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确认无电:领导开会经4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6:54:14
  

开会记一:领导同志来听会

 

说明:这是我2000年1月写的一组文章,写的是我多年开会的经验。共四篇,题目分别是“领导同志来听会”、“领导讲话”、“为领导写讲话”、“会经”。五年后再看这组文章,倒还不觉过时。特别是“会经”,仍然对领导同志开会、开好会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故不揣浅陋,献给大家。

※     ※     ※

早几年,我还在一个市当官的时候,每年春天,都有一个“例行公事”:列席本市人大或政协会议。“例行公事”这个词,用在这里是中性的。在这样的定性下,“例行公事”这个词也可以用来形容人大或政协会议本身:无论是程序抑或议题,每年大体差不多。我年年去列席,又基本固定在一个组里,所以代表们也都成了老面孔了。

人大的会我去得多。人大的代表,较之政协委员,有一个特点,就是带“长”的多。虽然也是各界人士,但大多是那一界的领导同志。由于这一特点,所以他们的参政议政能力就比政协委员更强一些,看问题更全面一些,特别是在分组讨论时,总能高屋建瓴,发言时就象是在本单位作报告,一套一套的。这时我特别羡慕他们,因为我始终学不会在这种重要的场合,说出这种既庄严、又系统、又正确、又贴切、还很风趣的话来,虽然我的“官历”也不算短。后来我总结我三十五岁当了处级干部后,老不进步,这是很关键的一条。

在分组讨论的时候,市主要领导就分别去各组听意见。每当领导同志率领电视台记者进来,会场就会出现一阵热烈。领导同志总是满面春风地和大家打招呼,或挥手,或抱拳。落座后,很和霭地说几句话。这时,记者同志已将摄像机架好,组长同志也已简单汇报了讨论的情况,领导同志就说:好,好,大家接着说。

接下去的讨论,就会有几个重点发言的人。首先是组长讲。他的本职,一般是某县区的书记。他就将本地区一年来的工作进行总结汇报,总之成绩是很大的,问题是存在的,今后呢,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和本次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一二三四五要干点啥。接下来,如果还有时间,组长就点名让已经讲过的,能够代表本组水平的代表,重讲一次。讲完后,总会留下充足的时间,这时领导同志就开始讲。领导同志高屋建瓴的水平自然更高一些,开场白先肯定该县的工作,特别指出该县在全市的重要地位,然后转入正题,就某个问题深入阐述发挥一下。一般先讲一下某方面的情况,分成绩和问题,重点谈今后的思路和打算。这时,所有的人,除了编在本组的市人大副主任同志(他的资格比较老),都认真地记录。大概讲了半个小时,结束。这时,组长同志就要进行表态式的发言:刚才某书记或某市长的讲话,如何深刻,如何重要,我们要认真领会,结合本地的情况贯彻执行,保证今年的工作更上一个台阶。讲毕,领导同志站起来,和大家挥手告别,又前往另一个组。

但是,也有一种情况。就是当市领导要来听会的消息传来后,有的代表同志提前向组长打招呼要求在领导来的时候发言,或者几位代表向组长提建议,让某代表在领导来时发言谈某个问题。这时组长就要考虑一下,同意或不同意。如果同意,这种发言就有了预谋的色彩。

