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拉瑞亚pe版最强boss:赵洪文国:一个真实的“双枪老太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3:18:14


1938年邓颖超同何香凝(前排左二)组织的中国妇女慰劳将士后援会香港分会代表合影。前排坐者右一为邓颖超,居中老夫人为赵洪文国

赵老太太,十四岁目睹了日本侵犯东三省,二十三岁亲历日俄战争,因而她自幼对侵略者怀有仇恨心里。于是,在家业兴旺后,一九二九年开始筹办小学,试图让家乡孩子摘掉文盲的帽子,做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气节的人,以实现富国强民的理想,免受外夷欺凌。

一九三二年春,“九一八”事变后,赵侗由北平回故乡组织抗日义勇军。此时赵老太太虽年近花甲,但爱国激情不减,不仅变卖家产充作抗日经费,还带领全家为义勇军服务,将自己的家成为抗日军的指挥所和交通站。同时恢复战乱解散的赵家堡子小学,在三子赵侗的帮助下,坚持教授国语的教材,抵制日本奴化教育,教育少年儿童热爱祖国,决不去做亡国奴,使赵家堡子小学的师生成为抗日的先锋。不久苗可秀于家乡本溪安排好亲人后,亦来到赵老太太家中,与赵侗共同参加邓铁梅组织抗日武装。

组建“少年铁血军”

一九三三年白君实、刘壮飞等来到赵家,在赵老太太和二儿子赵连俊的帮助下于,组建抗日“别动队”,赵侗、赵伟离开邓部,正式成立“别动队”。翌年苗可秀离开邓部返回赵家,根据抗日形势的需要,共同协商将“别动队”改组,于同年二月成立“少年铁血军”。赵老太太,负责购买保存枪支弹药,安排铁血军的重要军事会议,收集日伪情报等等。很快的队伍发展到基本部队五百名,其中大学生占十分之二,师中学生占十分之五,小学生占十分之二,农民占十分之一。因此被当地百姓称为学生军,“用黑铁赤血之精神,采全民革命之手段,收复东北,振兴中国。”

抗日宣传

一九三四年二月,日军得知赵家为少年铁血军中枢,将赵家十六间房屋全部焚烧,三十年积累的家产毁于一旦,但赵老太太并未屈服,同年三月赴大孤山等地购买印刷机,在自己筹办的赵家堡子小学组织学生印刷抗日宣传品,然后与儿媳王全一等,潜入凤城、岫岩、庄河、孤山等县城,以少年铁血军的名义张贴散发,一时民气大作,日伪甚为惶恐。

机智逃脱

一九三四年八月,日寇再次突袭赵家堡子,将赵老太太一家六口抓进监牢,株连的赵氏家族和乡亲三百多人。赵老太太面对日寇的威逼利诱,始终坚贞不屈。两个月后,敌人无奈,报请关东军司令部拟秘密执行死刑。临刑前赵老太太在铁血军的配合下机智假释出狱,并解救出株连乡亲。随后赵老太太携年迈丈夫及年幼子女潜往北平,在东北救国会的帮助下,筹集军火,联络抗日义士,支援少年铁血军。

战果累累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铁血军由辽南一隅,渐次发展到辽东、热河各地,队伍发展到十一个方面军一万一千勇士。赵侗以铁血军领导人为班底,成立了中国第一民众抗日自救政府“辽南临时政府”,公选铁血军总司令赵侗兼任政府总裁。概略计算,辽南少年铁血军各路连年大小战役三百余次,杀敌在四千余,俘日伪军警二千余名。

