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冰村庄种子:石油的百年悲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0:13:25

石油的百年悲歌

2012-01-29 11:07:44

归档在 财经 | 浏览 1214 次 | 评论 1 条

 

余胜海/

石油是黑色的金子,但同时它又是引发灾难的魔鬼。当我们还在骑自行车的时候,某个地区的战争,只不过是收音机里听到的一条消息。当我们开上汽车的时候,我们发现战争和加油站不断滚动的数字之间,似乎有了某种联系。

  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国际油价从70美元飙升到了140美元,2011年3月,利比亚战争爆发,国际油价大幅攀升,一度升至106.95美元一桶,创下自2008年以来的新高。目前,每桶油价仍在100美元上下的水平徘徊, 而中国的油价从每升2元多涨到了今天的7元多,全球进入高油价时代,于是中国人开始关心一个问题,我们的石油从哪里来?战争和油价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

 

当我们梳理近百年的战争史时,才发现很多战争都是围绕着石油资源而进行的博弈。百年来,石油促进了世界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同时也让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特别是自20世纪50年代世界进入“石油时代”以后,世界各国为了争夺石油资源而导致的冲突和战争层出不穷。在近现代战争史上,无数次战争由石油引起。从两次世界大战到一系列的局部战争,无不带有强烈的石油色彩。

1859年,美国人德雷克在宾夕法尼亚发现石油,这是美国石油开发的开始,也是世界石油大规模商业性开发的开始。只是,当时的美国,在发达的欧洲之外。石油需要得到欧洲人的肯定,才会重新影响美国与世界。

1885年德国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实用燃油引擎,1909年英国人达西在波斯湾打出第一口油井。1911年,温斯顿·丘吉尔担任英国海军大臣,把海军军舰动力燃料改为石油;并开始寻求拥有和控制其石油资源,从此,石油便与战争结下不解之缘。

波斯湾的石油帮助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打败了德国,但是波斯湾这个世界石油宝库,也把整个中东地区卷入了一场又一场的石油战争。直到今天,战火仍在燃烧。苏伊士位于北非大陆和西奈半岛之间,南接红海北拎地中海,是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拥有曼扎拉湖提姆萨赫湖和苦湖,土地由海洋沉积物降雨时积存的砂砾尼罗河的冲积土和吹来的沙等构成。早在四千多年前,古埃及的索斯特里斯法老当政时期,聪明的埃及人就开凿了一条运河,但运河的路线于今天的苏伊士运河稍有不同。7世纪上叶阿拉伯人入侵埃及后再次疏浚了这条运河。把尼罗河流域丰富的谷物,运往沙漠中的圣地麦加,到了8世纪埃及人出于军事上的考虑,把运河堵塞,就这样,这条曾经给埃及带来繁荣和富庶的法老运河在地下沉睡了上千年。如今,埃及人民用血汗和生命在自己土地上开挖的苏伊士运河成为波斯湾石油运往欧美的重要通道,为争夺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以色列和埃及先后进行了三次中东战争。

1956年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英国法国和以色列对埃及发动了第二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军队一度占领了埃及的西奈半岛,五个月后在国际压力下被迫放弃,1967年,以色列空军突然袭击埃及 叙利亚的空军基地。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战争开始仅仅6天,以色列就再次占领了埃及的西奈半岛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这一次,以色列打算吞并西奈半岛,长期控制苏伊士运河,因此,再巴列夫将军的提议下,花费5亿美元修建了著名的巴列夫防线,在运河东岸还筑起了20米高的沙堤以及大量碉堡 地雷和大炮。在运河水下埋设了储油罐和喷油管,几分钟就可以把运河变成一片火海。看上去巴列夫防线似乎万无一失。

    三次中东战争之后,以色列占了大片阿拉伯土地。那么,以色列为什么要对邻居如此的大动干戈呢,答案只有一个石油。大家都知道中东地区的石油储备量了是全球第一,但是以色列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却是一个滴油不见的贫油国。大约80%的石油是从俄罗斯进口以及前苏联的其他国家进口的。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埃及的西奈半岛,随后就在半岛上打出了几口油井,缓解了本国石油资源紧缺的状况,面对已经到手的油田,以色列自然是不会轻易放手的。为了防止埃及再把西奈半岛夺回去,以色列可谓是费尽了心机。

埃及进行了三年备战,保密是最重要的。为了欺骗美国的卫星,埃及军队进行了22次军事演习,每次把满载士兵的车队开到运河边再把空车开回去。而以色列的情报人员早已对这种调动习以为常,进攻日也是精心选择的,这一天是犹太教的赎罪日,很多以色列官兵在家里斋戒 祈祷。这一天属于伊斯兰教的斋月,按惯例阿拉伯人在斋月中不打仗,前沿的埃及士兵也在与家人团聚。