这种发言一般是反映某个问题。虽然代表们带“长”的多,但大多是县区的部门和乡镇的小寨主,和市领导直接对话的机会也不多。或者有的问题,县区领导不好说,只好让民意上达。反映的问题,都是比较重要或比较难办的。举个例子吧。有一个合资企业要征用县里的地建厂,地价给的很低,农民不干,县里财政又补不起。可是,地价高了,合资企业的外方老板威胁说要在外市建。这个项目是市里花了三四年的时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拉来,关系领导的政绩,自然不愿它跑掉,就让县里给农民做工作。但事关农民和地方切身利益,县里工作不好做。于是,矛盾之下,不能不让本县人大代表直接向市领导面陈实情。当市委书记到来后,开场锣鼓一如既往敲完,县里的人大代表,从乡镇长到局长,便一个一个上阵,有主攻的,有侧击的,有慷慨激昂的,有摇头叹息的,县领导则一脸正经,不时打断发言,批评发言者的狭隘地方主义,发言者不服,和自己的父母官脸红脖子粗地争论。市领导一声不响地听,脸上忽红忽白。待到大家讲完,会场很安静,领导同志沉吟半晌,开口说话,洋洋洒洒,总之一要从大局出发,这个项目省领导也很重视,二要考虑群众正当利益,三要照顾财政困难,四要团结一致向前看,五是再和有关领导商量一次,看如何解决。我个人的意见,看能不能让这个企业的税交在县里,这样算总帐,县里不吃亏。当然究竟如何办,还得常委会定。这时,组长赶紧说,书记的指示十分重要,十分正确,我们要顾全大局,大局就是这个项目不能让它跑了,农民的工作要做好,不要把农民的觉悟估计低了。县里一定配合市里,把工作做好,云云。

事后,这个项目的问题,就按照市委书记的意见办了。

 

开会记二:领导讲话

 

开会最主要的内容,是领导讲话。我从上幼儿园时起,就知道领导讲话很重要。上小学后,就经常列队于操场上,在太阳底下听校长或教导主任讲话(严格讲叫训话)。文革中工宣队、军宣队进驻学校,我最佩服他们的,是他们的讲话,永远高屋建瓴,滔滔不绝,充满哲理,对毛泽东思想活学活用的水平绝对超过臭老九。后来到农村劳动锻炼,晚上开会时生产队长的惯用开场白“老少爷们、婆娘们、娃们”也让我感到了领导讲话的亲切。我最怀念的,是我参加工作、当了一名建筑工人后,我所在的连(那时实行军事化管理,工程队叫做连)的先后两任连长的讲话。第一位是东北人,说话风趣,文词儿和东北疙瘩话混用,富有鼓动性。他原来是公司劳资科长,管卡压工人很厉害,文革初期受冲击。后来下基层当领导,接受教训,对工人十分体恤。办事好,说话漂亮,深受工人爱戴。第二位是同济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上海人,说话口音在北方人占大多数的连里不占优势,性格也内向,但有学问,再加上经常和工人一起劳动,说话有条理,简明扼要,关键是感情真挚,特别是有一次严厉地谈到一起质量事故时竟让责任者当场流泪认错。他的讲话大家也爱听。

其实我们连指导员也擅讲话,为人极厚道,他讲话的次数比连长多得多,但他讲话时底下就老有嗡嗡声。后来我才明白其中的道理。讲话最基本的要求是“言为心声”,真诚,第二条是尽量正确,有道理,第三才是技巧。在那个“天天读”雷打不动的年代,指导员在会上能讲些什么?无怪乎只讲生产和管理的两任连长,在讲话的吸引力上超过了讲政治的指导员。

后来,我从听领导讲话,进步到给领导写讲话稿,又进步到自己一边听、一边写,一边也开讲了。对领导讲话的体会,总的感觉是它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成为领导的根本指挥方式、基本价值体现和全部水平反映。有一个笑话,说是一日某领导对办公室主任说,好长时间没讲话了,找个地方去讲讲。办公室主任说所有的地方都去讲过了,只有二龙山医院还没去过(按:二龙山医院是精神病院)。于是领导同志就去此医院讲话。医院召开全体医护人员及病人大会,请该领导作报告。领导抑扬顿挫地念了半天稿,悄悄问办公室主任:“怎么没人鼓掌?”过了一会儿,听讲的一位精神病人恍然大悟说:“啊,我听明白了,原来又进来一位病友。”

这个笑话一点也不好,根本不了解领导讲话的意义。只有一点是真的:现在的会多,而且越来越多,领导者又逢会必讲,讲话当然也就越来越多。我的经验是,一件事如果特别重要,引起普遍重视,它就会成为一门学问,形成理论。而一旦一件事已形成理论后,就很可能走向反面,也就会有了程式化的东西。

