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l韩服账号被找回:路东之的收藏人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4:37:52

  收藏家、书法家、诗人、画家、古陶文明博物馆馆长路东之2011年10月24日因心脏病突发逝世。

  路东之,汉族,1962年9月20日出生于北京。中学时代自学诗歌、书画,1981年师从欧阳中石先生习书,1982年师从萧劳先生习诗,进而向以萧劳为中心的金寄水、马里千、孔凡章、刘毓煊等旧体诗坛诸家学习诗词曲赋;书法作品获“北京市首届职工美展”一等奖。1984年获“全国首届文汇书法竞赛”二等奖。1985年获“国际青年年征文”报告文学一等奖。1986年获“全国首届微型小说大赛”一等奖。1987年入西北大学作家进修班,开始文物收藏并自修考古。1988年为作家出版社兼职编辑。1989年西北大学毕业后弃职潜心小说、诗歌、绘画创作,痴迷收藏与考古。1992年出版诗画集《情况》,北京作家协会、中国青年出版社联合召开“路东之诗集《情况》讨论会”。1993年参与筹备《收藏家》杂志创刊,举办“路东之收藏瓦当展”。1994年参与“94东方收藏家文物年展”。1995年制作《路东之收藏战国秦汉瓦当原拓本》60部,发现秦封泥并全力收藏、保护并进行初步整理研究。1996年应中国印刷博物馆开馆之邀举办“路东之收藏瓦当封泥展”,与西北大学教授周晓陆合作秦封泥学术课题,合著《秦封泥集》通过“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选题”第一批项目;1996年创立古陶文明博物馆;与西北大学共同组织“首届新发现秦封泥学术研讨会”,公布秦封泥的重大发现并向西北大学博物馆捐赠秦封泥,应聘为西北大学兼职副教授。1997年6月15日古陶文明博物馆开馆,推出“彩陶渊薮、瓦当大观、封泥绝响、古陶序列”等专题系列展览。1998年完成《路东之梦斋秦封泥留真》原拓本80部;应邀访日作题为《封泥收藏与研究的从前和现在》的专题演讲,并在东京、大阪等地进行多场次学术、艺术交流活动,代表古陶文明博物馆与日本篆刻美术馆结为兄弟友好博物馆。1999年制作《路东之梦斋藏甲骨文》原拓本60部。2000年举办“拆散的结构及其他——路东之美术作品展”、“文字的美奥——古陶文明博物馆开馆三周年特展”。2001年为《中国文物报》撰写“说陶品陶”“梦斋杂语”等专栏,应邀为《文物天地》杂志特约主笔之一并为《中国文物报》、《文物天地》杂志设计标徽;制作《古陶文明博物馆藏砖》原拓本80部;发现“新蔡战国封泥”,全力收藏保护并往遗址整理调查。2002年与周晓陆教授合作“新蔡战国封泥”研究课题,共同组织遗址考察并联名发表《发现原始封泥》等系列文章。2003年制作《古陶文明博物馆藏战国封泥》原拓本60部。2004年提出“古陶文明坐标系”理论,开始主持“古陶文明坐标系”工程基础工作。2005年举办《神或巫者——路东之丙烯岩彩作品展》、《神或巫者及其他——路东之美术作品展》。2006年出版作品集《可能——一个孤独行者的诗歌远旅》。2007年举办《古陶文明展——古陶文明博物馆开馆十周年纪念展》,出版《问陶之旅——古陶文明博物馆藏品掇英》。历年协助制作电视专题节目近百次,历年发表各类作品约200次,累计约80万字。

  古陶文明博物馆以新石器时代彩陶及周秦汉唐陶器、战国秦汉砖瓦、战国秦汉封泥三大系列兼及其他相关领域约3000件出土文物,构成以古陶文明为主脉、以艺术考古为特色的收藏体系,构成一部近乎完整而形象生动的古陶文明史。通过该馆的专题展览、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人们可以充分感知中华古陶文明的恒久魅力,感知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价值和尊严。

