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迪士尼一天花费:董晋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19:39:12

旧唐书《董晋传》

  董晋,字混成,河中卢乡人。明经及第。至德初,肃宗自灵武幸彭原,晋上书谒见,授校书郎、翰林待制,再转卫尉丞,出为汾州司马。未几,刺史崔圆改淮南节度,奏晋以本官摄殿中侍御史,充判官,寻归台,授本官,迁侍御史、主客员外郎、祠部郎中。大历中,兵部侍郎李涵送崇徽公主使回纥,奏晋为判官。使还,拜司勋郎中。历秘书太府太常少卿监、左金吾将军。旬日,德宗嗣位,改太常卿,迁右散骑常侍,兼御史中丞知台事。以清勤谨慎,故骤迁右职。寻为华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潼关防御使。久之,加兼御史大夫。朱泚僭逆于京师,使凶党仇敬、何望之侵逼华州,晋奔遁赴行在,授国子祭酒,寻令往恒州宣慰。从车驾还京师,迁左金吾卫大将军,改尚书左丞。时右丞元琇领度支使,为韩滉所挤贬黜,晋嫉之,见宰相极言非罪,举朝称之。复拜太常卿。

  五年,迁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时政事决在窦参,晋但奉诏书,领然诺而已。金吾卫将军沈房有弟丧,公除,衣惨服入阁。上问宰相,对曰:“准式,朝官有周年已下丧者,诸騑缦,不合衣浅色。”帝曰:“南班安得有之?”对曰:“因循而然。”又问晋冠冕之制,对曰:“古人服冠冕者,动有佩玉之响,所以节步也。《礼》云'堂上接武,堂下布武’,至恭也;步武有常,君前之礼,进趋而已。今或奔走以致颠仆,非恭慎也。在式,朝官皆是绫袍袱,五品已上金玉带,取其文彩画饬,以奉上也。是以禹恶衣食而致美乎黻冕,君亲一致。昔尚书郎含香,老莱彩服,皆此义也。服絁缦,非制也。”上深然之,遂诏曰:“常参官入阁,不得趋走;周期已下丧者,禁惨服朝会。”又令服本品绫袍金玉带。晋明于礼学如此。

  窦参骄满既甚,帝渐恶之。八年,参讽晋奏其侄给事中窦申为吏部侍郎,帝正色曰:“岂不是窦参遣卿奏也?”晋不敢隐。因问参过失,晋具奏之。旬日,参贬官,晋忧惧,累上表辞位。九年夏,改礼部尚书、兵部尚书、东都留守、东都畿汝州都防御使。

  会汴州节度李万荣疾甚,其子乃为乱,以晋为检校左仆射、同平章事,兼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营田、汴宋观察使。晋既受命,唯将幕官傔从等十数人,都不召集兵马。既至郑州,宣武军迎候将吏无至者。晋左右及郑州官吏皆惧,共劝晋云:“邓惟恭承万荣疾病之甚,遂总领军州事。今相公到此,尚不使人迎候,其情状岂可料;即恐须且迟回,以候事势。”晋曰:“奉诏为汴州节度使,即合准敕赴官,何可妄为逗留!”人皆忧其不测,晋独恬然。未至汴州十数里,邓惟恭方来迎候,晋俾其不下马;既入,乃委惟恭以军政,众服晋明于事体机变,而未测其深浅。

  初,万荣逐刘士宁,代为节度使,委兵于惟恭,以其同乡里。及疾甚,李乃将为乱,惟恭乃与监军同谋缚乃,送归朝廷。惟恭自以当便代居其位,故不遣候吏,以疑惧晋心,冀其不敢进。不意晋之速至。晋已近,方遽出迎之。然心常怏怏,竟以骄盈慢法,潜图不轨,配流岭南。

  朝廷恐晋柔懦,寻以汝州刺史陆长源为晋行军司马。晋谦恭简俭,每事因循多可,故乱兵粗安。长源好更张云为,数请改易旧事,务从削刻。晋初皆然之,及案牍已成,晋乃命且罢。又委钱谷支计于判官孟叔度。叔度轻佻,好慢易军人,皆恶之。晋十五年二月卒,年七十六,废朝三日,赠太傅,赐布帛有差。卒后未十日,汴州大乱,杀长源、叔度等。

 

