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能源就业:《中庸》全文注解(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06:40:58
天下人共有的伦常关系有五项,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有三种。君
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交往,这五项是天下人共有的伦常关系;智、
仁、勇,这三种是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至于这三种德行的实施,道理都是一样的。比如说,有的人生来就知道它们,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它们,
有的人要遇到困难后才知道它们,但只要他们最终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样的了。
又比如说,有的人自觉自愿地去实行它们,有的人为了某种好处才去实行它们,
有的人勉勉强强地去实行,但只要他们最终都实行起来了,也就是一样的了。孔
子说:“喜欢学习就接近了智,努力实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知
道这三点,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就知道怎样管理他人,知
道怎样管理他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和国家了。”
                 
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那就是:修养自身,尊崇贤人,亲爱亲族,敬
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民如子,招纳工匠,优待远客,安抚诸侯。修养自身就能
确立正道;尊崇贤人就不会思想困惑;亲爱亲族就不会惹得叔伯兄弟怨恨;敬重
大臣就不会遇事无措;体恤群臣,士人们就会竭力报效;爱民如子,老百姓就会
忠心耿耿;招纳工匠,财物就会充足;优待远客,四方百姓就会归顺;安抚诸侯,
天下的人都会敬畏了。像斋戒那样净心虔诚,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不符合礼仪
的事坚决不做,这是为了修养自身;驱除小人,疏远女色,看轻财物而重视德行,
这是为了尊崇贤人;提高亲族的地位,给他们以丰厚的俸禄,与他们爱憎相一致,
这是为了亲爱亲族;让众多的官员供他们使用,这是为了敬重大臣;真心诚意地
任用他们,并给他们以较多的俸禄,这是为了体恤群臣;使用民役不误农时,少
收赋税,这是为了爱民如子;经常视察考核,按劳付酬,这是为了招纳工匠;来
时欢迎,去时欢送,嘉奖有才能的人,救济有困难的人,这是为了优待远客;延
续绝后的家族,复兴灭亡的国家,治理祸乱,扶持危难,按时接受朝见,赠送丰
厚,纳贡菲薄,这是为了安抚诸侯。总而言之,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但
实行这些原则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任何事情,事先有预备就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说话先有预备,就不
会中断;做事先有预备,就不会受挫;行为先有预备,就不会后悔;道路预先选
定,就不会走投无路。
                 
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得到
在上位的人信任有办法: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得到朋友
的信任有办法:不孝顺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顺父母有办法:自己不真诚
就不能孝顺父母;使自己真诚有办法: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够使自己真诚。
                 
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天生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
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拥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则,这样的人是圣人。努力
做到真诚,就要选择美好的目标执着追求: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
确辨别,切实实行。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绝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懂
得绝不罢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想通绝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
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成效绝不罢休。别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
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如
果真能够做到这样,虽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聪明起来,虽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刚强起
来。
                 
诚则明,明则诚「原文」
                 
自诚明(1 ),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2 )明矣,明则诚矣。
                 
「注释」
                 
(1 )自:从,由。明:明白。(2 )则:即,就。
                 
「译文」
                 
由真诚而自然明白道理,这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后做到真诚,这叫做人为
的教育。真诚也就会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后也就会做到真诚。
                 
「读解」
                 
无论是天性还是后天人为的教育,只要做到了真诚,二者也就合一了。
                 
革命不分先后,明道向善不问先天后天。从另一个角度看,这里也表达了天
人合一的思想。
                 
至诚可参天地「原文」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1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
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大地之化育(2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则可以与天地参矣(3 )。
                 
「注释」
                 
(1 )尽其性:充分发挥本性。(2 )赞:赞助。化育:化生和养育。(3 )
参天地:与天地并列力三。参,并列。
                 
「译文」
                 
只有天下极端真诚的人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就能充
分发挥众人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充分
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培育生命;能帮助大地培育生命,就可以与天
地并列为三了。
                 
「读解」
                 
真诚者只有首先对自己真诚,然后才能对全人类真诚。真诚可使自己立于与
天地并列为三的不朽地位。它的功用居然有如此之大,那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从一个方面下功夫「原文」
                 
