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烈焰龙兽进化:乡下的土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21:37:40
 

乡下的土炕

刘守安

    新房落成,一般湿气很重,容易沤烂屋顶的苇笆、秫秸、滑秸等软料,家乡叫“闷顶子”。新房一旦闷了顶子,夏天漏雨不说,弄不好还会坍蹋,新房就成危房了。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先把各屋的泥盘子挖干净,换上新鲜干土;再是晾一段时间再住人,叫房自然风干;最后就是搭灶盘炕,直接火烤,维持房屋的健康生命了。

    盘炕要用土坯。不过,不是盖房用的那种用石礅儿砸出来,而是把泥裹了滑秸用模子脱出来的,这种土坯与盖房的土坯一样大小,但由于掺了滑秸,因而更结实,更耐磨,更有韧性。不仅能禁得住成年人起居坐卧,还要禁得起孩子们的又蹦又跳。

    家乡正房一般都是三间,中间为堂屋,也叫外进屋,两侧的房屋分别叫东屋西屋,也统称里进屋。外进屋最惹眼的就是东西两个安着大铁锅的灶台(家乡叫锅台),分别隔着墙连接东西两屋的土炕。两个里进屋都是一个屋子半拉炕,屋子余身(东西向)多大,土炕就多长。至于土炕的宽度,要根据房屋的余身(南北向)而定,留下摆躺柜和走动的地方,其余就要盘土炕了。不过,家乡父老惜土如金,旧屋余身进身都不会太大,土炕也就不宽,将就能躺开人,睡觉时常常把枕头掉落地上。

    之所以叫盘炕而不叫垒或者砌炕,是因为土炕是空心而不是实心的。盘炕时先甩开烟道,在地面上纵向平放几列土坯,目的是把炕架高,过烟顺畅;再把土坯侧立在上面,为炕面做支架;然后把土坯平着横向盖严,一个新炕就算盘成了。这样,整个土炕里边都是空的,一头连着外进屋灶台,家乡称之为炕头;另一头连着山墙上的烟囱,家乡称之为炕尾。在外进屋做饭,里屋的炕就热了。

    盘炕并不复杂,但却算个技术活。盘得好了,烧火痛快,不仅炕头热,炕尾热,甚至连走烟的土墙都热。如果盘得不好,往外倒烟不说,那土炕总也烧不热。

    用土坯盘完,还要用滑秸大泥罩一层,主要是为了叫土炕牢固,同时也不跑烟。然后再用细泥抹光。土炕上边要铺炕席,寻常人家铺高粱秸楣子编的叫秫秸席,席花大且粗糙;讲究人家铺芦苇楣子编的叫苇席,席花小且细致。铺上炕席就能住人了。除非家里有女人坐月子或者有尿炕的孩子,家乡一般不铺油布等隔潮,他们隔断了地气。

    这样,一日三餐,在外进屋的灶台烧火做饭,里屋的土炕也就是热的了。特别是在十冬腊月天,早晨把全家的被子叠好摞在炕头,经过一天的熬粥、贴饼子、溜山药……这些都是非常吃火的,所以火就特别大。晚上睡觉时,屋是热的,炕是热的,被褥也是热的。全家人躺在一个大土炕上,在说笑中入眠,其乐融融。当然,整个大炕数炕头最热,就由全家最有地位的人睡在炕头。

    乡下的土炕和城里的床铺不一样,因为家乡父老不仅仅用来睡觉,由于没有专门的客厅、餐厅等,还要在炕上待客、吃饭、做活计。串门的客人是要请上炕的,一日三餐是在炕上吃的,女人们纺线,掐辫子,做针线,连孩子们念书写作业,都离不开自家的土炕。

    虽然土炕很重要,但它不是永久性建筑。勤快的人家每年都要换一次炕。一是因为长年累月烧火做饭,烟灰封堵,需要清里;再是有顽童调皮或者大人不慎把的土坯压折了,需要修缮;更重要的是,经过烟熏火燎过的炕坯是最好的钾肥呢。把换下来的旧炕坯用木榔头砸碎放到地里,肥力十足,一茬要顶普通农家肥好几茬。

    我曾脱过坯,胶泥性太烈,沙土不够粘,当以家乡的二性子土为最好。我曾盘过炕,主要体会是要注意灶台和烟囱的坡比,烟往高处走,如果烟囱的入口比灶台的出口能高上几层砖,灶台没有不快的。我也砸过炕坯,从不加水,干砸。读中学的弟弟帮忙,他不像别人抡起榔头砸,而是双手倒提木榔头,生礅。不出十分钟,满手水泡。这些都是超强的体力活儿啊。家乡父老把脱坯与挑河、打堤、拔麦子等并称为农活四大累。

    土炕在以延绵永续的烟火维持旧房健康生命的同时,土炕本身也是有生命的,那还是烟火。如果一旦土炕失去了烟火,它也就没有了生命,至多算个坯摞或者是土堆。就像家乡没人居往的旧房一样,不会出几年就会垮塌的。

    乡下的父老世世代代住土屋,睡土炕,土里刨食,与大地的地气息息相通。特别是土炕,取之于土,用之于土。与现在城里高楼大厦里的席梦思床比起来,应当是更环保,更低碳,更贴进人类的自然天性。看来,“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并非一个过时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