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机维修永康在哪里:过度宠爱也能造就忧郁人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00:32:09

过度宠爱也能造就忧郁人格

2008年09月23日 09:07青年参考【大 中 小】 【打印】

过度宠爱也能造就忧郁人格

作者 [德] 弗里兹 李曼 (德国慕尼黑心理分析与治疗学院创始人) ::译者 杨梦如

很多人认为,忧郁的性格与缺乏双亲的宠爱有关。但本书认为,缺乏宠爱与极度宠爱结果很相似:二者都有可能导致忧郁人格。

母亲温柔地虐待

先谈宠爱。在婴幼儿的母亲身上,最容易发现这个现象,这类母亲最希望孩子永远是襁褓小儿,需要她,依赖她。有忧郁倾向的母亲,对生活有无名的忧惧,或者害怕失去孩子的爱,就会宠爱孩子,不放手让孩子自己接触有益健康、应学习的东西。

她们宠小孩从喂奶的时候就开始了,每当宝宝哭喊就赶快去抱他,限制了宝宝的冲劲儿;而宝宝一旦表示不太感兴趣,她们就用无穷的温柔将之淹没,宝宝根本没机会表达情绪。这样的母亲片刻不离开小孩,像一块磁铁一样吸引着小孩的注意力,套用一句拳击用语就是:长时间近距离死命抓住对手,就没有人能自由地走动。在往后的日子中,她们出于同样的动机,帮孩子承担一切,插手所有的事……她们无法接受小孩健康且自然的情绪,很平常的行为和情绪就会让她们觉得委屈,孩子对此当然会有罪恶感。

凡此种种,使孩子从孩提时代起就以为,凡事不能没有母亲,做什么事都得先得到母亲的许可。如此发展下去,他简直没有属于自己的愿望,变得被动、懒散,忧郁就藏在母亲建造的乐园里面。

母亲“温柔地虐待”小孩,一般会持续到青春期,小孩的冲劲儿就在填满了母爱的棉花中窒息了。他依赖心重,以为在外面的世界里也会得宠,稍有不顺,便感到挫败。他知道自己软弱,人生的任务看起来比登天还难,他被吓退了,决定什么都不做。他感到失望,失望让潜伏在内心的忧郁爆发。

[凤凰读书精品书摘]

过度宠爱也能造就忧郁人格

2008年09月23日 09:07青年参考【大 中 小】 【打印】

幼年被拒绝像毒药

“拒绝”是造成忧郁人格的第二个背景因素,这里指的是贫瘠、缺少母爱的环境。冷酷的女性通常童年时极少体验到爱,自己的经历中又缺乏做母亲的范本,不太清楚小孩需要什么。

幼年被拒绝的经验对一个小孩来说有两方面的影响。第一个影响是,孩子学会及早放弃希望,对接受、要求以及拿取都感到不自在。

幼年被拒绝的第二个影响是:孩子以为自己不讨人喜欢,形成极深的自卑感:只有当我们被人疼爱过,才会觉得自己值得人爱;若是不曾有过这种经验,问题应该出在自己身上——一点儿都不可爱。

随着严重自卑感而来的,是他根本不认为自己有资格活在世上,他活该如此,必须靠着为别人而活来换取一张生存权利的证明书。

“我的存在就是一种错误”,一位有童年忧郁症的患者如是说。

无法快乐地“自转”

有忧郁人格的人,他们最主要问题是无法快乐地“自转”,主体发展得不健全。他们的自我很脆弱,这个世界对他们实在要求太多,放眼所见的,只有堆积如山的要求,这让他们绝望不已。

他们只有忧郁,如果超过忍耐极限就不自觉地罢工。融化在灵魂深处、永远不敢表达出来的恨与妒,对他们的人生观下了毒,长长久久,必须借着自怨自艾或惩罚自己来赎罪。只要他们持续避免发展自我,一寸一寸地放弃自我,就无法改善现状。能助他们一臂之力的,只有勇于独立,走向自主。

(摘自《直面内心的恐惧》 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7年10月 定价:25.00元)

[凤凰读书精品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