其次致曲(1 ),曲能有诚。诚则形(2 ),形则着(3 ),着则明(4 ),
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5 )。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注释」
                 
(1 )其次:次一等的人,即次于“自诚明”的圣人的人,也就是贤人。致
曲:致力于某一方面。曲,偏。(2 )形:显露,表现。(3 )着:显着。(4 )
明:光明。(5 )化:即化育。
                 
「译文」
                 
比圣人次一等的贤人致力于某一方面,致力于某一方面也能做到真诚。做到
了真诚就会表现出来,表现出来就会逐渐显着,显着了就会发扬光大,发扬光大
就会感动他人,感动他人就会引起转变,引起转变就能化育万物。只有天下最真
诚的人能化育万物。
                 
「读解」
                 
这一章相对于上一章而言。上一章说的是天生至诚的圣人,这一章说的是比
圣人次一等的贤人。换句话说,圣人是“自诚明”,天生就真诚的人,贤人则是
“自明诚”,通过后天教育明白道理后才真诚的人。贤人虽然致力于某一方面,
但通过教育和修养,通过:“形、着、明、动、变、化”的阶段,同样可以一步
一步地达到圣人的境界:化育万物,与天地并列为三。
                 
说到底,只要你努力奋斗,曲径通幽,条条道路通罗马,最终都可以大功告
成,修成正果。
                 
在劝人真诚的问题上,《中庸》真可以说是苦口婆心,不遗余力的了。
                 
国家兴亡,必有征兆「原文」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1 )。国家将兴,必有帧祥(2 );国家将亡,必有
妖孽(3 )。见乎起蓍龟(4 ),动乎四体(5 )。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
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6 )。
                 
「注释」
                 
(1 )前知:预知未来。(2 )祯祥:吉祥的预兆。?妖孽:物类反常的现
象。草木之类称妖,虫豸之类称孽。(4 )见(xian):呈现。蓍(shi )龟:
蓍草和龟甲,用来占卜。(5 )四体,手足,指动作仪态。(6 )如神:如神一
样微妙,不可言说。
                 
「译文」
                 
极端真诚可以预知未来的事。国家将要兴旺,必然有吉祥的征兆;国家将要
衰亡,必然有不祥的反常现象。呈现在着草龟甲上,表现在手脚动作上。祸福将
要来临时,是福可以预先知道,是祸也可以预先知道。所以极端真诚就像神灵一
样微妙。
                 
「读解」
                 
心诚则灵。
                 
灵到能预知未来吉凶祸福的程度,可就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境界了。
                 
至于“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的现象,历代的正史野
史记载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不胜枚举。你说它是迷信也罢,说它是无稽之谈也罢,
反正不仅一般人津津乐道,就是正统儒学的经典,不也同样认为这种现象“几乎
蓍龟,动乎四体”吗?
                 
其实,撩开神秘的迷雾,这里的意思不外乎是说,由于心灵达到了至诚的境
界,不被私心杂念所述惑,就能洞悉世间万物的根本规律,因此而能够预知未来
的吉凶祸福、兴亡盛衰。
                 
一言归总,还是说到真诚的出神入化功用。
                 
不能只做到自我完善「原文」
                 
诚者,自成也(1 );而道,自道也(2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是故君于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3 ),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
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4 )之宜也。
                 
「注释」
                 
(1 )自成:自我成全,也就是自我完善的意思。(2 )自道(dao ):自
我。
                 
「译文」
                 
真诚是自我的完善,道是自我的引导。真诚是事物的发端和归宿,没有真诚
就没有了事物。因此君子以真诚为贵。不过,真诚并不是自我完善就够了,而是
还要完善事物。自我完善是仁,完善事物是智。仁和智是出于本性的德行,是融
合自身与外物的准则,所以任何时候施行都是适宜的。
                 
「读解」
                 
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
                 
这里把智、仁与真诚的修养结合起来了。因为,真诚从大的方面来说,是事
物的根本规律,是事物的发端和归宿;真诚从细的方面来说,是自我的内心完善。
所以,要修养真诚就必须做到物我同一,天人合一。而要做到这一点既要靠学习
来理解,又要靠实践来实现。
                 