  路东之先生对《中国文物报》及《文物天地》月刊倾力颇多,提携后进,惠赐稿件,开设专栏,鉴评私藏,设计形象标志,有求必应。

  祝路东之先生走好!
与喧嚣的大观园相伴,位于大观园北门的古陶文明博物馆则显得沉寂。

  不足一米七的个头,谢顶、长发,娃娃脸上永远挂着有些腼腆的微笑。路东之符合人们印象中的艺术家形象,但他不愿界定自己的身份是作家、诗人,艺术家,还是收藏家,“我一直身跨两极,传统和现代,古典和先锋。我企图在两者之间构筑一个可能。”路东之为古陶文明博物馆设计的标识就是一个“可能”:一个彩陶罐中生出“可能”两个字。可能,是路东之的理念,是他冥冥中的目标和理想,是理性与智慧的选择,是追索最大意义上的实现,甚至可以说是他的哲学。他所做的许多方面的事,都纳入这两个充满神奇魅力的汉字之中。

  理想  

  “文革”伊始,四岁的路东之脑门儿被贴上“大坏蛋”字条,随全家押往北京火车站,遣回辽宁老家。其后的十数年间历尽苦难,其父也于1976年惨死于告状途中。“文革”后恢复的高考,是那个年代的每个人,尤其是平民子弟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路东之首战失利,体检查出的心脏病又断送了再次高考的可能。少年坎坷却心志高远的他敏学多才而涉猎广泛,遍访名师益友,“诗书画印小说文章俱可”,赢得“通才”美誉。

  历史机缘成全了路东之。可能一人一辈子才能建立的收藏体系,他在短短的十余年就完成了。他由古代钱币、书画起步,扩及秦砖汉瓦,所藏陶器、瓦当、封泥之丰富、精美,堪称国内之最,不足20平方米的居室“梦斋”成了文物库房。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瓦当为收藏家推崇,而50年后特殊的环境却使之鲜有识者,市价极低。已成瓦当收藏大户的路东之下决心恢复并提升瓦当的价值、意义和尊严:1993年举办了中国古代瓦当的第一个专题展览——“路东之收藏瓦当展”;1995年《路东之藏战国秦汉瓦当原拓本》开启了“梦斋原拓本系列”工程,此后,他每两年选择一个藏品系列作手拓本书。“梦斋原拓本”在海内外收藏界有着特殊的影响和声望,也是古陶文明博物馆日常运营的重要保障。

  面对藏之私阁的珍宝,在感受爱与美的同时,路东之感受到了责任,做起了办座博物馆的美梦。

  上世纪90年代初,立足于计划经济的中国博物馆事业如同国营企业一样陷入困境:观众流失,经费减少,征集艰难,社会效益趋弱。此时,改革开放后诞生的收藏家们却以巨大的勇气与毅力,做着博物馆之梦。毫无疑问,新时代的收藏家是幸运的,前辈收藏家限于时情,藏品的最终出路只能是捐献给公立博物馆;而体现藏品的价值,不仅在于捐赠给公立博物馆,更在于长久地为社会服务,包括实现个人理想。这是时代赐予的良机。“我要在自己生命力旺盛的季节,以最积极的姿态最大限度地亲手实现藏品的价值,也实现自己的理想。”路东之学术性的收藏体系构成了建立博物馆的可能性,而在博物馆梦想可能实现的时候,他也抓住了时机。1996年4月,路东之拟将梦斋藏品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创办“东方文明博物馆”,未果。但在社会各阶层努力下,同年10月30日,北京市文物局特批成立中国大陆首批四家私立博物馆,路东之筹划的古陶文明博物馆名列其中。尽管此后经济状态相对窘迫,古陶文明博物馆还是逐年增加藏品,学术框架更趋完备。

