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频感应加热电路图:物联网时代的健康管理和保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3:55:23

物联网时代的健康管理和保险

作者:偶然物联网应用推广平台 来源:转载 日期:2011/11/29

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技术创新不断推动生产力发展方式的变革,从而不断地提高生产效率,与此同时,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社会的进步。因此,我们需要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去思考行业发展的方向。就未来而言,信息化将成为技术创新的核心要素,而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三个更加”,即更加透彻的感知、更加全面的互联互通和更加深入的智能化。笔者认为,物联网技术将成为体现“三个更加”的典型实践,而这种实践在健康管理与保险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物联网将带来健康管理与保险的革命性变化,为此,保险业需要高度关注,深入研究,并积极开展创新与应用实践,努力将技术成果转换为生产力,继而转化为行业发展模式创新的契机与动力。

  一、健康管理与保险的特点及瓶颈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财富的增加,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平均寿命的提升,特别是“健康即财富”的观念深入人心,使得健康管理与保险成为社会和经济的焦点和重点。但从统计数据看,全球健康管理的情况并不令人乐观,每年有3500万人死于慢性病,占所有死亡人数的60%,估计到2015还将增长17%。发达和发展中国家有10亿人体重超重,中低收入国家有80%患有慢性病。全球糖尿病患者在过去的30年翻了一番,达到了3.5亿,而研究表明,80%的慢性病均是可以预防的。

  当我们关注和研究一个国家的健康管理时,其背后是一个国家的卫生管理绩效问题。在一个社会发展和进步过程中,卫生管理资源的供给与需求总是处于一种矛盾中,一方面是人口的增加和老龄化,发生疾病的几率提高,健康标准和需求的提升,另一方面是医院、医务人员、病床、设备和器械、药品的相对短缺,因此,总体趋势是供不应求。

  那么如何破解这种供需矛盾?从各国的实践看,大多是从体制机制入手,希望通过各种医疗制度改革,破解难题。但客观地讲,大多数国家的医疗体制改革均收效甚微。笔者认为:体制机制固然重要,但从深层次看,应当着眼破解健康和医疗管理的一些基础性和关键性的矛盾。这些矛盾不解决,体制机制层面的问题也难以彻底解决,而只有在体制机制层面的问题与基础和技术层面的问题解决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才能够走出一条综合治理的成功之路。

  在解决医疗体制改革问题,提升卫生绩效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看病难,看病贵”这两大难题,而在这两大难题的背后是三大瓶颈问题:一是基于专业的信息不对称。由于信息不对称,使得医疗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难以保证,或者说至少是给不科学、不合理留下了空间和可能,同时,也难以进行有效监督。由于信息不对称,使得药品生产与流通成为暴利行业,并成为“看病贵”的主要推手。二是社会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医疗资源效率主要体现为时间效率,病人和医务人员均不得不在交通和等待上花费大量时间。同时,也面临着一个资源有效配置问题。三是治疗方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是一个相对隐性的问题,由于各种因素,医院能够提供给病人的治疗方案,特别是提供的药品配方和计量单位是相对统一的,这种相对统一性与病人及其疾病的个性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就造成了卫生绩效的隐性低下。

  破解三大瓶颈问题的一个基本思路是应通过基于新技术创新应用,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与体制机制解决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其中基于物联网的创新应用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二、物联网技术的特征

  物联网概念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但由于认识和技术的因素,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近几年,随着一些核心技术的突破,使得应用的技术成熟度大幅度提升,物联网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生产和生活领域的应用逐步展开,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物联网顾名思义是将“物”联系在一起,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有线电视网、电网等信息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物联网是一种非常复杂、形式多样的系统技术。