比如,讲话当然是可以分类的。开大会,主持会议的领导应当如何讲,作主题报告的领导应当如何讲;研究工作的会议,不同的领导应当如何讲;还有一些会,领导到场以示重视,应景的话应当如何讲,这些都很有讲究,很有学问。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场合不同,身份不同,讲话当然不同。过去我老不明白一些稍大规模的会议为什么还有伙食补助,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还有新奇特商品卖,还有礼品送,还有文娱活动,后来才想通,开会实在是咱们的命根儿,开会又牺牲了领导和与会者大量的脑细胞,确实应当从精神和物质上给予象征性的补偿。

领导的重要在讲话,水平在讲话。所以领导都重视自己的讲话。这种重视,一是体现在谁讲谁不讲,即资格,二是讲什么,怎么讲。一般说,谁讲谁不讲和听众没关系,如果非要听领导讲话,那我就关心领导讲什么,怎么讲。

以前领导讲话,特别是那种应景式的讲话,要讲话稿的不多。我看伟人的文选,其中的一些讲话肯定是即席的,极有水平。于是我对伟人大敬佩。不过后来才知道这东西未必可信,因为讲话在收入文集时,多有加工,面目全非的也不少。比如毛泽东的著名讲话《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讲话记录稿和收入选集的文稿,据知情人讲,其内容的差别不可以道里计。对这一点有一个佐证,就是亲耳听了并在小范围传播了毛的这个讲话的人,后来被因此打成人民以外的分子的不少。不要讲话稿,可以较真实地看出领导者的一面。八十年代初我有幸听过一位高级别领导人的讲话,他除了全面否定在大学里的思想政治工作和辅导员制度外,在四十多分钟的讲话里,带出一百多个国骂。但后来,他又是反自由化最积极的一个。还有一次,我听省委书记在省环保工作会议讲话时,大谈环境卫生的重要,全场解颐。当然也有高明的领导。我跟随的一位老市委书记,每逢有重要会议,都嘱咐我和其他同志认真记录。在会上他侃侃而谈,会后讲话记录整理好,就是一篇思路高超、条理分明的绝好文章。

不过这位老书记式的领导,现今已不多见,相反韩复榘式的笑话很多。于是领导就都谨慎起来,大小会议的各种讲话,都要有讲话稿了。其实中国古语说“君子敏于行而呐于言”,只要能干事,说的怎么样问题倒不大。但一搞现代化,领导也要现代化,自我宣传就成了关键的一条。在领导者当中有一个“老母鸡”原理,既不但要下蛋,而且要咯咯叫。从某种意义上说,咯咯叫比下蛋还重要。一位英国人曾说,领导是一门表演艺术。那么,开会讲话就是领导表演中最重要的一种,无怪乎领导是这样重视讲话了。

我自己天生有一劣根性,最烦开会念讲稿。同样的话,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和照着稿子念,在我来讲,感觉有如霄壤。特别是如果这位领导一本正经地念的是官腔套话,那我就如同下了地狱。我经常自我批评,党和人民培养了你这么多年,可你连听会都不会。可一到领导念稿时,我又糊涂了。一般的表现是将早已准备好的另外的读物拿来读。因此我开会时尽量坐在后头。

过去的一些小品文里,对领导讲话有很多讽刺,如念错字,念错稿,把括号内的话念了出来(如“接下页”)。犯这种错误的,我觉得那都是以前的领导。现在的领导都知识化了,起码大学毕业,念错别字的很少了,顶多也就是在一些冷僻字上崴下脚脖子,如将“恪守”念成“个守”。领导不是语言学家,不能苛求。不过秘书的悲喜剧色彩多年依旧,比如不但要给领导写讲话稿,还要写主持词,主持词中,哪个地方要停顿一下,哪个地方要加重语气,哪个地方要鼓掌,都要注明。后来发展到我的一位领导,要求在他的主题报告中,也需注明哪些地方要停顿,哪些地方要加重语气,哪些地方要鼓掌。我在会场看该领导摇头晃脑抑扬顿挫,猜想讲话稿中的提示,不禁大乐。

