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拉瑞亚空桶放置:湖北省对武陵山区的20条优惠政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5:17:06

湖北省委 政府:关于推进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的意见  

2011-09-15 10:35:56|  分类: 民族政策 |  标签:创新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中共湖北省委 湖北省人民政府

关于推进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的意见

鄂发〔2011〕25号

 

  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以下简称“湖北武陵山试验区”)包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恩施州)的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县、巴东县、宣恩县、咸丰县、来凤县、鹤峰县和宜昌市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及神农架林区。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是我省少数民族聚居区,是革命老区和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地区。建立湖北武陵山试验区,推进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探索在限制开发区域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等关系的重要途径,对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试验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就推进湖北武陵山试验区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生态立区、产业兴区、开放活区、富民稳区”为总体要求,以“三化同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两增同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努力把湖北武陵山试验区建设成为武陵山区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打基础、管长远。加强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奠定发展基础,拓宽发展空间。

  (二)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走特色开发、绿色繁荣、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快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突破性发展新型工业,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三)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民生事业,着力改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发展。

  (四)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大胆探索解决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难点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坚持区域合作联动。突破行政区划,打破地域界限,强化经济区域功能,统筹谋划试验区各项改革和建设事业,加强协作、共谋发展。

  (六)坚持自力更生与政策帮扶相结合。立足于激发试验区内各县(市、林区)的内生动力,增强造血功能。同时,加大政策帮扶力度,创新帮扶机制,增强发展合力。

 

  三、总体目标

  (一)到2015年,试验区发展取得明显进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13 %(突破2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13 %(突破6000元),城镇化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森林覆盖率达到72%左右。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二)到2020年,试验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实现人均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扭转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基础设施趋于完善,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实现城乡建设跨越式发展;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关系更加和谐。恩施州进入全国先进自治州行列。

 

  四、主要工作任务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加快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快实施试验区“交通通达工程”,优先发展综合交通运输。大力推进试验区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交通干线通道建设,着力构建承东启西、接南连北、内畅外联、安全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打通试验区与周边地区的交通大通道。加快各县城与高速公路连接线和4A级以上旅游景区、精品旅游线路的旅游公路建设,加大农村公路通畅工程的实施力度,努力把湖北武陵山试验区建设成为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综合交通发达、旅游交通顺畅的示范区。

  2、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抢抓中央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机遇,加大试验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基本农田整理、低丘岗地改造、重点病险水库整治和重点灌区建设力度,增强湖北武陵山区防洪抗旱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民生水利,支持试验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防洪保安工程建设,提高城市防洪标准。加大试验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力度。强化水资源配置和水生态保护,支持试验区城市饮用水水源地防护与综合整治工程和供水水源工程建设。开发山区小水电,综合开发利用绿色水利产业。

  3、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以加快县城和中心镇提质扩容为重点,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乡电力、通信、邮政、网络、广播电视等设施体系建设水平,推进城市公交、供水、燃气、污水和垃圾处理向周边村延伸,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实施“宜居村庄”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危房改造,积极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试验区城乡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加快推进试验区城乡一体化。

  4、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培育农村流通市场主体,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便民超市、物流配送中心、农资配送连锁店建设。

  (二)培植壮大特色产业

  1、加快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依托武陵山区丰富的旅游资源,支持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建设,把试验区作为鄂西圈旅游开发资金重点投向地区之一。加大重点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力度,加强试验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打造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吸引力的品牌景区和精品线路。积极支持试验区旅游产品宣传促销,培育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扩大湖北武陵山区旅游的对外影响力和吸引力。大力推动试验区景区创A、饭店创星、行业创优等活动,支持并鼓励试验区各县(市、林区)创建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湖北旅游强县、湖北旅游名镇名村。着力将湖北武陵山试验区建设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板块和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支持长阳、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建设全国生态文化旅游名县、强县。

