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记号是什么意思: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0:44:19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下

六凡法界中,生活环境比较好的是天道,据经典记载,天道分二十八层天:

⑴是欲界六天:四天王天、忉利天(玉帝就是住在此天,此天又称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天(弥勒菩萨住此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⑵是色界十八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光净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

⑶是无色界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

天道比人道快乐,寿命也比人道寿命长。四王天的寿命是五百岁,此天一天顶人间五百年;忉利天的寿命是一千岁,一天顶人间一百年;焰摩天的寿命二千岁,一天顶人间二千岁,兜率天的寿命四千岁,一天顶人间四百岁,层层翻倍,最后第二十八层天的寿命,是八万大劫。不过八万大劫到了,他还要堕落,还要轮回,没有结果。因为他修的是福报,不是智慧,没有将我执破除,没有超越三界,所以,福报享尽了,就要向下堕落。

“降本流末,而生万物”,这一句说明六道众生的生成原因,“万物”是指六道众生。“降本流末”,这是舍本逐末,“本”是万物之体,是真我之身;“末”是万物之相,是假我之躯。认假为真,执幻为实,不知道一切众生是一个自己,从而分别执著,人我是非,贪嗔痴慢,自私自利,一味的追求五欲六尘,追求名闻利养,这是六道凡夫的特点,也是我们今天成为六道凡夫,流浪生死,受三苦八苦,受无量诸苦的真正原因。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

“清”是万物的本体,是形成五浊众生的是基本单位;“浊”是万物之现相,是清净心被染污后,所形成的五浊众生。所以说:“清者浊之源”。“动”是万物本有的智慧德能,是常、是乐、是我、是净,由于五浊烦恼的障碍,使本有的智慧德能,失去了作用,而变成了“静”,变成了无常、苦、空、不净的现相。所以说:“动者静之基”,“基”是“本来”的意思,如水本来是流动的,由于温度的降低,把水变成了冰,把流动变成了静止。释迦牟尼佛成佛后,说的第一句话是:“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执著,根本智、一切种智自然现前。”妄想执著,就是我们的无明烦恼,尘沙烦恼和见思烦恼,又称法执和我执,也叫所知障碍和烦恼障碍。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这里面“静”是“净”的意思。“五浊”是把本觉变成不觉,把本觉变成六凡法界的病毒,“常清净”就是三十七道品,是把不觉再转变成本觉的杀毒软件,是对治不觉的有效方法。所以,我们如果能用三十七道品,来规范我们的道德行为,就会将这个被贪、嗔、痴病毒作用下,已失去本有功能的机器,使他正常运转。“天地悉皆归”就是正常运转。他是先把三恶法界变成三善法界,再把三善法界变成四圣法界,最后把四圣法界,变成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极乐世界,就是我们本有的智慧德相。

“一真法界”在那里?就是我们眼前的生活。纵然你到西方极乐世界,纵然到华藏世界,如果起一念执着,你还是凡夫。由此可知,佛法没有别的,自始至终都是破除执着而已。“我执”破了,证小乘阿罗汉的果位,“法执”破了,就圆满成佛,成佛就是破我法二执而已。二执是二障的根源,我执是烦恼障的根源,你有我执,绝对有烦恼;你有法执,决定有无明。所以,法执断了,无明就断了;我执断了,见思烦恼就破了;破了见思烦恼,就超出六凡法界。学佛没有别的,就是破妄想、破执着。大乘许多宗派有无量法门,那些方法、理论都是帮人破除执着,帮人明心见性。所以古德说:“灵光终日照河沙,凡圣原来是一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全体现是觉而不迷,被云遮是迷而不觉,是妄想、是分别、是执著。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神”是神识,世间人称灵魂,佛法里称第八识阿赖耶识,它是本性与无明的合和体,它如同数据库一样,能记载一切众生无量劫的善业恶业信息,即是一个很小的恶念,那个档案都记载的清清楚楚,抹都抹不掉。又因三世一切众生,共同一阿赖耶,那么这些资料,就成了共享资源,只要是明心见性的人,都能看到这些信息。所以我们起心动念,能瞒住世间凡人,但是瞒不住圣人。而且,当众生临命终时,会随阿赖耶识中,善业恶业的比例多少,而感应与