  古陶文明博物馆是第一座陶专题博物馆,常规陈列由“彩陶渊薮”“瓦当大观”“封泥绝响”“古陶序列”“文字的美奥和神奇”“拆散的结构及其他——路东之美术作品展”“神或巫者——路东之丙烯岩彩作品展”等专题构成,配汉语、英语、日语讲解。“彩陶渊薮”系列展出甘肃、青海、宁夏境内距今约5000年至3000年前,以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唐汪文化、辛店文化为主的彩陶近百件。“瓦当大观”系列是第一个按年代、地域和功用划分的专题瓦当展览,展出从战国至东汉数百年间不同地域、功能、品类的瓦当140件,图案、造型大气而生动。“封泥绝响”系列展出秦汉封泥近200枚,涵盖了秦始皇三公九卿政治体制的各类属官,揭示了数十个失载的秦郡县、宫苑名称,及许多与秦始皇及其秦代文明相关的、鲜为人知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内容。“古陶序列”展出周秦汉唐不同器型与品类的陶制文物130件,从中可以看出古陶文明的演进与发展脉络,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华夏先民有关陶的创制、使用和审美。“文字的美奥和神奇”展出甲骨、骨签、简牍、陶文、印章等与文字相关的珍品。“拆散的结构及其他——路东之美术作品展”是个不断改变和正在完成过程中的展览,展品由“拆散的结构ABC系列、梦斋文献系列、新世纪寄怀曲系列、兼照自己的灯类系列、鸟和太阳与天地和人彩墨系列”等多组内容构成,展品随机而变,似是而非,充满先锋精神与另类色彩,并包涵行为艺术的成分。

  路东之的理想是追求永恒,“博物馆从定义上也是这样的,具有永恒意义的才是博物馆。现在只是把这个事的基础做出来,有了存在的可能性。我的做事方法当然是很中国的,我喜欢整体、模糊、感觉与神秘,崇尚玄机与缘分,也相信定数和真理,甚至可以说我就是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东方神秘主义者。藏瓦之初,有藏瓦大户鼓励进取,将来成个瓦当大户,我即刻‘瓦当大户’印自勉。成‘瓦当大户’后,又刻‘瓦当侯’印。‘封侯’后,决心要做‘瓦当王’了!我有自己的一套东西。我只确定一个模糊的终极目标,痴心不坠地往那儿走,却从不制定具体的计划。我喜欢随心所欲地自在独行,我感受着这其中的欢乐和快美。”

  重重困难和汹汹非议与民间收藏、私立博物馆相随。私立博物馆的官方称呼有“民办”“民间”“民营”“社会”“非国有”“私人”“私立”等,繁多的称谓背后是认知和权利的模糊。私立博物馆没有公共财政支持,鲜能得到社会资助,机构注册、藏品征集得不到与公立博物馆同等的权利。许多人对私立博物馆持负面态度,认为是收藏家倒卖文物的“幌子”。这一认知产生的背景是,新中国成立后,文物是换取外汇的硬通货,长期由国家实行统购统销,积累了巨额的工业化建设资金,民间收藏几近绝迹。改革开放催生了收藏市场,收藏不再是高官贵胄和外国人的专利,国营垄断的购销格局趋向解体,海内外交流频密,凸显了文物价格断崖般的剪刀差,刺激大量文物合法非法地贩运出境,文物犯罪猖獗(对难以获得社会资源、自然资源的人而言,属公共财富的文物是其致富的为数不多的方式之一),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会铤而走险;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冒着被绞死的危险”。

  民间收藏“堵”“疏”之争不休,有关文物市场的“严禁”“严厉”“打击”“整顿”等词汇时现报端,而“堵”确能收效一时。需要说明的是,文物市场的问题与文物市场引发的问题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1999年10月,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董保华带队到古陶文明博物馆考察,对路东之的工作给予很高的评价。路东之则表述了自己的观点:“文物不在于谁人占有,而在于占有者的态度。无论何人,只要他对其所拥有的文物的态度是真诚的、善意的、美好的、有崇高意义的、能够出以公心的,就是合理的,应该受到尊重的;无论放在何地,只要是妥善的、可以公开的、有利于公众观赏与研究的,那便是功德的,应该获得帮助的。反之,即便是国家科学发掘,即便是国有最高级的文博机构所有,只要其长久湮没而不能为公众服务,只要其受到不应有的损毁破坏,那又何尝不是犯罪!同理,博物馆更不在于是谁办的,而在于办得怎么样子,办得是否符合大家公认的博物馆的定义。从全世界范围说,有许多了不起的博物馆都是私立的或者缘起于私立的。从这个角度上,正视民间收藏、正视藏在民间的文化遗产并给予正确疏导与合理利用,适时发展并引导支持私立博物馆事业,应该成为我们整体文博事业的一个方向。”
机缘  