  2、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坚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建设、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品牌化营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积极支持试验区向国家申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支持试验区特色农业板块基地建设,重点扶持优质粮食、畜禽、水产、蔬菜、森林食品、茶叶、烟叶、油料、药材、林果等特色农(林)产品原材料及生产加工基地。培育一批在全国和全省带动力强的龙头加工企业,培植一批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支持试验区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

  3、突破性发展新型工业。坚持环保与发展并举,支持现代烟草、清洁能源、绿色食品、新型建材、现代医药精细化工等支柱产业的发展,坚持走绿色繁荣、特色开发、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积极培植一批骨干规模企业,带动特色产业发展,在省级各项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上给予倾斜。加大对试验区内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支持力度,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支持试验区电力资源就地转化增值,支持试验区内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试点。支持试验区矿产资源勘查工作,在探矿权设置、地质勘查基金项目安排等方面对试验区给予政策倾斜。

  (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1、加强生态建设。科学编制生态文明建设长远规划,支持试验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生态公益林建设、长江防护林、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建设工程,不断提高试验区森林质量与生态功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安全保障能力。

  2、加强环境保护。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将试验区作为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重点示范区,优先安排国家及省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积极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鼓励和扶持试验区发展绿色产业、环保产业,大力实施清洁生产、节能减排项目,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监察监测能力建设,省级环保专项资金对试验区予以重点支持。加快推进清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改善流域环境质量。

  3、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积极探索低碳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工业、建筑、交通节能,注重太阳能、生物质能、沼气等洁净能源的开发利用,支持开展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和农村沼气用气奖励试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打造湖北省洁净能源基地。按照区别对待和差异化的节能减排要求,科学合理确定试验区“十二五”期间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

  (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1、加强教育基础建设。支持试验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大对试验区教育发展的投入力度,加大试验区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和薄弱学校改造支持力度,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重视试验区特殊教育发展。大力加强试验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支持湖北民族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将湖北民族学院的建设和发展纳入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的总体规划。

  2、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组织实施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科技专项和科技支持武陵山试验区建设行动计划,优先支持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申报国家和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推动特色工业、特色农业、优势中药材和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开发。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重点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支持创新平台建设,全面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区域科技支撑引领作用。

  3、推进社会保障事业。大力支持试验区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做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加强试验区内政府举办的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视试验区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4、加快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加强试验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试验区各县(市、林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体育场馆、广播电视等公共设施建设。省在实施各项重大文化工程、省直有关部门在安排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时,对试验区予以倾斜。组织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支持土家族博物馆建设,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文艺精品创作与传承。积极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办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五)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全面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促进农村经济新发展;大力加强村庄环境整治,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乡村面貌新变化;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拓宽农民享受公共服务的新领域;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党风廉政、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乡村治理新机制和乡风文明新风尚。

  (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按照城市、城镇和乡村协调发展的原则,完善和优化城镇建设的空间布局结构,着力构建清江城镇带、沿路城镇带,建成一批产业聚集、商贸活跃、生态良好的中心镇、特色镇。打造一批宜居村庄。

  (七)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全面推进党的基层组织“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整体功能,为试验区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建立健全基层干部选拔任用、教育培训、激励保障、监督管理机制,不断完善村主职干部选拔任用机制,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五、创新体制机制

  (一)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坚持把试验区作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加大对试验区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力度,在安排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雨露计划、扶贫搬迁、产业扶贫贴息贷款项目、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和脱贫奔小康试点项目等方面给予倾斜。组织动员省直部门、大中型企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医疗机构结对帮扶试验区各县(市),将帮扶措施落实到贫困村、贫困户。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广泛开展城乡互联、定点帮扶、招商扶贫、村企共建活动,努力形成更加强大的扶贫攻坚合力。