筹集军火

一九三六年五月,为壮大铁血军,增强抗敌力量,在赵老太太的帮助下赴北平的赵侗争取关内各界爱国团体和人士支援,筹集武器、弹药,由海道运往东北。然而,由于日寇封锁进入东北水陆交通,加之当时全民抗战尚未开始,筹集军火的计划多次受挫。一九三七年一月,赵老太太与赵侗和战友得知日寇准备进犯热河,侵占河北,决定在北平组织武装起义,抗击日寇。义举得到杜月笙、史笙赓、沈鸿烈、马占山、张学良诸位先生的热心捐助,以及东北救亡总会的支持。随后从东北调来的优秀军事干部汇聚赵老太太北平寓所,分布到晋察冀各地进行秘密活动,考察地形,调查民枪,联络平西民团,发展群众基础。初步计划起义部队由河北向热河推进,杀回家乡与少年铁血军会师。赵老太太开始了紧张的购买运输军火,招募运送游击队员等等准备工作。一九三七年七月二十日,赵老太太与赵侗和战友二十四人在北平临时寓所焚香发誓,而后分两路于深夜出城,在城郊西南白羊城起义,组织建立“华北国民抗日军”。打响了华北民众抗日的第一枪,攻破北平第二模范监狱,解救包括著名共产党领导人在内的千余名犯人,在全国首次击落日机一架,激起国内外震动。队伍迅速发展成为拥有基本部队九个支队、外围六个支队的游击队伍,分别驻防在平郊、灵源、怀涞、热河等地,总共计二万五千人左右。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和副总司令彭德怀亲自书信邀请,将国民抗日军收编为第八路集团军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赵侗任司令。但赵侗始终未加入共产党,也未加入国民党,一九三八年九月脱离队伍赴香港投母,1939年又赴重庆投靠国民党,并且投靠了国民党著名特务组织军统,后受军统委托对共产党抗日根据地进行破坏活动。对于赵桐三八年脱离队伍时的情况,共产党方面称赵侗是叛变,意图拉走部队而未得逞;国民党方面则称赵侗是奉国府之命南下述职。对于赵侗个人来说加入国民政府的国民党一边并不能说是错,而另一方面其背弃了一直给其全家以大力支持和帮助的共产党的行为对于共产党来说当然属于背叛,因此是无法加以评价的,只能称之为政治斗争无是非了。一般人认为,赵是青年党党员,但据很多与赵侗共过事的共产党员的回忆,赵侗是国社党员。如在《杨成武回忆录》中记载:“高鹏同志和赵侗相处多年了,对赵侗深为了解。高鹏同志说,赵侗是国社党党员……”

宣传抗战

一九三七年九月,赵老太太南下武汉,一面宣传抗战,争取后方各界给予军火支援,一面率领东北青年和两个女儿去河南太行山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筹建抗日光复军,当时太行山百姓响应者上万之众。经过整编后,赵老太太派遣光复军先遣队北上,准备打通敌后通道,与河北国民抗日军和东北少年铁血军联络,形成贯穿南北的敌后游击战线。“保卫大武汉”非常时期,赵老太太发表《对于目前局势的几点意见》,奔走呼号全民抗战,身体力行收复国土,引起国内外重视。国际著名记者斯诺、爱泼斯坦以及反战同盟成员绿川英子等多次采访赵洪文国,合影留念并多次发表文章,向国际反法西斯阵营宣传赵老太太,专门介绍其抗战事迹。其中爱波斯坦在一九九一年出版的《人民之战中》再次披露了赵洪文国为游击队购买运输军火和赵侗将军在河北组建抗日游击队的历史。一九三八年九月间,赵老太太应邀去广州、香港、南洋各地,从事抗日宣传和募捐活动,受到著名爱国实业家陈嘉庚等南亚华侨的热烈欢迎,为抗日募集巨额经费和大批物资。在香港与宋庆龄、何香凝的妇女界名流组织火炬游行,宣传抗战,激发了海外华侨的抗日爱国热情,其场面壮观感人。一九三八年九月下旬,赵侗由北平取道天津,乘船南下到香港与赵老太太会面。翌年一月,蒋介石邀请赵老太太和赵侗到战时首府重庆,一时间重庆市万人空巷,欢迎场面空前热烈。在重庆,赵侗及其母亲受到极高的待遇,赵侗被誉为“当代岳飞”,国民政府授予少将军衔。著名剧作家的吴祖光以赵侗和战友苗可秀举义抗日为题材的处女作《凤凰城》,由此而轰动大后方。赵氏一家奋勇抗战的纪录片开始拍摄。一九三九年三月,赵老太太亦谢绝了国府赠送的汽车洋房,同时也谢绝了一些社会名流奉劝赵侗将军和战友们留在后方休养生息或出国深造。赵氏母子二人与东北抗战的老战友再次招募选拔东北爱国知识青年,组织晋察冀游击纵队。赵侗被国府任总司令,少将军衔,再度率领干部队伍二百人分两批由重庆赴黄河再度北上,计划与河北、辽南抗日军旧部会合,巩固扩大抗日根据地。一九三九年九月,国府军政两部的部长何应钦和张治中以及妇女指导委员会的指导长宋美龄联合聘请赵老太太为全国义务兵役宣传指导员。先应川北的南充、达县等十几个县的约请,前往宣传抗日,开始了历时两年,奔波百余市县的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当地群众在赵老太太一家抗战七年的英勇事迹影响下,掀起自愿报名参军抗日的热潮。

