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修罗邪光斩的装备:中国地质类博物馆的发展历史、类型、现状与展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00:51

中国地质类博物馆的历史、发展、类型、现状与展望

黄伯裔

 

什么是地质博物馆

 

要介绍中国的地质博物馆(包括陈列馆,以下同),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博物馆?关于这个问题,在博物馆学的研究中都有个说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的概念也有所扩展,但原则上都离不开“辞海”中所解释的内容,即博物馆是“陈列、研究、保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实物以及自然标本的一种文化教育事业机构”。博物馆的分类,大致可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型,地质博物馆即属于前者。

 

什么是地质博物馆?顾名思义它是以地质科学为内容的博物馆。地质科学

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主要是研究地壳的组成物质,各种地质作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及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应用等。地质科学又有很多学科,如:矿物学、岩石学、动力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地史学、古生物学、矿床学、海洋地质学、石油地质学、煤田地质学、工程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等;此外,还有边缘学科如天体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等。因此,地质博物馆应该是以地质科学以及地质学史为内容来“陈列、研究和保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实物以及自然标本的一种文化教育事业机构”。

 

创建和发展

 

纵观中国博物馆的发展历史,自1905年张謇创建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个博物馆始,经历了百年来的发展道路,其中,随着中国近代地质科学的发展应运而生的地质博物馆,在博物馆界具有中国的特色。

 

地质博物馆在中国的出现,可追溯到1916年由民国政府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建立的地质矿产陈列馆(现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前身)。它是随着我国近代地质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开展而创建的。初创时,馆的主要任务是:在地质工作的过程中,大量采(收)集岩石、矿物、地层古生物和矿藏等标本,设馆陈列展出和进行科学研究。馆内最初设有四个陈列室(矿物岩石、地质系统、煤铁矿产、金属矿产),后发展为七个陈列室(增加了非金属矿产和两个古生物室,并增加了动力地质内容),后又增加了煤炭、石油、土壤和新生代部分,专门供从事地质工作的专业人员参观学习和交流,用于指导地质工作的开展;同时也反映本地区地质矿产资源的状况,展示我国地质工作的成果。时馆藏标本10万件左右。陈列面积从最初不足百平方米发展到1000平方米,这是中国的地质博物馆雏形。

 

随着我国地质工作和科学研究的不断开展,特别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经济建设的需要,大力开展地质找矿工作,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急需的矿产资源,在1952年成立了地质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应的建立了地质局和地质研究所,地质找矿工作和地质科学研究在我国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大发展。在这新的形势下,为了陈列、研究和保藏地质工作所获得的珍贵标本和资料,1958年新建面积达10000平方米的地质博物馆大楼在北京落成,于次年10月 完成布展,并向社会开放。到1960年,地质部系统已经建有省级以上博物馆10个,其中三个是全国性的,即地质部全国地质博物馆、北京地质学院地质陈列馆和长春地质学院地质陈列馆;七个地方性的,即江苏、湖南、湖北、山西、河南、广东、广西等各省地质局所属的地质博物馆。当年,地质部全国地质博物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除地质部所属的博物馆外,国务院五个部委所属的博物馆也派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地质博物馆建设的经验,为我国地质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推进的作用。

 

1982年以后,中国的地质博物馆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博物馆学会地质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的成立(1986年12月1日),标志了中国的地质博物馆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时,地质博物馆已有近70个,其中在1982年以后建馆的占了50%之多。它们分别属于地质矿产、有色金属、煤炭、冶金、石油、地震、黄金、核工业、环保、水利、中国科学院、国家教委、地方文物等部门。分布在全国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中国的地质博物馆的规模大小不等,大的建筑面积达万平方米,展出面积达5千多平方米;小的只有几十平方米。根据1986年不完全的统计,在中国从事于地质类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约有300多人。馆藏地质标本50多万件。年接待观众约30万人次。馆的主要任务除了初创时的内容外,为了面向社会宣传我国地质工作的伟大成就和面向公众普及地球科学的需要,各馆增加了地球科学的陈列内容,使博物馆发展成为对外开放,以宣传、普及地球科学知识的课堂。地质博物馆在展示我国地质工作(包含地质科学研究)伟大的成就,在向公众普及地球科学知识方面均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目前,有的博物馆现已成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中国的地质博物馆已成为中国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地质类博物馆馆的几种类型

 

中国的地质博物馆,从收藏、陈列的内容上来区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1、综合型:如中国地质博物馆和各省地矿局的地质博物馆。