  (二)创新对口支援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616”对口支援工程工作机制、“1+1”对口帮扶工作机制,建立省内部分市对口支援民族县(市)工作机制。深化对口支援工作内涵,建立经济支援、干部支援、人才支援、科技支援等相结合的全方位对口支援关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组织、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对口支援民族地区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健全环境保护与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湖北武陵山试验区生态补偿的财政投入和转移支付力度,完善森林资源保护、矿产资源开发、流域水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生态补偿制度,推进环境补偿价格改革,提高补偿标准。

  (四)创新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加大对试验区人才资源开发的援助和支持力度,采取多种途径,帮助试验区培养急需人才。定期从试验区选送一批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中央、省组织的学习培训。省委党校及其他培训机构在安排培训计划时向试验区倾斜。加大民族地区干部交流力度,扩大上挂下派范围,增加到中直机关、省直机关和发达地区挂职锻炼的人员数量。根据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实际,为民族地区乡镇分期分批选派科技特派员或博士服务团,协调省属高校、科研单位与民族地区实行结对帮扶,开展科技和人才合作。

  (五)创新投入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投资促进机制,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金融支持、社会帮助的投资促进机制。建立试验区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创新力度,发挥试验区整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支持金融单位在试验区设立分支机构。以激活民间资本、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为重点,以实现项目、资金、资本的有效连接为目标,支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私募基金,推动资本市场体制机制创新。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申报民族地区内新设金融机构,逐步完善对新设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政策;加快适合于民族地区发展的信贷产品研发,将新型信贷品种和信贷模式在民族地区率先试点;鼓励各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重点企业、重点农业项目及农业龙头中小企业信贷营销力度,推动县域金融机构新增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选择试验区部分乡镇作为统筹城乡金融服务创新示范点,开展土地流转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试点,探索宅基地使用权、农房所有权质押贷款试点。支持民营资本参与武陵山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社会建设。创新担保机制,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有效的融资平台。

  (六)创新对外开放机制。坚持把扩大开放作为试验区建设的先导战略。进一步加大对试验区外贸发展的支持力度,支持试验区外贸出口基地建设,支持试验区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省有关部门定期举办试验区农超对接活动。同时,积极探索省际资源开发共谋、设施配置共建、生态环境共治的新机制,共同推动区域协调、快速发展。

 

  六、加大政策扶持

  (一)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支持力度。省财政将统筹调整完善财政体制新增财力,在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转移支付等财力性转移支付上进一步加大对试验区的倾斜力度;省财政将通过加大对恩施州本级的财政保障与发展转移支付补助,逐步缓解恩施州本级的财政困难,帮助恩施州本级财政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

  (二)从2011年起5年内,省财政厅每年给恩施市、利川市、宣恩县、鹤峰县、长阳县各安排1000万元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从2012年起五年内,省发改委每年给建始县、咸丰县、巴东县、来凤县、五峰县各安排1000万元省预算内投资,省发改委、省财政厅每年分别从预算内投资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中各安排500万元给神农架林区。上述资金由直接项目安排改为切块到试验区县(市、林区),项目由试验区县(市、林区)确定,报省有关部门备案。

  (三)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和《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对试验区内的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按照中央、省有关规定取消地方配套资金或降低配套比例。

  (四)从2011年起5年内,省科技厅在特色工业、特色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优势中药材、特色矿产资源利用和创新能力与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每年在试验区安排20—30个科技研究开发、创新平台、成果示范推广项目,总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

  (五)从2011年起5年内,省财政厅采取资金调度方式,每年给试验区各县(市、林区)安排1000万元担保资金,支持担保机构建设。

  (六)从2011年起5年内,省扶贫办、省财政厅对试验区各县(市)每年安排300万元额度用于扶贫贷款项目贴息。根据项目实施情况,适当安排神农架林区扶贫贷款项目贴息。

  (七)从2011年起5年内,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每年安排试验区各县(市、林区)2万亩规模的土地整理或低丘岗地改造项目

  (八)从2011年起5年内,省交通运输厅每年安排试验区不少于5亿元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到2015年实现所有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