儿女误入歧途受利用同室操戈身死不值

1937年,八路军115师挺进晋察冀敌后,将赵氏母子领导的抗日武装收编为“晋察冀边区独立第五支队”。南京沦陷,蒋介石在陪都重庆攻击八路军在华北“游而不击”。为了向大后方人民介绍我抗日军民在长城内外的浴血奋战业绩,晋察冀边区参议会推举赵洪文国到重庆作抗日讲演。起初,国民政府认为此乃“异党爪牙”,派特务混入演讲地捣乱。后因国民党认为赵可以“争取”,蒋介石为笼络赵洪文国,在重庆举行隆重仪式接见赵洪文国,并授予“游击之母”的称号,将其故事编入童子军教材。赵受宠若惊,返回晋察冀边区后,马上与八路军翻脸,在蒋介石派去其部队的特工小组支持下,疯狂杀害根据地抗日军民。其子赵桐在七.七事变之后于北平西正式创建“华北国民抗日军”,活动于河北昌平、涞源、阜平一带。不久,将该军与中共八路军杨成武部会合,被改编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任支队司令。因支队领导内部矛盾,1938年赵侗脱离八路军去香港投母,1939年春,经蒋介石电涵邀请赵侗到重庆去投奔国民党,一时间重庆市万人空巷。赵侗被誉为“抗日英雄”,委任为“华北国民抗日军司令”,授予少将军衔。于1940年春,被国民党政府军政部正式委以“华北国民抗日军军长”,在其母影响之下受国民党政府之命进行破坏共产党抗日根据地的活动,1939年6月29日,已投靠国民党特务组织军统的赵侗,受国民党军统委托率200人组成“抗日挺进队”北返至共产党河北抗日根据地进行破坏活动,在赵侗率部北进途中,于河北新富、灵寿两县交界处的陈庄,被我八路军冀中部队即贺龙和聂荣臻部伏击围歼,负隅顽抗的赵侗被击毙,时年二十八岁。(同时被阵亡的还有赵侗的妹妹-年仅20岁的赵理智,她曾在抗日战场上死里逃生,被誉为少年巾帼英雄,轰动武汉三镇。)其后国府追授中将军衔,这只是当时敌后抗日战场由国民党挑起的诸多“摩擦”中的一件事而已。赵氏兄妹本应作为抗日英雄而永载史册,惜哉误入歧途陷入党派纷争受国民党特务利用成为了国民党特务组织用来与同室操戈的工具,未能壮烈于抗日战场却死于破坏抗日根据地的同室操戈中,令亲者痛而仇者快,实让人叹息。也是解放战争中其母坚拒贺龙部的争取顽抗到底终至丧心病狂的主要原因之一。至于谁是谁非无法界定,赵氏兄妹投靠并受命于国民政府,对于其个体来说执行上级命令不能算错,共产党在面对国民党在抗战时仍然不停进行的进攻当然也不可能站着等死,所进行的抵抗也自然也不能算是错,也只能评之为政治斗争无是非了。赵老太太在极度悲伤之际,依然奔波四川百余市县,为彻底杜绝强行征兵,抓壮丁等的恶习,向国府争取应征抗日青年的荣誉和待遇,呼吁国府注重优抚抗日军烈属,掀起了自下而上的优抚军烈属爱国运动。又将子女和侥幸生还的战友送往军事院校培训,为重新组织东北和华北抗日旧部继续抗战做准备。 一九四三年三月,赵老太太与东北同乡国民党中将王达,向国府申请批准挑选部分智勇双全、熟悉游击战术的得力干部,深入湖北武汉一代的敌人心脏,使敌人腹背受敌,牵制业已攻到贵州独山,进而围困四川的日寇主力部队。赵老太太再次将自己的子女送往敌后战场。

