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用父类构造函数:长江也到喊渴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7:43:15

长江也到喊渴时

本文来源于财新《新世纪》 2011年第21期 出版日期2011年05月30日      在长江流域水资源充沛的幻觉下,粗放式用水模式的恶果在旱情面前进一步凸显 财新《新世纪》记者 蓝方 

  大旱再袭。

  这一次,是在本应梅雨纷飞的5月;干旱入袭之境,竟是素有“鱼米之乡”“千湖之国”之称的长江中下游地区。

5月4日,鱼贩子到洪湖渔场收鱼。持续干旱使洪湖渔场养殖水域几近干涸,渔船难行,渔民和养殖户受损严重。CFP


  昔日烟波浩渺的景象不复存在。长江干流的流量,比常年同期偏少25%至70%;淮河江苏段水位降至同期历史上记载水位的最低值;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湖面大规模枯萎,仅为2010年同期的十分之一;洪湖四分之一的湖底已干裂,湖水最深处只有30多厘米;洪泽湖水位则连续下降至死水位,明祖陵地宫甬道和拱门也因干旱而首见天日……

  降雨姗姗来迟。5月21日后,江南、华南大范围降雨,部分地区降暴雨,各地也在密集人工增雨。但雨水的到来,并未全面缓解长江中下游的干渴。

  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下称国家防总)分析,2011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与多年同期相比偏少四成至六成,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少年份,其中安徽、江苏、湖北、湖南、江西、浙江、上海平均降水量为1954年以来同期最少。

  中国气象局预报显示,未来一周长江中下游气象干旱区将以晴热天气为主,旱区的缺水状况仍将持续。湖北东南部、安徽中部、江苏南部、湖南东北部、江西北部、浙江北部,均存在中到重度气象干旱。

  继华北大旱、东北干旱、西南五省干旱之后,历来丰水的长江流域,也面临严重的缺水。

干旱和三峡关系不大

  此番干旱,是自1954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较为严重的一次。

  巧合的是,旱情紧急之时,国务院于5月18日通过了《三峡后续工作规划》,指出三峡工程在移民、生态、地质灾害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三峡蓄水后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舆论的矛头,纷纷将干旱原因指向三峡,“龙脉被截断则风雨失调”的说法颇为盛行。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所长王浩,否定了干旱与三峡的关系。他以鄱阳湖的旱情为例:鄱阳湖较常年减少了180亿立方米水量,其中流入鄱阳湖的5条河水来水量少了90亿立方米;环湖的工农用水量增加了60亿立方米;三峡清水下泄,导致长江水位下降20厘米,由此致使鄱阳湖水注入长江,一共泄掉了30亿立方米——不及萎缩水量的17%。

  根据三峡的调度方案,每年5月就开始逐渐腾空库容,水位由正常蓄水位175米逐渐降低至155米,6月1日到6月10日库水位进一步降至防洪限制水位145米,并维持至主汛期结束,使水库下泄流量等于入库流量。当入库流量较大时,则根据下游防洪需要拦洪蓄水,洪峰过后,水位仍降至145米。汛期过后,水库从10月1日至10月31日蓄水至175米,少数年份,这一蓄水过程将延续到11月份。12月至次年4月,水库按电网要求放水发电,但4月末以前库水位不得低于155米,以保证上游航道必要的水深。

  “如果是11月、12月干旱,还有可能是三峡蓄水的原因。现在正是三峡泄水的时候,干旱与其蓄水关系不大。”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程晓陶表示。

用水矛盾凸显

  多位接受采访的学者均强调,降水异常乃是此次干旱最主要的原因。

  “相较正常年景,干旱的出现是一种异常。但从气候变化的长期规律看,近年来灾害性天气无论是发生次数与严重程度都还没有发现极其异常的情况,类似于今年的干旱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吴宜进说,他和他的研究小组曾对湖北省1957年到2009年的降水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认为2008 年以后湖北省降雨偏多, 并会持续若干年,但在2014 年之后,湖北省将迎来干旱期。

  “并不排除我们预测可能出现的干旱期提前。”吴宜进表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种种迹象表明自然灾害确实进入了多发期,许多征象值得我们高度关注与提前进行预测预防。

  在不少专家看来,虽然旱情严重主要缘自降水异常偏少,但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当地生活和生产用水持续增加,超乎自然承载能力,令旱情雪上加霜,用水矛盾越发尖锐。

  在旱情最为突出的湖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工作人员孙又欣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由于水量有限,首要保证人饮的前提下,抗旱工作的主要任务,还是要保证农业生产。他表示,目前取水比较难,要从较远的河沟、塘坝送水、引水,保证上述基本需求。

  与此同时,其他用水需求只能退居次位。汉江沙洋段出现了历史少见的大面积沙滩,已处于滞航状态;长江、清江、汉江等流域水库入库水量均比往年同期减少六成至八成,旱区水电发电量大打折扣。

三峡抗旱调度走向前台

  不过,多位接受采访学者表示,干旱并不等于旱灾,人们本可以通过工程性或非工程性措施,减少干旱的影响。

  横亘于长江的三峡工程,一直被不少专家看做调节中下游水量的最有力工具。5月7日,三峡水库启动抗旱应急调度,下泄流量维持在每秒7000立方米左右,比上游来水要高出1500立方米。5月20日,国家防总做出决定,再次加大三峡泄量:自5月20日-24日,三峡水库按日均出库1万立方米每秒左右控泄,比入库流量大3000立方米每秒左右;5月25日-6月10日,将三峡水库日均下泄流量加大至1.1万-1.2万立方米每秒,以进一步抬升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