其相应的善或恶的生活环境。

人们总想让历史清白,让档案记录干净,以便于自己能去个好的生活环境。但麻烦的是无明妄想,起心动念,“而心扰之”,这个心就是第七识末那识,末那识的特点是,恒审思量第八阿赖耶识为我,执著第八阿赖耶识为我,有我就有自私自利的念头,这些念头在条件成熟时,就会变成恶业。所以古德说:“妄念才生神即迁,神迁六贼乱心田。心田既乱身无主,六道轮回在目前”。

“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这个“心”还是第七识末那识。此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四种烦恼相应,故此识为我执之根本,属于我们的见思烦恼。此识的作用很大,若执着迷妄,则造诸恶业,成为染识,可以叫人下地狱;反之,则断灭烦恼恶业,彻悟人、法二空之真理,成为净识,可以叫人成佛道。

“而欲牵之”,有我的概念之后,便有“我”的住所,即有名色,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接触六尘而生六识,六识生六欲。眼见色生色欲,耳闻声生声欲,鼻嗅香生香欲,舌尝味生味欲,身触境生触欲,谋想得到种种欲望而生法欲。无始劫以来,常常被五欲所迷,被六尘所转。

贪求永无止境,得到这个,又想那个,得一千,又想一万,殊不知欲望多,其苦恼也多。因为在追求欲望的同时,也会遇到挫折,一旦遇到挫折,遇到障碍,就会产生种种怨恨,同时又会造下种种恶业,使我们在生死苦海中,生生世世,不能出离。所以说,放不下世缘,放不下感情,放不下对五欲六尘的贪恋,佛念得再好,都不能往生。所以,因缘完全在自己,自己一定要远离障道恶缘,凡是诱惑你去贪爱名闻利养的,都是恶缘、都是障道;凡是增长你贪嗔痴慢的,增长你自私自利的,都是要命的东西,都是恶道因,不能不觉悟,决定不能贪图眼前的小利。

经上常讲:“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有一条就能被拉下地狱,何况五欲具足,所以要晓得,这绝对不是好东西,决定不能在这上面起心动念。聪明人听到这个教训,他自然就会断掉,为什么?不想堕地狱,不愿意走这条路。所以,不把这些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舍弃掉,要想不堕三恶道,真是太难了。

生死事大,福不能救。钱再多权再大,但不能解救生死大事。所以佛让学生不但要“以戒为师”,还要“以苦为师”,“戒”是修行的方法,“苦”就是牵制自己的贪欲。要能忍受生活中的痛苦,苦能激发自己的出离心,对眼前的一切不会贪恋。生活太舒服、太富裕,就会产生留恋,舍不得离开,这样就不能证得净土。所以我们一定要珍重,一定要认真努力,要自尊自爱,千万不能被境界所诱惑,这比什么都重要。要咬紧牙根,过一点苦日子,不去羡慕别人的生活享受,即便有条件,也不去享受,为的是给别人做个好榜样,为的是到极乐净土去证无量寿,那个世界真的是离一切苦,享一切乐,那个乐是法乐,不是世间五欲六尘之乐,超过五欲六尘之乐,不知道有多少万倍。所以,佛家赞叹苦行,苦行对我们修出世间法障碍少,道理就在此地。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形成烦恼时,是由里到外,如同穿衣;去除烦恼时,是由外到里,如同脱衣。“遣其欲”,就是收心,把心从外面收回来。如《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就是遣其欲,方法是心忆佛,口念佛,耳闻佛,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身口意三业相应。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心里除阿弥陀佛外,什么都没有,如是摄心,妄念自息。念佛法门,是用念阿弥陀佛,来破除见思烦恼。“澄其心”,就是破除无明烦恼。见思烦恼破了,就能跳出六道分段生死;无明烦恼破了,就能明心见性。

