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马的卡组变态吗:Webquest制作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6:34:03
作者:孙晓红 上海市宝山职业技术学校
我是一名语文老师,一直认为语文是一门充满魅力、让人心动痴迷的学科。每当徜徉于文学的海洋时,我总是期待着学生们能与我分享着一切,但看到学生们面对课本时所流露出的那份无奈,我又无言以对。如何才能敞开学生的心扉,如何让学生真正能够领略文学带给人的愉悦,改变旧的教学模式似乎迫在眉睫。初次涉及Webquest,源于朋友的介绍,内心深处渴望Webquest就是一座桥梁。于是我制作的Webquest《威尼斯商人》,它最终的教学效果还有待实践的检验和修正,但最大的收益者却是我。因为在制作过程中,我对课堂教学思路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教学观念也有改变,这些完全出乎我的意外。
在制作过程中我感触最大的一个方面是开放的学习内在是缜密的思考和严密的逻辑思维。Webquest让我明白,教师在制作过程中一定要有精密的逻辑思维作为后盾,才能真正地让学生摆脱思想的枷锁,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这也是Webquest中最具有挑战性的部分。Webquest是探究学习的一种形式,其教学目标是拓展和提炼知识,通过深入分析“知识体”,学会迁移,并以一定的形式呈现对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在尝试过程中,不仅要完成Webquest课程模式中的导言、任务、过程、自我评价等重要环节,更重要的是这些环节中是否蕴藏着有层次、有梯度、有弹性的思维。
例如在《威尼斯商人》制作过程中,我原先设计的过程的第一步骤就是让学生思考并选择自己要分析的人物形象。这其中就少了一个关键环节,那就是作品欣赏人物分析的第一步离不开对作家、写作背景、时代背景等方面的了解。分析原因,还是老一套的教学思路在作祟,直接给学生一个学习的框架,扼杀了学生学习探究的过程。因此在修改稿中,我的第一个问题是“你对这部作品有哪些了解?”,首先确认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第二个问题是“你认为应该了解这部作品的哪些方面?”,让学生思考有过度,有弹性;第三个问题才是在了解这部作品的基础上选择一个人物现象进行分析。在这其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在有些问题的把握上提出一些建议;而学生则需要通过高级思维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整合直至解决问题。搭建阶梯式的思维框架并不容易,它贯穿于整个Webquest,学生们只有在高水平的思维环境中学习,才会用既有创新又有专家式的头脑分析解决问题。在Webquest中思维的体现应该是在问题的设置上,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究,这使我想起了一句话,要让学生学会研究性学习,首先要有会研究的教师。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高水平思维,教师就一定要有高水平的思维,Webquest让我受益匪浅。
在制作过程中让我感触颇深的另一个方面就是Webquest能够大大扩展学习的外延空间,这是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以《威尼斯商人》为例,当初我的设计初衷是分析夏洛克这个人物的多重性格,了解犹太人,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背景,重新用自己的眼睛审视莎士比亚,从而完成对整部作品的鉴赏。因此在设计之初,我简单地套用了Webquest教学模式,但完成之后发现在Webquest这种开放式的学习中你无法让学生按照一个思维模式学习、思考,也就不可能让学生按照老师的想法集中在夏洛克一个人身上。这时是Webquest让我转变了原先的教学思路,它迫使我要根据学生的思考方向,拓展我教学的外延。经过认真思考,我发现虽然学生有可能选择学习探究的范围会加大,目标会增多,但只要设计合理,并不影响最终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教学目标的深度还会被拓展。修改后学生们可以选择夏洛克,也可以选择安东尼奥、巴萨尼奥等人物形象,虽然人物有正反之分,但他们都有多重性格,任何一个人物深入理解,都能帮助学生达到鉴赏的目的。而且学生可以通过过程中的交互活动,拓展全班学生的思路眼界,让他们明白今后碰到问题可以多角度思考,培养发散型思维,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培养。通过Webquest这样一种教学方式,还拓展的是教师的思路,让我明白,上课不是根据老师的需求而来确定学习范围的,而是要根据问题自身的发展规律来寻求解决方法,这对于传统教育来说是一种挑战。
在制作过程中还有许多值得揣摩反思的地方,它们有时让我觉得困惑,有时兴奋,那是传统与现代教学观念的交锋,更是一种教学思路的转变。我们的时代需要变革,我们的社会需要变革,而其中最需要变革的就是我们的教育,因此让我们向Webquest走进,走进网络教育,走进研究性学习!
网络地址:www.being.org.cn/webquest/splay.htm
发布时间:2002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