  从结构上看,根据信息生成、传输、处理和应用的原则,通常可以将物联网分为四层:感知识别层、网络构建层、管理服务层和综合应用层。1)感知识别层。解决前端感知这一核心问题,是联系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的纽带。感知设备为信息自动生成设备,目前常见的有GPS、智能设备、RFID(非接触射频识别)、各种传感器等。2)网络构建层。解决把下层(感知识别层)数据接入互联网,包括广域网、城域网、个域网和局域网等。3)管理服务层。其背后是一个数据中心的概念,包括了搜索引擎、智能决策、信息安全和数据挖掘等功能。4)综合应用层。解决集成应用问题,核心是提供一个基于应用的解决方案,具体可以根据需求体现为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和智能监测等。

  从技术上看,物联网技术在应用层面具有以下特点:1)感知识别普适化。作为物联网的前端,感知识别核心是要将传统分离的物理世界与信息世界联系起来,将物理世界信息化。而物理世界是广泛和多样的,这就要求感知识别具有广泛和普遍的适应性。2)异构设备互联化。由于客观和历史的因素,互联网的设备存在硬件与协议的差异,因此,通过网关技术实现异构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是前提。3)联网终端规模化。物联网的重要特点是“物”的广泛联系,因此,未来每一件物品均应当具有通信功能,并成为网络终端。当各类“物”被广泛终端化之后,物联网就“水到渠成”了。4)管理调控智能化。物联网将大规模的信息终端高效地联系起来之后,通过海量存储和搜索引擎,就能够为各种上层应用提供了可能,并实现智能化。5)应用服务链条化。物联网应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能够提供“链条型”服务,即可以按照价值链、产业链、生活链展开管理和服务,最典型的应用是物流管理,实现了对商品流通过程中各种状态的动态管理。

综上所述,物联网技术的主要特征可以归纳为:一是普通对象设备化。给生产和生活中的各种普通物品均赋予感知功能,使其成为感应的前端,成为终端设备。二是自治终端互联化。对以往各自独立和孤立的各种终端设备,通过各种网络,采用不同的方式,将他们有机地联系起来。并按照一定的规则,使他们能够快速地被发现和联系。三是普适服务智能化。智能化是物联网的一个核心价值,通过信息的大规模集成,为数据挖掘和模型建立与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需要解决的是基于各类实际需求的智能化应用问题,这种智能化应用不仅有被动意义的,更需要主动意义的。

 三、物联网应用的基础思路

  无论是破解卫生管理绩效,还是发展健康管理和保险,基本思路均应当是围绕着“三个更加”展开,即更加透彻的感知、更加全面的互联互通和更加深入的智能化。

  首先,通过“更加透彻的感知”解决“望闻问切”的问题,核心是感知识别技术。从治疗,特别是从中医治疗的角度看,望闻问切是诊断的前提和必要,而这种望闻问切是需要实际接触,需要“面对面”,这就带来了效率问题,特别是交通和等待问题,许多病人抱怨“舟车劳顿”地赶很远的路,花了很长时间排队,结果医生只是“匆匆几眼,短短几句”就“下一个”了。也许在我们现有的供给条件下,也只能这么做。那么,我们至少可以问问,如果这样我们能否不这么“舟车劳顿”,或者说,我们能否采用一种远程的实现方式来解决这种简单的“望闻问切”呢?随着物联网,特别是感应技术的进步,回答在不断地肯定。

  解决“望闻问切”问题的关键是感应技术,而感应技术在卫生行业的应用具体表现为生物计量识别和射频识别技术。从医疗行业的总体情况看,感应技术的应用已经十分发达了,但存在的问题是大型化和专业化,所以,这些感应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在医院,如各种专业检测设备。从卫生管理和健康管理的角度看,我们希望这种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家庭化”和“便携化”,具体要求是低成本和微型化,还有低耗能、人性化、高精度、高安全性、简单化、一体化等。目前,许多研究机构和厂家已经开始了积极的努力,如美国GE公司已经推出了便携式超声波诊断仪(Vscan– 视诊仪),这种设备的重量仅为390克,可以连续工作1小时。苹果公司推出了“ihealth”便携式血压监测系统,目前售价为99.99美元,而任天堂公司在其游戏产品WII中融入了大量健康管理的元素。在我国,东软公司开始了为社区,特别是农村偏远山村提供“健康监护一体机”的尝试。超思公司推出了手持式心电图仪,英福生推出了基于手机应用的“移动健康管理模式”,乐动公司则推出了健康管理的概念性产品“咕咚”。

