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鬼传 武士:梦想之路——比利时著名华裔油画家孙凤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05:20:29

多福老人

多福老人欢迎您
;http://qwp43.360doc.com
*国外油画 *国内油画 *精致工笔 *风景人物
*雕塑奇石 工艺精品 视频电影 学习笔记
梦想之路——比利时著名华裔油画家孙凤达
2011-08-10
引自 山左王田

































1956年6月24日,孙凤达出生于中国、青岛市。胶州湾温馨的阳光和湿润的气候,并没有给他的童年增添明媚与温情。动荡而多变的时代,污染了童年的记忆。小时候的他总是常常沉醉于去注视在海面上滑行的帆影;去仰望鸥鸟的飞翔……
有关那个时候的一段小小的回忆,他至今记忆犹新:那是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他得到了一支管装的绿色油画颜料。当时,他怀着好奇心,小心翼翼的挤出一点颜色来,并用手去触摸,手指顿时变成了绿色!他又往墙上去擦手,墙也变成了绿色!鲜亮而纯净的颜色在他幼小的心灵里产生了无限的神往与遐想……这之后,他把那支颜料很珍惜地藏了起来。藏了多久?他记不清了,好像直到他离家出走的那一刻,他想,那支颜色还在那个秘密的地方!
这件童年的小事情是一次偶然?还是另有一种人生的暗喻?
1972年初中毕业后,他和当时的大多数同龄人一样,开始面对生活的考验:将来的出路在哪里?家里人想办法通过熟人,在一个海水养殖场为他找到了一份临时工作。17、8岁的青春时代是灿亮而无畏的!那个时候,他根本没有去想眼前所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困境。他只是每天在紧张与匆忙中度过:白天、晚上不停地画,身边的一切都成了他入画的对象。浑身总有使不完的劲!每天去上班打工的挎包里,除了
午饭之外,还有一本自己用白报纸装订的速写本。干活时不管多累,只要一休息,或午饭之余,他总是打开速写本在画周围的一切:坐着休息的同事、工地、厂房、更衣室的角落、一件破旧的工作服,当然还有那海、那阳光下闪着白光的船帆……每天下班,带回一本画满的速写本,是他当时的真正“任务” 。而在每天的晚饭之后,则是他的素描课了:灯光下,面对那些古希腊雕像的石膏复制品,往往一直画到凌晨。通过这段时期的艰辛努力,为他以后的绘画基本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文革后期的1978年,他考入了新疆军区歌舞团,任美工、美术设计师。在那个特定时期,艺术之梦引领他走入冰山与草原之间。他常讲:“八年抗战” 给他奠定和丰富了生活底蕴。这八年之中,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中国西部的山山水水:从帕米尔高原到昆仑山脉;从荒凉无垠的戈壁到生命禁区的阿里腹地……高山、峻岭、草地、荒漠。当生命赤裸裸的面对大自然的时候,我们将会得到一种从未体验过的纯净与升华!这一创作意念,开始从此被贯穿并融化于他的绘画创作之中。
1983年,<苏醒的西部边陲>和<克拉玛依之歌>入选新疆首届科普美术作品展览。
1984年,<归月>、<帕米尔谣曲>入选西线美术作品展览。
1985年,<穿越天屏>入选新疆美术作品展览。
1987年,多幅水粉画入选新疆水粉画会展及与其它省份交流展。
他的多幅作品曾在<新疆青年美术作品>、<中国西部文学>、<新疆艺术>、<民族团结>等刊物或杂志、画报上发表。
在今天所看到的,他的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具象的个体从本意上讲,更真实的代表着一个象征符号------而在画的背后,则是对生命意义的守望与沉思。
1987年,他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干部专修班。关于这段时期的再回炉,他曾在一段文字中这样写道:“那是在画室灰色的墙的围困中,接受古典主义、现实主义与印象派的天窗之光的沐浴,饮写实之泉……
1988年,<画室的秋天>系列油画作品一和作品二,参加了蒂香油画作品展。同年,油画作品<云>和<穿越天屏>参加了在新加坡举办的中国画家作品展。
1989年,他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秋季,油画作品<面纱>入选第七界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面纱>可以说是他对“西部” 生活创作的一次再思考:这幅作品的表象,是一幅浓郁的、充满异乡情调的集市场景。原始的创作素材来源于新疆南部的喀什格尔城。画面上众多的、动态各异的人物,大多数以蒙面、背向的女性为主。而唯独在构图的中心、众多视线的聚焦点上:一名年轻女子却撩开面纱,迎面走来,正面直视观者------这一位撩开了面纱的年轻女性,所象征、和所代表的,是那最朴素的人性的力量;是一种坦然的,将冲破一切束缚的力量!从广义上讲,她给予我们的启示永不会因时过境迁而黯淡下去……女性是我们的姐妹、是我们的母亲,女性的光辉是照亮人类历史的炬火!
对于画家本人来讲,他从不会去画一幅没有内容的“好看”{ 漂亮}的画。他的作品是他对自然与生活经过重新认识之后的再现!在他所有的作品后面,都有一种更深层的人性力量的支撑。他讲,他是迟到者,同时又是晚归者。究其因,皆在于对创作的态度和认识:一件艺术作品的产生,是一个艺术家对生活长期体验、思考的综合体现。而不应是赶时、加班“生产” 的“订货” 产品!
1992年,他的作品<老墙>、<高地>、<冬日西藏>和<雨夜>参加了天元油画邀请展。1993年,油画作品<吹笛者>、<栅栏门>参加了在沙特阿拉伯举办的国际造型艺术节的展览。