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真诚的外化问题,也就是说,真诚不仅仅像我们一般所
理解的是一种主观内在的品质,自我的道德完善,而是还要外化到他人和一切事
物当中去。作一个形象的比喻,倒正好用得上我们以前常爱引用的那句话:“只
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彻底解放无产阶级自己。”
                 
自己解放了,全人类都解放了,世界也就大同了。自己真诚了,他人真诚了,真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世界也就美好无欺了。
                 
说到底,还是真诚的奇妙神功。
                 
真诚是没有止息的「原文」
                 
故至诚无息(1 ),不息则久,久则征(2 ),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
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
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3 )。如此者,不见而章(4 )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5 ):其为物不贰(6 ),则其生物不测。天地
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7 ),及
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
(8 )而不重,振(9 )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
今夫山,一卷石(10)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
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11),货财殖焉。
《诗》云:“维天之命,於穆不已(12)!”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於乎
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注释」
                 
(1 )息:止息,休止。(2 )征:征验,显露于外。(3 )无疆:无穷无
尽。(4 )见(xian):显现。章:即彰,彰明。(5 )一言:即一字,指“诚”
字。(6 )不贰:诚是忠诚如一,所以不贰。(7 )斯:此。昭昭:光明。(8 )
华岳:即华山。(9 )振:通“整”,整治,引申为约束。(10)一卷(quan)
石:一拳头大的石头。卷:通“拳”。(11)不测:不可测度,指浩瀚无涯。
(12)《诗》云:以下两句诗均引自《诗经。周颂。维天之命》。维,语气词。
放(wu)语气词。穆,深远。不已,无穷。不显,“不”通“丕”,即大;显,
即明显。
                 
「译文」
                 
所以,极端真诚是没有止息的。没有止息就会保持长久,保持长久就会显露
出来,显露出来就会悠远,悠远就会广博深厚,广博深厚就会高大光明。广博深
厚的作用是承载万物;高大光明的作用是覆盖万物;悠远长久的作用是生成万物。
广博深厚可以与地相比,高大光明可以与天相比,悠远长久则是永无止境。达到
这样的境界,不显示也会明显,不活动也会改变,无所作为也会有所成就。
天地的法则,简直可以用一个“诚”字来囊括:诚本身专一不二,所以生育
万物多得不可估量。大地的法则,就是广博、深厚、高大、光明、悠远、长久。
今天我们所说的大,原本不过是由一点一点的光明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无边无
际时,日月星辰都靠它维系,世界万物都靠它覆盖。今天我们所说的地,原本不
过是由一撮土一撮上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广博深厚时,承载像华山那样的崇山
峻岭也不觉得重,容纳那众多的江河湖海也不会泄漏,世问万物都由它承载了。
今大我们所说的山,原本不过是由拳头大的石块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高大无比
时,草木在上面生长,禽兽在上面居住,宝藏在上面储藏。今天我们所说的水,
原本不过是一勺一勺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浩瀚无涯时,蛟龙鱼鳖等都在里面生
长,珍珠珊瑚等值价的东西都在里面繁殖。
《诗经》说,“天命多么深远啊,永远无穷无尽!”这大概就是说的天之所
以为天的原因吧。“多么显赫光明啊,文王的品德纯真无二!”这大概就是说的
文王之所以被称为“文”王的原因吧。纯真也是没有止息的。
                 
「读解」
                 
“生命不息,沖锋不止。”这是军人的风范。
生命不息,真诚不已。这是懦学修身的要求。不仅不已,而且还要显露发扬
出来,达到悠远长久、广博深厚、高大光明,从而承载万物,覆盖万物,生成万
物。而这正是天地的法则,说穿了,还是由真诚的追求而达到与天地并列为三的
终极目的。这使人想到诗人屈原在《桔颂》里的咏叹:“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实质上足一种巨人哲学,一种英雄主义追求。
这种哲学,这种追求在过去的时代里一直是天经地义,不容置疑的止统。直
到现代主义兴起,市场经济发达,一种“非英雄化”、“非英雄主义”的思潮出
现,这种哲学,这种追求才受到挑战。
“参天地”的巨人是做不了了,不朽的英雄也难当了,但是否真诚的追求也
不要了呢?  这倒是摆衣我们这个过渡的时代的一个严峻问题了。
有人说:“无奸不商。”这当然是与“诚”相悖逆的选择。
而你又作何回答,作何选择呢?
                 