新唐书《董晋传》

  董晋,字混成,河中虞乡人。擢明经。肃宗幸彭原,上书行在,拜秘书省校书郎,待制翰林。出从淮南崔圆府为判官。还朝,累迁祠部郎中。

  大历中,李涵持节送崇徽公主于回纥,署晋判官。回纥恃有功,见使者倨,因问:“岁市马而唐归我贿不足,何也?”涵惧,未及对,数目晋,晋曰:“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皮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诸戎以我之尔与也,莫敢确。尔父子宁,畜马蕃,非我则谁使!”众皆南面拜,不敢有言。还,迁秘书少监。

  德宗立,授太府卿。不旬日,为左散骑常侍,兼御史中丞,知台事。出为华州刺史。朱泚反,遣兵攻之,晋弃华走行在。改国子祭酒,宣慰恒州。还至河中而李怀光反,晋说之曰:“朱泚为臣而背其君,苟得志,于公何有?且公位太尉,泚虽宠公,亦无以加。彼不能事君,能以臣事公乎?公能事彼,而有不能事君乎?公敌贼有余力,若袭取之,清宫以迎天子,虽有大恶犹将掩焉,如公则谁敢议?”怀光喜且泣,晋亦泣。又语其将卒,皆拜。故怀光虽偃蹇,亦不助泚。

  帝还京师,迁左金吾卫大将军,改尚书左丞。是时,右丞元琇为韩滉排笮得罪,滉势振朝廷。晋见宰相,诵元琇非罪,士大夫壮其节。贞元五年,以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方窦参得君,裁可大事不关咨晋,晋循谨无所驳异。参欲以其侄申为吏部侍郎,讽晋以闻。帝怒曰:“无乃参迫卿为之邪?”晋谢,具道所以然。帝即问参过失,晋无敢隐,由是参罢宰相。晋惶恐,上疏固辞位。九年,罢为礼部尚书,以兵部尚书为东都留守。

  会宣武李万荣病且死,诏晋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宣武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万荣死,邓惟恭总其军。晋受命,不召兵,惟幕府驺傔从之,即日上道。至郑,逆者不至,人劝止以观便宜,晋不听,直造汴。及郊,惟恭始出迎谒。既入,即委以军政,无所改更,众服晋有体,莫测其谋。始,惟恭谋代万荣,故不遣吏以疑晋,令不敢入。及晋至情得,则鞅鞅不能平。汴士素骄怙乱,尝介勇士伏幕下,早暮番休,晋一罢之。惟恭乃结大将相里重晏等谋乱,晋觉之,杀其党,械送惟恭京师。帝录其絷李乃劳,贷死流汀州。帝恐晋儒软,诏拜汝州刺史陆长源为司马,以佐晋。晋谦愿俭简,事多循仍,故军粗安。长源持法峭刻,数欲更张旧事,晋初许之,已而悉罢不用。以财赋委孟叔度,叔度为人佻侻,军中恶之。晋在军凡五年,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曰恭惠。

  晋为相也,五月朔,天子会朝,公卿在廷,侍中赞群臣贺,窦参摄中书令,当传诏,疾作,公卿相顾,未有诏,晋从容进曰:“摄中书令臣参病不能事,臣请代参事。”南面宣致诏词,进退甚详。金吾将军沈房有期丧,公除,常服入合,帝疑以问晋,对曰:“故事,朝官期以下丧,服絁缦,不复衣浅色,南班亦如之。”又问晋冠冕之制,对曰:“古者服冠冕,以佩玉节步。堂上接武,堂下布武,君前趋进而已。今或奔走以致颠仆。在式,朝臣皆绫袍,五品而上金玉带,所以尽饰以奉上。故汉尚书郎含香,老莱采服,君父一也。若然,服絁缦,亦非礼也。”帝然其言。诏入合官毋趋走,期以下丧不得以惨服会,令群臣衣本品绫袍、金玉带,自晋而复。

  子溪,字惟深,亦擢明经,三迁万年令。讨王承宗也,擢度支郎中,为东道行营粮料使。坐盗军赀,流封州,至长沙,赐死。

  子居中,善诗,为张籍所称。


    以下是《唐宰相董晋考证漫记》部分内容(当然,有的内容尚待考证):

    董村原属虞乡县,曾设董村乡,乡政府就在村东新街上,区划调整后现在是山西省永济市卿头镇董村八组,村里二百多口人。听街上一经营农资的的62岁王兆瑞先生说,这董村就是董晋故里。董晋,字混成,当地人都熟悉地叫他董混成。目前董村已无混成后人,也仅有一户外迁的董姓人家。去年有一沈阳人来寻根,说他们那儿村里几百口人都是混成的后裔。

