离间谩骂释迦佛传显教正法修行慢,极度夸张地赞宣密教咒语、双修等能一身成佛。如其“六道金刚咒”被说成不用念不用修,带在身上就能一身成佛,而且作恶无罪。鉴此,阅藏之时须小心谨慎,建议先读正法经教,具足一定的佛法正见资粮后(尤其是《大佛顶首楞严经》佛法之正法镜,一切邪见蛊惑的言论都原形毕露,天魔外道最怕也最爱诋毁。),再于密教部中辨别正邪,以免善根未定之际,被密经邪见误导。


值得一提的是,佛法只有一个,本无部属之分,古代在藏经整理时,为方便分成了多部,因此部名不一定就代表经典的内容属性。同时有的经典分部时有不合理之处,如根据有较大篇幅的咒就把少数几部释迦正传显教正经《大佛顶首楞严经》等写入了密教部,本非密教经,且与密教经完全相反,《楞严经》中严格指出杀盗淫妄酒肉是堕落之途,是修行坚决先要断除的,是魔王等破坏佛法的手段与诱惑。而密教假经则宣扬咒杀、符盗、淫修。并且拔无因果,说只要念密咒,修密法,就作恶无罪还能一身成佛(详见密假经)!而在般若部中,也有极少数的密假经,也许当时根据经名有“般若”二字,将其分在了般若部,有《实相般若波罗密经》《金刚顶瑜伽理趣般若经》《遍照般若波罗蜜经》《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么耶经》《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等五部密假经,虽有五经,名不相同,篇幅相异,但内容文段却有重复,极似抄袭伪造,并且内容拔无因果,说杀人无罪,还能马上成佛:“若有得闻一切法普胜平等般若波罗蜜多理趣法门,信解受持读诵正念思惟,假使杀害三界一切有情,终不因斯堕于恶道。何以故?已受调伏心律仪故。常生善趣,修菩提行,疾证无上正等菩提。”

“拔无因果”这基本就是密假经的“口头谗”。


所以读经中要格外注意!此外,有的网站还有《佛学电子词典》。须注意词典编辑者除修行的居士法师,还有佛学家,历史学家,他们在论作时,基本以客观的史学作解,难免有不合佛说之处,如有不以佛法义理而以历史研究的角度随便毁谤某佛经是假经,甚至毁谤佛说决定正教《楞严经》。法师居士的解释,大部分是正确的,也有个别不合经法,所以词典可以作个参考,不作特别深依。唯有佛说原经正法义理才是修行究竟根本的依止之处。有的网站还有《续藏》,《续藏》是历代大德法师,居士的著述,及后来译出的经典,还有一些民间造的经,写的书。当然也有密教喇嘛,上师等的论述,内容多说的是密咒,及引用少数的正法。一般在总部属名上已经标出,如“印度撰述”“本土著述”等。佛在《涅槃经》中再三教诲修行“依法不依人,依理不依经”为什么?因为人有“假人”,经有“假经”,魔王邪辈及外道时时刻刻无不欲毁坏佛法,变化成佛菩萨罗汉辟支佛,僧人居士的模样,或假佛名义伪造各种假经,宣扬杀盗淫,破佛戒定慧三无漏学唯一一乘解脱决定道路。或变现各种神异,说各种妄语假话,来诱骗众生皈依邪信远离释迦正法。很多正法经典都提醒修行者,不要以相认法。密假经却专门注重异象,排场,灵异,并坚决说想象观想的就是真实。这在密假经中到处都是。


另外,对于法师居士的作书,讲义,应持以辅导书的态度,佛说原经才是根本的教科书,法师居士修行再高,未必就达到了佛的境界,也未必就读过一切佛经,因此所作论述中,难免有不合佛说经教之处,甚至毁谤佛法之处,包括有名的古今法师,居士。现在很多修行者拒绝读经,或舍却根本的佛说原经,专以法师居士的著述为依止,代代续补,谬谬相增,相互言传共毁佛法,加速末法时节,佛法经教的隐没。这个令人遗憾的情形,比比皆是。佛法原经必须兴盛!才能救挽末世!鼓励佛子,勤读原经正法!