  (九)省人社厅将试验区内各县(市、林区)全部纳入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全面启动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并每年安排试验区各县(市、林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50万元

  (十)省水利厅优先支持试验区各县(市、林区)农田水利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山洪防洪系统建设。从2011年起5年内,支持试验区解决不少于161.52万农村居民和35.72万农村中小学师生共计197.2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人口和师生人数分别为:恩施州138.76万人和32.77万人、神农架林区1.37万人和0.2万人、长阳县13.69万人和1.85万人、五峰县7.7万人和0.9万人),并按农村居民100元/人和农村中小学师生60元/人的标准规定足额落实省级配套资金。

  (十一)省农业厅在农业板块、农机购机补贴、测土配方施肥、畜牧业发展等资金项目安排上予以支持。从2011年起5年内,每年给试验区各县(市、林区)安排2-3个农业示范项目。到2013年,使试验区内50%以上农户用上农村清洁能源。

  (十二)省林业厅优先将试验区各县(市、林区)天然林保护、长江防护林、石漠化综合治理、低产林改造等纳入国家和省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予以支持。积极争取国家在试验区启动新一轮坡耕地退耕还林工程,优先安排森林防火、森林有害生物防治、森林抚育等项目。每年安排试验区各县(市、林区)林业投资不少于3000万元。

  (十三)从2011年起5年内,省住建厅每年给试验区各县(市、林区)安排100万元资金计划,用于示范乡镇的小城镇建设。到2015年基本消除农村现有D级危房。在安排国家下达我省的农村危房改造计划时,对试验区内各县(市、林区)进行倾斜。

  (十四)省国土资源厅对试验区各县(市、林区)用地指标予以倾斜,保证其重点项目建设用地需求。

  (十五)从2011年起5年内,省财政厅、省经信委每年给试验区各县(市、林区)安排1000万元左右县域经济发展调度资金,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特色产业。

  (十六)从2011年起,将省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增加到2000万元,增量资金主要用于试验区内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建设

  (十七)从2011年起,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发改委在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农村教师培训以及职业教育等教育项目安排上,对试验区给予倾斜。

  (十八)省卫生厅支持恩施州和宜昌市建设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优先安排试验区各县(市、林区)卫生监督局、医疗急救中心、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项目。支持恩施州和宜昌市及试验区各县(市、林区)建设基本药物集中采购使用系统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

  (十九)从2011年起5年内,省商务厅、省财政厅给试验区安排区域协调发展促进资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承接产业转移资金、促进市场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等每年不少于1600万元,用于促进试验区各项商务事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十)从2011年起5年内,省文化厅、省财政厅按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的要求,落实国家免费开放补助资金,为试验区各县(市、林区)公共图书馆配备一台流动图书车。

 

  七、加强组织领导

  省委、省政府成立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武陵山办”)设在省民宗委,与省“616”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合署办公。由省民宗委牵头,会同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扶贫办负责组织指导、综合协调和检查督办武陵山试验区各项具体工作。要以试验区各县(市、林区)为责任主体,科学制定对试验区各县(市、林区)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定期公布考评结果,进一步增强试验区各县(市、林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激发内生动力。省委督查室、省政府政务督查室要加大对省直各部门各项扶持政策落实情况的督办,每年对省直各部门支持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通报。

  加快试验区建设是全省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广大群众的期盼,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

  试验区内各级党委、政府要全面落实各项任务,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责任,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积极主动地加强与省直有关部门的沟通衔接;要大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牢固树立自立自强意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抢抓机遇、主动作为,不等不靠,开拓进取,努力推动试验区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

 

                                   2011年8月25日

 

 

湖北省委出台文件

加快推进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

 

