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拉瑞亚炼砂器怎么用:销售经理生存手册(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0:26:43
培训定律
定律十七:千万不要骂部下是“一群笨蛋”,否则,你就是个“大笨蛋”。
如果只有个别部下是笨蛋,责任可能在部下。如果所有部下都是笨蛋,责任一定在管理者。
骂部下是笨蛋,只能说明你“有眼无珠”,不会选拔人才。
骂部下是笨蛋,只能说明你不会培养人才,那些跟着你的部下算是“倒了大霉”。
定律十八:培训不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也不是部下的事,经理是培训的头号责任人。
父母不会逃避教养子女的责任,经理也不应该逃避培训员工的责任。
人力资源部门只是培训的组织者,不是培训的责任部门。培训是每个管理者的基本职能,是管理者的分内工作。如果培训工作做得不好,别埋怨领导,也别埋怨人力资源部,要反省自己。
定律十九:培训最困难的不是改变人们的思想,惹事改变人们的行为。
决定人们行为的不是知识,而是习惯。“知易行难”永远是一对难题。
改变一个人的习惯很难,改变一群人的习惯更难。
习惯无法通过培训解决,只有通过日复一日的管理校正解决。所以,讲师无法解决培训的终极问题,只有管理者才能“把培训内容变成企业行为”。
定律二十:培训并不能提高员工的忠诚度,相反,培训也许会加速员工跳槽。
当企业把培训作为对员工的奖励时,员工可能并不领情。如果员工经过培训后的成长速度超过上司和企业的成长速度,培训只会加速员工对企业和上司的不满。而不满会加速员工跳槽。
经理是员工成长的天花板。当员工成长到天花板时,要停止成长,要么寻求新的成长空间。因此,培训要从经理开始,在培训员工之前要先培训经理。
以前,销售经理们可能会说:员工的水平太差,需要培训。现在,销售经理们应该说:员工的素质太低,经理们需要培训。
管理定律
定律二十一:管理没有“下不为例”,只有“以此为例”。
中国的经理们大多很仁慈,对初次违规者,一般不予处罚,或从轻处罚,批评教育后往往要声色俱厉地说一句:“下不为例啊!”殊不知这本身就是很危险的先例。
正确的丝路应该是: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不折不扣地予以处罚,并且立下规矩:以此为例。
习惯于“下不为例”者,大多出于下列三种心态:第一,谁不犯错,犯一次错误就处罚,太不近人情了吧;第二,总该给人一个改过的机会吧;第三,也许违规者对制度不了解,是“无意过失”,有了这次教训,下次印象就深刻了。
上述心态,其初衷可能是善意的,但后果是可怕的。
第一个违规者众目睽睽,对第一个违规者的处理必然产生示范效应。“下不为例”就是一种示范,它告诉人们:制度是有弹性的,不必太认真,至少第一次违规不必担惊受怕。“以此为例”也是一种示范,它告诉人们:别侥幸,认真执行制度吧!否则,下一个就轮到你了。
定律二十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是农业社会的用人观。现代商业社会的用人观是:“用人要疑,疑人可用”。
人是靠不住的,无论是谁,包括上帝。多年前,美国人写了一本书,叫《总统是靠不住的》,这只是承认了制度型社会的一个基本事实:即人是靠不住的,必须用一种社会机制去限制和规范人的不可靠的行为。现代社会是一个人员调整流动的迁徙社会,要判定一个人“不疑”的成本极高。因此,用人要疑。同时只要有良好的制度作保障,就能让“疑人”难以找到可乘之机,也能把“疑人”的行为限制在企业可接收的范围之内。
定律二十三:没有任何借口,或许正是无能管理者的借口。
“没有任何借口”这句话隐含着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组织的有效支持和上级的有效领导。离开这个前提,单纯地要求下级“没有任何借口”,只是无能的领导逃避责任的借口。
把领导该做的事做了,然后才能有资格要求部下“没有任何借口”。而不是在下达任务后,只要部下有异议,就以“没有任何借口”搪塞。
定律二十四:营销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标准化。
普通人认为营销是门艺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难以复制。优秀的管理者视营销为科学,并且尽可能做到标准化。只有标准化的东西能够复制。标准化的东西才能让更多的人成功。