丈夫客死异乡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抗战胜利的前一天,赵老太太的丈夫客死异乡。尔后,赵老太太主动辞去国府军政两部和妇女指导委员会等职务,解甲归田,前往北平。在北平她不顾年迈病弱,四处寻找抗日军烈属,然后上下求助,奔波千里,独自一人冒数九严冬,历时多月,带领抗日军烈属返回东北。回东北后,赵老太太弃武从商,在丹东和沈阳筹办加工厂,试图用自己的力量解决抗日军烈属生活出路。无奈内战骤起,和平建家园希望破灭,赵老太太返北平隐居。

策划“反征粮”

一九四九年四月,赵老太太由北平再次南下,受蒋介石委托,组织冀热辽边区游击第二路绥靖纵队,四子赵连中任总司令,驻足重庆,以“总统府留守”自任。策划“反征粮”暴动,提出“赶走共产党,三年不纳粮”等口号,建立大陆游击区,抵抗进川的解放军,阻止国民党十六兵团起义,枪杀解放军谈判代表,围攻占领川西的温江、崇庆、郫县、金堂、新都及川东的秀山等多座县城。一九五O年二月赵老太太被捕,拒不投降,认为解放军“挑灯拨火,诱惑忠良。”

  周恩来曾为之说情,免其死罪,但西南军区军法处仍判处死刑,时年已七十岁。抗日战争幸存的四子赵连中亦被处决,时年二十五岁,他的妻子和孩子由毛泽东亲笔批示予以释放。国民政府为表彰赵老太太为创建抗日游击队做出的贡献,尊她为:“游击队之母”。一些报刊撰文说,蒋介石与腰插双枪的赵老太太合影留念,并且结拜为兄妹。蒋夫人宋美龄在三八年妇女节发表文章,称赵老太太为“全国妇女之楷模”“民族的母亲”,把她比作孟母、岳母。宋庆龄、何香凝、宋霭龄、朱光珍、史良等妇女界名流也纷纷题词赞赵老太太为:“女中模范。”“母教救国。”“求中华民族解放大道自由平等地位,赵老太太顽强抗敌的精神做领导先锋。”冯玉祥将军与赵老太太成为挚友,赞她是“女中豪杰”,“句句英雄话,愧死男儿汉。”爱国人士陶行知先生和著名作家谢冰心女士共同编著了《赵老太太》一书,并写诗赞道:“东洋出妖怪,中国出老太。老太捉妖怪,妖怪都吓坏!说起赵老太,谁个不崇拜?要想中国好,学学赵老太!”著名作家茅盾在赠送赵老太太的条幅上抒发感慨:“是新中国贤母的典型,亦是新中国新女性的良师,耽于享乐的后生对之应当愧死。”著名法学家黄右昌先生在《题赠赵母》中有这样的诗句:“气概黄河三万里,名开青史五千年,闻风可使懦夫立,抗建相期猛着鞭。”国际知名记者和国际评论家宋庆龄的好友金仲华说:“听斯诺先生谈赵老太的故事,北平劫狱西山报信,一个老妇人冲破了敌人重重警戒线,一个中学生正领导游击队,我以为是个神话,见了赵老太南来,游星岛日报,登六层楼台健步如飞,我相信了这个现实,赵老太和赵侗,象征着我们持久抗战中一个游击的新阶段,愿中国的母亲都学赵母,愿中国的男儿都学赵侗。我们祝愿赵母直到抗战的最后胜利。”

从“游击队之母”到“匪首”:一个村妇的悲喜人生

(原标题:村妇·“游击队之母”·匪首——读有关赵洪文国的零星史料)

翻阅《邓颖超文集》的读者,尽管都会注意到书中一幅清晰度较高的有19位女性的合影和“邓颖超1938年8月在香港与何香凝组织的中国妇女为慰劳抗战将士后援会香港分会代表合影”的简单的文字说明,却不一定知道在这幅可谓“巾帼群英会”的老照片中,坐在前排中间,连德高望重的何香凝(前排座位左数第二)和奉中共中央长江局之命专程到香港会晤宋庆龄等人的邓颖超(前排座位右数第一)也要坐在她旁边的身穿黑色长褂的一副北方老太婆模样的人到底是何方神圣。她就是抗战时期大名鼎鼎的被蒋介石封为“游击队之母”的赵老太太。