  8月26日,省委下发《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的意见》(鄂发〔2011〕25号,以下简称《意见》),推动湖北武陵山试验区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意见》分为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工作任务、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加强组织领导等七个方面。《意见》指出,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范围以我省少数民族县市为主,包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县、巴东县、宣恩县、咸丰县、来凤县、鹤峰县和宜昌市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及神农架林区。试验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生态立区、产业兴区、开放活区、富民稳区”为总体要求,以“三化同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两增同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努力把湖北武陵山试验区建设成为武陵山区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意见》提出到2015年,试验区建设取得明显进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13 %(突破2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13 %(突破6000元),城镇化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森林覆盖率达到72%左右。到2020年,试验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实现人均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基础设施趋于完善,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实现城乡建设跨越式发展;恩施州进入全国先进自治州行列。

  为实现这一总体目标,《意见》还专门制定了20条含金量重,含情量高的扶持政策,在加强基础设施改善、培植壮大特色产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城镇化建设等方面对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帮扶。同时,为加强试验区建设的领导,省委、省政府决定成立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武陵山办”,与省“616”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合署办公),由省民宗委牵头,会同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扶贫办负责组织指导、综合协调和检查督办武陵山试验区各项具体工作。

  建立湖北武陵山试验区,推进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探索在限制开发区域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等关系的重要途径,对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试验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主题导语: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民宗委主任谭徽在、省发改委副主任刘兆麟、省委统战部研究室主任王思成作客省政府门户网站“在线访谈”,与网民畅谈武陵山试验区的定位、规划及发展。