出离分段生死,是二乘圣人;明心见性,是诸佛菩萨。只要能证得相应的学位,就不会再向下退转。一是位不退,断见思烦恼,入圣人流,不会退堕凡夫;二是行不退,断尘沙烦恼,恒度生,不会退堕二乘;三是念不退,破无明见佛性,念念流入如来觉海,不会退堕空有二边。故说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六欲是色声香味触法欲,三毒是贪嗔痴。贪嗔痴三毒,为一切烦恼之根本,它能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使众生长劫轮回,受无量苦,故称三毒。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不能做到六欲不生,三毒消灭的人,是心未澄,未破无明烦恼;欲未遣,未断除见思烦恼。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

“能遣之者”是能破见思烦恼的人。“内观其心,心无其心”,里面没有错误思想,没有错误见解,依十二因缘,就是里面没有贪爱等烦恼。“外观其形,形无其形”,因为没有贪爱,所以对外面,形形色色的万物,也不会执著、不会执取,不会造成错误的做法。“远观其物,物无其物”,因为没有爱、取,所以也不受后有的果报,不会受到法律的惩罚,不会有生老病死等苦果。“三者既悟,惟见于空”,烦恼空了,六道生死就也空了。

对无心无形无物觉悟了,就能证到空观智,然后出空观证假观,再出假观入中观,就能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翠虚子道人说:“无心无物也无身,得会生前旧主人,但是此中留一物,灵台聚下纤砂尘。”生前旧主人,就是本来面目,是真我真身。如果其中有一个环节不破除,就会使自己的本性,受到纤砂尘的染污,而变成无明、分别、执著。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空,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净。

“观空亦空”是不著空;“空无所空”是能空与所空二者双亡;“无无亦无”是“能所”两空的念头亦不著;“湛然常寂”就是自己的清净心,是自己的本来面目。“寂无所寂”是成佛了,心里头连成佛的念头也不能有。这是真正的禅定之处,六祖大师说:外不著相叫禅,内不动心叫定。《金刚经》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里面能生欲的种子没有了,外面能生欲的土地没有了。这个时候,才是真净,真净就是破无明,见法性。

上两段与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非常相似。“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初下手的时候,是牵其欲,把接待色、声、香、味、触、法六贼的六个住所,即眼、耳、鼻、舌、身、意关闭,念佛法门称为“都摄六根”。六尘能借助六根,劫掠自家功德法财,故称六贼。让六贼进入的时候,没有存身之地,对自身就不会造成影响,故称“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动、静二相,是六识产生的相对应的分别心,如善恶、美丑、人我、是非等,如六祖度惠明禅师时讲:“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如是渐增”,就是净念相继。“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通过净念相继,使味所味尽灭舌所,嗅所嗅尽灭鼻所,见所见尽灭眼所,闻所闻尽灭耳所,觉所觉尽灭身所,知所知尽灭意所。“我”体现的六个住所灭了后,“空觉极圆”,我所灭了后,第七识也跟着灭。“空所空灭”,这是灭第八识,不再起心动念了,这个时候自己的本来面目现前,故说“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获二殊胜:一是与佛如来同一慈力,证得报身佛,享受佛乐,自受用身;二是与众生同一悲仰,证得应化身佛,普门示现,随类化身,寻声救苦,有求皆应,他受用身。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净,常清净矣。如此清净,渐入真道。

“真常应物”是明心见性后,用真常之心,去处事待人接物;“真常得性”是通过历事练心,来逐渐破除无明,逐渐证得法身。明心见性后,就算进入诸佛果位,但不是究竟果位,若依圆教说法,从圆初住菩萨开始,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性,如是经历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觉,破四十一分无明,证四十一分法性,然后进入妙觉菩萨,妙觉菩萨就是究竟佛果。所以,从圆初住菩萨开始,真常应物,真常得性,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自利利他,在帮助众生中,来成就自己的学业。

“常应常净,常清净矣。如此清净,渐入

真道”,菩萨以自利利他为本,广行六度法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以常住真心,帮助众生,天天度众生上,天天不著度众生相。如同念佛法门,“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念而无念不住有,无念而念不住空,空、有两边都不执著,自然达到心佛一如,能所两忘的境界。以此来渐渐的步入一真之道,步入常寂光净土。

