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雉素子脑交:坐骨神经的血液供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6:06:51
 
  坐骨神经痛多发病于成年人,以青壮年居多,一般为单侧身患病。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通道及其分布区的疼痛综合征。坐骨神经由腰4至骶3神经根组成,经过臀部沿股后和小腿后侧至足外侧。临床分为根性坐骨神经痛和干性坐骨神经痛两类。本病的症状有:疼痛位于腰臀部并向股后以及小腿后外侧、足外侧放射,疼痛呈钝痛、灼热、刺痛等,行走、活动及牵拉时可使疼痛加剧。    中医认为坐骨神经痛与肝肾亏虚有关。如果病人血气虚弱,肝肾亏虚,加上劳累过度或有外感寒湿之邪导致寒湿闭阻经脉,血气瘀滞而形成坐骨神经痛。中医的治疗方法是采用清热利湿,舒筋活络,益肝肾。    至于治疗坐骨神经痛,提供参考药方。    防己15 希莶草20 薏苡仁24 苍术12 牛膝15 海风藤20 桑枝20    川芎10 独活12 当归12 桑寄生15 杜仲12 黄芪18 党参12    砂仁10 白术15 淮山15 核桃仁15  坐骨神经炎—乌头地龙酒

-
     乌头地龙酒    [药物组成] 生川乌 草乌 红花各15e 地龙 寻骨风 伸筋草各30s 生黄芪 全当归各tog    [功能主治] 温经散寒,通络止痛。治疗坐骨神经炎。    [用法用量] 每次服10-20mi,每日早晚各一次,服完为 一疗程。一般可连服一至二疗程。    [制备方法] 白米酒1L,将上药装瓶封闭一星期后即成。    [资料来源] 《四川中医》1990,(3):32    按:治疗期间注意避风防寒。      坐骨神经痛的中医治疗有以下几点:    一、寒湿证 表现为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静卧疼痛不减,得温或热天则痛减。舌苔白腻,脉沉迟。    1.中成药:    ①祛风舒筋丸,每次9克,每日2次,空腹时温开水加少许黄酒送服。禁与贝母、半夏、白及、白蔹、花粉、瓜蒌、犀角等药同用。    ②寒湿痹冲剂,每次10~20克,每日2~3次,开水冲服。    ③木瓜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食疗:    ①干姜5~6克,茯苓15克,红枣5枚,水煎去渣,取汁同粳米100克,煮粥,调入红糖,每日分2次服食。    ②苍术15克,红花10克,木瓜15克,白酒500克,浸泡7天,每次0.5克,日服2次。    二、湿热证 表现有腰腿疼痛,痛处有热感,雨季或暑天疼痛加重,伴烦热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1.中成药:    ①四妙丸,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②二妙丸,每次6~9克,日服2次,空腹时温开水送服    2.食疗:生苡仁50克,绿豆50克,加水煮粥,服食,每日2次。    三、瘀血证 表现有腰腿痛,如针如刺,痛有定处,痛处拒按,日轻夜重,部分病人有外伤史,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1.中成药:    ①瘀血痹冲剂,每次10~20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②追风舒经活血片,每次4~6片,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2.食疗:红花30克,丹参30克,鸡血藤30克,黄酒2斤,泡3天后服用,每次20毫升,每日2次。    四、肝肾亏虚 腰膝酸软无力,隐痛,喜按喜揉,遇劳加重,卧则减轻。常反复发作,伴头晕耳鸣,面黑无光泽。舌淡苔薄,脉沉细无力。    1.中成药:    ①独活寄生丸,每次9克,每日2次,空腹时温开水加少许黄酒冲服。    ②豹骨壮筋丸,每次6~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食疗:    ①淮山药30~60克,枸杞20~30克,水煎取汁,再用粳米100克煮粥食。    ②川断25克,杜仲30克,猪尾1~2条(去皮),同放瓦罐,加水煎熟,以精盐、姜、葱、味精等调味食用。 验方治疗坐骨神经痛    甲珠 当归、桂枝、茯苓、川乌、杜仲、牛膝、甘草各9克,红糖500克,黄酒500ml装于玻璃器皿中,密封后置避光处,7天后取出服用.每次24克,每日2次,一个月为一个疗程,一般1-2个疗程.
足部按摩保健与治疗: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经臀部而分布于整个下肢。沿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的疼痛综合征,称为坐骨神经痛。    按摩部位    1.足腿部反射区:坐骨神经。    2.足底部反射区:头部(大脑)、脑垂体、三叉神经、小脑及脑干、甲状旁腺、肾、输尿管、膀胱、生殖腺。    3.足内侧反射区: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内尾骨、内髋关节。    4.足外侧反射区:外尾骨、外髋关节、膝、生殖腺。    5.足背部反射区:上身淋巴结、下身淋巴结。    常用手法    1.足底部反射区:拇指指端点法、食指指间关节点法、拇指关节刮法、食指关节刮法、拇指推法、擦法、拳面叩击法等。    2.足内侧反射区:食指外侧缘刮法、拇指推法。    3.足外侧反射区:食指外侧缘刮法、拇指推法、食指指间关节点法、按法、叩击法等。    4.足背部反射区:拇指指端点法、食指指间关节点法等。    5.足腿部反射区:拇指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