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科长是什么级别:歌曲走红的音乐心理学研究——周海宏教授讲座的启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9:03:21

歌曲走红的音乐心理学研究——周海宏教授讲座的启发

关键词: 数字音乐 周海宏   音乐心理                                          

现在内地流行乐坛口水歌占了主流,为什么这些歌会走红?而为什么很多歌手想做一些高雅的歌曲却大多成了先烈?那么怎样才能让大众的口味提高?什么时候中国乐坛的音乐水平会提高?

这一连串的问题,让大部分的人无从下手解答。但是所有的问题可以归为一个主线——这是由受众群体的听觉心理学决定的。

前些天去接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教授到我们公司讲座。他的主题是“如何听懂严肃音乐”。听完周教授演讲后收获颇多,他主要论述的是严肃音乐与通俗音乐的分别,而他的理论同样适用于通俗音乐中的所谓口水和高雅歌曲之分。他把我多年来研究的相关问题体系化了,现在我就把周教授的一些精彩观点及我自己的一些观点分享给大家,可能解决大家长久以来对开头的问题以及对以下这些问题的疑问:为什么有人喜欢高雅音乐?有人喜欢通俗音乐?这是跟人的品位有关系吗?跟觉悟有关系吗?跟欣赏水平有关系吗?

很多人天生认为音乐有高低贵贱之分。这就如同北京的小市民歧视外地人,城市小市民歧视农村人一样。其实人生来平等,音乐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精英们不要觉得是大众素质低。从美学原理上看,审美价值判断是高度主观性的,正所谓“青菜罗卜各有所爱”。

怎么是高雅?怎么是庸俗?

根据周教授总结的观点:决定“高雅”与“通俗”的关键是一个音乐心理学的问题——人的审美听知觉能力发展的问题。正如人的肌肉力量与思维能力一样,人的感知能力并非与生俱来,它有一个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在味觉与视觉中均有体现。

从味觉上看,味觉能力不太发达的人比较喜欢味道单纯、明确、甜的食品;反之,能力发达的人则喜欢味道丰富、细腻、不那么甜的食品。这从小孩喜欢喝软饮料,不喜欢喝酒类饮料,而大人则对甜饮料不感兴趣,却对酒类乐此不疲就能够看出来。

从视觉上看,视觉能力不太发达的人喜欢简单、明确、色彩明艳的画面;反之,能力发达的人则喜欢丰富、细腻、微妙的画面。这从商店中儿童用品与成人用品的颜色差异及年画、农民画与油画、水墨画的欣赏群体差别就能够看出来。

从听觉上看,总体来说,听知觉能力不太发达的人喜欢简单、鲜明、柔和、协和的音响;反之,能力发达的人则相对喜欢复杂、细腻、刺激、紧张的音响。

我们可以把这种差异,概括为听觉材料的听觉适宜性、知觉鲜明性与结构复杂性的不同。

周教授还用一个日常生活中很准确的例子来形容通俗音乐与“高雅音乐”之间的差异——软饮料与酒。通俗音乐好比是软饮料,“高雅音乐”好比是酒。

软饮料,口味很甜,但是各种饮料之间的味道差不多;而酒类则从低度的米酒、甜葡萄酒,到干葡萄酒、白兰地、威士忌、中国白酒……种类与口味繁多。软饮料味道简单,甜酸而已,品之乏味;好酒则味道醇厚,细细品之,耐人寻味。软饮料除了口味之快外别无它物;而酒则口味之外,带给人精神世界深处的变化。软饮料味道明确,容易接受,人生下来就能够饮用,所以广为年龄较低的人喜爱,但是很少有人终身地强烈热爱某种软饮料;而烈酒味道复杂,强烈刺激,人生之初难以接受,需要很长时间味觉经验的培养才能享受其美,可一旦喜爱,则会终身乐此不疲,甚至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所以仅仅有通俗音乐还是不够的。 

