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rrariainvedit7.0:小麦助秦一统天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8:08:04

商鞅变法?六国赂秦?李斯施才?远交近攻……两千多年来,秦统一中国的原因一直叫人猜不透。根据最新的考古发现,秦统一天下至少借助了小麦的力量。

坏心办了好事的郑国渠

  秦王嬴政当政初年,秦国统一天下的雄心已渐显露,关东六国惶恐不安,纷纷想办法阻止秦国进一步发展壮大,在这些战战兢兢的国家中,与秦国相比邻的弱小韩国所感到的威胁最强烈,于是精心设计了一个阴谋,派出一位名叫“郑国”的高级水利工程师到秦国,说服秦王,在关中平原北山的山坡上,横向开凿一条长约150公里的大水渠,连通渭河的两大支流——泾水和洛水。鼓动秦国修建这条水渠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是这将有利于关中平原的农业灌溉,但真实目的却是诱骗秦国调动大量人力和财力,投入到一个巨大工程项目上,以达到消耗秦国国力、延缓秦国出兵天下的目的。但是,工程的结果却与韩国的初衷大相径庭。由于这条水渠的修建,使得八百里秦川一跃变成了良田沃土,关中地区的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秦国的国力猛增,反而加快了吞并六国的步伐。

  修一条水渠对当地农业生产发挥如此惊人的效益,这在现如今也应该算是个奇迹了。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郑国渠能与都江堰齐名,被列入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

  问题是,为什么郑国渠的实际效用与韩国的设想差距竟然这么大呢?按理说,韩国的诸多谋士即便再无能,也不至于愚蠢到如此地步啊!

  关中平原是一条狭长的谷地,它西起宝鸡、东抵潼关、南界秦岭、北接渭北北山,渭河从西到东纵贯整个平原。关中平原的土壤由河流冲积和黄土堆积形成,土质肥沃疏松,特别是在渭河以北、北山以南的广阔区域,天生一片沃土,很适于农耕。然而,这片区域的地势北高南低,河谷又在最低处,因此千百年来空望着滔滔渭水东流去,却无法利用河水灌溉农田。如果在北山坡上与渭河平行横向修一条水渠,渭河以北的这片广袤土地自然就可以得到充分的灌溉。

  郑国渠的灌溉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并没有什么“阴谋”可讲。所以说,韩国费尽心机设计这个阴谋的核心要点并不是在“灌溉”本身,而是韩国认为郑国渠虽有灌溉作用,但对秦国农业的发展没有实际意义或帮助并不大。

  但事实恰恰相反,郑国渠的巨大作用是韩国始料未及的。那么,韩国的决策层究竟失算在哪里呢?关于这一点,任何史书都没有记载,所以令后人百思不得其解,成为一个千古之谜。

  实际上,谜底很简单,韩国的决策层在设计这个阴谋时,仅考虑到了灌溉因素,却忽视了决定农业生产的一个更为关键的因素——农作物品种。

  战国时期,包括韩国在内的中原地区诸侯国的主体农作物是谷子和糜子,也就是我们通俗所说的两种小米;而源自陇东(西戎)地区的秦国的主体农作物是小麦。郑国渠的问题就出在小麦身上。

令韩人犯晕的小麦

  中国的农业起源有两个独立发展的脉络,一个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南方稻作农业起源,所栽培的农作物主要是稻谷;另一个是沿黄河流域分布的北方旱作农业起源,所栽培的农作物主要有谷子(粟)、糜子(黍)和大豆(菽)。

  谷子和糜子这两种小米,都是起源于中国本土,对中国北方地区生长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另外,这两种小米都是非常耐旱的农作物品种。因此,在中国北方的广大区域内,包括当时韩国所在的中原地区和秦国所在的关中平原,种植谷子和糜子这两种小米并不需要人工灌溉,仅依靠自然降水就足以获得好收成。

  与小米不同,小麦起源于西亚,后传入中国。这种外来的农作物品种传入中国后就得面临水土不服的问题。

  西亚和东亚在降雨季节上的截然不同,造成了小麦在传入中国后对中国北方地区生长环境极度的不适应。因此,要想在中国北方地区大规模种植小麦,首先必须解决人工灌溉问题。由此看出,小米和小麦虽然都属于旱地农作物品种,但却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对灌溉的需求,前者基本不需要的灌溉,对后者而言却至关重要。

  小米与小麦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产量的高低。小米是“耐逆性”很强的谷物,耐旱、耐瘠、耐盐碱,但产量却相对较低;小麦虽然耐逆性较差,季节性又强,种植难度大,但却是高产作物。

  小麦的产量极高,大规模种植必须建造灌溉设施。这两点大概就是导致郑国渠阴谋最终失败的原因所在了。

  “人物同步”的文化交流所传播的不仅仅是物品和技术,同时也包括文化习俗,所以,长期居住在陇东地区的秦国人可能对小麦的了解更深更透彻。这也终于解答了前述的谜题,韩国人忽悠秦国人修建郑国渠,却不料帮助熟悉小麦的秦国成就了统一天下的大事。中国历史的进程,就因为小麦这个外来客而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