笔者在做战时香港文化专题研究中,接触了这位几乎被人遗忘的传奇人物的零星图文资料。笔者觉得,根据这些资料虽然远远不足以拼接起赵老太太的具体经历,但是对有兴趣了解她从默默无闻的乡村农妇到“游击队之母”再到蒋军残匪头目的大体过程的读者,多多少少还是有些帮助。

赵老太太(1881一1950),辽宁帕岩人,文盲,丈夫姓赵,她只会书写自己的名字“赵洪文国”,可能是谐音的缘故,史料记载其名字也有称冯文姑或冯文国的。由阿英(钱杏邨)主编的上海孤岛时期的文献性月刊《文献》,1938年10月创刊号有一篇补白性质的短文《游击队之母》,记载她早年至1938年10月武汉、广州沦陷前的一些故事:冯文姑。她今年六十七岁了(笔误,应该是五十七岁)。在她的银发之下,满脸是粗又深的皱纹,就像她在满洲曾经锄犁过的大地一样。当日本夺取了满洲之后,他们抢去了她丈夫的土地。因此她的丈夫和她自己,她的儿子赵侗和别的八个女儿,便在饥荒中,而就是这饥饿,把他们对日寇的憎恨燃烧起来,促使他们行动。于是,他们组成了“义勇军”。

年轻的赵侗做了游击队的领袖,并加入了共产党。后来,因为日本人不断跟追他们,于是他们移到晋察冀边境的蔚县去,但赵侗没有走,仍然继续战斗。移到蔚县去的人们,在当地种起田来,冯文姑私心以为毕竟可以过和平的日子了。但她在刚刚收获了三次,日本的兵马又打了过来。这样,她又被迫放弃了他们的田地。

接着,冯文姑召集了家庭会议。她告诉他们,日本鬼子一天不赶出去,不论是谁,永远不能过和平的日子。她问她的丈夫,除开他和她这两条老命外,还有什么别的足以损失的东西?她又向她的女孩们诉说,使她们回想在吉林打游击过的日子。最后又说到赵侗,因此大家决定加到赵侗的部队去。

冯文姑是一个极有能耐的组织者。她由一村到一村告诉农民们:吉林的苦情是怎样的,日本是怎样来的,来后的情形是怎样的,以及她的儿子是怎样跟日本人战斗的。“要是不把日本兵赶出中国,”她告诉他们说,“世上永远没有和平的日子。”随后,他们便跟她到赵侗那里去,跟北平的学生、门头沟的矿工,和二十九路军的士兵们排在一起。

在她的腰裙下,有两支盒子炮,能够双手同时开枪,而且百发百中,但外表看却绝对有隐蔽性。有一次,她在一个村庄里,那时候,日军快要到了。眼见寡不敌众,她只好蹲在路旁,把盒子炮藏在腰裙下,走过的日军用脚踢她,这样的“老太婆”,日军是不想要的。就连那些农民开始也看不起她。那天在晋北的一个村庄里,她劝促群众抵抗日军,那些农民以为她只是一个瞎吹牛皮的老太婆。“你懂得什么打仗,你这老太婆?”他们冷嘲她说。冯文姑没有争辩的工夫。那时候天已暮垂,她叫农民们跟着,他们走到镇外,直到他们看见,在一座小山旁,斜阳的微光,描衬出一队巡骑队,三个骑马的日本哨兵。她一句话也不说,从腰裙下抽出那两支盒子炮,瞄准后就放射。两个日军登时仆倒下来,第三个逃走了。就这样,那镇上的两百多个农民,就到她儿子的部队里战斗着。

她为着给赵侗游击队募捐,坐难民车到了汉口,汉口使她增加了见识。“是的,他们全晓得中国为什么要抗日,用不着人家再告诉他们。但在农村里,却有许多人还不晓得这些,诸位为什么不到乡村去,把这些告诉农民们,反而在这怪舒服的房子里,像鹦鹉一样的瓦拉瓦拉着呢?”她在汉口这样吼了起来。她最近因接受南洋侨胞电请出国宣传,在港粤受到盛大的欢迎。