明哲保身,进退自如「原文」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1 )!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2 )大哉!礼
仪(3 )三百,威仪(4 )三千。待其人(5 )而后行。故曰茍不至德(6 ),
至道不凝焉(7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8 ),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
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9 )。国有道其
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10)。《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11)其此之谓与?
                 
「注释」
                 
(1 )洋洋:盛大,浩翰无边。(2 )优忧:充足有余,(3 )礼仪:古代
礼节的主要规则,又称经礼。(4 )威仪:古代典礼中的动作规范及待人接物的
礼节,又称曲礼。(5 )其人:指圣人。(6 )茍不至德:如果没有极高的德行。茍,如果。(7 )凝聚,引申为成功。(8 )问学:询问,学习。(9 )倍:通
“背”,背弃,背叛。(10)容:容身,指保全自己。(11)“既明且哲,以保
其身”:引自《诗经。人雅。烝民》,哲,智慧,指通达事理。
                 
「译文」
                 
伟大啊,圣人的道!浩瀚无边,生养万物,与天一样崇高;充足有余,礼仪
三百条,威仪三千条。这些都有侍于圣人来实行。所以说,如果没有极高的德行,
就不能成功极高的道。因此,君子尊崇道德修养而追求知识学问;达到广博境界
而又鉆研精微之处;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之道;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
识;诚心诚意地崇奉礼节。所以身居高位不骄傲,身居低位不自弃,国家政治清
明时,他的言论足以振兴国家;国家政治黑暗时,他的沉默足以保全自己。《诗
经》说:“既明智又通达事理,可以保全自身。”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读解」
                 
这一章在继续盛赞圣人之道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层次的重要问题。
首先是修养德行以适应圣人之道的问题。因为没有极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功
极高的道,所以君于应该“尊崇道德修养而追求知识学问;达到广博境界而又鉆
研精微之处;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之道;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诚
心诚意地崇奉礼节。”朱熹认为,这五句“大小相资,首尾相应”,最得圣贤精
神,要求学者尽心尽意研习。其实,五句所论不外乎尊崇道德修养和追求知识学
问这两个方面,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德育”和“智育”的问题,“又
红又专”的问题。我们今天实施的教育方针,也不外乎是在这两方面之外加上
“体育”一项。其性质内涵自然有本质的不同,但其入手的途径却是相通的。
有了德、智两方面的修养,是不是就可以通行无阻地实现圣人之道了呢?问
题当然不是如此简单。修养是主观方面的准备,而实现圣人之道还有赖于客观现
实方面的条件。客观现实条件具备当然就可以大行其道,客观现实条件不具备又
应该怎样做呢?这就需要“居上下骄,为下不倍”,身居高位不骄做,“富贵不
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大丈夫气概。至于
“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的态度,则是与孟子所说的“穷则独
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一脉相承的,都是对于现实政治
的一种处置,一种适应。反过来说,也就是一种安身立命,进退仕途的艺术,所
以,归根结底,还是:“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当然,说者容易做者难,看似
平淡却艰辛,要做到明哲保身,的确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要
协“明哲保身,进退始终,不失其道,自非贤达,孰能兼之?”(《杜佑致仕制
》)宋代陆游更是直截了当地感叹道:“信乎明哲保身之难也!”(《跋范文正
公书》)
明哲保身,方能进退自如,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这当然与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桂起”的“自由主义表现”是风马牛不相及
的,我们切莫把它混为一谈。
                 
不要自以为是,独断专行「原文」
                 
子曰:“愚而好自用(1 ),贱而好自专(2 ),生乎今之世反(3 )古之
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4 ),不考文(5 )。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
行同伦(6 )。虽有其位,茍无其德,不敢做礼乐焉,虽有其德,茍无其位,亦
不敢作礼乐焉。
                 