  “更加透彻的感知”功能在健康管理的应用还包括了定位系统,这种定位系统有GPS、无线室内环境定位、蓝牙、WIFI、ZIGBEE传感网、红外线定位和超声波定位等技术。定位技术的应用可以为老人、小孩和不健全人士的碰撞、摔倒、走失和各种意外提供解决方案。

  其次,通过“更加全面的互联互通”解决“舟车劳顿”问题,核心是互联模式。从现代社会的角度看,制约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空间和时间,有了全面和有效的互联互通则能够很好地解决时空制约问题。物联网能够很好地克服空间距离,通过互联模式,就能够把各种信息迅速便捷地实行空间传递。同时,在时间方面,物联网能够实现“错时”管理,即医生和患者可以在各自的时间里实现与对方的交流,从而提高时间利用效率。

  解决互联互通的基础是互联网,互联网的接入方式有两类,即有线方式和无线方式。终端则包括了固定终端和移动终端。核心均是解决端到端的联系问题。就物联网应用而言,应当根据解决方案的需求和环境条件,选择接入方式和终端设备,但从安全和可靠性的需要看,更加通畅和稳定是关键。

  第三,通过“更加深入的智能化”解决专业化和个性化问题,核心是数据库与数据挖掘技术。目前,在医疗、健康管理和医疗保险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信息不对称,原因是各个信息是相对孤立和破碎的。依托物联网就能够把各种相关信息进行动态地联系和集合,并实现海量存储。有了数据库,特别是关系数据库,配合搜索引擎技术,就能够相对彻底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一是依托数据库,能够在更多范围实现数据挖掘,为诊断提供更为可靠数据依据。同时,通过智能化的应用,可以提供“网络医生”的服务,特别是在健康保健领域。二是依托数据库,能够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专业知识和技术支持,实现科学和有效治疗,特别是在药品选择方面,能够更好地体现市场的效率优化作用。三是依托数据库,能够为患者建立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并建立起与感应终端的动态联系,使得医生以及家人等均能够实时掌握病人的实际状况。

  四、物联网的健康管理和保险应用设计

  就传统而言,健康保险的经营管理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大多数国家的大多数保险公司,也包括了一些非常优秀的保险公司在面对健康保险这道题的时候,成绩总是差强人意。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对这个问题均开展了长期、深入和系统的研究,但几十年过去了,仍然缺乏广泛适应和有效的解决方案。在分析和研究健康保险经营困难原因的时候,有几个基本结论:一是存在被保险人的道德风险和逆选择问题。研究表明:美国商业健康保险中,保险欺诈损失占总保费的10%左右,而我国这个比例则可能超过10%。二是缺乏有效管控医疗机构的手段,在“以药养医”的大背景下,存在“大处方”和“过度检查”等问题。三是药品和医疗器械价格严重背离价值,价格中利润和渠道费用占比过高。四是医疗资源利用效率相对较低,导致医疗成本居高不下。我国的情况更不理想,在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对191个成员国的卫生总体绩效评估排序中,中国位列第144位。

  在我国保险业的转型过程中,关键是要解决发展模式和盈利模式问题,特别是通过新技术的创新应用的商业模式创新去解决。就健康保险而言,这种新技术就是物联网,我们需要通过物联网的创新应用去实现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包括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同时,要把这种创新与提高国民健康水平,提升国家卫生总体绩效,实现公共医疗服务的公平供给,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紧密联系。在推动国民健康水平提升的同时,成就我国健康保险业的新发展。

  就具体的应用设计而言,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三种模式,即解决方案,一是家庭(个人)解决方案;二是社区(单位)解决方案;三是医院(养老院、康复中心等)解决方案。