由于赵老太太知名度高和影响大,各报记者就像今天的“狗仔队”一样对她进行追踪和采访。1938年秋,《立报》、《星岛日报》、《救亡日报》等战时传媒纷纷报道有关她的消息。1938年y月3日至18日,香港《立报矛连载吴青采写的长篇文章《记赵老太太》,记录她和儿子赵侗在卢沟桥事变后如何在北平城里运送武器到城外的游击队、与汉奸斗争、击落日寇飞机、打监狱救人并扩大队伍、开粮仓贩济穷人等近乎天方夜谭的故事。

例如,北平陷落,赵老太太用了两个计策将一百多人马秘密逃出城外,集合到一个庙子里。当时北平的流氓被日寇雇用了,经常在街头闲逛。她叫手下人学着流氓的样子,穿小褂裤,将长衫搭在肩上,小褂的纽扣上下错位,居然得以混出城外。同她亲自出马并雇两个老太太,每人带十几人出城,敌人盘问,就说都是自己的子侄。至于武器,几个老太太和年轻人一般都裹在行李卷里。一次,出城后由于有些紧张,年轻人跑得快,将提着一箱子武器的赵老太太等三个老人抛在后面,使之遇到险情。伪警察追了过来,问坐在箱子上的赵老太太是干啥的,她说是逃难的。“何必这样跑?”“城里都给日本人占了,我害怕,为什么不跑?”“上哪儿去?”“我们乡下老太婆,也不认得路,哪儿没有日本兵,我就上哪儿去。你问我们做什么?”“我对你们有点疑心。”“几个逃难的老太婆有什么可疑心的!你若要东西,我们的箱子包裹可以送给你。”伪警看不出有什么不妥当的,只好走开了,赵老太太从容镇定,而另外那两个老太婆却被吓得一身冷汗来了。伪警走远了,她们才提起箱子慢慢到那庙子集合。

又如,战乱中,赵老太太指挥一队便装和制服混杂的队伍,来到德胜门外的第二监狱外,里面关押着一批将要杀的囚徒,门口有许多日本兵看守。穿制服的人上前叫门,说日本大使来了,要看犯人,以便执行死刑。看守一开门,着便装的一拥而进,大声呼喊并开枪;里面的500多囚徒也跟着声震天地和大力砸门。守卫的日本兵全吓呆了,措手不及,不曾交战,立刻被赵老太太的队伍缴了械。于是所有的监仓统统打开,囚徒全部获释。另外还得到几挺机关枪、十几支手枪和步枪。当夜,在将囚徒身穿的白色囚衣换掉后,由赵侗召集他们谈话,问他们愿意干什么,愿意回家或愿意跟着队伍都行。500多人一致表示要人游击队。两天后,赵侗向他的母亲报告说,新加人的同志,都想拜见您并向您道谢。赵老太太觉得,自己工作多而且重要,不想让过多人认识她,万一这500多人里面,有人干不长,那反而坏事了。所以,她让儿子通知大伙不必来了,大家齐心协力好好干就是了。

同年9月,赵老太太从武汉南下香港、广州进行抗战宣传和募捐,受到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和高度推崇。本文开头介绍的那幅照片就是一个例证。照片中的黄定慧(前排座位左数第一,她原名黄慕兰,笔者曾在《党史天地》陆续介绍过这位可圈可点的奇女子)回忆,她到跑马地摩利臣山道何香凝寓所拜访赵老太太。接着又一连数天,陪老人家到各妇女团体、救亡团体,还有“兵灾会”、“基督教青年会”等到处演讲和募捐。老太太满口东北话,香港人听不懂,黄定慧就帮助译成广东话;何东爵士的女公子在半岛酒店为老太太举行招待会,黄定慧替她答记者问。1985年在抗战胜利40周年的日子里,黄定慧翻阅旧时杂志,看到《上海妇女》第1卷第20期(1938年10月5日出版)上刊登的本文开头介绍的这幅合影,还情不自禁地填词缅怀赵老太太的《临江仙》:“巾帼英雄事迹奇,当年南北战场,宣传抗日热衷肠……”