  尽管当前三峡的出库量已经大于入库量,但三峡前几月为发电快速消耗库容的做法,仍为媒体诟病。

  据武汉当地媒体报道,三峡梯级调度中心副总工赵云发曾表示,今年1月至5月,三峡发电增加40多亿度,比去年增加两成以上。三峡为此将常规的6000多立方米/秒的下泄量,增大到8500立方米/秒。虽然也考虑到了三峡调配水资源能力可能被削弱,但为缓解各地用电压力,也只能先增大发电量,以解各地燃眉之急。

  对于三峡调度发电优于抗旱供水的说法,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并不认同。他认为,三峡基本是按照原有调度计划在发电泄水,“但如果能够预见到之后严重的干旱,前几个月用水可能会节约一些。”大旱当前,人们期望三峡的调度能更具远见,充分发挥大型水利工程在水资源调配上的作用。

  但三峡设计之初,并未将抗旱放在优先位置。长江科学院副院长陈进介绍,三峡原来设计时最主要的功能排序是防洪、发电和航运。其调度方案,在汛期以防洪为控制调度,兼顾发电、航运和排沙;非汛期以发电为控制调度,兼顾航运。

  近年来,长江流域的水资源也在极端气候频发的背景下受到新的威胁。十年间,长江流域连续多年出现严重的干旱和河道低水位过程。2006年,长江不少断面出现百年一遇的低水位,重庆、鄱阳湖、洞庭湖等地区都出现历年罕见的干旱。2007年和2009年,长江流域再发较大规模的旱情。让三峡承担起抗旱调度功能,逐渐成为新的共识。

  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三峡水库正式增加抗旱功能,与防汛处于同等地位。此次加大三峡泄量,正是执行三峡的抗旱调度。

  然而,兼顾抗旱功能的优化调度方案,目前仍然在讨论之中。当前仅有指导性的原则方案,主要是指国家防总可打破常规调度计划,按照旱情紧急情况实施应急水量调度。

水资源再亮红灯

   “抗旱是整个面上的事,不能光指望三峡这个水库,就能把所有事都给做完。”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所长王浩强调,抗旱需要从大到小各个规模水库的统筹调度,需要加强整个抗旱工程体系的建设。

  然而,据新华社调查,旱区一些中小水电站在中下游需要大量用水时却在拦蓄水发电。由于电站管理权归属不同,利益不同,统筹调度十分困难。

  不过,无论调度分配方案如何,农田水利及灌区建设如何,其前提仍是有可用的水源。陈进强调,长江发生大面积严重干旱时,流域内各地区不仅引用水量很大,而且各水库蓄水情况一般也不好,或很快用完,采用节水、需求管理和抗旱保险等非工程措施仍然是抗旱的重要方法。

  但在多年来长江流域水资源充沛的幻觉下,粗放式的用水模式令人忧虑。

  “我们常年把江河当成下水道,什么都往河里排,以为流进大海就没有事了。”张博庭批评道。由于过度污染,长江流域的水质性缺水问题已存续多年。根据长江水利委员会所编制的《长江流域节水现状调查分析报告》,上海市符合饮用水水源国家标准的地表水只剩下1%,水质劣于五类的已占68.6%;由于太湖的富营养化,无锡市在市区内已很难找到合格的地表水水源地;在长江中下游广大平原及部分丘陵盆地区,因污染比较严重,有水不能用的现象普遍存在。

  “干旱一来,可用水量本来就少,再遇污染,可用的就更少。”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程晓陶介绍,长江中下游一带乱排污、超标排污十分常见,遇到干旱,水体本身的净化能力就弱,有限的水资源再遭污染,用水矛盾将更加突出。

  长江流域所面临的,还不仅是污染所引起的水质性缺水。多年来对水资源掠夺性的开采以及对湖泊的大规模“侵略”,也为日益逼近的资源性缺水埋下了伏笔。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围湖造田、与河争地热潮兴起。据长江中下游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五省湖泊资料的统计,解放初原有湖泊面积达2.9万平方千米,到了20世纪80年代,仅保留下1.9万平方千米;素有“千湖之省”美称的湖北省,20世纪50年代有1066个湖泊,目前仅剩309个;而“水乡泽国”的江苏,因围湖造田所削减的湖泊达1500多平方千米,消亡的湖泊已有40多个。全国范围内来看,被开垦的湖泊至少有100多万公顷,损失淡水资源调节量350亿立方米。

  作为中国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长江中下游集中了大量高耗水、高污染的工业,不断扩张的城市所需用水量剧增。

  污染、浪费与掠夺,在频频袭来的干旱面前,水资源再一次亮起红灯。干旱背景下,人与自然争水也更加激烈。

  “作为农业大国,中国十分强调粮食安全,一遇到干旱,第一个反应就是要抗大旱、保丰收。”程晓陶介绍,不少国家在面对干旱时,开始调整思路,人干脆退让一步。

  他建议利用干旱的机会,让部分土地休耕,给农民一定的休耕补贴,把有限的水资源让归自然生态环境,“这样对人和生态都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