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都是你架子鼓谱:清朝选秀制度里的“潜规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14:51:43


清朝选秀制度里的“潜规则” 

 

                                                       

        清朝选秀的目的就是为了帮皇帝充实后宫以及帮皇室宗亲挑选合格的福晋(到康熙朝时期,专称亲王、郡王及亲王世子的正室,侧室称侧福晋,为了强调福晋的嫡妻地位,又称其为嫡福晋,并且嫡福晋是要经过皇帝的册封的),清朝的选秀跟其它朝代的“海选”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清朝皇帝的后宫,上至皇后下至宫女都是从八旗之中挑选的旗人,你是汉人想都不用想,不过清朝自入关后,出现了很多“伪满人”这些“伪满人”一般都是明朝降臣或降将,或者是皇帝想拉拢的人,清朝政府为了拢络他们为自己的皇权效力,就将这些人编入旗籍,于是这些人就成为“满人”了。

 

第二,八旗中的女子并不是人人都有资格参加选秀,你必须要有身份背景,就是说要有后台,普通的满人不行,秀女必须是血统纯正的官员的女儿,所以清朝皇帝的母亲一般身份高贵。

 

第三,清朝选剩的秀女,有一部分会被留下当宫女,清朝的宫女并不象其它朝代的宫女,只要一踏进宫门就只有老死宫中,一般只用做到25岁就被遣送出宫,并且得到一定的赏银,但是封建社会早婚早育的盛行,一个25岁的离宫宫女显然已经过了女性最佳婚龄,运气好点的,可以被人收为小妾,运气差点的只能与太监做“对食”(假夫妻),运气再不好一点,只有孤独终老。

                

        如此独特的清朝选秀制度却存在着“潜规则”,这些规则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上三旗”有优选权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厉十十九年正式创立,这八旗分别为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正红旗、镶红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其中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列为上三旗,由皇帝亲自统领.

 

既然归皇帝管,那么这三旗的旗人身份自然也是高于其它几个旗,在门弟血统要求特别严格的封建王朝,肯定得从高选起了。

 

至于到底是不是,我们举几个例子,当然事事没有绝对,上三旗只是有优选权而已,

 

康熙的皇后:赫舍里氏,满洲正黄旗。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佟佳氏,满洲镶黄旗;三个皇后均出自上三旗。而且上三旗的高官均与权利中心最靠近,拴了一门婚,就是拉拢了一方势力。皇帝等于又找了一个不会背叛自己的人,而那个被选的秀女就成了“纽带”。当然如果秀女再生一孩子出来,那么恭喜,双方关系必将坚如磬石。 

 

2、门第高于品德,品德高于样貌

 

清朝的选秀,特别重视门弟和出生是否高贵,门第高低直接影响着秀女受册封时的等级,光绪的皇后(后来的隆裕太后)因为是慈禧的侄女而PK掉比她貌美且才高的珍妃,一举荣登皇后宝座。而珍妃只能封为珍嫔,几年后升为珍妃。

 

秀女的品德列于门第之后,但是也相当的重要,同治的皇后阿鲁特氏就是因为品德高尚,端庄正气,被慈安太后选中,击败了慈禧要给同治内定的皇后,阿鲁特氏比同治大两岁,是清朝第一个蒙古状元崇绮端雅的女儿,自小在浓烈的文化熏陶之下长大,多才多艺,《清宫词》里有一首赞扬皇后阿鲁特氏的诗:

 

  咏同治皇后

 

  蕙质兰心秀并如,花钿回忆定情初。

 

    瑜颜色能倾国,负却宫中左手书。

 

(珣、瑜指同治的两个样貌倾城的妃子)

 

所以在清朝的选秀中美色是最不能用来做为求胜筹码的,有时候会适得其反,不过门第既高贵,品德又高尚,样貌又美艳的话那当然最好了,不过很容易被人拿来制造话题。 

 

3、从低等妃嫔做起慢慢博得皇帝的好感

 

选秀如战场,你落选了的话,虽说不至于世界未日,但是整个家族要向皇室靠拢的希望就泡汤了,所以不管如何还是要努力一把的,古代的女人没什么闺中乐趣,能够嫁给皇帝是她们最好的选择,如果不具备以上的几个条件,那么皇后、贵妃、妃之类的就甭想了,皇帝的老婆也是按等级发薪水的,皇室没事不会把每个秀女往高处封,浪费国库的钱,乖乖从常在、答应之类的做起吧。

 

史载雍正的生母德妃乃是满族镶黄旗人氏,但是史学家们经过蛛丝马迹,抽丝剥茧得出德妃其实是镶蓝旗包衣之后,母家地位并不高,雍正为了将自己的出身无限提高,于是又玩起了篡改的把戏。

 

德妃初入宫时连嫔的等级都够不上,按清宫惯例自然不能抚育皇子,所以雍正就成了康熙的表妹佟佳氏的养子,这就是为什么雍正和生母感情不和的其中一条原因。

 

德妃能够在“步步惊心”的后宫中生存下来,并且被一再册封,最终母以子贵,容登太后之位,是非常不简单的。这其中一定有康熙的情感在内,要不然皇帝面对一个毫无壮观背景可言的女人会一封再封吗,位置封高了要拿钱供起来的。以康熙那精明的脑袋,没有情感成分在内,德妃永远升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