主持人:网友们好,这里是荆楚网和省政府门户网站,正在为您直播的形势政策网上谈系列节目的节目现场,我是主持人孙永军,那么我们今天要谈的话题是湖北省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那么我们今天邀请到了三位嘉宾分别是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民宗委主任谭徽在、省发改委副主任刘兆麟以及省委统战部新闻发言人王思成,三位嘉宾好,欢迎作客我们系列访谈节目,在今年2月份,湖北省的武林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是在恩施启动,那么节目一开始,我们想请谭部长来跟网友们介绍一下咱们试验区它具体是基本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谭部长:好的,说到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我们首先从概念上要弄清楚,从地域上要弄清楚,包括哪些地方,那么,武陵山这个试验区,它是指以武陵山脉为中心的湘、鄂、豫、泉、连片地区,包括四个省市的,恩施、湘西、张家界、怀化、同仁、潜江等地的四周区,这个里面包括59个县市区,面积呢,是135000平方公里,总人口2296万,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占到59%,将近60%,是国内跨境交界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居住地区,是全国18个其中连片的特殊困难地区之一,我们湖北省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现在确定是包括恩施州的所辖的8个县市,再加上宜昌那边五峰,土家族两个自治县,那么就是说,我们湖北呢,在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就一共有10个县市,湖北的面积就是武陵山这一块是29500平方公里,也就是说将近30000平方公里,人口是465万,2010年,区域内它的生产总值是436亿,地方一般鱼产收物是25.22亿,固定资产投资是285亿,社会销售零售总额是164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137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是3826元,一、二、三产业结构它的比是30.8:8.4:40.8,也就是说农业还是大头,工业侧后,所以说,武陵山区是集少数民族地方偏远、山区贫困地区一体的特殊类型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自然的原因,也加上人口素质的原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说实在是很落后的,尤其是交通技术设施更为滞后,投资项目弱,产业发育不足,城市化水平不高,人才总量较少,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所以要解决这些深层次的困难和问题,又必须有一个区域性的统筹协调,从多层面,多角度来开展政策,因此,推进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确实非常必要。
  主持人:也就是这个试验区的主要在恩施以及宜昌那些边缘地区,既是少数民族地区又是偏远地区,这个经济发展较滞后,其实我们省来讲的话,这个各区已经形成了竞相发展的格局,您看,有县红,还有鄂州,以及竹房等等这些试验区,那这个时候提出发展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从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团结方面来看,不知道有什么意义?首先请刘主任从经济角度来谈一谈。
  刘主任:我想,省委省政府做出这么重大的战略决策,这个意义主要是三个方面,一个是贯彻国家重大战略的需要,刚才我们谭部长也讲了武陵山基本情况,那么这个地区是我们国内陆地跨省交界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区,所以国家在新一轮的扶贫开发中把它作为其中林片的特殊困难地区予以重点扶持,当然湖北是整个武陵山区的一个部分,我们要落实国家扶持战略举措,比如加大我们的工作力度,这是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从09年国务院批复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国务院明确提出了,要协调豫、鄂、湘、泉,四个省市知名地区来成立武陵山经济试验区,由国家层面来组织规划的编制工作,促进这个地区经济协调和功能互补,来加快老区边穷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这项工作来看,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正在组织我们这四个省市规划,那么要把这个规划落到实处,从湖北来讲,我们也要加大工作力度,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认为首先是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决策的一个需要,第二个方面也应该说是加快全省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刚才我们主持人也讲了,省委省政府也相继做过县红,鄂州,竹房这些省区,那么从武陵山来讲,这跟我们鄂西,这一块又是一个少数民族的居住区,如果说这一块我们不加快发展,从全省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角度来讲,就会拉下来,没有这一块的小康,也可以说没有全省的小康,所以从区域角度来讲,我们觉得这个发展这一块发展的力度也要加大,这是第二点,第三个,我认为也是探索发展新模式的需要,刚才讲到这三个试验区,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我们县红这个试验区是着重从社会新农村建设来探讨这么一个发展路子,那么鄂州这个试验区主要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来探讨发展路子,竹房这个试验区主要是从山区怎么来探讨这个统筹城乡发展的这个路子,那么我们现在的武陵山这个少数民族地区从这个题目就可以看出,我们着力点是探讨少数民族地区怎么实行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这样新的路子,着力点是不一样,只有我们各个区域都发展起来,而且发展的模式也不一样,侧重也不一样,这样就形成全省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我觉得它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这三个方面。
  主持人:其实有这样少数民族以及偏远地区咱们全省经济发展的一个短板,其实发展试验区也是一个统筹协调发展的方式,那么王主任是咱们统战部新闻发言人,您可以从民族团结角度来谈一谈发展武陵山试验区的意义。
  王主任:好,刚才两位领导都讲了,在我们湖北,叫做湖北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这个定位我觉得非常重要,少数民族概念不仅仅是发展的意义,还有政治发展的意义,还有统一战线发展的意义,所以,作为我们目前的中央和中央统战部对这个工作要求来看,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是非常有意义的,集中体现了四个方面,一,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家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进两圈一带建设,构建促进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必然要求,这是第一个意义,二,进一步落实党对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西部地区和革命老区的各项政策,加快脱贫奔小康步伐,增进民族团结,全民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三、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我们要高举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旗子,转变发展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构造长江中下游生态屏障的重要途径,四,扩大统一战线的影响,加快鄂西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主要是从民族团结方面讲这个意义,是刚才两位领导一个补充吧。