9月2日,在香港四妇女团体联合欢迎赵老太太的的集会上,刚从欧美宣传抗日回到香港的陶行知,以及邓颖超、黄定慧、李汉魂夫人吴菊芳和香港各界名流出席。何香凝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词:“今日各界举行此欢迎会,得蒙赵老太太、陶行知、李汉魂夫人、邓颖超各位参加,非常荣幸。赵老太太过去在华北组织义勇军,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其光荣过程,大家想必明白··,…现在失陷区内,同胞已受尽痛苦与耻辱,全国上下,应齐心一致,向侵略者报之以打击。”’赵老太太讲述她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的抗日,包括1935年7月被日寇俘虏经过,绘声绘色,十分生动和感人,博得经久不息的掌声。

陶行知听后,非常激动地写下了一首当时流传很广的打油诗《送给赵老太太》:“东洋出妖怪,中国出老太。老太捉妖怪,妖怪都吓坏。老太有儿子,名字叫赵侗。一身都是胆,复活赵子龙。老太有孙儿,名字叫赵伟。少年知报国,精忠比岳飞。好比一棵树,安根在东北。妖怪咬树根,树儿活不得。说起赵老太,无人不崇拜。生长在岫岩,与朝鲜交界。眼看众同胞,受尽妖怪害。组织义勇军,动员休妖怪。母子与孙儿,同军见三代。远近齐响应,三军都拥戴。军队大家庭,英勇而相爱。高粱为城堡,锄头是军械。兵器虽不足,百战不能败。老太没有粮,民众送饭来。老太没有枪,妖怪送枪来。钻进妖怪肚,妖怪摇脑袋。截断妖怪路,一块又一块。最后大目的,赶妖出东海。自由而平等,中华万万载。老太有名言,圣人不能外。别死在床上,战死才痛快。堂堂男子汉,富贵少奶奶。要想中国好,学学赵老太。”1939年元旦,陶行知还写了《新年小诗》:“除夕除了新秦桧,拜年要拜赵老太。可喜溢屏成国屏,投出金镯捉妖怪。”新秦桧指汪精卫;溢屏,指九龙儿童书院的八岁小朋友李溢屏,向母亲要来一双金手镯,献金抗日救国。

关于赵老太太在广州的情况,从《救亡日报》1938年9月14日发表该报女记者高灏采写的通讯《欢迎游击队之母》可见一斑。9月13日下午,赵老太太由港乘泰山轮抵省,她站在轮船甲板栏杆边,不断向冒雨前来欢迎的广州市各妇女团体、文化团体、劳工训练班的代表摇手。在歌声和口号声,欢迎的人群冲开外国水手的阻拦,争着上船与赵老太太握手。国民党省书记长谌小岑、第四战区政治部主任李煦寰等也赶来欢迎她,与她合影留念,向她表达无限的敬意。随后,大家拥着她往长堤女青年会休息。赵老太太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是:“看过去已有七十多岁,脸上刻出深皱的脸纹,头发也非常的稀少了,穿着一套黑衣服,完全一个北方农村型的朴素老太婆,态度显得非常和蔼慈祥,但她有一双神采奕奕的眼睛。”

记者高灏和几个代表陪同赵老太太上楼休息,不料她毫无倦意,只是坐在床沿上,与高灏谈起话来。“她虽是一个没有教育的老太太,但讲话很流利,很有组织次序。'我从汉口、香港以及此次到了广州,各处青年男女的爱国热情,太使我感动了,我觉得中国有希望,不用怕日本。’”“接着她讲南来的任务一是为了报告游击队作战的真情,使在后方的政府民众清楚了解,勿受汉奸等造谣的蒙蔽;二是为了沟通游击队战士和人民,加强团结;三是为了请求政府以及富者有地位者予艰苦作战的游击队以援助。”她也说:“每到一处都受到热烈的欢迎,但是切切实实地援助游击队,还赶不上开会欢迎我来得热烈。”大家回答说:“广东的民众以及政府,正明白赵老太太此来的使命之伟大,我们当竭尽力量来完成一下几件事:学习赵老太太的伟大精神,切实推动政府及动员民众给游击队以物质援助。”