“摸着石头过河”,这句话经常被误解。在普通企业,每个人都在摸着石头过河,结果大多数人掉到了河里,因此普通企业的教训比经验多;在优秀企业,绝不让普通人摸着石头过河,这是少数优秀者的工作,而且一旦摸过河,就把过河经验做成标准,其他人按标准套路过河,因此优秀企业的标准多。
优秀企业总是有许多“标准作业手册”,遇到问题先看看手册如何说,如果手册里没有就要寻求上司支持。像可口可乐的“1.5倍安全库存”、“按顺时针顺序拜访客户”,都不是普通业务员能够摸索出来的,一定是企业集体智慧的结晶。
普通企业的经验与教训属于个人,优秀企业的经验和教训则属于企业财富。
定律二十五:有传承才有积累,有积累才能长大。营销和管理需要传承,传承就需要“纸上作业”。
当你与宝洁竞争时,你会发现你不是与现在的业务员竞争,而是与宝洁160多年的历史在竞争。宝洁160多年历史积累的营销财富,不是那些年轻的对手所能比拟的。
每个人的营销经历都是企业的财富,无论员工终生服务一个企业还是跳槽离职,都要把他们的经验和教训留下来。只要前人曾经过了河,后人就不要再摸着石头过河。
营销和管理靠什么传承?最常用的传承手段就是“纸上作业”。即所有的交易过程,行销纪录都要以“纸上作业”的方式留下纪录。
有了“纸上作业”,市场交接就变得简单,不再靠绞尽脑汁去回忆。
有了“纸上作业”,就不会再有人在总结时说“天天忙,到年底就是不知道忙了些什么”这样的话。
定律二十六:管理者最缺乏的能力通常不是计划能力,而是控制能力。
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控制是管理的最后职能。控制是完成计划的保证。
什么是控制?控制就是当结果偏离计划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计划的实施。
思维定律
定律二十七:成功的管理者通常是“像外行一样思考,像内行一样做事”。
上述这句话的基本含义是:在思维模式和决策方面要敢于突破创新,要不受传统思维的约束;在具体做事时要做得专业精细。
决策需要的是判断力而不是专业性。即使决策者是外行,只要有足够的判断力,就能够对内行们所提出方案进行有效的判断并做出决策。初进不熟悉的行业,可能并不内行,也不了解情况。但只要决策程序不错误,有足够的判断力,依靠决策程序进行判断,就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只要没有框框,敢对小儿科问题问为什么,也容易做出创新的决策。
在一个行业沉浸3~4年时,可能感觉对所有问题处理得心应手,决策都是在习惯思维惯性下快速做出的,更可能失去了对小儿科问题问为什么的勇气。做事的效率无疑提高了,做事的有效性却降低了,创新点少了。如果环境有所变化,在原来环境下内行的行为,在新环境下却成为外行的行为。
正因此,华西希望集团经历陈育新提出要“始终保持一个外行心态”。
定律二十八:成功者不一定有高深的知识,但一定有独特的思维方式。
成功者总是少数,因此,成功者思维一定不是大众思维。
每当你想到一个解决方案时,一定要问自己:“其他人会不约而同地这样想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个方案的可行性就值得质疑。因为有效的方案通常是“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营销是一场竞争,竞争思维是“对手思维”,即首要考虑的不是自己怎么想,而是对手怎么想。诸葛亮总是智胜一筹,就是因为他的思维模式不是自我中心,而是“对手思维”,即根据对手的思维决定自己的策略。
定律二十九:不要被部下“拍胸脯”的保证所蒙骗,那其实就像你“拍胸脯”蒙骗上司一样。
如果表决心、拍胸脯、立军令状就能解决问题,那么管理岂不是太简单了。
不要相信拍胸脯的保证,因为没有信心的人照样可以拍胸脯。如果大家都在拍胸脯,那么没有信心的人至少有“群胆”,“别人敢拍,我也敢拍”如果不拍胸脯就意味着立即下岗,那么部下就会选择先拍胸脯再说,反正车到山前必有路。
更改的做法不是拍胸脯,而是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邀请或许可以让一个人的能力爆发出来,但通常不会提升一个人的能力。
以上文章来源与《销售与市场》
标签:营销专家   .
分类:营销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