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中调号指什么:颜昌海:印度人为何自豪贫民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6 23:28:34

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中心主任李铁称:政府“不希望在特大城市出现像巴西、印度等国的‘贫民窟’现象。在中国没有出现大量的贫民窟,原因是我们限制了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然而,中国有没有大量“贫民窟”?专家指,中国当然有真正意义的“贫民窟”,只是透过有特色的管理手段隐身起来了。这是有常识的中国人都知道的。

推荐阅读2011年搞笑版新闻联播:Q币潘币实现自由兑换(图) A股转机尚需一两年
  • [时政] 也谈“新冷战”
  • [经济] 中国股市十年与国足十年
  • [社会] 90后人文素养最高?
  • [热帖] 明星获奖感言背后的故事
  • [文史] 杨钰莹复出 当年为何被封杀
  • [文史] 1972年朝鲜黄金时代(图)
  • 水皮:郭树清救市说法只能当故事

  在 “中国-东协城市交流与合作”研讨会上,李铁对外国宾客好奇为什么在中国的城市里没有看到贫民窟回答说︰在中国没有出现大量的贫民窟,原因是我们限制了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当然这种限制政策也抑制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妨碍了中国农村的发展。此话一出,在贫富差距悬殊不断加大的中国,马上引起热烈讨论。时评作者王学进在博客中分析,如果以印度孟买的贫民窟规模做参照,中国肯定没有贫民窟;但假如将由外来人员住着的出租屋、车棚、工棚、地下室、城乡结合部的各类棚户屋集中一起,则难说没有。如果再加上大量散落在穷乡僻壤里的破败民居,中国的贫民窟不在少数。

  “往实里说,政府不允许贫民窟的存在,不仅影响农村的发展,还瓦解了中国农村道统的家庭架构,如夫妻分离,子女留守农村,老人无人赡养,由此造成的种种社会问题严重冲击了中国的道统衣冠文物与道德伦理,其产生的历史性的消极影响正日益显现。而生活在孟买贫民窟里的平民虽然居住条件很差,但至少过着全家团聚的日子,不必如中国的农民工那样承受妻离子散还遭歧视的孤独、痛苦。由此不难理解,印度人为何常常自豪地说,我们有贫民窟,而中国没有。事实是,中国不允许有,这说明中国穷人没有权力决定自己的生活。”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马庆斌博士表示,中国城市里看不见贫民窟,与中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有关系,“中国城市的土地是国有的,基本上是通过拆迁或其他手段,将贫民窟存在的基础消除了。”他进一步分析,上个世纪80年代,如果没放开农民走出农村,中国不会有最近30多年的高速发展。他认为,从工业发展历史来看,都是依靠大量的一线的工人长期琢磨、积淀的基础上而逐步推进的,如果这些产业工人,仅是将一生的10几年留在产业线上,然后回去继续做农业,不仅会将大量的经验和知识流失掉,而关键在于这样的模式销蚀了中国工业坚实而庞大的产业工人的基础。“因此,消灭贫民窟关键不在于限制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而在于建立让农村人口在城市稳定就业的机会和机制。”

  在日渐庞大的“蚁族蜗居”的中国,“贫民窟”话题也引起网络上网民们的热烈讨论。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网民表示︰我就住在深圳最大的贫民窟--梅林关外龙华片区,我估计这片应该不下300万人口吧﹗;“草民晋岩”则说︰中国虽无“贫民窟”,但不缺“蚁族蜗居”村﹗

  不用说,中国当然有“贫民窟”,这是有常识的中国人都知道的,只是透过有特色的管理手段隐身起来了。“贫民窟”的话题,也激起了政府管理能力的讨论。网民“都是过客”认为,限制进城的户籍制度,造就了歧视,恰恰造就了城市贫民区。“去那些城中村看看,不是贫民区是什么?仅仅广州市在脏乱的城中村栖身的外来者至少一百万。”;“猫地湾”则说︰不想方设法让农民脱贫致富,用限制农民进城消除城市贫民窟?如此治国理政,良心能过?