  路东之讷于言而敏于行。传说,他的收藏结缘于在建筑工地上一脚踢出一块刻着“有、菩萨、不住色”的六字残碑。“确有其事,我的收藏就是从这起步的。只是经过演绎,有些偏差。”上世纪80年代是文凭时代,也是文学时代,从事文学创作是读大学外,平民子弟的体面出路。这样,醉心于先锋和超现实小说、诗歌创作的文学青年路东之,在有“文学界的黄埔军校”之称的鲁迅艺术学院进修后,1987年又进入全国第一个作家班——西北大学作家班,以期得张货真价实的高校文凭。此时,文物“朴素的美”和“纯粹的美”使路东之陷入痴迷状态。负笈千年古都西安,自然有所期待。

  西北大学正建新图书馆,路东之每天都到工地去看,去找,去拣,唐代瓦当和残碎陶片渐渐摆满宿舍。期间,他用平生唯一的西装——1985年“国际青年年征文”报告文学一等奖的奖品——换了座陶塔。第一学期结束,在赴火车站返京的公共汽车上,路东之莫名其妙地与他人发生争执,没有赶上火车。“那时,特别想回到每天都去的工地”,于是,他就调头直接回到了工地,跳进了土坑里;于是,他一脚将一块石头踢出了四五米远,上前拾起,先看到“菩萨”二字,接着是左边的“有”字,又识读出右边的“不住色”。刹那间,“有种灵犀被撞动的感觉。这块石头在我的生活中起了特殊的精神作用。我觉得可能有种玄奥。在我看来,收藏真不是钱的事。没有好的缘分是没有用的。这坚定了我走这条路,尽管走得艰难,但在最困难的时候,总有特殊的帮助。可能是有特殊的机缘吧!”

  封泥是古人封缄文书、信件和货物时钤盖的印章的泥团,是印章最初的使用痕迹。封泥的发现和认识是近代金石学的重大收获。上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的半个世纪里,鲜有大宗封泥出土。1994年上海书店出版的《古封泥集成》是百余年来封泥著录的集大成者,收录封泥2670枚。而一年后,路东之的机缘引发了秦文化史上的又一次重大发现。

  机缘惠顾有缘人。路东之为秦封泥的发现足足准备了八年。在西安求学时,他在农户家里第一次见到了封泥。主人说,这玩意小时候在自家房后园子里就出,一块能换一袋米,现在怎么连五块钱都卖不上了呢?路东之多方求索,却只是零星有加。但他心里不时涌现莫名的感觉:秦汉政治文化中心的西安难道就没有更大规模的封泥“窖藏”?1995年春天,封泥出土史上最大的机缘撞进了路东之的怀抱。当他第一眼见到两百多枚秦封泥的时候,便感到自己认定的机缘来到了。他认定这批封泥是真的,是比以前所获得的封泥更早更好的,而且是注定属于他的。这批封泥已在西安、北京的文物市场转了几遭而无人识货。后来调查证实,这批封泥是1995年春西安汉长安城遗址内相家巷村村民在农田中挖粪坑时发现的,此前多年,同类封泥零星出土并现身文物市场,只是未被认识。路东之直觉判定此事重大,隐藏着很大很精彩的两千多年前的秘密,隐藏着很大很精彩的学术课题。他贪婪地追索、收集、探寻它们所蕴涵的美奥和神秘。在半年时间里,路东之竭尽全力筹来一笔笔资金,一次比一次贵地买进一批批封泥,每次都几乎倾尽所有的钱,每次囊中仅有的钱又恰巧够用,恰到好处地买回要买的东西——这是收藏家最自得的时候了。1995年底,路东之的梦斋封泥已近千枚。