    古董村如同一座城,原来居中朝东的村门(建造年代不清楚)上立有一木牌匾,上书:"唐明臣董混成故里"。匾宽近2尺,高约3尺,直到解放后的l95l年修建完小(董村小学的前身)时才被拆除,现木牌匾已不知去向。董村小学院内的清光绪十六年重修的元代古"董村戏台",以及散落在院内的少量古村门砖石碑刻,还能让我们领略一下混成故里昔日的辉煌。

    董村从永济市地图上看,就象一座轿,村四角有四个营(村):东北圪塔营,东南庞家营,西北杜家营(原叫金陈营,因杜家出了个公公,改称为杜家营),西南古市营。我想村里出一个坐轿的名臣,也就不足为奇了。据说当年混成回乡下马之处,在村门正东百十米与董氏三冢交叉之处,曰龙头坡,至今村民仍沿用此名。

    村东南二里余有"董氏三冢",被村民误认为是董晋三兄弟墓了,此后在《虞乡县志》卷之八-古坟考中得到了更正。据载称,"唐太傅董公墓在县东十六里董村南,有三冢,碑碣无存,《临晋志》以为董晋墓,考权文公董公神道碑,称晋葬河南县万安山之原,则非晋明矣。按神道碑言,公考伯良,赠尚书左仆射,此太傅当属伯良墓,上二冢疑一为公曾祖梁州博士仁琬墓,一为公祖右散骑常侍大礼墓,今土人惟称三进士坟云。"坟冢势如龙形,长约200米,宽约60米,高约4米。据村中长者88岁的梁江龙老人说,他16岁(1937年)在此割草时听一放羊人说,相传有一个南蛮人妒嫉三冢脉气好,后代会出"能人",就派人在龙脖之处挖土,离奇的是白天挖了,隔一晚上又自然恢复,于是不分黑白拼命地挖,直至见了红水(龙血),以为是割破了龙脖,不敢再挖了,此处就变成了现在通往席张村所走的路。

    据载,唐宰相董晋之弟(有疑问),唐贞元进士(江西第一进士,有疑问)、吏部侍郎董申率其家迁居江西省德兴市海口镇海口村。因董申与祖辈都是唐朝高官,家族成员又以经营茶叶生意而巨富,由此,海口董氏建村时,高规格高起点,仿照唐朝都城的里坊规制模式,又兼以北斗七星星象布局,在今天海口村的基地上建造了一座"村城",其村落布局及街弄形态较为完好地保存至今。推此及彼,古董村也应该象当地老百姓所说那样是一座"里城"。按旧时律法,只有皇帝方可叫"万岁",也只有皇帝居住过或暂时避过难之处才可称为"万岁里",反之则是犯大忌,是要受到严厉惩处的。韩愈称古董村为"万岁里",或许某位皇帝曾经在此"生活"过,或许是希望它"永远存在",至少是"永远存在"人们的心里。

     考证权德舆董晋神道碑铭,称董晋葬在河南县万安山之原。那么,万安山在什么地方?董晋为什么会葬在那儿呢?

    万安山位于伊川县东北部,偃师市南部,洛阳市东南侧,东连嵩山,西接龙门山,因脊背起伏较多,大部分呈马鞍形,故名万鞍山,后演变为万安山,主峰海拔937.3米,是伊川最高峰,峰顶有万安宫、祖师庙等名胜,自古就是洛阳南面的屏障。唐时北邙古墓已满,"洛阳人家归葬多,堆着黄金无买处",于是万安山成为安息的首选。姚崇、宋璟、裴度、贾岛、张说、李德裕、张庭珪、李多祚等一干历史上闪光的名字不下20人葬于此地,董晋也就不约而同地葬在了这里。

    还有一点,与当时饥饿兵慌的混乱局势有关。贞元十五年(799年)二月初三,七十六岁的董晋病逝于任上。韩愈遵照他的遗嘱,迅速处理丧事,三天后(初五)即入棺成殓,并陪同其家属护送棺木离开汴州。他们出发后的第四天(初八),董晋的部下举兵叛乱,交通阻绝。当节度行军陆长源、度支营田判官孟叔度、观察支使邱颍、观察推官韩愈一行护送灵枢走到偃师(今河南偃师)附近时,汴州大乱的消息传来,于是在匆忙之中草草将其埋葬。可能是因为董晋荣升汴州前出任了四年的东都留守(注:东都留守的职责是总理洛阳军民、钱谷、守卫等事务,相当于东都军政的一把手。),有功于洛阳,所以洛阳便成了德宗勅葬董晋之地,于是就把他葬在万安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