广参经教有莫大的益处:
    首先可以避除邪短见,如上所说,不会因为少闻少知,不知山外有山法外有法悟外有悟,而自以小法满足,未证谓证未得谓得,谤圣毁法堕于恶道。
    二者免除邪见,修行悟道非是易事,稍有不慎则生邪悟,此经未说他经则有指正,广读佛经即可如亲坐佛下受教及时纠正。
    三者广受经教多闻佛语,远胜苦参一经一句(即便是了义)。如来不以一法一事一因缘而教化众生,菩萨亦不以一法一事一因缘而得成菩提。故而佛以八万四千教随众生八万四千性,或隐或显彰显第一义谛,万千经教各从不同角度、起点、范围、方法、因缘而作解说譬喻,此部经中所说方法角度觉得于自根性不适合,不易理解,则读另一部经时,以另一个思维的方式,说不定就一会贯通。因此也不要希冀经典一看就全通,那是佛的境界,不然若遇难解则汲汲于理解不通而生难想退想。学佛再难总比三恶道容易,不学佛大部分时间都处在三恶道受极大苦。而通常一部经中的疑惑在另一部经中就可以得到解答,这就是广读经教的另一个大胜妙处,这就是佛鼓励求法者多拜访善知识,广求法教,精进不休,而不以一善知识法苦钻穷研的原因。因为一位善知识所说未必就是正法,未必全是正法,就算正法也未必适合自己,多求佛法就能多作对比,除了可以摒弃邪见邪法,保证受持正见正法外,契合根性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古有人认为受持一两部经一生钻研就可以了,不必多读,当然这对于初机众生来说还可以,但对于深根修行者无疑可能造成限制,以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可能一辈子苦参也参不透。这个观点是有历史原因的,古代佛经印刷流通并不广,很多寺院有时只有一两种经,因此见到佛经是很难的一件事,以至于人们为了求法经常手抄经书,简短的还可以,如大般若、大宝积等几百万字的经教就不是手抄容易办到的了。况且寺院的宗派性,更加使得其中几乎唯有本宗所依的要经,而无有他经,时至今日不少寺院之中仍然没有太多经教。而今日就大不同了,佛经流通非常的广,尤其整套《大藏经》或书本或电子书的大量流通使得佛子们有了莫大的广受佛法的机会,这对于古代唯有皇室及全国性的大寺院才有《大藏经》收藏的情形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佛子们应当庆幸!虽是末法,却是福者自居,大心者受持深究,而小心者则经教虽在无心阅读,日日彷徨于无常世间生灭法,或既不恋世间也懒于读经精进,浑浑噩噩混流时日。众生就是薄福,古时想闻佛法而难遇,今时佛法处处而不闻,始终都是因缘浅薄。故结缘者当深深珍惜,好好受持佛法,不辜负佛的大慈愍恩,不辜负这无数大善知识不惜财力身力,历经十数年将如海经书做成电子本,几千万上亿字的经文细加标点,反复校对,为欲利益当来电子时代的众生故!

不要误会“多闻无益”四个字,佛说的是“多闻不修无益”,不是“多闻无益”。是“不修”的错。不是多闻的错。在很多佛经中都赞叹多闻勤修,注意“多闻勤修”!闻法是修行的资粮,连法都不闻,怎会知道如何去修?许多修行者包括法师居士都误会“多闻”二字,以为只要多闻就不对。这是没有正确理解佛说所致。要知道佛法只有一个,法门虽多,法理无异,闻多闻少都是闻了一个,从来没有也不会有两个。《华严经》善财童子拜访五十三位菩萨大德,听闻五十三个修行法门,他乱了吗?肯定没有!因为善财明白,五十三个法门是一门——“佛门”;五十三参是一参——“参悟”。善财童子给我们树立了这样一个典范——“多闻勤修”。孔子两句话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误会佛说,厌恶闻法者,就是这个“思而不学”;喜欢闻法,却不勤修者就是这个“学而不思”。又能勤求佛法,又能闻后勤修,这才叫精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