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虽名得道,实无所得”,表面上有得道的假名,实际上并无所得。因为这个真我并没有失去,只是被烦恼遮盖住了,现在把烦恼破除了,见到的还是本来那个我,不是另外又得到一个我。所以说“道”不可得,“智”也不可得。《心经》上说“无智亦无得”,不仅是五蕴、六入、十八界不可得,连能证的智,所证的菩提涅槃,也不可得。若问为什么,心性本空,就是这个道理。能得的,觅之了不可得,所得的更不可得,二祖慧可法师的开悟、契入,就是入这个境界。

“为化众生,名为得道”。为了度化众生,以方便说法,称有得道之名。佛说法的原则是真、俗二谛。依真谛来说,是“实无所得”,这是佛与法身菩萨的境界,他们见的是诸法实相,本有的真如自性,不生不灭,不增不减,这是事实真相。俗谛是随顺众生的境界,我们今天看到一切现相有生有灭,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这都是生灭现相,佛也这样讲,是随顺众生说,随众生心,现所知量,因为众生还没有觉悟,所以这是佛的方便说法。所以俗谛好懂,是我们的常识,我们能理解;真谛我们往往无法接受,因我们没见到,所以无法理解。

“能悟之者,可传圣道”,能明这个道理的人,能发心度众生,发心断烦恼,发心修佛法,发心成菩提,能信愿持名,求生净土的人,方可接受这个成圣之道。

太上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土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

“上士、上德”是指等觉菩萨,代表圣人。上士、上德再往上,是无上士、无上德,无上士、无上德就是佛。“下士、下德”是指六道凡夫。“士”是从文化素养方面,来比较凡圣之间的差;“德”是从道德品质方面,来比较凡圣之间的差别。“争”是争名利、争人我、争是非、争胜负。“不德”是不执著于得失,这个德与得的意思一样。圣人于人无争,于世无求,破见思烦恼,破尘沙烦恼,破无明烦恼,远离名闻利养,远离人我是非,远离贪嗔痴慢,远离分别执著,所以圣人无争亦不德,不执著于个人得失。而凡夫则与圣人相反,哪个人不争,哪个人不求?幻得幻失。总认为,人活在世间,就要争、就要求,由于这个想法的误导,造成世间无量的灾难,天灾人祸就是因为人争、人求而感应来的苦报。

佛法讲诸法因缘生,有因有缘才有结果,缘是助缘、是条件,如果说无因或者无缘,那么你争也争不到,求也求不来,绝对不会说百分之百争得到,百分之百求得到。实际上一百个人争,能争得到的可能只有一、两个;一百个人求,能求得的可能也只有一、两个。而佛门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为什么说有求必应?因为佛告诉我们,必须如理如法的求,你想得个瓜,你必须去种瓜,才能得到。想求财富,必须得去修财布施,修财布施才会得财富。这一世当中,我们看到有很多拥有亿万财富的人,他的财富从哪里来的?过去生中修财布施的因,他布施得多,布施的心量大,布施得欢喜,所以这一生钱财就不操心,财源自然滚滚而来。想聪明智慧,必须修法布施。想健康长寿,必须修无畏布施,无畏布施就是要和谐相处,不但人与人要和谐,人与动物也要和谐相处。不能随便的去杀去吃,古德说: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所以,战争是非常凄惨的,这是极重的罪业。觉悟之人不仅要化解怨恨,还要与之和睦相处,既使他不与我和睦,我仍然以平等心对待,时间久了,就能感化。我们要在起心动念上去改过,无论对人、对事、对物,都应当和谐相处,互相帮助。圣德常教导我们:“冤家宜解不宜结”,有冤结要化解,这是智慧,这是善心善行。学佛就要从这里学起,能懂得这个道理,就会自在如意。

“执着之者,不明道德”,我们与诸佛菩萨不同的是,处处执著于得失,念念想占为己有,不知道一切法本空,不知道一切法了不可得,这就是“不明道德”,就是“迷而不觉”。对于事实真相都明白了,才能悟入实相,才能在一切境界里面得大自在,在一切境界里面游戏神通。要知道可以受用,但不能占有。不能动念头,认为这是真的,那就错了。