  深圳市网民分析,如果没有贫民窟的标准是︰1.强拆民房修大楼;2.蜗居在外表很漂亮的楼里;3.铁皮房一定要在工地围墙里面;4.深圳大运会沿线楼房全部刷一遍劣质的油漆。那么中国人可以相信发改委说的话。对此,许多人直批政府除了无能还“嫌贫爱富”。

  网民“草民晋岩”认为︰不限进城务工,只限户口入驻︰这是缺少人文关怀的“按需所限”﹗;“仁文主意”质问︰觉得“贫民窟”有碍观瞻,不是积极地对它进行改造,而是消极地予以驱赶,执政为民的政府为什么这般势利,这般嫌贫爱富?﹗还有网民讽刺道︰大部分农村不就是贫民窟?按发达国家的标准,中国就是一个大贫民窟。

  在印度,高级住宅区的房价和中国的上海、北京、广州、深圳也不相上下,网络介绍,在印度孟买像样点的高档公寓楼平均得4千美金一平米。能在孟买买一套体面公寓的,在印度社会中绝对属于上层社会。这样的公寓,和中国权贵阶层所居住的豪华社区一样,通常有不错的社区环境,穿着制服的保安,小区里甚至有网球场和游泳池。要买这样一套公寓即使对于政府公务员或者教师一类的中产阶级工薪阶层来说,也是极为吃力的。而且印度不像中国一样有房价双轨制,一些干部可以买到远低于市场价格的房子。但虽然印度的军人、公务员、大学教授很多可以享受不错的住房,不过一旦离职,就要搬出去。

  在孟买贫富差距是如此明显。然而,由于法律对迁徙权和乞讨权的保护,大量寻求生计的人涌入了孟买,让很多中国人会感到得意的是,孟买和上海相比从外观看一点都不像国际化大都市,可以用脏乱差来形容,乞讨者随处可见,高楼大厦边上紧挨着贫民窟。不知道这些住在贫民窟里的人看着高楼大厦会是什么心情,他们大概一辈子买不起这样的公寓。

  在中国房价的上升已经给大量尚未买房的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唯恐以后再无立锥之地,所以哪怕背上巨额贷款也要买房,没有房子的人和咬紧牙关买了房子的人转而成为“房奴”的人与地产开发商之间几乎已经产生了阶级对立;那么在印度这种矛盾岂不是更加尖锐?!和那些公寓相比,贫民窟简直是地狱,成片低矮的小房子和二十年前上海的棚户区差不多,拥挤不堪,一个不到十平米的小屋子,可以住上一家五口人,甚至更多。环境也杂乱无章,没有绿化,没有运动场所,孩子们只有在街道上打板球。但是奇怪的是,这些住在贫民窟里的人似乎很有些悠然自得,大概这也和印度人乐天知命的民族性格有关系。作为路过的外国人,如果你表示出一点点好奇,他们就会主动邀请你进他们的 “寒舍”坐坐。这些住在贫民窟中的人没有丝毫扭捏和不好意思的表示,他们会给你端上特别甜腻的印度茶,大方地给你展示他们在哪里睡觉,哪里洗衣裳,哪里做饭,还会给你打开家里的电视机,指给你看他养了一缸金鱼……。尽管这些住在贫民窟里的人通常教育程度不高,还会主动用口音很重的英语有一句没一句地和你聊天,“你是日本人吗?”;“噢,中国,太好了,我喜欢中国。”无论大人孩子眼中都分明有一种自豪感,既有为自己的房子的自豪,也有在邻里面前为家里来了一个外国客人而感到的自豪。这些住在贫民窟里的人被称作“贫民窟主”。

  这个词简直充满了幽默感——我们是住在贫民窟里,但我们是业主。

  他们怎么能叫业主呢?这些房子按照中国的标准都是不折不扣的违章建筑,十几年前由一些无家可归者和外来移民选择在一些没有人关注的铁道边、垃圾场边搭建而成。印度的宪法规定:印度公民有迁徙的自由,你愿意在哪里登记,就可以在哪里投票;同时宪法还规定“印度公民有选择在哪里居住的权利”。这条规定看上去有点滑稽,比如,难道想在哪里住都可以,那跑到新德里在总理府门前搭个帐篷,跟总理作邻居行不行?或者把帐篷扎在人家私人花园里行不行?印度人说,这在理论上是没有问题的,不过操作上比较难,因为主人会把你赶走,这是人家的地盘。不过,如果你成功地在一块地上住了一段时间,比如一年,别人没有赶你,以后就再也不能赶你了。这倒挺符合卢梭的契约理论,默认也可以视为一种契约。所以,印度很多富人的宅第和花园都会树一块牌子“私人财产,禁搭帐篷”。