在欢迎茶会上,妇女界代表也表示:“决不要使这位老太太感到欢迎热烈于援助。”果然在当晚的哥伦布餐厅的欢迎公宴上,各界名流纷纷捐款。

从《陶行知日志》中,可知陶与赵老太太1939年在重庆还有一些接触,例如,"4月i日,.合川赵壁光及赵老太太来。”“夜。6时半迎赵老太太会。”“中国有四千五百万老太,倘人人皆有赵老太太之精神,则中国必不会亡。”"6月30日,赵老太太来,住清凉寺。”7月1日,陪赵老太太和卢区长听昆腔。”7月3日,赵老太太与我谈她愿做的工作。”7月6日,夜12时偕赵老太太家属及琴避飞机。”"8月17日,赵老太太与我演讲。”12月3日,赵老太太约在福星楼叙谈。”1940年“1月1日,草街子送赵老太太回北碚”。陶行知还和谢冰莹编辑了一本《关于赵老太太》的小册子。

赵老太太后来的经历如何?笔者注意到香港《华商报》1949年6月29日的一条小评论:《“游击之母”平津来,特务谣言兴奋杜撰》:“所谓'游击之母’(实际上是摩擦专家赵侗的老娘)赵老太太在特务的保护下,自华北'游’到华南来,作反人民的谣言攻'击’了。溜广州、跑衡阳,死党们'热烈招待’,遭殃记者(指国民党中央社记者—笔者注)如获至宝发表她的故都谈话。广州的遭殃日报记者和香港工商报大量篇幅登出,欣欣然又捞到一个'平津来客’了,用心良苦,作为'津贴’而言,应得厚酬。莫小看这69岁的无知村妇,据'谈话’看,她是军事、政治、文化、经济、土改无所不晓的,提出'事实’,给予'批判’(这样一个的老太太这么'内行’地懂得这么多的事呀!),也正是如此,特务们露出低能的马脚,他们只顾兴奋杜撰,忘记了这种谈话口气和身份不配称,她不可能说出。你们生硬替她写出来,实在骗不过老百姓,比之任何破镜配给(原文如此—笔者注)之谣,更加不值一钱。”《华商报》和战时《救亡日报》一样都是进步报纸,为什么对赵老太太的态度来个天壤之别。笔者一时不得其解。直到最近清理旧杂志,偶然看到辽宁《党史纵横》1995年7第7期,登载刘一力《“游击之母”的人生演变》终于解开这个谜。

根据刘文记载,原来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用高官厚禄收买了她,委任她为“冀热辽边区游击第二路绥靖司令”。1949年,赵老太太率一师兵力,随溃退的国民党军流窜四川。蒋介石撤离大陆时给她亲笔写下手谕,鼓励她“奋起当年精神,发扬游击经验”,并预祝她“树立新功”。此时已如丧家之犬的赵老太太觉得蒋介石就是她的的再生父母,感激涕零。她在重庆自封“总统府留守”,并打出“反共军司令”的旗号。当刘邓大军挺进山城时,她露出十足的匪相,在一口气劫掠十几家银行后仓皇北窜。

解放军入川先头部队,念其抗战功绩,多次派人劝她明辨是非,回到人民行列。然而她死心塌地,孤行己见,甘愿做一个大匪首。同年底,赵老太太率部到正准备通电起义的国民党十六兵团的驻地什郁县,策动少数顽固分子叛变,杀害解放军收编代表列潞平和陈文高。但是兵团的多数官兵并没有跟她走。解放军西南军区又派出李克夫、傅传作深入该兵团,向官兵们宣讲形势与政策,还冒险会晤赵老太太,希望她不辜负当年声誉和人民意愿,放下武器,向解放军投诚。无奈她依然执迷不悟,说什么“生我者父母,知我者蒋委员长”。十六兵团被解放军收编后,她只好逃进深山老林。

1950年春节,赵老太太策划进行大规模暴乱,派出大批特务在安县和绵竹一带联络叛乱分子。就在正月十一晚赵老太太召集各路匪首面授暴乱机宜的时候,及时掌握匪徒行踪的解放军,将这伙顽匪重重包围起来,一网打尽。被活捉的赵老太太,虽年已古稀,但依然态度顽固,气焰嚣张,拒不投降,认为解放军“挑灯拨火,诱惑忠良。”。同年7月,赵老太太被西南军区军法处判处死刑,并押至什郁县枪决。多么可悲啊!一代风云人物,巾帼英雄,最终成了蒋介石的牺牲品,人民的罪人,赵老太太至死也没有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赵老太太和赵侗将军一家,由组建的少年铁血军开始,毁家纾难,由北退南,屡挫屡战,前仆后继,历经十三年的血与火,直至抗战胜利,赵氏家族为国捐躯三十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