众生所以不能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众生不能得真道的原因,为有妄想心,妄心就是起心动念。因为起心动念,把本有的智慧,变成了无明,把本有的自性变成了第八识,故说“即惊其神”。因为无明,错认第八识执为自我,因为有我,便有我所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接触六尘生六识,故说“即着万物”。六识生六欲,故说“即生贪求”,生贪嗔痴慢等错误思想,具足众生的见思烦恼,起杀盗淫妄等诸恶业,因业受报,堕落六道生死苦海,流浪生死,使自己的本有智慧德能,本有快乐不能现前受用。这个过程是我们,成为众生,堕落苦海,失去真道的原因。修行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回过头来逆流向上。牵其欲灭前六识,澄其心灭第七识与第八识。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点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净矣。

“真常之道”,“真”是真如自性,“常”是恒常不变。我们要觉悟的对象,就是那个能现万法,能生天地,能运行日月,能长养万物的真心本性。这个真如本性,它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凡圣迷悟,对它来讲,都不相干。成佛成圣,所谓<>

“得悟道者,常清净矣”,得悟道者,是证得觉悟的修行人。“修行”就是修正我们的错误思想,错误言行,错误见解。然后与大道相合,与诸佛相合,这样才能同阿弥陀佛一样,成为无量智、无量觉、无量寿、无量乐,入常住不退之地。

《常清净经》虽然不是佛说的,但这个经的确是自性圆满的流露,其境界不可思议。儒教、道教、佛教,是我们国家的三大传统教育,内容虽然有所不同,但是法性平等,他们的目的,都是教我们依经、律、论三藏,修戒、定、慧三学,教我们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佛,他们都是我们的先辈,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儒教讲五常:仁、义、礼、智、信。五常也通大小乘,以人天乘来讲,仁者不杀,义者不偷,礼者不邪淫,信者不妄语,智者不贪、不嗔、不痴。所以,五常就是五戒,是修学佛法的基础。以大乘来讲,“仁”是由人二组成,二字上边为天,下边为地,是让我们明白天地人生的真相,天地扩展就是十法界为生活环境,人生就是自己。仁字站起来是“仁”,表道种智;仁字躺倒就是一个“心”字,表一切智;十法界是事相,心是理体,心、仁是一,理事不二,表一切种智。“義”,义字上面相对应的两点表世界,世界的特点是大小、方圆、美丑、多少等,都是相对应的;中间王是心性;世界与心性是一个完整的自我,完整的我就是法身。又继往圣开来学,承上启下,学圣以自利,帮助众生以利他,自利利他,是我们的义务。“礼”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给众生做个好榜样。在明了根本智的基础上,做到温良恭谦让五德,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是仁义礼智信的外在表相,是做人的行为规范,是中国传统美德,它反映一个人的内在本质和道德境界,体现出最根本的人生价值观,那就是对于别人的无私和奉献。“智”是没有贪、嗔、痴、慢、疑、恶见等,没有烦恼障碍。“信”是信用,是自己的修证,自己的行为,得到大家的认可,得到大家的取信,值得大家去学习。

修行重点是抓根本智,《坛经》讲:“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丈夫就是佛的十个法号之一。宋朝择英法师,以偈语赞叹三身:“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阿弥陀佛表自性功德无量;身金色表法身清净无染;无等伦是法身为万物之本,绝无仅有,没有与他相比较的;这一句赞叹法身功德。“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是修深般若,照见色受想行识五蕴皆空,地水火风四大非有,度一切苦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这一句是赞叹报身功德。下面二句是赞叹化身功德。化佛化菩萨有两个意思,一是应化佛菩萨自去帮助众生;二是以智慧光,帮助无数亿众生,成就佛菩萨果德。四十八愿是教学的内容;九品是:下三品地狱、饿鬼、畜牲;中三品阿修罗、人、天;上三品声闻、缘觉、菩萨。咸令登彼岸,是令九法界众生,都能证得本有智慧德能。

阿弥陀佛是万法之统摄,一心念佛圣号,不可思议。谛闲法师的徒弟,就是说那个锅漏匠,人家是一字不识,但他能按照老师教的这个念佛方法,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直下念去,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着念,身心世界完全放下,他念了三年多,他的成就是站着往生,而且是往生后,还站了三天三夜,等他老师来给他处理后事,这才是真功夫。谛闲法师看到这个情况,心里头真的是佩服,对这个徒弟无比的赞叹:“天下寺院的方丈住持,比不上你,讲经说法的大法师也比不上你”。他是怎么成功的?“一心念佛”,他能落到实处,他真正做到了。这就是佛家三转法轮之“证转”,他来作证明给我们看,这一点都不假。