子日:“吾说夏礼(7 ),杞不足征也(8 )吾学殷吸礼(9 ),有宋存焉
(10);吾学周礼(11),今用之,吾从周(12)。”
                 
「注释」
                 
(1 )自用:凭自己主观意图行事,自以为是,不听别人意见,即刚愎自用
的意思。(2 )自专:独断专行。(3 )反:通“返”,回复的意思。(4 )制
度:在这里作动词用,指制订法度。(5 )考文,考汀文字规范。(6 )车同轨,
书同文,行同伦:车同轨指车子的轮距一致;书同文指字体统一;行同指伦理道
德相同。这种情况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出现的,据此知道《中庸》有些章节的
确是秦代儒者所增加的。(7 )夏礼,夏朝的礼制。夏朝,约公元前2205年——
前1776年,传说是禹建立的,(8 )杞:国名,传说是周武王封夏禹的后代于此,
故城在个河南杞县。征,验证,(9 )殷礼:殷朝的礼制。商朝从盘庚迁都至殷
(今河南安阳)到纣亡国,一般称为殷代,整个商朝也称商殷或殷商。(10)宋
:国名,商汤的后代居此,故城在今河南商丘县南。(11)周礼:周朝的礼制。
(12)以上这段孔子的话也散见于《论语。八佾恰》、《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说:“愚昧却喜欢自以为是,卑贱却喜欢独断专行。生于现在的时代却
一心想回复到古时去。这样做,灾祸一定会降临到自己的身上。”
                 
不是天子就不要议订礼仪,不要制订法度,不要考订文字规范。现在天下车
子的轮距一致,文字的字体统一,伦理道德相同。虽有相应的地位,如果没有相
应的德行,是不敢制作礼乐制度的;虽然有相应的德行,如果没有相应的地位,
也是不敢制作礼乐制度的。
孔子说:“我谈论夏朝的礼制,夏的后裔杞国已不足以验证它;我学习殷朝
的礼制,殷的后裔宋国还残存着它;我学习周朝的礼制,现在还实行着它,所以
我遵从周礼。”
                 
「读解」
                 
本章承接上一章发挥“为下不倍(背)”的意思。反对自以为是,独断专行,
也有“不在其位,下谋其政”(《论语。泰伯》)的意思。归根结底,其实还是
素位而行,安分守己的问题。
                 
此外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引孔子的话否定了那种“生乎今之世反古
之道”的人,这与一般认为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具有复古主义倾向的看法似
乎有些沖突。其实,孔子所要复的礼,恰好是那种“今用之”的“周礼”,而不
是“古之道”的“夏礼”和“殷札”。因为夏礼已不可考,而殷礼虽然还在它的
后裔宋国那里残存着,但毕竟也已是过去的了。所以,从本章所引孔子的两段话
来看,的确不能随随便便地给他扣上“拉历史倒车”的复古主义者帽子。
                 
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原文」
                 
天下有三重蔫(1 )其寡过矣乎!上焉者(2 ),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
信民弗从。下蔫者(3 ),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4 ),建诸天地而不悖
(5 ),质诸鬼神而无疑(6 ),百世以俟圣人而不丁惑(7 )质诸鬼神而无疑,
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下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8 ),行而
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9 ),近之则不厌。
《诗》日:“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10)。”君子未
有不如此而蚤(11)有誉于天下者也。
                 
「注释」
                 
(1 )王天下有三重蔫:王(Wang),作动词用,王天下即在天下做王的意
思,也就是统治天下。三重,指上一章所说的三件重要的事:仪礼、制度、考文。
(2 )上焉者:指在上位的人,即君王。(3 )下焉者:指在下位的人,即臣下。
(4 )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君王。(5 )建,立。(6 )质:质询,询问,
(7 )俟:待。(8 )道:通“导”,先导。(9 )望:威望。(10)“《诗》
曰”句:引自《诗经。周颂。振鹭》……射(yi),《诗经》本作“斁”,厌弃
的意思。庶几(ji),几乎。夙(sU)夜:早晚,夙,早。(11)蚤:即“早”。
                 