此类型地质博物馆在陈列内容上,一般都设有:地球、矿物、岩石、古生物和矿产等陈列室(厅),主要反映了地球的形成、结构构造和物质成分,以及改变地球面貌的各种地质作用;同时展出有各种矿物岩石,古生物化石和各种矿产等;

2、专业型:如中国有色金属矿产地质陈列馆、大庆石油科技馆、中国岩溶地质馆等。其学科的专业性很强,如石油科技馆陈列的内容,主要是反映了石油的生成、埋藏、运移以及探采和炼油等各种科学知识内容;

3、专业遗址型:如“北京人”遗址博物馆、铜录山古矿遗址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等。其内容为古人类和古代人们曾经生活、生产劳动过后被保存下来的地点和出土的遗物,以及在发掘古生物化石的遗址上修建起来的博物馆;

4、院校教育型:如中国地质大学(包括北京、武汉)博物馆、原长春地质学院(今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和原成都地质学院(今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等。当初,地质院校博物馆主要是专门为地质教学服务的,其陈列内容的特色是:普通地质(地球的形成、地球的结构构造和物质组成,以及内外力的地质作用)、矿物、岩石、地层古生物和矿床等。

5、纪念馆型:如湖北黄州的李四光纪念馆。这是李四光的家乡为纪念地质学家李四光而建的纪念馆。主要陈列了地质学家李四光的生平和他对地质事业所作出的贡献。

 

现状和展望

 

20世纪末,中国的地质机构进行了体制改革和转型。因此,给随中国的地质事业发展而形成的地质博物馆,在生存和发展方面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现今,有的地质博物馆已成为有名无实,有的尚且保持现状,但也有部分馆在进行重建或改造。在国土资源系统的博物馆重建的过程中,由于它隶属于国土资源部门,所以提出要成为国土资源部门的“窗口”。所以,在陈列设计中,均安排了一个“国土资源厅(室)”。内容是安放了一些有关土地的图片资料,几种典型的矿产标本,一些测绘仪器和资料,以及海洋资料图片。它替代了过去的矿产资源厅(室),和最早的矿床厅(室),似乎成了某一部门的“产品”展览厅(室)。且该厅(室)冠于“国土资源”也是不够恰当。因为“国土资源”这一概念,我认为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理解为国家的土地资源,这范围只局限于土地;二理解为国土内的资源,这范围就大了,它包含了国土内的所有资源。因此,在重建或改造地质博物馆的过程中,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探讨和商榷的必要。目前,地质博物馆日处萎缩状态,必将引起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关注。地质博物馆是随中国的地质事业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因此,随着中国地质机构体制的改革和转型,地质博物馆也应该考虑进行改革和转型,以及如何改革和转型的问题。

 

中国的地质博物馆今后的发展,从战略上来考虑,这里有二点意见可供研究和讨论:

第一、目前有条件的地质博物馆仍保留和继续发展。但在地质博物馆的建设过程中,有三个问题值得馆领导的思考和深入研究:① 什么是博物馆? ② 什么是地质博物馆?③ 什么是中国的地质博物馆?如果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认真深入研究,并能将研究的成果用于指导博物馆的建设,则地质博物馆才能建设得更加完善,更名副其实。

目前,中国还缺少一个完善的地质博物馆,现存在的地质博物馆,从其内容而言,只不过是反映了地质科学中的一部分,实际上只是一个矿物、岩石和古生物化石的陈列馆或展览馆。中国是一个地质状况非常复杂,且内容非常丰富的国家。以地层而言,从新到老均有出露。地质构造复杂,矿藏类型繁多,古生物种类丰富。中国的地质博物馆内,理想的馆藏应该有中国完整的地层剖面标本、地质构造的典型标本、各类矿物和岩石的标本、各类古生物化石标本、各类典型的矿床标本┄┄等等。同时,也要有中国地质学史内容的收藏、陈列和研究。中国的地质工作,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已经积累了大量地质科学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财富。因此,我们应该组织国内一流的各类地质学科专家和博物馆界的有关专家,深入研究和规划,建设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的中国的地质博物馆。

 

第二、因缺乏条件而难以生存的地质博物馆,则可以考虑争取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统一规划,在地质博物馆的基础上,充实有关内容,改造成为一个自然科学博物馆(据目前情况,许多省、市还缺少自然科学博物馆);在建有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省、市,可以考虑将地质博物馆并入其馆,扩大和完善地球科学的部分内容,专门设地球科学厅(室),成为自然科学博物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07年9月6日于北京

(作者系原中国博物馆学会地质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出处:老顽童网站 作者:黄伯裔 发布时间:2008年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