  主持人:那么目前统一战线在着力打造一个同心品牌,而这项工程将有力推动我省武陵山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的建设,您能不能介绍一下,同心品牌具体是怎么样一个概念?
  王主任:同心品牌是中央统战部这10多年来着力打造一个重要的工程,在今年春节前召开的党外代表人士迎春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9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和实践证明,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最鲜明的特质,是我们不断夺取革命建设的改革胜利的有利保证,这是党中央第一次鲜明提出同心的重要价值和深刻内涵,是在多党合作理论的这项发展,贾庆林同志在全国统战部长会议上也明确提出要着力打造统一战线,服务科教发展,促进民生改善的同心品牌,对统一战线做好这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有利的指导,根据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和近几年来,我们工作实践,同心品牌的内涵就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基本标准,就是以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为为基本标准,二,主要内容,就是以推动科学发展保障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等为主要内容,三,主要支撑,就是以有影响!见面时效能持久活动的载体为重要支撑,四,最终目标,就是以实现参政党与执政党同心,统一战线各界人士与党同心,党同人民群众同心为最终目标,统一战线同心品牌的打造,是我们服务科学发展和统一战线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主持人:那么您认为统一战线该怎么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同心这样一个品牌来服务武陵山试验区的建设?
  王主任:同心品牌在我们省已经开展起来了,在我们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副主任省委统战部长苏小云(音)的指导之下,我们湖北省省委统战部和全省统一战线服务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主要是有下面几个方面的工作要做,一,动员和组织8个民族党派省委会和省工商联,各联系试验区的县、市,选择一批有针对性的重要课题,组织党外人士赴武陵山进行调研,考察积极为当地的发展贡献聪明才智,主要是通过提案议案等形式建言献策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涉及到湖北三个重要的提案和议案,比如说修建西五铁路,建设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和建立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这些提案议案主要是通过统一战线党外人士向两会提交的,这是第一项重要工作,第二项目就是发挥统一战线的优势,进一步扩大民企民生的覆盖面,积极引导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少数民族地区投资,创业,利用资金项目技术等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第三,就是要充分发挥工商联异地商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广泛联系发展经济主要是通过组织联谊会,招商会举办各种形式的论坛等各种形式,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以乡情,亲情,激发和吸引那些经济势力强,投资发挥大,有浓厚故土乡情的海内外人士到武陵山投资兴业,促进家乡经济的发展,第四个方面,就是要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吸纳农民就业指导作用,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地少人多要富裕农民,就要减少农民的数量,要进一步鼓励非公有制企业特别是二、三产业的企业大力吸纳农村富裕劳动力,第五,就是要引导民主党派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通过捐赠等各种方式帮助武陵山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引导非公有制企业通过扶贫帮困捐资助学,手拉手结对子的活动,为广泛民族地区的群众送去关怀和温暖,主要是这五项工作吧。
  主持人:那么加快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前面提到有很多困难,那么应该咱们湖北省在这方面也应该有一些先决条件和以及有利优势,那么请刘主任跟我们网友介绍一下。
  刘主任:我想,我们推进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应该说我们既面临着困难,也有很多发展的机遇,从有利条件来讲,我想主要提三个方面,一个是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我们四个省市对武陵山区发展非常关注,从04年开始,在全国政协就着手研究武陵山发展合作问题,连续四次或者四届召开武陵山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要求把武陵山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纳入国家的重点规划,设立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综合试验区,希望国家进一步加大对这一地区的支持力度,08年,国家农业综合办公室把我们恩施州作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政策的一个创新的试验区,09年国务院明确提出来,要建立武陵山经济技术协作区,2010年,国家把它纳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作为一个重点区域来推进,我刚才前面也讲到,国家发改委正在编制这个地区的发展规划,我想有党中央国务院社会各界的关注,这应该说为我们这个地区发展创造一个很好的条件或者一个很重要的发展机遇,这是一个有利条件,第二个就是说,应该有良好的统筹协调发展的这么一个基础,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我们59个县势区应该说是山同门、水同养、民同俗、经济同类、文化同质,自然禀赋也相似,发展水平也比较相近,所以具备来实施统筹协调发展的自然基础,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这个里面特别从湖北来讲,随着我们宜万铁路的开通,我们湖北高速公路的开通,包括宜昌扩建,交通条件的改善,给我们湖北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很多难得的机遇,特别是这几年旅游得到迅猛的发展,这都是我们下一步发展的有利的基础,第三个方面,应该说最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们武陵山区就先后成立了湘、鄂、川,泉,边区县市政府的经济技术协作会,豫鄂湘川知名地方民族工作协会,豫鄂湘川地区经济发展研讨会,豫鄂湘川边区政协工作联谊会,土家族文化经济发展协作会等区域协作形式,也就是说我们这个地区加强协作有30多年的历史,也摸索了协作好的模式,包括一些途径,所以我想这些合作的形式,为成立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这都是我们来推进地区试验区建设的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