「译文」
                 
治理天下能够做好议订礼仪,制订法度,考订文字规范这三件重要的事,也
就没有什么大的过失了吧!在上位的人,虽然行为很好,但如果没有验证的活,
就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会听从。在下位的人,虽然行为很
好,但由于没有尊贵的地位,也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会听
从。
所以君子治理天下应该以自身的德行为根本,并从老百姓那里得到验证。考
查夏、商、周三代先王的做法而没有背谬,立于天地之间而没有悖乱,质询于鬼
神而没有疑问,百世以后侍到圣人出现也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质询于鬼神而
没有疑问,这是知道天理;百世以后侍到圣人出现也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这
是知道人意。所以君于的举止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先导,行为能世世代代成为
天下的法度,语言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准则。在远处有威望,在近处也不使人厌
恶。
《诗经》说,“在那里没有人憎恶,在这里没有人厌烦,日日夜夜操劳啊,
为了保持美好的名望。”君于没有不这样做而能够早早在天下获得名望的。
                 
「读解」
                 
这一章承接“居上下骄”的意思而发挥。要求当政者身体力行,不仅要有好
的德行修养,而且要有行为实践的验证,才能取信于民,使人听从,这就好比我
们今天要求政府为老百姓办实事一样。不管你把自己的德行吹上天,也不管你的
规划有多宏伟,做一两件实事,拿一点政绩出来给我们看看:你修的路在哪里?
你建的房在哪里?你办的学校在哪里?市场是否繁荣?物价是否上涨?如此等等,
不一而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成为老百姓的公
仆。
提高到理论上来说,这一章所强调的,依然是重实践的观点。“本诸身,征
诸庶民”,以自身的德行为根本,并从老百姓那里得到验证。这是主客观的结合,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用客观实践来检验自己的主观意图、见解、理论是否符合老
百姓的利益与愿望。从而使自己的举止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先导,行为能世世
代代成为天下的法度,语言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准则。
这里当然还是蕴含着儒者对伟大与崇高的向往和对不朽的渴望,也就是中国
古代知识分子崇奉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追求。
                 
圣人的伟大之处「原文」
                 
仲尼祖述(1 )尧舜,宪章(2 )文武,上律天时,下袭(3 )水土。辟如
大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4 ),辟如四时之错行(5 ),如日月之代明(6 )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7 )。此天地
之所以为大也!
                 
「注释」
                 
(1 )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行为或学说。(2 )宪章:遵从,效法。(3 )袭:与上文的“律”近义,都是符合的意思。(4 )覆帱(dao ):覆盖。
(5 )错行:交错运行,流动不息。(6 )代明:交替光明,循环变化。(7 )
敦化:使万物敦厚纯朴。
                 
「译文」
                 
孔子继承尧舜,以文王、武王为典范,上遵循天时,下符合地理。就像天地
那样没有什么不承载,没有什么不覆盖。又好像四季的交错运行,日用的交替光
明。刀物一起生长而互不妨害,道路同时并行而互不沖突。小的德行如河水一样
长流不息,大的德行使万物敦厚纯朴。这就是天地的伟大之处啊!
                 
「读解」
                 
天地的伟大之处,就是孔子的伟大之处。因为孔于与天地比肩,与日月同辉。
                 
这一章以孔子为典范,盛赞他的德行,为学者塑造了一个伟大、崇高而不朽
的形象,使他流芳百世而成为后代人永远学习与敬仰的楷摸。
                 
这就是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圣人。
                 
从《中庸》本身的结构来看,这也是从理论到实际了,从中庸之道方方面面
的阐述落实到一个具体的榜样上来。
                 
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弘扬德行的最高境界「原文」
                 
《诗》曰,“衣锦尚絅(1 )。”恶其文之着也。故君子之道,暗然(2 )
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3 )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
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人德矣。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4 )!”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
君于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5 )。”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
信。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6 )。”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
民威于鈇钺(7 )。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8 )。”是故君于笃恭而天下《诗》
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9 )”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诗》曰:“德輶如毛(10)。”毛犹有(11),“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12)。”至矣!
                 
