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学架子鼓需要多久:学者谈中国大学弊病:管理体制呈官僚化?权钱横行?(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14:26:49

学者谈中国大学弊病:管理体制呈官僚化 权钱横行 (2)

2012年01月30日08:22    来源:《光明日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字号
推荐阅读更多
  • 组图:明星儿时旧照大曝光
  • 超萌!日本最火90后女生
  • 3孩童玩火点燃4S店停车场
  • "煎饼哥":煎饼果子也有技术含量
  “士志于道”:中国大学精神的千年根基

  “士志于道”,是中国大学精神万变中的不变;自主与他主,是中国大学精神兴衰、显隐的主要根源;明道、变道、弘道,是中国大学精神发展的走向。

  在中国历代大学中,“士”是个关键概念。“士志于道”即“士”追求“道”。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多样性的“士”,通过“士各有志”的多样性的“志”共同指向外在一致而内在多样性的“道”。这便是我国古代大学精神的基本原理,它对现实大学的发展启示太深刻了。

  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等学校的个案研究发现,不同的大学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会表现出各异的特征,具有一定程度的多样性。但深入研究会发现,各个大学精神都具有一定的共性,都与当时所处时代的救亡图存密切相关,带有“明道救世”的特征,具有对世事批判和审视的视角、尊道抑势的心态。

  中国大学的源头在春秋战国时期。“道”的产生标志着中国精神的起源,也是中国大学精神的起源。《大学》开篇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国大学精神自身发展的道路也受到了外界的影响。“士志于道”,是中国大学精神万变中的不变;自主与他主,是中国大学精神兴衰、显隐的主要根源;明道、变道、弘道(以行为承载道),是中国大学精神发展的走向。

  简言之,“士”是中国大学精神千年主体,“德治”是中国大学精神久远根基,“做人”是中国大学精神的首要论题,“合一”是中国大学精神的结构特征。中国大学精神即是“士志于道”的精神,或者说是“士”的精神,是“德治”的精神,是“做人”的精神,是“和合”的精神。

  近代中国大学中西融合,主要具有学人自主、民主科学为核心和全面深刻等三大特征。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大学逐渐吸收西方的精神,但这个过程是自主的。而在1950年之后,大学的调整、改革经常受到外在的影响,是不自主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大学的发展是全面与国际主流融合的,现在的情况仍然不能达到当时的融合程度。

  开放是符合大学逻辑的选择

  学术始终是大学千年不变的立身之本,开放是大学学人通向探求真理的途中最适宜的路径。

  开放是大学本原的特征,无论是中国古代的稷下学宫、书院,还是西方的波隆亚,都在生源、教师来源、学派关系、思想表达等方面呈现出开放的特征。大学因其开放性,历来就是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组织形式和组成部分,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深和扩大了大学的开放程度。

  大学的开放性是由大学的社会职能决定的,培养高级人才和探究高深学问不可能在一个局促的环境里成就,唯有精神意识开放,才能在讨论、批判过程中促成知识增量的产生,才能培养人的问题意识和开放的思路。学术始终是大学千年不变的立身之本,开放是大学学人通向探求真理的途中最适宜的路径。

  开放还是大学能成其大的缘由。现实中客观上存在行为和思想的域限,然而,这种域限是时代发展和人类的认识能力不足造成的,而非主观设定的,大学开放即是立意于能容乃大,而尽力拆除有碍大学发展的行为和思想围栏的过程。

  开放也是大学的生存机制,是大学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一方面,大学发展存在多维的空间,需要以学人独立自主的、开放的思想意识去探究、选择,寻找到适合自身条件和目标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开放是大学发展最为关键的免疫系统,它的存在和运行足以消解大学中各种危害学术的观念、制度、行为方式及其他妨碍本真、健康的学术增量产生的因素。只能依靠更大程度的开放,才能让伪知识、伪学问以及有违学术规范的行为原形毕露。

  大学开放就是营造并维护大学的原生态。开放则兴盛,闭锁则衰败,大学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它代表着大学发展必须遵循的内在规律。

  封闭则是中国大学积弱的主因,中国大学在生源、师资、课程、管理等核心层面均未深层融入世界大学发展的主流。中国大学要立足本土,发挥优势,但一定要融入世界大学发展的主流。管理体制官僚化必然导致封闭。封闭的后果是:大学成为行政科层的附属品和复制品、学人权力边缘化以及办学过程“学店化”。

  中国大学在人类大学中的生态状况必须通过开放才能改变,“自我举起”式的改革不可能改变中国大学的生态状况。只有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开放中,才能实现同世界范围内优秀大学有效交流、对话和沟通,可以直接体验到的,竞争是通向人类大学生态顶端的现实路径。

  大学开放是多层级的开放,生源开放是起点,考察指标是外地学生的比例。师资开放是关键,考察指标是学校是否在全球范围内招聘教师;双向、平等、全面开放是目标,现在很多学校是不平等的开放;价值开放是最高境界,学术自由是保障;开放的微观体现是人际的包容,当你身边有一个人在创新或与您意见相左时,你是支持、容忍还是厌烦、打压,这是检验一所学校是否具有开放性的微观标示。

  开放并非必然或自然导致大学发展。若以因循、被动、他主的态度迎合开放,中国大学可能会江河日下;若以求新、自觉、主动、自主的态度迎接开放,中国大学才可能真正获得提升。有些大学领导说,教育部说怎么改我就怎么改,这就是典型的因循。开放环境中的竞争是促使一所大学不敢松懈,积极进取的巨大动力。开放意味着大学而有更多的公平、效率与健康。

  进一步开放是提高大学质量的关键,大学质量不可能完全靠被动地接受评估而提高,不可能靠物质金钱堆砌,不可能靠较高的行政级别抬高,必须靠师生自觉感知社会发展需要,遵循大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开放和自主发展才是办好学校的必要条件。
【1】 【2】 【3】 

      
(责任编辑:史雅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