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音阶记忆:从徐志摩诗歌特色看其爱情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22:05
从徐志摩诗歌特色看其爱情观标签:

徐志摩

中国

雪花的快乐

胡适

爱情观

杂谈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比喻生动,重视意境的创造,他的爱情诗在诗歌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些诗歌唱纯真的爱情,委婉而优美,表现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大多写得真挚、热烈、温柔、清新。

徐志摩深信理想的人生必须有爱,有自由,有美,他以其天真、直率、有趣味的情怀性格和超然的态度对待一切,云游短暂的人生。作为近现代中国文坛上颇有影响的人物,徐志摩和胡适都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显赫的地位。两人之间有着许多相同相近之处。本文试图通过重点分析徐志摩的诗歌特色探究其爱情观,同时通过比较两位诗人所持的爱情观、婚姻观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生实践,从中窥见同中之异,异中之同,并从中感受与推思近代文化人的个性特点和心路历程。

潮乡海宁,素有鱼米之乡、文化之邦、名人之地的美称,翻开海宁的历史文化名人名册,不得不提到徐志摩,作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徐志摩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他是杰出的历史文化名人,对中华新文化的建设与繁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诗歌、散文受到不同年龄、不同阶层读者的喜爱。志摩在他的《猛虎集·自序》里曾说他的心境是“一个曾经有单纯信仰的流入怀疑的颓废”,这句话是他最好的自述。《追忆志摩》中指出:“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实现的历史”。

一、徐志摩生平简介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回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他生平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志摩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名作。

二、徐志摩诗歌特色

徐志摩的诗,想象丰富,比喻生动,重视意境的创造,尤其讲究语言的音乐性,这是他的诗歌公认的特色。读徐志摩的诗,我认为其最大的特点犹若读他的人生,感受他赤热的情怀和跳跃的心。徐志摩的爱情诗,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些诗歌唱纯真的爱情,委婉而优美。表现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如《雪花的快乐》、《落叶小唱》、《云游》等,大多写得真挚、热烈、温柔、清新。

徐志摩在他的《猛虎集》序文中写道:“诗人也是一种痴鸟,他把他的柔软的心窝紧抵着蔷薇的花刺,口里不住地唱着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非到他的心血滴出来把白花染成大红他不住口。他的痛苦与快乐是深成的一片。”如果把他的诗《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和《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个方向吹》放在一起,它们正好从这样的角度展示了诗人写作的连续、希望与理想追寻的深入。这三首名篇风格之一致,内在韵脉之清晰,很易令人想到茅盾的一句话:“不是徐志摩,做不出这首诗!”
1、分析《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和《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个方向吹》
志摩的诗可读,可品味,更让人驰骋遐想。他用许多文字来抵抗现实世界的重荷、复杂,在现实世界的摧毁面前,他最终保持的却是“雪花的快乐”、“康桥的梦”及“我不知道风在哪个方向吹”的无限惆怅。如果说诗的本质就是诗人穿越现实去获取内心清白、坚守理想高贵,那么,我们不难理解人们对于《雪花》、《康桥》和《风》的偏爱。
在《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个方向吹》这首诗中,一切都是在梦里,在梦里可以“轻波依回”,还可以“使我陶醉”,更使我“心醉”、“心碎”和“伤悲”。而读志摩的诗,最让人感到飘飘然的是《再别康桥》式的道别,“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读志摩的诗,最让人刻骨铭心的是《雪花的快乐》一诗所展示的那种场景和体现的心境。那么惬意、自如,无拘无束,随情所欲,这分明是在放飞生命,舒展情怀,在这个自由王国里,是被诗人理想化、人格化了的天堂。在这当中,社会的媚俗、人意的争斗,凡人的俗念,一切一切都化为烟云,为了达到这种境界,诗人可以用生命作抵押,去寻觅、去兑换弥漫本身气息的伊甸园。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雪花的快乐》无疑是一首纯诗。在这里,现实的我被彻底抽空,雪花代替我出场,“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但这是被诗人意念填充的雪花,被灵魂穿着的雪花。这是灵性的雪花,人的精灵,他要为美而死。值得回味的是,他追求美的过程丝毫不感痛苦、绝望,恰恰相反,他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快乐。雪花“飞扬,飞扬,飞扬”这是多么坚定、欢快和轻松自由的执著。写作时的诗人或许面对窗外飞扬的雪花热泪盈眶,或许独自漫步于雪花漫舞的天地间。他的灵魂正在深受囚禁之苦,现实和肉身的沉重正在折磨他。当“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令他唱出《雪花的快乐》,或许可以说,诗的过程本身就是灵魂飞扬的过程?清醒的诗人避开现实藩篱,把一切展开建筑在“假如”之上。“假如”使这首诗定下了柔美、朦胧的格调,使其中的热烈和自由无不笼罩于淡淡的忧伤的光环里。雪花的旋转、延宕和最终归宿完全吻合诗人优美灵魂的自由、坚定和执著。这首诗的韵律是大自然的音籁、灵魂的交响。重复出现的“飞扬,飞扬,飞扬”织出一幅深邃的灵魂图画。难道我们还要诗人告诉我们更多东西吗?