「注释」
                 
(1 )衣锦尚絅:引自《诗经。卫风,硕人》。衣(yi),此处作动词用,
指穿衣。锦,指色彩鲜艳的衣服。尚,加。絅(jiong ),同“裟”,用麻布制
的罩衣。(2 )暗然:隐藏不露。(3 )的(di)然,鲜明,显着。(4 )潜虽
伏矣,亦孔之昭:引自《诗经。小雅。正月》。孔,很。昭,《诗经》原作“沼”。
昭、搁同,意为明显。(5 )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引自《诗经。大雅。抑
》。相,注视。屋漏,指古代室内西北角设小帐的地方。相传是神明所在,所以
这里是以屋漏代指神明。不愧屋漏喻指心地光明,不在暗中做坏事,起坏念头。
(6 )奏假无言,时靡有争:引自。诗经。商颂。烈祖》。奏,进奉,假(ge),
通“格”,即感通,指诚心能与鬼神或外物互相感应。靡(mi),没有,(7 )
鈇(fu)钺(yue ):古代执行军法时用的斧子。(8 )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
:引自《诗经。周颂,烈文》。不显,“不”通“丕”,不显即大显。辟(bi),
诸侯。刑,通“型”,示范,效法。(9 )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引自《诗经。
大雅。皇矣》。声,号令。色,容貌。以,与。(10)德輶如毛:引自《诗经。
大雅。杰民)。輶(you ),古代一种轻便车,引申为轻,(11)伦:比。(12)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引自《诗经。大雅。文王》。臭(Xiou),气味。
                 
「译文」
                 
《诗经》说:“身穿锦绣衣服,外面罩件套衫。”这是为了避免锦衣花纹大
显露,所以,君子的道深藏不露而日益彰明;个人的道显露无遗而日益消亡。君
子的道,平淡而有意味,简略而有文采,温和而有条理,由近知远,由风知源,
由微知显,这样,就可以进入道德的境界了。
《诗经》说:“潜藏虽然很深,但也会很明显的。”所以君子自我反省没有
愧疚,没有恶念头存于心志之中。君于的德行之所以高于一般人,大概就是在这
些不被人看见的地方吧?
《诗经》说:“看你独自在室内的时候,是不是能无愧于神明。”所以,君
子就是在没做什么事的时候也是恭敬的,就是在没有对人说什么的时候也是信实
的。
《诗经》说:“进奉诚心,感通神灵。肃穆无言,没有争执。”所以,君子
不用赏赐,老百姓也会互相对勉;不用发怒,老百姓也会很畏惧。
《诗经》说,“弘扬那德行啊,诸侯们都来效法。”所以,君子笃实恭敬就
能使天下太平。
《诗经》说:“我怀有光明的品德,不用厉声厉色。”孔子说:“用厉声厉
色去教育老百姓,是最拙劣的行为。”
《诗经》说:“德行轻如毫毛。”轻如毫毛还是有物可比拟。“上天所承载
的,既没有声音也没有气味。”这才是最高的境界啊!
                 
「读解」
                 
这种最高的境界就是空气的境界。
空气无声无色无味,谁也看不见听下到嗅不出,可是谁也离它不开。德行能
到这种境界,当然是种仙至人了。可谁又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就是孔圣人也未必就能达到吧。
所以还有次一等的境界,这就是“轻如毫毛”的境界。借用诗圣杜甫的诗,
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的境
界。这种境界,和风细雨,沁人心脾而入人肺腑,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化,
这大概就是圣人的境界吧。
至于那种声色俱厉的疾风暴雨式的做法,那种强制性的劳动改造的方法,正
如孔子所说:“末也!”已谈不上什么境界,不过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罢
了。
本章是《中庸》全篇的结尾,重在强调德行的实施。从天理到人道,从知到
行,从理沦到实践,从“君子笃恭”到“天下平”,既回到与《大学》相呼应的
人生进修阶梯之上,又撮取《中庸》全篇的宗旨而加以概括。各段文字,既有诗
为证又引申发挥。难怪得朱熹要在《中庸章句》的末尾大发感叹:“这样反复叮
咛以教人的用意是多么深切啊,后世学者难道可以不用心去鉆研体会吗?”
的确也是如此啊!
                 
                 
                 
「中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