  秦封泥的发现被考古界、秦汉史学界专家称为“秦始皇批阅文书的遗物,是可以弥补《史记》、《汉书》缺憾的珍贵文献,是统一的中国封建王朝第一部百官表和地理志,是中国百代政治体制的源头档案”,也是50年来民间收藏领域最具学术价值的收藏和发现。1998年9月,《路东之梦斋秦封泥留真》完成;10月,路东之应日本篆刻美术馆邀请做《封泥收藏与研究的过去和现在》专题演讲。不是路东之的奇缘慧眼和不惜代价的保护性收藏,并迅速整理发表公诸于世,秦封泥这批弥足珍贵的重要文献早已分散售出,重新淹没于历史的角落,可能被无知者糟蹋殆尽,化为碎泥了。

  此后,战国封泥缘又找上门来。上世纪末,路东之全力收集来自河南驻马店地区新蔡的战国封泥,近400枚。2001年以后,他多次到新蔡遗址调查。相继完成《古陶文明博物馆藏战国封泥》原拓本、《先秦封泥集》等著作。迄今,古陶文明博物馆收藏战国、秦、汉封泥2000余枚,成为世界最重要的封泥收藏与研究机构。

  乐趣  

  路东之还远离另外一种喧嚣。

  书画、油画、陶瓷、玉器、家具等门类的收藏品价格节节攀高,百万元属寻常,千万元不罕见,亿元不惊奇。艺术品市场成了造就富翁的新行业,一些藏家将多年积藏转手即成千万、百万富翁,一个二流画家可年创产值一二千万元!而瓦当、陶器、封泥在拍场难有一席之地。如果收藏的是社会认同的藏品,路东之早成巨富了。这对路东之是不成立的,因为那就不是路东之了。路东之的生活简单,物质财富的诱惑力不大。他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居无豪宅,出行多打的。“在物质财富相对过剩的减肥时代,我的基本生活已经不错了,人更需要精神的空间,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也更多地体现在精神空间。”

  “我一直很个性化地做事,做艺术亦如此,尽可能地、极端地个人化。”路东之的收藏是从冷门做起的,“那些远古的,远离我们现实生活的,始终对我构成诱惑。而对近的,眼前儿的总是兴趣不大。”他对那些没有价格标尺的东西更感兴趣。当初收藏书画时,他不收藏齐白石等名家作品,因为这些名家的经济坐标明确,花鸟、人物、山水各有明码润格,他喜欢那些“无名妙墨”,即历史上的某个人的作品,没有人知道如何衡量其作品。这些年来,常有人拿着不知道什么或不知道如何判断价值的物品找到路东之求说法,“在一个东西没有普遍认可的社会价值和参考坐标的时候,我乐于做出一个价值判断。”

  正是独特的审美情趣、意志和个性,使路东之得到了比金钱更为宝贵的财富。“人是有病的动物,最容易上瘾。获得一件藏品时,那种快乐是无以言表的。我的收藏是为了发现的收藏,我最大的乐趣是发现。”一旦面对恒久的古代艺术品,与古人对话时,人就变得恒定,感受到“个体生命的渺小而短暂,而生命过程中所创造的物却可能是永恒的,这些物是人类精神和生命的寄托的转换”。收藏使当年浮燥的青年渐趋平静:“我不再特别关心、看重眼前利益了,而是坚定自己所选择的方向。这是从文物收藏中获得的。”

  购藏花费几何,路东之没有计算过。这些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收藏家,与近年成长起来的收藏家际遇不同。路东之等人初涉收藏是计划经济时代,整个中国社会不存在真正的富裕阶层,买东西也便宜。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社会进入了商业化时代,特别是近年艺术品投资已成股票、房地产之后的又一投资热点,收藏更有了投资意味。一个合格收藏家和优秀古玩商面对一件艺术品,关心的角度和价值判断的顺序是不同的:收藏家第一眼是看到钱以外的价值和意义,再想到值多少钱;古玩商的第一反应是值多少钱,再是钱以外的价值和意义。“我在这个时代是收藏家,因为我的第一判断是钱以外的价值和意义。在我看来,自古以来的中国收藏家是可以也应该用代沟理论划一划‘代’的。划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进入‘新时期’生成的一代,刚好是第六代,我称之为‘第六代收藏家’。有幸,我是这其中的一例典型。”