  家庭(个人)解决方案是基础。从经营理念上,应当将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有机结合,从根本上讲,人们并不希望得到健康保险的赔偿,因此,要全面导入健康管理的理念,并让更多的人能够真实地感受到他们从保险公司得到的不仅仅是保险保障,更重要的是基于健康管理的健康状态。与此同时,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在家庭建立“虚拟和自助的检查和诊断中心”,利用突飞猛进的感应终端技术,围绕着生物计量识别与表述,重点解决“望闻问切”的问题。从现有的技术看,可以通过高清摄像头、体重秤、体温计、血压计、血糖仪、心电图仪、血液检测器等终端,实现对气色、体重、体温、血压、脉搏、脉象、心率、舌苔、眼球、血液、体姿、平衡能力等主要健康指标的监测。同时,还可以根据特别需求,配备专门的检测设备,如为孕妇提供胎心仪,为婴儿提供温度监控仪等。此外,更重要的是导入健康指标动态评价和监管体系,根据被保险人的健康指标监控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运动、康复和治疗方案,确保被保险人体质和健康水平的不断提升。

  社区(单位)解决方案。从发展的角度看,未来社区将成为社会管理的微观基础,特别是将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微观基础,这个微观基础的特点是具体实施社区成员的健康管理,同时,提供一种就地和中继的医疗服务。通过构建基于物联网的“社区医疗和健康服务中心”,可以实现对社区成员医疗和健康服务的三大功能:一是提供电子健康档案服务,通过建立实时监控系统,能够动态评价社区成员的健康状况,提出医疗和健康管理建议,并监控和评价实施情况;二是提供前端检查和远程诊疗服务,社区医疗和健康服务中心可以通过相对专业设备的配置,为社区成员提供各类专业的检查,并与医院远程诊疗中心对接,为社区成员提供远程专家会诊服务。三是提供对慢性病以及各类特殊需求社区成员的动态监控、健康管理和紧急救助。我国慢性病的特点是缺乏早期筛查和发现机制,缺乏个性化治疗和动态评价,缺乏有效的健康指导和管理等,而社区医疗和健康服务中心依托物联网,能够很好地承担起这个任务。同时,随着“空巢老人”的增加,老人的安全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通过运动、体姿、生理和环境感应系统,能够确保老人走失、摔倒、触电、煤气中毒、心脏病突发等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和及时救助。

  医院(养老院、康复中心等)解决方案。医院在一个国家的卫生体系中始终处于中心位置,并承担着管理中枢的作用。目前我国卫生管理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医疗资源的总体短缺且分布不均衡,而这些问题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历史原因,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现实难度。而通过物联网技术,则能够较好地兼顾各方利益,破解难题。一是利用物联网技术能够建立一个更加广泛、充分和高效的会诊系统,确保会诊各个方能够实时地获得现场检查和治疗的影像和数据信息。同时,充分发挥社区医疗和健康服务中心作为会诊前端的作用,这样既可以减轻患者的交通和时间负担,也可以缓解医院接诊的压力。二是利用物联网技术,特别是在线视频技术,逐步构建“网上门诊”体系,对门诊需求进行分类,引导部分可以采用远程方式处理的门诊,通过“网上门诊”完成诊断与治疗。与之配合,要建立“网上门诊调度中心”协调和匹配医患时间,同时,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可以逐步开展医生资源管理的“SOHO”模式,这样既可以进一步提高医生工作效率,还可以减轻城市交通压力。此外,“网上门诊”可以广泛应用在复诊和回访领域。三是建立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医疗数据库,特别是在依托物联网,能够极大地丰富电子病历的数据,使得诊断和治疗管理更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最终实现药品配制的个性化。

  最后,物联网在卫生体系和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属于社会管理层面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从社会发展战略的角度加以定位、协同、协调和推动。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要尽快制定相关数据标准,确保不同系统的数据能够共享和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