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我的世界大型村庄:水稻插秧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6 11:59:04

水稻插秧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在每年的水稻插秧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些人为操作不规范、本田条件不标准等影响插秧质量而造成不同程度的产量下降问题,具体表现有:
  1、整地时间仓促,标准不到位,格田内落差大,插秧时无法正常把握标准,以高处为准,低处则水深漂苗,以低处为准,则高处落干秧苗无法插入标准泥层,出现“撂干”。
  2、插秧过深,标准插秧深度为1-1.5厘米,也就是把根系部门入泥就可以了,而有的则插2-3厘米,把第一叶、第二叶最有优势的分蘖点埋在泥里面了,只好利用3叶以上的分蘖点,按“叶、蘖同伸”规律计算,当3叶出现分蘖秧苗就得进入6叶期,这时已经是6月15日了,才分第一蘖,水稻分蘖在我们垦区大部分地区有效分蘖邻近叶位都是第七叶,最多可利用第八叶,这就说明3叶分蘖点才出现分蘖点才出现分蘖,你的水稻每株最多只能分3个蘖,每穴按5株基本苗计算,最多每穴15株,这样保苗标准的水稻每亩产量也只能在800-1000斤。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1)水整地后沉淀时间不够,插秧机过后稀泥淤苗造成的。(2)插秧手技术不熟练,甚至怕麻烦,不能随时调整插秧深度。
  3、基本苗过多或过少,有的由于秧苗密度大,每穴插基本苗7-10株,有的由于秧苗不足,图省苗,每穴则2-4株。基本苗过多的不能正常分蘖,只能依靠主穗。而主穗又穗头偏小而造成减产,基本苗过少的则达不到亩保苗数,还容易出现无效分蘖不能正常成熟而减产。
  4、不及时上护苗水,插后“晒干”,致使秧苗返青慢,分蘖延迟、杂草萌发快等,影响正常生长造成生育期拖后而减产。
  5、补苗不及时,插后“一勺烩”先插与后补的苗相差时间长,无法一致管理。
  6、缺苗补不满,边际效应利用得不好。
  7、秧苗通风炼苗不到位,出现徒长苗节间部伸长。造成弱苗下地出现大缓苗现象。
  8、插后施药与插秧间隔时间短,导致隐形药害发生,返青时间延长,分蘖挺拖后,生育期拖后。
  9、分蘖肥施用时间拖后,有部分农户插后既不上护苗水,也不施分蘖肥,以晒干促扎根,其实这是错误的。
  解决办法:
  1、早泡田、早整地。以充足的整地时间提高整地标准,达到寸水不露泥,保证沉淀15天以上,杜绝沉淀时间不足出现插后淤苗现象。并且根据格田内沉淀程度随时间调整插秧深度。
  2、合理调整插秧机取苗量,保证每穴插基本苗4-5株,最多不超6株,最少不少于3株。
  3、插秧与秧田管理同步进行,严格“三看浇水”。保证“33118”(即:中茎长3厘米,第一叶鞘高3厘米,第一叶与第二叶耳间距1厘米,二叶与3叶耳间距1厘米,第三片叶长8厘米),“1589”(即:种子根一条,鞘叶节根5条。不完全叶节根8条,第一片叶节根9条待发)的壮苗标准。保证插前“三带”即:带肥、带药、带叶面肥。
  4、插秧与上护苗水同步进行,花达水插秧,插后及时上护苗水促返青,水深3-5厘米,加快返青速度,严防插后晒干。
  5、插秧与补苗同步进行,插后及时补苗,插到头到边,插满插严,确保田间基本苗数合理,提高耕地利用率。
  6、第二次施用除草剂必须保证与插秧间隔15天以上。
  7、在插后及时上护苗水的同时,立即施用分蘖肥。(插后3-4天即可施用)最好分蘖肥分两次施,第一次在插后3-4天,施蘖肥总量的1/3左右,第二次在插秧15天后结合第二次施药同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