我所见过的对讲话稿最重视最依恋的领导,是我曾经服务过的一位市委书记。仅举两例。一是常委会上的重要议题,他都要事先交代秘书准备好一个讲话稿。开会时待到大家讲完,他就掏出讲稿,认真地宣读。这时其他领导就互相挤眉弄眼。开始我也没弄明白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他是一个口才很好的人,虽然肚子里的干货不多,但过去当市长时,在众多公务私谊场合说点场面话,还是得体的。后来我才明白他这样做起码有一个好处,就是新闻单位在会后报道他的讲话时,会依据他的讲话稿说得头头是道而不走样。当然这种事先准备好的发言稿对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有多少帮助,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二是他下县区调查,事先也要写作班子准备一个讲话稿,这个讲话稿,要将该县区近一年来的工作做全面的评价,对今后的工作做周密的安排,提出一二三四五具体要求。揣着讲话稿,他就率领一哨人马,浩浩荡荡开赴县区,上午视察,中午吃饱喝足,一觉醒来,就召集县区几套班子的主要领导开会,由他发表指导性意见。他将准备好的讲话稿拿出,侃侃而念。第二天报上登出他的讲话,果然是又有理论又有实践,又有宏观又有微观,又有数字又有实例,一条一条说得十分清楚。不知道的人看了,不能不佩服他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理论水平。

 

开会记三:为领导写讲话

 

我一直以为领导讲话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观,因为领导讲话是这样的重要,但领导讲的话却很少是领导的话。这话听着有点别扭,我的意思是说领导的讲话大多是笔杆子们写的。这就象演戏,领导在台上说得慷慨激昂,却都不过是背诵剧作家为他写的台词。这么说没有什么其他的意思,因为人们需要这样的表演。但从笔杆子们来讲,为了让领导演得威武雄壮,适合角色,这写台词可就成了最重要最艰巨最光荣的职责。虽然毛主席早就要求领导同志自己动手写文章,但说句老实话,像他老人家那样领袖兼文豪,确乎不多也。还有两个原因使领导者自己动手写讲话稿成为不可能,一是领导者要开的会要讲的话太多,涉及各行各业,现在是现代化社会,行业的专业化程度又很高,领导不可能懂得那么多,时间也不够用;二者领导者就是能写,自己点灯熬油写稿子,岂不太累?这种情况,中外皆然。美国也有总统演说撰稿人这个差事。社会进步在于分工,因此领导讲话专业撰稿人这个行当,应当说是既古老又生命力旺盛的一个职业。当然,考虑到中国的国情,会议和领导讲话较多,可以有把握地说,这个行当在中国是最兴旺发达的。

外界的评论,多以为秘书当了领导大半个家。特别是讲话,秘书的水平就是领导的水平。这里我要首先有一个正名:其实在今天,领导的秘书是秘书,撰稿人是撰稿人,这是两个行当。秘书是为领导处理日常事务的,兼为领导家庭与生活服务,俗称“拎包的”。而撰稿人是专为领导进行文字服务的,俗称“笔杆子”。一般社会所指“秘书”,是说的第一类人。这一类人是领导的贴身小棉袄,而“笔杆子”们就差了一层。当然特别大的领导,秘书不只一人,可能会有笔杆子在其中。

很多老笔杆子说到为领导写讲话稿,都有无限酸甜苦辣。最幸福的回忆,是一篇重要讲话稿在写作之前,领导者和笔杆子们一起研讨写作提纲,有时还一起调查研究。在写作之中,特别是点灯熬油时,领导半夜前来探望,还拎着一瓶自家的好酒。稿子出来之后,改稿定稿,整个过程领导都亲自参加。其实领导不一定是会写文章的高手,领导也不一定是所谈问题的专家,但领导者对所谈问题的重视和对撰稿人的尊重,以及集思广益的能力,却令笔杆子们感动而乐于效力。特别是这一篇讲话在领导讲过之后,如果好评如潮,那执笔者的欣喜,多会超出了讲话者。

但这种幸福,多是回忆了。现在的笔杆子更经常地陷于一种惶恐,就是无从下笔。笔杆子给领导起草讲话稿,不怕题目大,最怕的是角度不对,架式拿错了。虽然投机取巧的办法是东拼西凑,但内容必须与讲话者身份适合。可怕的是,一个大型会议,市委书记要讲,市长要讲,分管的副书记或副市长还要讲,起码是三个人讲,都讲点啥,就这么点名堂,怎么才能不重复?偏偏讲话者自己也不说具体意见,只说大概讲多少分钟,急得笔杆子抓耳挠腮,自我讽刺:“飞机上拉屎——让狗为难”。

