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 minecraft pe存档:试论《春江花月夜》的场景、层次 - 诗词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22:42:24

试论《春江花月夜》的场景、层次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之诗,以永恒的江月,探问宇宙哲理通过对“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似幻的晤谈”,把人们带进神奇美妙的境界。诗中虽然场景变化频繁,但是,其景、情转换,环环相扣,既层次分明,又天衣无缝。

《春江花月夜》可谓是唐诗中几乎被埋没的“荆山玉”。此诗在唐代并不著名,自然无人承认它是旷世杰作,惜其作者生平事迹也没有清晰的记载。

宋、元、明前期也很少有人关注此诗,它被冷落了好几百年。自李攀龙《古今诗删》出现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它才逐渐发出夺目的光彩。以致评家蜂起,该说的话,前贤似乎都说尽了。


但是,这些评述往往忽略了诗中有些场景的转换,以至没有流畅无误地表达出诗文中的某些意境。


例如,“海上明月共潮生、斜月沉沉藏海雾”的“海”与“江流宛转绕芳甸”的“江”,是不是同一场?等等,前贤多没有挑明。——鄙人以为它们不是同一场景。


试分析如下:


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雄浑浩淼]


这是气势磅礴的第一景:在“滟波千万里”、江海相连之处,一轮明月随潮涌生。


有论者说,“这里的‘海’是虚指”。在下以为不确。


一是,起首两行两现潮、两现海,诗的末了还有一个“海”字,以见得都是“虚指”?岂能因题目中无“海”字,而无视“海”的存在?


是,潮与海密切相关,潮水显著之江 必近海。


是,只有实指:有海、有潮才能有这样磅礴气势。所以,把它看作诗人立于江海之边,仰望明月,比“虚指”更好。


2“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细腻清丽]


以“何处春江无月明”为引,把场景转到“江流宛转绕芳甸”的“静丽之江”。江绕岸畔芳甸;花之林,汀之沙,衬托月光,似霰,似霜。创造了一个幽美恬静超越现实的、神话般美妙的第二


此景则像是从高处往下看的景。


3“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寥廓]


这也是登楼眺望之景。诗人展开思维的翅膀,“望江、望月”并不局限于一处。


4面对春、江、花、月、夜 这良辰美景。从“孤月”,引出诗人的遐想奇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从景色自然地转到了人生。


5“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宇宙哲理]


诗人抒发思古之情,把宇宙、人生这个哲理性的探索 融入诗情画意之中。因感叹江月长明、人生短促,而有淡淡的哀愁。但是诗中用“人生代代无穷已”翻出“哀而不伤”、乐观向上的新意,这是诗人“对宇宙永恒性领悟”的哲思。情、景、哲理的交融,展现出诗歌至美至善的意境。


6“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因景生情]


从拟人化的“不知江月待何人”,引出“青枫浦,扁舟子”;“明月楼,思妇”,离人相思的场景。诗中的两个“何处”,当指“多处”,带有普遍性。


7“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用“月”来烘托“思妇”相思的痴态。(这是明月楼的景。)


8“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进一步写“思妇”欲传递信息,却无可奈何,只得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


9“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景转到“游子”之处。)通过落花、江流、春去、月落的景,表达“游子”内心思归之情,感叹青春流逝。在同一首诗中从男女双方多角度地抒写相思之情,也是此诗的独特之处。


10“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意境悠远]。

    这一节类似屈赋里的“乱”,将全诗之情总归其下


○ 由“江潭落月复西斜”的“月斜”引导,回到“斜月沉沉藏海雾”的海边。(首尾呼应)


○“碣石、潇湘”,海北、天南;总述“游子、思妇”们天各一方的离愁。用“无限路”表达他们无尽的“相思”。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诗人“月之情,离人之情,诗人之情交织在一起,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其内涵深邃,文尽意长。千端万绪,都在一个“情”字之中


——这里有“乘月而归”之人的团圆欢情;

    有“途中人”“归近不可”的迫切心情;

    有“不得归”之人的无奈离情;

    有诗人思古……不知江月待何人?淡淡的哀愁之情。


春去、江流、花落、月沉;夜色之美与离人之愁,得到了巧妙的融合。诗人把一轮江月写得如此高雅;诗文构建的神话般的境界,让人们在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吸引着读者去探寻美的真谛。


请网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