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拉瑞亚新手上天:看书相当于精神洗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19:56:27
 

     

作者:袁岳

出处: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9548eb01000aqz.html

新星出版社没怎么听说过,但出的译著《人的现象》还不错,这是法国人德日进写的书。刚刚读完了美国人昆内特的《钓鱼课》和加拿大人伊尼斯的《传播的偏见》。这些都称得上是好书。我四月在美国旅行期间带了六本书,一周内已经看完三本,到纽约站就要补充两本才能让下面的旅程上有书看。在我看的书中每10本书,国内著者的大约是2-3本,相对而言,国外作者的书更有深度与系统性,国内作者的拼凑性还是最明显的,自己的思想比较少,或者虽然有但比较零散。我看书看得很快,大约2—3天看一本书。

我对看书有三个基本的经验:

  • 一是多读,新书很多,如果按一月一本的看,一个人一辈子看不了几本书,也就发掘不了多少新的视角,就难免看问题很偏,所以要累积相当的量才行,而且这个多不只是一个书的数量多,而是要类型多,很多读书多的人与不读书的人一样固执,原因就是只按一个方向读书,读书要博才能不偏;
  • 二是快读,慢读记不住,而且会削减对于书籍的整体感,因此要快读以知书的概貌与少数要点,下次想要的时候可来查阅就可以了,因为其实书是不容易记住的,只要头脑中有索印来源的印象就可以了;
  • 三是错读,把不同类型的书放在同一个时候读,因为它们涉及的方面不一样,交叉阅读的时候头脑就比较不累,趣味性也比较强,尤其把有图文与没有图文,休闲类与严肃类读物交错读就效果更佳。

很多人读书很功利,就是用哪类书就读哪类书,我个人的经验,这类指南性的书有很具体的效用,在培养初级技能与知识方面有帮助,但是要想有很好的理解就要读更多看起来无关,但能解释各类社会与个体现象的书,帮助理解技术与人文发展的书。

其实学问在其本质上是连接的,我们之所以觉得他们分隔与分门别类是因为我们的知识太少,因此只能用片面的方法去感受与领会,我们要能在认识能力与思考能力上超越别人,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跨越门类与超越功利地去读书,这样我们就比较能够理解门道,比较能够提升视野,也比较能够实施创新与取得管理突破。我们进行的任何行为在惯行一段时间之后就有衰退、固化与蒙尘的特点,经常的读书尤其是经常交错的读书就如同洗脸,使我们更精神地去面对新的局面与问题,读书人的精神境界与不读书的人其实很难类比,正如蓬头垢面者与神采飞扬者的类比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