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见不鲜读音是什么:农产品出口软在何处?山西外向型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0:50:10

农产品出口软在何处 山西外向型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2011年08月02日09:39    来源:《山西日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微博
  • 字号
  核心提示

  研究显示,每出口1万美元农产品可以直接或间接创造20个就业岗位,农产品出口对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一条不可忽视的途径。而且,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对进一步拓展我省农业发展空间,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和提高企业参与竞争的主动性均有突出意义。

  常年1亿美元的农产品出口额,无论与兄弟省份相比,还是与本省工业对外贸易相比,显然不是一个值得自豪的数字;再与这两年我省特色农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强劲开拓势头相比,农产品出口仍是我省农业的一个短板,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尚需进一步国际竞争优势转化。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国际先进标准和经营方式推进农业发展,这是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而且,作为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理应成为拉动农村经济发展重要力量。从现状看,我省对外向型农业的政策扶持还有待完善,品牌、人才短缺还是影响农产品走出国门的重要障碍。显然,以“特色”作为标签的山西农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近几年,我省外向型农业已经进入平稳发展阶段,除畜禽、陈醋等传统出口产品,还培育出了芦笋、红芸豆,水果、苹果汁等新的出口增长点,产品出口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过,外向型农业对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劳动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客观上,这与内陆省份的先天劣势有关;主观上则与我省外向型企业和品牌培育不够、相关人才短缺等制约因素不无关系。让更多的特色农产品走出国门,山西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小花旦”难撑大局更多自然优势尚待向竞争优势转变

  山西具有出口优势的农产品种类相当丰富。我省处于优质果品的黄金产业带,苹果、梨、红枣、核桃等干鲜果都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目前,苹果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三位,梨种植面积居全国第四位,红枣、核桃产量也均居全国前5位,而且水果优果率在46%左右,非常适合发展对外贸易。

  但这些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不完全统计,全省具备出口资质的水果果园仅有20家,获得出口水果注册登记资格水果包装厂为11家。而且,大多只出口到俄罗斯、东南亚等低端市场,经济效益并不能令人振奋。

  我省水果进入欧美等高端市场,在今年初才得以实现。1月6日,万荣县华荣果业有限公司9个集装箱198吨优质苹果销售到澳大利亚。省农业厅外经处处长白国平介绍,进入这些高端市场,前期工作复杂艰巨,但非常值得去做,因为5倍-10倍地增加果品价格和利润对任何企业都是一个巨大的吸引力。不到一年时间,我省高端苹果已经进入供不应求的局面,这也说明我省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潜力巨大,果品出口是我省农业一块不应忽视的增值领域。

  我省小杂粮种植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10,“小杂粮王国”的美誉当之无愧。品质上,与全国平均值相比,我省谷类蛋白质含量高2.5%,脂肪高0.9%,膳食纤维高0.2%;豆类中蛋白质含量高1.2%,膳食纤维高0.9%,深受欧盟、日本等国家及地区消费者青睐。但在小杂粮出口方面,我省目前还是红芸豆一枝独秀,其他品种出口潜力还尚待开发。

  我省所产红芸豆出口价格一般要比其他省份每吨高100美元。按海关经营单位口径统计,2010年全省干红芸豆出口1万多吨,金额965.23万美元。目前,全省红芸豆种植面积30多万亩,其中岢岚县红芸豆种植面积就达13万亩,已经荣获“中华红芸豆之乡”称号。

  山西还是公认的芦笋优势产区,芦笋也曾是我省农产品出口的“当家花旦”。目前,芦笋生产范围涉及15个县,而且罐装和速冻等加工能力已达到全国的50%,90%以上销往国际市场,占世界贸易量的30%以上。不过芦笋产业看似巨大,实则虚弱。产业化程度低,品牌打造不足,营销网络不畅等弊病带来的产业颓势已经日益明显。太原海关统计口径显示,今年上半年,我省芦笋罐头出口与去年同期相比跌幅达67.55%,境况堪忧。

  尽管红芸豆、芦笋等几个“小花旦”在国外市场已经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我省大部分自然优势还没有真正转化为市场优势。目前,我省农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例尚不足1%。一山之外的山东,农产品年出口总额已经突破百亿美元,而我省还在1亿美元徘徊。不能不承认,农产品出口还是我省的一个短板。

  补齐农产品出口短板品牌与人才培育不可或缺

  目前,我省具备农产品出口资质的企业只有100多家,这与全省近4000家龙头企业相比,比例很低。企业为什么不愿意去做海外市场?一般来讲,农产品突破种种技术壁垒,获得进口国认可需要5年-10年时间。农产品走出去的道路,对一个企业是漫长的。已经从业十几年的水果经销商曹建民承认,也曾经被高额的出口利润所吸引,但他还是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前期投入不是小数,一旦失败多年的积累难免打水漂”。所以,但凡在国内市场有一席之地的企业,都鲜有胆量冒险涉足海外市场。很多企业都明确表示,要做农产品出口,政府的前期辅导和支持不可或缺。

  已经具备出口资质的企业实力又如何?去年,一张来自乌克兰的万斤苦荞订单,让“小杂粮王国”犯难,没有人敢于接单。若论全省苦荞的产量,应付十张这样的订单都没有问题。不是价格原因、不是技术壁垒作怪,而是我省相关企业还不具备如此大宗采购的组织能力。这张订单戳到了山西农产品出口的软肋,作为市场主体,我们的农产品外向型企业还不足以担当起农产品走出去的重任。

  农产品外向型企业数量和实力不佳,造成了我省的出口农产品多数没有品牌,无品牌或挂别人品牌出口的后果则是利益的大量流失。我省芦笋出口量占有全国的半壁江山,但大多用的是国外品牌,山西作为全国第一产地的名头仍在,对外贸易话语权却在逐渐消失;苹果也是如此,许多外省加工企业常年收购我省苹果,进行贴牌出口,仅去年1月-5月份,山西水果就在陕西报关3940批18.4万吨。

  企业是农产品出口的主体,提升他们的实力是扩大一省农业对外贸易水平的重要一环,这也是一些出口大省的经验。江苏省外向型农业专项资金每年投入为5000万元;黑龙江省从2005年起确定外向型农业专项资金,到2009年已累计落实资金1.4亿元。与兄弟省份相比,我省农产品出口扶持政策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朔州鑫邦燕麦食业公司曾接过一个德国的大订单,虽也实现了不小盈利,但他们感触最多的还是遗憾。由于国际贸易谈判经验的缺乏,他们的报价远低于对方心理价位,德国商人因此获利颇丰。事实上,目前我省很多企业与外商谈判时,大多还在倚重江浙商人。

  即便在一些优势出口农产品上,相关人才也有很大缺口。尽管我省目前已成为中国也是世界最大的芦笋生产、加工出口基地,但专门从事或精通芦笋种植的技术人员却几乎是空白,本省农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至今没有专门的研究人员。

  本土专业人才的缺失,无疑对已经形成优势的出口农产品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打好农产品出口这张牌,还需要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训,特别是既懂农业又懂国际贸易的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记者 段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