  住在孟买贫民窟里的几百万人就是这样获得产权的。他们的理由是当年这块地儿没人要,我们才住在这里;今天土地升值了就想把我们赶走,没门儿!今天大片的贫民窟占据了孟买市区的黄金地段,孟买的地价比上海和北京要高出很多,前面提到4千美金一平米的房价中往往超过80%都是地价,所以假如能把那些贫民窟的居民迁走,安置在远郊哪怕面积大上十倍的房子里,对政府或是开发商都是非常划算的买卖,而且很容易找到类似危房改造的理由。但在印度,强制拆迁是行不通的。特别是这样集中的大片贫民窟,个个都是钉子户,牵一发而动全身,随时可以引发示威乃至骚乱;而且,印度的民主制度也决定了官员们不敢动用暴力强行拆迁(更不敢血拆了),政治家得罪了这些“贫民窟主”就会丧失选票,所以不让这些“贫民窟主”得到心满意足的补偿,让他们搬家是不可能的。这也是在印度拆迁成本巨大,孟买房价如此之高的主要原因。但与中国相对比,尽管房价如此之高,房地产却并不是畸形的暴利产业,在2006年某媒体排出印度的500个最有钱的人中,只有6个是地产开发商。在印度,底层的群众成了土地升值的最大受益者,而绝不是政府、官员和开发商。这样一来,高昂的公寓价格对“贫民窟主”来说倒是件好事,他们非但不嫉妒反而有些兴灾乐祸。印度平民说,“这些有钱人就该让他们多花点儿钱。”而那些住在贫民窟里的人很多时候并不像中国人想象得那么悲惨。贫民窟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一些“贫民窟主”在经济条件改善了以后,也会修整自己的房子,不少贫民窟房子也装上了在印度算是奢侈品的空调,甚至不少公务员、教师为了省钱,也租贫民窟的房子来住。

  在贫民窟区域,政府则兴建了实用的医院、学校之类的公共设施。

  贫民窟在印度也不意味着居住者都是赤贫的人。他们在此安居乐业,往往在附近上班或者做生意,甚至建起小作坊,当起个体户,一些区域还发展出了特色产业,建立了合作社,有的地方以生产首饰闻名,有的地方以生产陶器闻名……。这些住在贫民窟里的人成了地道的有产者,个别人甚至已经买得起公寓,不过还是愿意住在贫民窟里,因为这里有他的“厂房”。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些住在贫民窟里的人对自己的房子也有一种自豪感。

  在中国贷款买大公寓的人被称作“房奴”;而在印度住在贫民窟里的人,被称作是“房主”。因为那是他“风能进,雨能进,国王的军队不能进”的家园,即使简陋,也意味着他在孟买这个印度最富裕、最国际化的都市的黄金地段有一块谁都拿不走的产业。

  很多“贫民窟主”是这样的背景:他们来自农村,为了谋生来到孟买,当得到一个贫民窟的房子就意味着他在这里彻底站稳了脚跟。他们并不急于改善自己的生活居住条件,而是源源不断地把钱寄回农村老家,在老家的村子里盖一个让乡亲们都羡慕的大房子。他们的孩子能在孟买接受教育,上英文学校,也许能找一份体面的工作。而当他们老了以后,他们会把贫民窟的房子留给孩子,或者租给别人,自己回农村老家的大房子里颐养天年。

  很多中国人来到孟买会非常得意:“你看,印度最大的城市都解决不了贫民窟问题。”这种得意,显示出这些中国人的浅薄和无知。在这些中国人眼里,整齐划一的街道、摩天大楼,让贫穷者远离权贵们的视线,不要让农村人涌入城市来分享城市的福利,是比公民的宪法权力和哪怕相对公正的发展机会更加重要的事情。但表面上看,印度高楼大厦边上就是贫民窟,其实印度的贫富差距比中国要小。印度一份主流报纸上有一篇的文章标题是“中国模式为什么不是印度的选择”,也许能够代表印度知识界一部分人的观点。她讲她刚到中国时看到中国的城市发展水平比印度高很多,到处都是高楼大厦,没有小房子,后来从北京市区出来只是几十公里就看到大片的农村地区,发展水平及基础设施状况和印度农村差不多,农民生活水平也很穷。她于是得出结论:这样的社会发展模式的表面辉煌是不可靠的。