  在博物馆里,路东之尽情发挥着自己的才能。“拆散的结构及其他——路东之美术作品展”中有一组计算机与陶器构成的装置。曾经值20万元的超市收款机,是他在拍卖会上以1800元竞得;十多件品相较差的陶器是花2000元买的标本。路东之解释:“现代的、西方文明的机器与古代的、东方文明的陶器这两种符号会在历史的某一个时间里存在着某种重叠:2000元的陶器终有一天会升到20万元。从不断升值的古老东方日用品与不断贬值的现代西方科技产品的冲突中,观众会对生活有全新的观察角度。”

  昔日的文学青年路东之未放弃写作。梦,与路东之密切相伴,据说他能完整复述梦境,他的重要作品都与梦境相关,他的梦斋、诗歌和绘画亦脱胎于梦境。逢年过节,亲朋挚友都能收到他点评时事的诗词歌赋。在《可能——一个孤独行者的诗歌远旅》中,除了与文物对话的诗以外,叙事长诗《建工吟》、《田夫吟》和《卑女吟》更表现了他的社会关怀。
 寂寞  

  乐趣,换个角度或许就是“寂寞”。

  路东之嗜古,力荐《文物天地》易名《古代》,亦撰文《我们为什么怀念古代》剖析:“我们发现所有伟大的智者无不有着深而且广的怀旧心灵,正是那些善于不断怀旧不断回望历史的人们,一次次发现了前途的蹊径。甚至可以说,只有不断地回望历史、怀念古代,才能更真切地看懂现实、了解现在,才能不断地发现前途和未来。由此,说没有怀旧情怀、说不是因为怀念古代,便没有人类的收藏行为,也便没有收藏家,也便没有博物馆,甚至没有历史学,没有考古学,这话一定过了,可又有什么不对呢?从这个意义上,真诚而深切、认真而固执地怀念古代,是我们文化工作者永远绕不开的结,是我们工作的本分,也是我们的基本素质和修养。”

  古陶文明博物馆近400平方米的展厅,时常仅有一两名观众,而运营费用已达60万元,且未得到公共财政毫厘资助,门票(每张20元)收入杯水车薪,征集经费难觅。路东之很宽容:“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个寂寞的事业,尤其是我们国家,不像西方发达国家有比较完善的基金会系统,刚刚富裕起来的国人目光还没有那么深远,还一时看不清私立博物馆的价值和光芒。一切都需要我们寂寞地工作,需要我们自己寂寞前行。”幸好,家人与他分担这份寂寞,夫人董瑞女士承担了博物馆日常管理工作。路东之的文艺作品是古陶文明博物馆经费的主要来源。2011年5月,他将工作室南迁费用低廉的大兴区,而他也是在工作室为年底的展览创作时病逝的。他曾常购彩票,以期中大奖改善办馆条件,甚至规划了奖金的用途。古陶文明博物馆在开馆七周年之际成立了理事会,吸纳理事近30位,为表达感谢之情,路东之赠予每位理事书画作品,但这并未根本解决资金问题。古陶文明博物馆的际遇,折射出绝大多数私立博物馆的窘境:一边是丰富的文物资源,一边是创办人在勉力支撑,苦苦熬着。