所以,有丝毫放不下,那就会成为大障碍.那样就决定去不了了,只要能放下一切决定能往生成佛。四川德阳市王居士,她和丈夫两个人都是公务员,老两口自从八十年代,与佛法结上缘分后,就坚持每天念佛拜佛,早晚功课从不间断。为了不影响念佛,他们尽量减少人际交往,不攀缘不串门,不说别人闲话,要说就说佛法,劝人念佛。除此之外,都是在心里默默念佛。物质生活,力求简单省事,节俭惜福,不与别人攀比。坚持吃长素。

老两口在一起,除交流学习心得外,很少谈家庭琐事,不回忆过去的人我是非,不计较过去的恩恩怨怨。一天妻子对丈夫说:“昨天晚上我打坐念佛时,看见阿弥陀佛,全身金光闪闪,阿弥陀佛和善地问我:'你想不想往生到极乐世界?’我说:'当然想了。’阿弥陀佛说:'那你现在就去好不好?’我迟疑不决,心想:'小女儿还没有成家,我怎么放心得下?’但又不好意思说出口。正在犹豫时,阿弥陀佛笑了笑,忽然就不见了。我当时没有答应去往生极乐世界,感到心里很后悔。”

老头子沉思了一会儿说:“佛菩萨叫我们看破一切,放下万缘,这句话说起容易,做起来难。人生在世,五欲六尘,各种感情纠缠,理不清剪不断,要让这颗心不打妄想,老实念佛,没有严格的自我要求和训练,确实很难。你这回的经历,增加了我往生的信心,只要坚定信愿念佛,西方三圣一定会接我们去极乐世界。你这次没有去成,也给我敲了警钟,不放下儿女亲情,担心这个挂念那个,临终四大分离,身心痛苦,神智不清,不能净念相继,一句佛号提不起来,就会错失良机,就不能往生极乐世界,那真是后悔莫及。佛书上有个孙子娶祖母的故事:有个老太太临命终时,紧紧抓住小孙子的手,心里放不下孙儿,死后投胎邻村,仍是女儿身,长大就嫁给了小孙子。一家人的恩怨纠缠,不知延误了多少世。”

从此以后,老两口念佛更加精进。三个月后的一天上午,当老太太买菜回来时,看到老头子面向西方,双手合十地站在卧室里,眼睛微闭,像熟睡了一样。床头柜上的念佛机不停的念着“南无阿弥陀佛……”她喊老头子,老头子不答理,用手推他,他也不动,用手贴近他的鼻孔,没有出气的感觉,摸他的脉搏不见跳动,掰开他的眼睛,看不到光亮。老太太心里特别紧张,当她拿起念佛机下面的纸条看时,上面写着:“师兄老伴:我先走一步,在极乐世界等你。一周前我就见到阿弥陀佛,知道自己要往生了,心里非常高兴,但不敢告诉你。你我夫妻近五十年,一同经历了无数个风雨坎坷,值得庆幸的是,临近退休遇到了佛法,知道一心念佛,这一辈子没有白活。我往生后,不要慌乱,不要动我的身体,让念佛机继续念佛,你也跟着念佛,该做什么就做什么,等明天早晨再打电话通知儿女。遗体火化后,骨灰就撒到寺院的树林里,不要买骨灰盒,四大皆空。你要抓紧念佛,切记!切记!”老太太一看日期,昨天就写好了,“怪不得他昨晚洗了个澡,这老家伙硬是稳得住,把我瞒个一丝不露。”看了老头子的遗嘱,老太太心里踏实了,跟着念佛机也小声地念起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所以念佛人真正不容易。我们肉眼凡夫,看到别人念佛,以为没有什么了不起,但诸佛菩萨看到念佛人,会肃然起敬,因为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他们知道此人很快就要成佛了,怎么能不尊敬呢?念佛人会受到龙天鬼神护佑,所以这是增上善业。我们一定要记住,只有老实念佛的人,才能自在往生极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