不过笔杆子们也有对付领导的办法,比如一篇讲话稿,早早准备起草了,但改了几稿领导老不满意。这时有经验的秘书也不着急,只将第一页用另纸抄过,放在抽屉里,直到开会的当天早上才送给领导,并揉着眼睛说昨晚加了一宿班。领导接稿看过,颔首道:“嗯,比原来深刻多了!”就是不满意,也没时间改,只好会上照念。从听众来讲,稿子改不改都是一样,反正都是些“完全正确,一点无用”的话。我听到的他们对领导讲话最高的评价,就是某书记讲话象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

在上一篇里我说过,我自己最厌恶领导讲话照本宣科。由于这个毛病,我自己在有了为领导者写讲话稿的荣幸以后,总是力图写得生动活泼,并尽量口语化。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我也不大会弄官话套话。我的这个特点大概太明显,所以我虽然为许多大领导写过各种讲话稿,但却从来没有写过政府工作报告这一类文章。这是我的文字生涯的一个缺憾。而在党政机关的笔杆子中,如果没有进过党委或政府工作报告的写作班子,那就还不算是大笔杆。

我的最高规格,是在省委工作时,为省级领导写讲话稿。其中一位省委副书记,曾是我大学时的校长。他当大学校长时,讲话是很少要稿的。我印象最深的是1981年冬季,全国大学都有点不安定,学校组织各系大合唱比赛,“一二· 九”之夜大礼堂歌声嘹亮,群情振奋。当最后一支歌曲的余音与雷鸣般的掌声交织轰响时,他出现在舞台上,发表即席讲话。短短三分钟的话,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坦诚和老校长对学子的关爱,赢得了更加热烈长久的掌声,将晚会推向高潮。但当了省委副书记后,他的讲话也照本宣科了,并且经常表示“今天的稿子写得不怎么样”。所幸的是这个评价他没有给我。后来在我调离省委时,我的领导对我最大的留恋是“他的讲话稿写得不错”。

领导对讲话稿的重视,就连带了对写作班子的重视。特别是党政一把手,都有自己专门的写作班子,设在办公室或研究室,市一级的大约有五六个人。遇有重大任务,还要从外单位抽调人员。写作班子点灯熬油加班加点是经常的,重大任务,还要到风景秀丽的宾馆去封闭作业。不过不要以为写作班子里都是写家,它的头头不一定会写,一般管管生活,但造成一种神秘感,因为靠他来传递领导者的意见,真正的执笔人是不直接见领导的。但能进班子,总是一种荣耀。据说某写作班子最特殊的一次任务,是为领导撰写他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记者采访的脚本。

不要听笔杆子们叹苦经,以为给领导写讲话稿是一件苦差事。为领导写讲话稿是一件两利的事:对领导和笔杆子双方而言。虽然笔杆子们有时自哂“为他人作嫁衣裳”,其实自己从中获利颇多。一般说,笔杆子们在机关中地位很高,这是官场升迁的一个正道。另外,还有别的好处。报社经常接到笔杆子们的电话,说某某领导今天的讲话,领导要求全文刊登。报社也不敢怠慢(也弄不清是否真是领导的意思),自然照办。结果,领导当然是很高兴了,笔杆子也很高兴:他又得了不少稿费。

 

开会记四:会经

 

有资料统计,一个官员,一年的工作日中大体有三分之二用于参加各种会议。我自己的体会,这个统计是真实的。开这么多的会,用这么多的时间开会,再加上会议对我们来讲是如此重要,又如此的深奥,所以,开会就成了一门学问。要想当一个好的领导,不会开会是根本不行的。