1995年和1996年他连续参加了两届在北京举办的中国艺术博览会。
这段时期,他的作品所表现的依然是西部那古朴而苍凉的世界。这个世界,从某种意义上给予现代社会中的我们从繁杂的生活琐事的龌龊中得到解脱的启示!他创作的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可以说也是我们当中任何一位观者的替身------我们通过画中人来面对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本体。在这一刻,生活中的烦恼和陈俗、陋习将从我们身上纷纷剥落。我们得以静观云落日起,倾听风声的呼唤和飞鸿翅膀的歌唱……
虽然他的画是建立在写实的基础上完成的,但是,他并不认为他的画属于哪个流派。静心讲,他的画中有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影子。但是同时,他自己本身又是自然主义某些观念的推崇者。他常讲:“自然的,是美好的!” 一切不自然的对他来讲都是丑陋的和不能接受的。
他认为今日的艺术家应是独立而成熟的创作个体,而不应去随波流。一个好的艺术家应该有一双自己的眼睛!
就写实而言,他执着于宁静、朴实、和深远这样的一种意境。他认为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应是在一种表象的平淡中能感受到内在的深沉,并能给观者以回味无穷的想象空间。
1992年,他的油画作品<栅栏门>为中国文化部国际艺术展览公司收藏。
1995年,油画作品<阳光之门>为国务院某部收藏。
他有多幅作品为中国、香港、新加坡、台湾、加拿大、比利时、和法国等国家和地区私人收藏。
中国中央电视台在其人物专访<东方之子>节目中,曾作过专题报导。在报导的开篇这样介绍说:“1978年,一位年轻人从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踏上了西去新疆的道路。从此,开始了他西部的游历和艺术创作……这个年轻人就是画家孙达……” 艺术之路一旦踏上,就永无回归之途。其实那仅仅是他梦想之路的开始。
1997年,他移居比利时。这条道路一直延伸了下去。对他来说,这是又一个西部世界!令他在语言与文化的山峦之间,实践他更深层次的艺术游历与梦想:
2005年,他参加了比利时国际艺术家协会的春季展览。参展作品有:<老门>、<秋天甘南>、<面对大沼泽>、<灰雁>。在这次展览中,他的作品获得了金奖。
在今天的西方艺术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现代艺术观念的冲击之后,已有很多人开始冷静反思。写实艺术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与传统,被普遍关注。并早已被今天的艺术家融入了现代人的创作精神。因此,由于这新鲜血液的注入而更具活力!
就画家本人来讲,他始终把绘画技术与表现形式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他一直认为绘画技术的磨炼,是一个真正画家不可松懈的重要任务。放弃和失去绘画技法的画家不会成为一个好的画家。好的技术和好的艺术构思相结合完成的作品,才是有价值的艺术品。
这正如同不懂音阶和乐理,不可能成为一个作曲家,没有丰富的词汇、不懂写作技巧,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诗人一样。在<青春之光>这幅作品中,他采用的是一个金字塔式的构图:下部由坐着吹鹰笛的
男青年形成塔基,而在上方,则由回眸向观者伫望的纯真女孩为顶尖。由此,在形式上给人产生一种稳健的、不可动摇的视觉意念。他借助于西部的人物与自然景观,来展示他自己内心世界对人生的理解:青春时代是生命当中最灿烂的、充满梦想的时期,是生命面对生活、拥抱生活、创造生活,谱写情歌与诗篇的时期……
整个画面的色调及人物刻画,展示给我们:生命所面对的这个生活,不是单纯和肤浅的。真实的生活是由时光和无尽的喜、怒、哀、怨交错编织的浑厚的岁月------画家似乎在经由这个女孩的眼神来告诉我们这一切!
尽管如此,我们在画中却看不到无望与哀伤。
青春之光>可以说是对人生追求的一种象征性的写照、一种在艺术上具象化了的精神上梦想的再现。
在这个“再现”当中,他选择的这个古朴、苍凉的自然世界,令我们更容易接近生命的真实。从而丢弃由现代社会在我们的生活中所设置的、迷惑我们对生命本质认识的障碍。
从另一层意义上来讲,青春时代也正是一个生命梦想之路的真正起点……
2005年,他有八幅作品参加了比利时国际艺术家协会的秋季展览。
2006年初春,在康蓬豪特艺术家联展上,他有十二幅作品参加了展览。
在这些作品中看得出,他始终坚持走着自己的创作道路。他认为,写实的艺术作品的魅力,在于它能在人们的记忆深处再次唤起人们对于自然美的重新体验。而这种重新体验,又是建立在艺术家所创作的另一个层次上的升华!
2006年的秋天来的很晚,夏天的阳光一直不肯离去。这给习惯了对总是阴雨连绵天气不忘抱怨的比利时人带来了意外的好心情。风和日暖,平日少见人影的街上,行人也多了起来。比利时艺术家联合会的展览好像也趁兴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好去处。在这次展览上,孙凤达的九幅参展作品获得了头等奖和文化艺术奖。
十年磨一剑!从他儿时所得到的那支油画颜料的一刻到今天,他已在这条梦想之路上走了四十几载。并从东方走到了西方!
一位他从未谋面的纽约艺术界业内人士对他的画有过这样一段评价:
……怀着对您的画的敬意,我认为这是最好的画。您的画存在有一种强有力的人性的感觉,这种感觉游动着,象一条主线,积聚着光影、色彩和神秘感,诗意地、贯穿在所有的画中。非常精彩的作品。
如果问他对这个评价的看法,他也许会笑一笑说:“人家这是客气!”
他就是这么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