我们应该承认,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读者心中的志摩。在我看来,读志摩的诗,除了一种伤感的美以外,还有一种奔突的激情,并带着不畏世俗、敢于探索的那种顽童的心境。所以,读时常常让人新奇,甚至激动不已。志摩的诗,用字填句相当讲究,而且变幻很多,给人有很多的可能性。因此,志摩的诗是用精美的词字构造出来的一个多棱镜支撑起来的王国,在阳光、月光,甚至星光的射衍下,拥有无限的景致和想象的空间。

 

三、徐志摩与胡适的比较

徐志摩和胡适都是近现代中国文坛上颇有影响的人物,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胡适又曾被自由主义者誉为中国的“自由男神”,两人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显赫状况是众周知的。

徐志摩以其带有三分童真和充满对理想的追求、自由的向往、爱情的浪漫实践,写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精品,读之令人神情飞驰、遐想连绵。同样,胡适是提出“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人物,也是提出所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的人。但是他在人生旅途上忍受着在爱中选择“无爱”的滋味,以及他那不自由的独特的婚恋观,而这些恰恰同他所倡导的个人自由、人格独立相背离。

当我们走近徐志摩和胡适,静心去感受两人的情感,去触摸他们思想的脉动,一定会被他们的才华横溢所折服,为他们的苦痛而苦痛,为他们的激奋而激奋。因为他们用真诚的感情抒写了自我的人生;他们把自己全部的爱,演绎成情与爱的梦幻与真情。所以,徐志摩的风流倜傥是众所周知的,海宁作家顾永棣先生写的一本关于徐志摩的传记,取名就叫《风流诗人徐志摩》。这当然不仅在于他与陆小曼之间的浪漫人生之旅及与生命之欲望的亲吻,而还在于他如歌如诉的诗,读了令人心旷神怡、醉不自禁。同样刘筱红写的关于胡适先生传记的小册子,取名亦为《风流名士》。由此可见两位文人之异同。

1、两人爱情观的异同在诗歌中的反映

徐志摩和胡适是朋友,两人有过较密切的交往。但对婚姻,爱情及人生态度上,则有同有异,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徐志摩和胡适各自经历的第一次婚姻,时间相距不远,都是奉父母之命。徐志摩在1915年,与当时的名门闺秀张幼仪在故乡硖石成婚。胡适于1917年与当地的名门闺秀江冬秀在家乡成婚。两人都试图违抗父母之命,但终究还是屈服了。在志摩与异性朋友交往中,情感得到升华的有林徽因、陆小曼。胡适则有欧美学友韦莲司、留美女士陈衡哲及青梅竹马式的好友曹诚英。徐、胡在与这些异性朋友交往中,迸发出生命中全部的情感,激荡着青春的热涌,以情和诗的交融展示出生命的冲动力和张力。正如茅盾先生评价徐志摩的爱情诗时说的:我们绝不能把这些看作是男女艳情,在这些披着恋爱外衣的诗当中,“有他的那个对于人生的单纯信仰”。这个评价对胡适而言,情形大致也如此。

且看部分徐志摩、胡适的诗句: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飞扬,飞扬,飞扬,----/啊,她身上有特殊的清香。

----(徐志摩《雪花的快乐》)

·她是睡着了----星光下一朵斜欹艳的白莲;/她入梦境了----香炉里袅起一缕碧螺烟。

(徐志摩《她是睡着了》)

·多谢天!我的心又一度的跳荡,/这天蓝与海青与明洁的阳光,/驱净了梅雨时期无欢的踪迹,/也散放了我心头的网罗与纽结,/像一朵曼陀罗花英英的露爽,在空灵与自由中忘却了迷惘,……

(徐志摩《多谢天!我的心又一度的跳荡》)

·坐也坐不下,/忘又忘不了,/刚忘了昨儿的梦,/又分明看见梦里那一笑。

(胡适《小诗》)

·我指望一夜的大雨,/把天上的星和月都遮禽;/我指望今夜的烂醉,/把记忆和相思都灭了。

(胡适《八月四夜》)