  路东之多方寻求支持和筹资。孟广慧旧藏甲骨2004年7月4日在上海崇源以5280万元成交,对路东之有所触动,他想割舍“梦斋甲骨”。“梦斋甲骨”是安阳出土的殷商甲骨,来自前辈收藏家旧藏,属路东之个人收藏,非古陶文明博物馆馆藏。1999年,以《路东之梦斋藏甲骨文》原拓本形式著录。孟广慧旧藏20片甲骨,约150字,有8片较大;梦斋藏甲骨98片,近500字,没有大片,但在文字释读、卜辞理解、分期断代、人名地理方面提供了新信息。2005年,民革调查组赴古陶文明博物馆调研,向管理部门递交报告:“文物主管部门应考虑路东之拥有的甲骨流通处置问题,应允许其在社会上公开拍卖。”“古陶文明博物馆现址条件不够,应支持其迁址筹建新馆方案,路东之拍卖甲骨旧藏筹建新馆的计划应给予支持。”最终,在不带出境外、不炒作的前提下,“梦斋甲骨”2005年11月4日由中国嘉德拍卖,惜流标,筹集古陶文明发展基金的愿望未能达成。路东之想得开:“之所以没有拍成,有未能深入宣传的技术性原因。但没有什么可遗憾的。”

  寻新址发展是路东之梦绕魂牵的大事。古陶文明博物馆创办之初的理想是“建立具有权威意义的古陶文明收藏与研究体系,最大限度地发展并实现其价值,将陶类文物的收藏鉴赏、学术研究、宣教展览、信息传播及与之相关的艺术创作、产业开发、资本运营集于一体,开创中国博物馆事业新的途径和体例”。为了实现理想,路东之规划设计一座多功能的、包括“陶文化创意产业”形态的新馆,并寻求异地设立古陶文明博物馆分馆的可能性——深圳分馆已在实施中,形成了《古陶文明博物馆新馆及其创意产业运营方案》。其核心创意是由展览宣教与学术研究拓展出“陶文化创意产业”,以“陶文化生活馆”为主体形态,由“陶文字室、弄陶工房、传拓工房、手印工房、修复工房、陶文化苑、陶文化茶、陶文化餐”等多个子单元互动服务项目构成。

  几经波折,2008年元旦,古陶文明博物馆与山水文园集团达成合作意向,后者免房租、水电、物业费用提供给前者2100平方米的建筑空间建新馆,以构成其整体社区与企业文化品牌形象的第一亮点和社区底商之“文化大道”的引领形象。路东之率领团队配合山水文园集团在半年时间里完成了全部设计与装修图纸,却因接踵而至的汶川地震、奥运停工、金融风暴而导致的地产危机搁浅。

  《古陶文明坐标系》是路东之2002年开始酝酿的框架庞大的学术工程。“陶是人类创造的第一个非自然物质,是人类文明的曙光,是人类最初的科技语言,也是人类共有的文明遗产。在中华文明的历史大河中,陶是一条承载文明的主线,是一张连接与编织文化诸端和颗粒的大网。这张大网触及到我们生活的全部空间和内容,与我们全部文化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直到今天,我们从未停止过陶的创造、使用和审美。尽管全世界都在将陶用于考古、科研、审美和其他诸多领域,却至今未有一部完整反映陶的文明历程的大型类书,没有一个跨越时空、民族和品类的坐标体系,没有一个可供大家使用的综合数据库,这可以说是20世纪人文科学领域的一个遗憾。”而“《古陶文明坐标系》是一个归纳、总结、整理和提供人类与古陶文明相关全部内容的文博课题工程,拟建立尽量完整的、权威意义的单一门类综合知识体系与资料信息数据库,是一个既能服务于社会大众也能应用于专业科研,同时又利于宣教传播与产业开发的创意文化产业工程”。这一构想得到历史、考古、教育等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赞赏、认同和支持。2009年3月,著名考古学家刘庆柱、著名表演艺术家黄宏分别联名多位全国政协委员提交了《关于援助“古陶文明坐标系计划”的提案》和《建议援助“古陶文明坐标系”计划的情况反映》两个提案。

  这一切,都随着路东之的突然离世而戛然而止了。

  路东之写过这样的话:“尽管这注定是一条艰辛而寂寞的荒路,然而,毕竟我们走过来了。我们没有改变初衷,我们一步步靠近着理想,这构成着我们最大的欢乐和幸福。”这也是他的生命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