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由器自动获取pvc失败:水乡鱼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5:20:25

水乡鱼肥

    家乡丰水,且有水就有鱼。河渠坑塘等常年积水的地方自不必说,就是庄稼地、车道沟等平常没有水的地方,也是有水就有鱼。在炎热的夏天,太阳把土地晒得干巴巴的烫脚,甚至龟裂成纵横的缝隙,只要一场大雨积下一洼水,不过几天那小鱼崽就在水里成群结队,游来游去了。

  可是,这些鱼崽是从哪里来冒出来的呢?老辈人说,这叫草生鱼,就是野草籽叫水泡久了变成了鱼。有人反对说,草籽怎么能生出鱼呢,这鱼是蚂蚱籽变的,因为蚂蚱籽是甩在地里的,遇水久泡成鱼,没水泡就依然生蚂蚱。后来又听人说,鱼崽就是鱼籽变的。那鱼籽生命力极其顽强,能埋在地里存活成千上万年,没水时就干着,有水就成鱼了,就像庄稼的种子会发芽,鸡蛋能孵出小鸡一样。我以为鱼籽说应当是正确的。

  水洼里的鱼一般不会长得很大,也不会存活很久,因为水洼太浅迟早要干涸的。常常在鲫鱼长到比打瓜籽大点、麦穗长到一寸多长水就干了。如果有人下地正好遇到,就毫不费力拾到筐头,弄回家熬一锅吃了。有时鱼太少值不得熬一次,也就没人拾,任小鱼自生自灭。但更多的时候是水干时没人看见,见到时那鱼干在地上并且早已腐烂,叫人扼捥叹惜错过了一锅的美味。

  坑塘和渠道里鱼的种类很多,最常见的有鲫鱼、鲢鱼、鲤鱼、毫根儿、麦穗、黑鱼、粘鱼、嘎鱼、泥鳅、蟮鱼等等。不过,那时捕捞上来的鱼一般不大,鲫鱼一般手巴掌大小,鲢鱼不过二、三寸长,鲤鱼很少见超过一斤重,至于毫根儿、麦穗儿、嘎鱼、泥鳅等,听它们的名字就知道是天生长不大的。有时能打上十多斤重的黑鱼,但人们不喜欢吃,因为黑鱼鳞小。家乡父老是以鱼鳞的大小为标准判定鱼类的质量的,鲤鱼鳞最大,因而鲤鱼就是鱼中之王,办喜事上大席非鲤鱼莫属。鲫鱼、鲢鱼、毫根儿、麦穗次之,也是家乡父老的盘中餐,黑鱼的鳞最小,家乡把它列入无鳞鱼范围,并且认定吃无鳞鱼是要犯老病根儿的。所以家乡人很少吃泥鳅和粘鱼、嘎鱼。至今也不吃鳝鱼,认为鳝鱼就是水中的蛇。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无鳞鱼都是吃腐物的,人们嫌脏。

  至于村南边的子牙河,可谓是水产丰饶了。现在想来,大海里有的物种,家乡的河里基本都有。比如,河鱼、河蟹、河虾、河蚌、乌龟等。说起河蚌,河里有很多种,最常见是长圆形的,水饺大小,比海里的撑子短且宽。还有一种叫嘎拉模儿,相当于半个嘎拉大,当时市面上流行一种护肤的嘎拉油,就是那形状。偶尔也见到成人手掌大小的,村里人叫它大嘎拉。最少见的是和海螺一模一样的,像个喇叭。这一种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活着的,只是在河底的泥里捡到过硬壳,拿回家玩。最小的嘎拉当数田螺了,就是现在常见街上叫卖的鲜螺丝。那时的水边随处可见,但家乡人从来不吃。无论哪一种,都是通体绿色,外壳的坚硬程度比海里的也差些。

  靠水吃水,家乡父老捕鱼的办法很多。从渔具说,一是搬网(搬罾)。人站在岸上,网下到水里。用两只细杆交叉挑起网的四角,再捆上长长的木棍做吊杆,有鱼进网时,用长绳拉起吊杆,把网悬在水面以上,再用一个勺网把鱼舀出来,鱼就到了鱼篓或者鱼盆了。二是抬网,也是用两根木棍,分别串在网的两边,二人抬上网直接下水去捞,就像现在人们从锅里捞饺子或者面条。以上两种方法主要是逮鲢鱼等浮鱼。三是拉网,拉网像现在邮递员的信袋一样分开不同层次的网袋,挂上网坠放入水底,人不用下水,用绳拉着网在岸上走,由于有网坠网就紧紧贴着地面,专门逮鲫钱等底鱼。四是撒网,站在岸上把网远远抛出,然后一点点拉上来,有点和拉网相似,但它浮鱼底鱼通逮。此外还有罩网、粘网、勺网、端网等等。大凡用网逮鱼,除了一定的技艺,更多的是拼的耐心。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逮不住大鱼的。说起晒网,我就想里家乡父老的智慧,那时不仅人人会织网,人们还把织好的网用猪血浸透浆煮,这样一来,整个鱼网就成了巨大的诱饵了。

    家乡逮鱼除了用鱼网,也有人编几个鱼篓加上诱饵放在水里,那鱼能进不能出,早上放好,晚上就下水拎鱼了。还有人用苇簿在浅水里扎阵,也是鱼能进不能出,据说扎鱼阵难度非常大,不是一般人能为。一旦弄不好,得罪了王八,不只是逮不着鱼,连苇簿也会被毁掉。

  如在枯水季节,鱼多水少,人们就放下渔具直接下水摸鱼或者把水淘干抓鱼了。春末夏初,太阳照在身上感觉暖暖的,河渠坑塘的水变得既少且浅,同时不在冰凉。晌午时分,就有人下水摸鱼了。用手在水里摸鱼是个技术活儿,由于不知道哪儿有鱼,到处乱摸,好不容易触到,还没反应过来那鱼就跑了。所以双手要时刻保持前后响应状,一旦一只手触到鱼,另一只手迅速跟进。常常能摸到巴掌大的鲫鱼和布鱼、毫根、麦穗等小鱼。偶尔摸到大点的鱼,第一反应就是迅速扔到岸上,因为在水里空手拿住一个挣扎而滑溜溜的大鱼太难了。

  所谓淘鱼,就是把不甚大的水面用泥土打一围埝,梯次用脸盆把水淘干,水尽而鱼出。这样一来,不管大鱼小鱼,浮鱼底鱼,统统装进鱼篓了。

   家乡父老不仅人人善于捕鱼,更擅长熬鱼,至今熬出来的鱼也是风味独特。一般简单收拾干净,裹上薄薄的一层面,少许放油煎一下,把灶堂的火烧到最旺,就把配齐的花椒、大料、葱、姜,蒜,还有油、盐、酱、醋、糖等满满一大碗佐料就咕脑地倒到锅里。迅速盖上锅盖,用佐料既烹且熏之后,再放足水里用文火慢慢去熬。为什么叫熬,因为靠的是时间,就是把佐料全部熬到鱼肉里边去,直到把鱼汤基本熬干。熬熟揭锅,鱼香弥漫全屋,散发到街上。一家熬鱼,四邻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