·不愿勾起相思,/不敢出门看月。/偏偏月进窗来,/害我相思一夜。

(胡适《也是微云》)

显然,以上所列的反映两位先生爱情观的诗基本可以窥知他们对爱情的态度。相对照之下,徐志摩诗的意境、用词,意味要比胡适的深远些。虽然,两人的诗都是浸透了情感的,都可反映他们的心路历程的,但徐的诗其生命激惑力、冲击力、感染力以及回味性明显要比胡适的强些、上乘些。

2、两人对待婚姻不如意的不同态度

徐志摩、胡适都历经了人生旅途中婚姻的不如意、婚姻的裂变之苦痛,但徐则处置得远比胡适自如得多。徐志摩认为“真生命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幸福亦必自奋斗乍求得来!真恋爱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并认为要彼此新生人格,止绝痛苦,唯自由离婚。终于,志摩顶着千钧压力,万般惊异,在与张幼仪婚后不到7年协议离婚。还写了一首题为《笑解烦恼结---送幼仪》的诗。其中写到“莫焦急,/万事在人为,/只消耐心共解烦恼结”。而胡适面对现实,面对自己不如意的婚姻时,自白道:“吾于家庭之事,则从东方人,于社会国家政治之见解,则从西方”。作为知识分子的胡适,在对待婚姻上的矛盾冲突,在对待个人情爱与伦理母爱的矛盾冲突,只能是左右为难,举步为艰。他对社会、向青年人大声疾呼要推崇和追求个性解放,但又主张个人主义要以不伤害他人为尺度。

徐志摩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风度举动引得不少人为之倾倒。但胡适在学识、才华上稍逊色于徐,而且在婚姻上也要逊色不少。他可以爱,也可以痴心地爱,浪漫地爱,但终究达不到志摩的境界与结局。志摩初见陆小曼时,心底迸发出“多谢天,我的心又一度的跳荡”的呐喊,并经过刀山火海般的苦旅,终于“两个灵魂在上帝的眼前自愿的结合”。而胡适在如诗如画的西子湖畔,与青梅竹马式的童年好友曹诚英共度美好时光时,的确激发了他生命的精魂,是胡适一生中最为动情的时光。可以认为,胡与曹的爱恋情感基础,不亚于徐志摩与陆小曼。按理胡适可以像徐志摩那样,摆脱原有的烦恼苦痛与婚姻枷锁喜结良缘,但他还是失败了,当他向夫人江冬秀提出离婚一事时,她居然大吵大闹,并冲进厨房举起菜刀奔向两个孩子说:“离就离,先杀了两个儿子再说。”这一招果然使盛名之下的胡适屈服于“圣人”之名,自此再不敢提及此事,只是借酒浇愁,默默忍受生命和情感的煎熬。

综观前面所列材料,对照徐、胡两人的爱情观、婚姻观及人生实践,可见,徐志摩重情不重名,为了真情真恋,为了恋爱自由,他可以抛弃一切,哪怕把身体“磨成粉都不能怀疑”。而胡适虽也重情,但更重名,要双双顾全,且视大名情,由此便埋下了痛苦的隐患。其次。徐志摩有十二分的柔情与刚直,而胡适则有柔情而无勇气。胡适对好友徐志摩的勇气曾深深感慨,自叹不如。他说:“他(徐志摩)的追求,使我们惭愧,因为我们的信心太小了,从不敢梦想他的梦想。”“只有他有这信心,冒了极大的危险,费了无数的麻烦,牺牲了一切平凡的安逸,牺牲了家庭的亲谊和人间的名誉,去追求,去试验一个梦想之神圣境界。”这大概可以说是两人性情、结局的最好对照。正是这样,才使胡适带着“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的感怀中徘徊缠绵终了一生;而徐志摩则以其天真、直率、有趣味的情怀性格,在感情的世界里奔驰突冲,尽管甘苦均有,但他终究能以超然的态度对待一切,云游短暂的人生。从下面的诗句中感悟一下诗人虽已远离半个多世纪但依旧跳跃的心吧!

这一切都是因为志摩,你坚信:

任凭人生是幻是真,

地球存在或是消泯------

太空中永远有不昧的明星!

徐志摩,连同他为世人留下的或喜或悲,或感或情,或奔突或缠绵的诗句,就是天宇中永远不会消沉的明星。虽然,我不太相信灵魂的存在,但我依旧相信诗人的禀性和灵气将给后人带来无尽的才智,且将长驻留人间,并不断地激活人们生活和生命的情趣,去为理想的境地追求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