开会的学问,这几年出了一些领导科学方面的书,介绍了很多。但理论总是灰色的,生活之树才是常青的。根据我对生活的观察和体会,开会的经验或者说窍门,官场上颇有一些对外界的不传之秘。按说我不应该在这里将它公开,但考虑提高我国会议理论水平,以使此类的专著不那么脱离实际,我就甘愿冒官场之大不韪,披露一二。

*基层的小型会议,不必准时到场,因为它必定不会准时开场。又由于开会的效率和是否准时开会是一致的,不能准时开的会,也必不会准时散会。如果胃不好,就要准备一点小食品加餐。

*到会场很重要的是要找准自己的座位。这比你在会上说什么更重要。座位要注意和自己的身份相称,僭越不行,谦虚不好。

*如是多单位参加的一般情况汇报会,一定要抢先发言,因为这种会往往前松后紧,时间不够用。汇报材料宁长勿短,宁细勿粗。成绩要说够,问题点到即可。关键是体现本单位的工作力度,领导的重视程度,群众的发动程度,及已有的效果。注意要有理论的高度和生动的事例。

*如果是应景式的会议,发言带有表态性质,那就要先讲。因为话就是那些话,后讲的难免重复。

*如果是专题的工作汇报决策会,讨论的又是敏感复杂的问题,对会议的最终结果吃不准,那就必须准备两份观点完全相反的汇报稿,左边口袋放一份,右边口袋放一份。会前最好找关系户了解主要领导人的看法。如果号准了领导的脉,那就要在会上打先锋,抢先把符合领导意图的汇报稿说了。如果摸不准领导意图,那就千万不能在会上打头炮,而是让别人去趟地雷,然后看准风向,从容不迫地拿出应拿出的发言稿宣读之。

*班子内部开会议事,事不关已不要轻易发言,按主管领导意见办就是。

*如果自己的意见在会上没有绝对的通过把握,一定要会前找同盟者,请其会上帮腔。另外就是一定要先说,让别人不好反对。

*单位一把手要善择会期,敏感问题,待持不同意见者不在时开会议定最好。实在躲不开,也要趁此人上厕所时快速通过。一定要想法将生米做成熟饭。

*一把手要有自己的小核心,重大问题先通气,形成主导性意见。并商量好开会时各自的角色,谁唱红脸,谁唱白脸,谁唱主角,谁敲边鼓。因此,大多数问题,会下已经决定,会上走走形式。

*一把手要控制班子会议议题,哪些上会,哪些不上会,要深思熟虑。

*一把手应当最后发言,不管是否集思广益,他的发言就是会议集体的最后意见。

*但一把手有时也要先讲,用倾向性的意见引导会议。

*当会议出现意外倾向时,一把手可宣布意见不统一,不急于作结论,今后再议。

*对班子成员有争议的议题,主持会议者可以上级已有倾向性意见甚至已有指示为理由,不予讨论而通过。

*班子成员对要讨论的某一问题有不同意见,又明知反对不会有结果,那就以某种借口不参加此次会议。

*人大开会换届,如果自己是候选人之一,在向代表作自我介绍时,宁可庄重,不可油滑,宁可短些,不可太长,不怕口才不好,但要表现得真诚,绝不可谦虚,但也不能太自吹自擂。

*此种会议,党委领导要控制选票,实现意图,可以在投票时以地区为单位设置票箱,然后向地区党的负责人交待政治纪律。地区党的负责人自会保证投票达到预期目的。

*人大、政协开会,要强调人大在党的领导下,政协帮忙不添乱。

*下级有会,有请必到,到会必讲,讲了必登(电视和报纸)。

*下级的会,不在于上级说什么,而在于上级到不到。

*常委会议事,部门可以不到,新闻单位必到。

*常委会主要领导发言,可事先准备讲稿,会后交与新闻单位照登,以免记者漏记或曲解。

*向上级汇报工作的会议,不要因现在上级很少批评下级了而记忘乎所以,一定要给上级留下批评的话把,因为上级比你肯定高明。对上级的表扬,要忸泥作态,表示愧领。对上级的指示和批评,一定要态度诚恳,赞叹英明,哪怕会下另搞一套和坚决不改。

不会开会的领导不是好领导。所以“会经”是当好领导的关键之一,也是提高执政能力的一个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