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火焰解说生存3:体验法和自我控制法让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下周尝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1:48:02
体验法和自我控制法让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 1.突破法

 

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突破口”就如同针灸中的“穴位”,找对了突破口,良好的习惯也就不远了。

 

2.榜样法              

 

“群体社会化理论”。在儿童幼年时,家庭对他们的最初社会化作用大一些,而到了孩子的儿童期、少年期,家庭的影响渐渐在减弱、淡化,群体的影响渐渐增前。所以,每一个儿童应该参与并认同一个社会群体,从而在群体中学习在社会公众中的行为方式。据此,给自己找个好伙伴做榜样,和小伙伴交往的过程,也是不断学习对方好习惯好品质的过程。

 

3.体验法

 

指通过亲身实践来认识和体会养成好的习惯的重要性,从而强化好的行为习惯,削减不好的行为的出现。

 

[案例]    鲍姆是个7岁的男孩,上学的时候常忘记带午饭。每当此时,妈妈都要在繁忙的工作间隙开车到学校给儿子送饭。虽然妈妈已就此事与鲍姆谈了几次,但他仍记不住带饭。后来,妈妈决定让孩子体验以下不带饭的感受。

 

回家后,妈妈首先和鲍姆谈话,告诉鲍姆:“妈妈相信你已经长大了,有能力管自己的事情了,你应该对自己带午饭的事情负责任了。妈妈每天工作很忙,不能总是给你送饭到学校。今后,妈妈不会再到学校给你送饭了。”

 

鲍姆听了妈妈的话,点头答应得很好。但是,这一计划开始实施的时候,却受到了一些干扰,因为鲍姆的老师借钱给鲍姆,让他自己买饭吃。为此,妈妈又老师协商,告诉老师自己的想法。老师答应不再借钱给鲍姆买午饭了,让他自己去经受考验。

 

一次,鲍姆又忘记带午饭了。他老师去借钱,老师说:“很抱歉鲍姆,我们已经讲好了,你要自己解决午饭问题。”鲍姆给妈妈打电话,请求她给自己送午饭来,妈妈很和蔼但坚决地拒绝了他的要求。

 

最后,鲍姆的一个同学分给鲍姆一半三明治,但鲍姆还是被饥饿折磨了一个下午。他因此体验到了因自己不带午饭而饥肠辘辘的难受滋味儿。从那以后,妈妈发现,鲍姆真的很少再忘记带午饭了。

 

[案例]    宁宁小时候是由姥姥带大的,姥姥有个传统观念,说是孩子起床时要多叫几遍才行,否则对孩子大脑发育不好。在姥姥的呵护下,宁宁杨成了起床要叫三遍以上的不良习惯。

 

上小学后,妈妈决定改变宁宁这个毛病。她和宁宁说:“根据妈妈了解,人睡醒了立即起床,对大脑的发育没有影响。总让妈妈叫几遍,你才能起床,既耽误时间又使得妈妈不开心。我们来商量商量,改掉这个毛病好吗?”宁宁表示同意妈妈的提议。

 

在妈妈的督促与鼓励下,开始一段时间里宁宁还能迅速起床,但时间一长,就不令人满意了。

 

妈妈开始寻找契机,想通过自我磨难的方法让宁宁尽快改掉不能迅速起床的毛病。为了丰富孩子们的业余生活,从小树立热爱解放军的思想,学校利用星期天组织他们到部队搞“一日小营员活动”。

 

星期六晚上,宁宁兴奋得怎么也睡不着,星期日早晨五点钟,妈妈叫他起床时,他睡得很香,妈妈见时机来临,就用平时的语调叫了一声“宁宁,该起床了”,并用录音机将叫宁宁起床的声音录下来,见宁宁动了动又睡着了,妈妈暗自庆幸地走开了。

 

七点多钟,妈妈听见宁宁在房间里大声哭喊:“妈妈,您怎么不叫我起床呀?同学们都出发了…”妈妈将录音机打开,并说“妈妈叫你了,是你没养成迅速起床的好习惯,所以又睡过去了。”宁宁哑口无言——妈妈早已和宁宁讲过不能迅速起床迟早是要碰壁的。

 

久盼的“一日小营员活动”还是参加不成了,他着急、悔恨、懊恼,又是捶打自己的脑袋,又是跺脚,还一个劲儿地骂自己是笨蛋…而妈妈像是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照旧做自己的事情。当他的情绪较稳定后,妈妈安慰并耐心地对宁宁说:“宁宁,别难过了,这样的机会以后还会有的。放假后,妈妈带你去表哥的军营,怎么样?”这时,他才止住抽泣。妈妈接着对他讲:“人吃一堑长一智,永远记住今天的教训,就不会再吃这样的亏了,妈妈相信你肯定会改掉不能迅速起床的毛病的。”

 

从这天以后,奇迹真的发生了。宁宁每天都在睡前自己上好闹钟,铃响后,他会自己迅速起床…

 

4.自我控制法

 

即是要求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自己控制自己的行为,自己承担可能出现的后果。

 

很多人有一个模糊的认识,认为自我控制仅与人的意志力有关。然而,行为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是受客观环境支配的,不是个人的主观意志。一个人有某种坏习惯,主要不是因为缺乏毅力,二是因为这个习惯总是能得到外在环境的刺激和强化。这个观点对意志力发育尚不成熟的儿童来说,很有意义。要想提高孩子的自我控制水平,仅有决心和意志是不行的,还得加强训练,主动学习自我控制程序。

 

[操作方法] 1、确定一个明确具体、程度适宜的目标行为。

 

要把目标列成要说或要做的事情,行为者是否达到目标就可以一目了然。

 

2、确定不相容行为。

 

3、增加非期望行为发生的难度。

 

非期望行为存在是因为周围有它的强化物,没有了客观环境的刺激,非期望行为就无从发生。

 

4、加强自我监督和鼓励。

 

如,可将行为目标贴在床头或桌角,时时提醒自己;找相关的具有真知灼见的座右铭提升自己的认识;把出现期望行为如何奖励自己,出现非期望行为如何惩罚自己,写得一清二楚。

 

5、寻找他人支持。

 

自我控制并不是要单枪匹马地管理自己,亲属、老师和同伴的支持与帮助也是实现自我管理的一个途径,尤其是同龄人之间的模仿是不可忽视的外在刺激;还可以把自己的目标行为响同学公开,给自己增加心理压力和适度焦虑,督促自己加强自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