从自然条件来看,苏伊士运河的那段时间的水流相对比较缓慢,有便于先头部队快速渡河,那么,月光正好也是相对满月的时候,能够给后续部队提供一些光照条件。

1973年10月6日,14时整,一个本该平静祥和的日子,苏伊士运河两岸却再次燃起战火。为了争夺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占领石油运输的咽喉要道,埃及与以色列在各自幕后指挥国的操纵下,打响了中东战争。

在中东战场上以色列和埃及坦克迎头相撞,同吋,前苏联和美国,则开始对各自支持的国家投入大量的武器装备,为埃及和以色列助战,那么美苏这两个超级大国为什么要趟这趟浑水?答案依然是石油。

二战结束后,西方国家的传统战略就是支持以色列作为控制中东石油资源和石油通道的桥头堡。因为以色列这个国家不产石油,所以就要对其他的产油国进行挑衅。而阿拉伯国家的局势一旦失去平衡,西方国家就可以乘机染指其中,而后达到控制阿拉伯产油国的目的。就在埃以两军相持不下时,美国侦察卫星发现了埃及第二军和第三军之间有个大缺口,于是以色列装甲部队乘虚而入,包围了埃及第三军,北线的以军也趁势攻入叙利亚。这就是前苏联驻美国大使多勃雷林威胁要出动空降兵和以色列作战。最终,在各方压力下,埃及和以色列终于达成停火协议。

这次战争的结果,直接导致了阿拉伯国家对西方国家实施石油禁运,国际油价一路攀升,从1.90美元上涨到3.05美元,1974年有上涨到11.65美元,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

中东战争导致的油价上涨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工业经济发展的整个趋势。国际油价高涨对当时的中国来说却是一个走出政治经济困局的难得机会。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中国开始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化。在钢铁、煤炭、石油、核工业和航天领域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农业和轻工业长期缺乏投资,人民生活水平急需提高,当时我国都要凭粮票布票来解决吃饭穿衣的问题。我固的石油,在六十年代就非常短缺,但是后来我囯发现了大庆油田,使我国的石油产量迅速增加了,还有少量出口。

   1974年国家石油价格一下增长四倍,对当时还是石油出口国的中国经济注入活力。中国用增加的外汇收入引进了化肥和化纤成套设备,不断粮食产量增加了,人民的服装也发生了变化。当时,很多中国人喜欢穿一种叫 “的确良”的化纤和棉混纺面料做的衣服。不但外观平整而且好看好洗易干,更重要的是这些引进项目展现了与西方世界开展经济合作的前景。这一年,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受周恩来总理的委托,指示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一部以反映大庆石油会战为题材的电影《创业》。

1975年2月11日,电影《创业》在全国各大城市正式上映。由于对出口石油引进技术的不同认识,《创业》一时引起争议,最终这部电影的官司打到了最高层,毛泽东主席在看《创业》时感动的落了泪。7月25日,毛泽东就《创业》做出批示:“此片无大错,建议通过发行。”

而在遥远的中东,石油战争仍在继续。对西方石油消费国来说,最怕的不是石油禁运,而是阿拉伯产油国的团结,于是美国不再单纯依靠军事优势,转而设法瓦解阿拉伯联盟。

   1975年,在美国总统专属的度假地马里兰州的戴维营,埃及和以色列签署和平协议。以色列把西奈半岛归还给埃及,而埃及则退出对以色列的战争。对西方消费国来说,这次战争导致的石油危机使长期以来用便宜中东石油换取巨大财富的时代彻底宣告结束。

无情的战争导致石油价格暴涨,1981年国际石油价格由2.12美元,一路飙升到36~40美元。让对中东石油有着严重依赖的欧洲苦不堪言。

一场石油战争,一旦发展到石油禁运的地步,产油国和消费国都无法获得好处,战争就肯定进行不下去。第四次中东战争引发了全球第一次石油危机,全世界的石油进口国都受到了失业率上升和产品成本增加的冲击,而一些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则面临着财政破产,经济上从新受到西方资本控制。巴西 伊朗等国开始寻找核能,日本等先进的西方国家开始寻求先进的节能新技术。一个低油价时代的结束,改变了世界的未来。

石油作为工业的“血液”,不仅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商品,更是国家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对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国防安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经济增长,石油成为各国竞相追逐的目标,发展无限与资源有限(主要指不可再生的稀缺性资源)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并逐渐成为制约许多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问题。由于石油的超经济属性,导致各国对其趋之若骛,美国甚至不惜发动战争来确保其能源安全。因此,石油一直是影响大国政治取向的重要因素,历史上的多次战争也都是为石油而战。(本文摘自《能源战争》一书,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