  有刚到印度的中国人,一方面对贫民窟很感兴趣,一方面又担心安全问题,总得叫上当地人陪同才敢去转转;因为在中国有一个已经成为公理的偏见:外来人口和穷人是犯罪的根源,一提到治安恶化,公安机关总是把清理外来人口作为工作重点。但很多印度人却认为,在印度的贫民窟比新德里的大街上还要安全。一个孟买的社会工作者说,即使一个女孩子深夜走在贫民窟的巷道里,也用不着为安全担心。这里也没有小偷强盗,假如谁遇到危险,只要喊一嗓子,就会有很多人出来帮忙;绝不会出现比如在南京繁华街头扶助一个老太太后被法院判决要赔偿的怪事。他说:“这里是他们的家。他们爱这个地方。他们是这里的主人!”

  在谈到中印差距时,有中国学者不无讽刺地说,中国人有完全充分的理由在印度人面前自豪:中国GDP总量远远超过印度;亿万富翁人数世界第一;拥有的豪华车数量世界第一(不过没一部是国产的);是世界第一奢侈品消费大国;道路和城市建设远比印度漂亮且印度城市有数不清的贫民窟。但是,印度的很多优势,却是中国完全缺乏的:

  第一,印度有民主制度。人口已近12亿的印度,是全球最大的民主国家,其宪政民主,不会引致巨大政治动荡,能确保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在全球“个人自由”排名中,印度排第41位,中国排第91位。

  第二,印度的经济以私营和市场型为主,有更长远的竞争能力。而中国的国有企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仍超过民营企业。中国现有的400家大公司,只有72家是民营的。有学者说,中印的主要差别是:中国的发展模式是自上而下、政府主导型的;而印度的发展模式则是自下而上、市场主导型的。这也是印度不少私营大公司走向世界,打造了全球品牌,而中国无数产品出口,却无世界名牌的原因之一。

  第三,印度的大众消费占其整体经济的67%,接近美国的七成,远超过中国。这标志印度主要靠内部消费而不是依赖外贸。在印度的GDP中,服务业占50%(工业和农业各占25%)。所以出现大的国际金融风暴等,印度有相当的弹性承受能力。印度人之所以愿意消费,不仅受当年英国西化的影响,还因为印度人对自己的民主制度有信心,而不像中国人那样,总想存些钱以防不测,所以中国的个人储蓄率全球第一。

  第四,印度不实行一胎化,年轻劳动力持续增长,目前印度一半人口在25岁以下;而十年之后,中国就将进入严峻的老龄化人口期。未来10年内,印度将有1.36亿人口加入劳动大军。

  第五,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英语国家,有3亿5千万人会英语,超过3亿人口的美国。印度的菁英阶层全都会英文,所以印度的企业家和管理层,更有直接进入国际市场的优势。而中国的企业家、管理层绝大部分不会讲英语。

  第六,印度主要是接近佛教的印度教文化背景,跟中国的党文化更有巨大差别。在印度知识阶层中,没有像中国那样假文凭、假学位,假论文满天飞的现象,更无明目张胆的“假博士”而官运亨通。在印度民间,诚实、道德、荣誉、责任等价值和信仰,仍是社会的主要根基。好的信誉是健康的商业活动的基石之一,而中国这个环节非常弱。

  有中国官方或御用学者强调,如果中国实行印度那种选举制度,就会天下大乱;理由是中国底子薄,人口多,资源短缺,文盲多等等。但印度的面积还不到中国的三分之一(只有297万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相当中国的近3倍,却养活了12亿人口。而且印度的石油资源,只有中国的五分之一,煤是中国的十分之一。而印度从1947年独立以来,已进行过15次全国大选,政治一直稳定,民主制度相当成功。

  更主要的,是印度官场能牢记印度前领导人甘地的告诫:“有几样东西可以毁灭我们:一,没有责任感的享乐;二,不劳而获的财富;三,没有是非观念的知识;四,不道德的生意;五,没有人性的科学;六,没有牺牲的崇拜。”所以,即使印度有大量的贫民窟,也不需要有超过国防预算经费的天价“维稳”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