听完周教授的观点,我个人也有些对性格和音乐喜好的研究观点:人们对音乐类型的喜好是跟个人性格有关系的,及某一性格的人会特定喜欢某一种情绪的歌曲类型。 

在我十几岁的时候,也以为世界上所有人对音乐风格的喜好都应该是一样的,好听和难听的音乐的标准也是一样的。我从十几岁开始喜欢刘德华,当时的我就不太理解为什么有人会第一喜欢张学友,尽管我是第二喜欢张学友,更搞不懂为什么有人喜欢摇滚,有人喜欢R&B。我理所当然地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应该像我一样会第一喜欢刘德华。

后来才知道这是一个心理学的问题,尤其在之前公司和同事一起策划交友频道时,对性格特征和音乐喜好的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目前所有的婚恋交友类网站的性格测试和性格速配都是基于瑞典心理学家荣格的人格类型理论:人分为16种性格。某一种性格的男孩会喜欢某一类型的女孩。同样道理延伸下来,某一种性格的人喜欢某一类型的偶像,某一性格的会喜欢某一种情绪的歌曲类型。有的人性格安静,有的暴躁。性格安静的人一般也相对喜欢安静的歌曲风格;有的口味重,就倾向喜欢摇滚,感觉安静的音乐没劲,触动不了自己的神经。

也就是说,我的性格决定了我会喜欢刘德华,喜欢刘德华的音乐风格(艺人的歌曲风格基本上在一定时期之内是特别固定的,因为要保持这个定位来占领自己核心的消费群体),喜欢刘德华的其他歌迷也大多和我的性格和音乐喜好口味相近。正如音乐推荐分享网站里的一个常用观点:喜欢朴树的人是不是也同样喜欢许巍。

当然,由于人性的复杂性,以及音乐类型的复杂性,也并非就是简单的16种性格和16种音乐类型的对应,需要更精确的模型。 

说到这里,大家是否能自己解答文章开头的那一系列问题了?

人不会凭空由喜欢一种音乐类型提升到另一种音乐类型,比如从喜欢大众口水歌一下子到喜欢R&B.这个转变比一般人想象中要慢,也会更难。人很难转变自己对恋爱对象的偏好,同样对音乐的喜好也很难转变,尤其是成年以后。

这也是我在给传媒大学学生的一次讲课中讨论的问题。当时有同学问我,怎样才可以让农民兄弟的欣赏水平提高,变成和城市人一样听高雅一点的音乐?

我说,人不可能凭空拔高水平。唯一的办法就是给农民兄弟们再多10倍的农民歌听,才可以慢慢提高,而不是强迫灌输一些所谓的高雅音乐,现在资讯这么发达,其实农民兄弟已经方便地接触到所谓的高雅音乐,但是他们选择视而不见,是因为这些歌不符合他们的听觉习惯,就像你很少去听严肃音乐(比如交响乐)一样。现在农民歌市场是需求是远远得不到满足的——10亿农民每年也就只有那么10几首农民歌供选择,唱片公司对农民歌每年也也只有几十首的供给量,而大城市人每年可以听到自己喜好类型的音乐有几百首之多。

由于只有农民歌才符合他们的听觉习惯,所以只有有步骤地多一些农民歌给他们听,才能逐步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而所谓高雅歌曲是无法灌入他们内心的。所以只有把农民歌听腻了,然后在小地方或农村也有先富起来的一些人开始觉悟:自己要和身边的人不一样,要有个性。当其他人听《老婆老婆我爱你》,那么我就要听再洋一点的《月亮之上》;当其他人都听《月亮之上》,那么我再听洋一点《秋天不回来》。在这里要注意,很人认为的很土的口水音乐里,其实也是有细分不同档次的。而让大众口味的提升,是一步一步的,而不会凭空一下从口水歌拔高到R&B 

所以不要天真地以为,大众的欣赏水平不高是因为人家只吃窝头,没见过面包,不知道面包更好吃,这个比喻不太恰当。应该是人的喜好不一样,仅仅喝惯了豆浆而喝不惯牛奶的区别。就像刚开始中国人都喝不惯啤酒,也喝不惯可乐。

IT界有一句话,早一步是先驱,早三步是先烈。没有人否认一首歌在艺术上的价值和高度,但是在商业上可能是不成功的。这也是很多欧美回来搞最流行的歌手成为先烈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