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金装备5幻痛mb商店:北极熊的怒吼:俄国马克沁190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4:40:14

2011-12-07

  口径:7.62毫米

  射速:每分钟300~500发

  枪口初速:2620英尺/秒(约798米/秒)

  枪长: 1066毫米

  枪管长:721毫米,带4条右旋膛线

  自动原理:枪管短后坐式

  闭锁机构:肘节式连接装置

  供弹方式:帆布弹带

  枪重:18.2公斤,不带枪架和冷却水;连枪架和冷却水一起重65.8公斤

  冷却水重:3.89公斤

  枪管重:2.95公斤

  索科洛夫枪架和防盾重:44.23公斤

  最大仰角:52度

  最大俯角:42度

  回旋角度:120度

  19世纪末,沙俄军队第一次接触到马克沁机枪。俄国人发现,马克沁机枪不仅是最早的成功的自动武器,而且还具有相当的可靠性(当然前提是维护保养和操作都要规范到位)。马克沁机枪结构坚固,射速适中,非常适合作为像俄军这样机械化程度较低的部队。此后多年,俄军以及后来的苏军士兵都接受了马克沁机枪的使用训练,即便在装备了更新的武器后依然如此。

  俄军早期装备的马克沁机枪是地道的舶来品,由英国的马克沁公司制造,此后俄军开始尝试由图拉兵工厂(Tula)制造马克沁的枪管,然后一步步逐渐实现零部件的国产化,直到最后完全自制。俄国自行制造的第一种马克沁是1905式马克沁机枪,俄罗斯文献说这种机枪枪体干重69磅(约31公斤),全铜制的冷却水筒注满水后枪体重78磅(约35.4公斤)。和德国以及英国制造的马克沁机枪一样,俄国马克沁机枪也在复进簧护罩上标有生产日期等信息。真正的俄制1905式马克沁重机枪只生产了一年时间,就在1905年下半年,俄国对该枪进行了第一次改进,将昂贵的全铜冷却水筒换成了钢板冲压件,前部的端板仍然使用铜材,这种机枪后来被称作1905/10式重机枪,一直生产到1909年。

  M1905/10式马克沁重机枪冷却水筒特写,可见水筒前端板仍为黄铜制造,筒身已改为钢板制品。

M1905/10式马克沁重机枪后部特写

  为了进一步提高1905系列马克沁机枪的便携性,俄国人又在1910年定型生产了1910式马克沁机枪(也称为马克沁M1910)。和1905/10式马克沁相比,1910式马克沁进一步扩大了钢材的用量,降低了铜材的使用,其最为醒目的外部特征是冷却水筒表面有冲压的纵向凸凹,以改善冷却水筒在温度变化时的形变特性——否则在寒冷的冬季,结冰的冷却水完全可能胀破水筒,而1905/10式马克沁的水筒表面则没有这种设计。

  1910式马克沁枪体干重44磅(约20公斤),冷却水筒满水时重54磅(约24.5公斤)。1911年,M1910开始使用一种改进型枪架,这种枪架配有两个小轮以及配有防盾的三脚架,这种抢架又被称为索科洛夫枪架(Sokolov)。索科洛夫枪架可以让M1910根据需要选择使用三脚架或车轮作为稳固支撑。车轮还能帮助机枪手快速移动机枪。这种枪架绝对堪称长寿,在此后的四十多年里,几乎没有发生过什么变化。

M1910式马克沁重机枪

  M1910式马克沁重机后部特写,可见受弹器部件也从M1905/10式的黄铜换成了钢材。

 

  M1910式马克沁重机前部特写,冷却水筒全部为钢材制造,且表面带有防胀缩凸凹纹路。

  M1910式马克沁重机握把及扳机部位特写,其保险设置与德制MG08有较大差异。

  M1910式马克沁重机枪枪机部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每个俄军步兵团都编有一个重机枪连。这个重机枪连配有8挺M1910,每挺机枪配有两匹马牵引的拖车。此外还配备一辆野战炊事车和7辆行李车。当时每个俄国步兵师编有4个步兵团,计有32挺M1910,这个数量在当时已经算是比较高的水平。

  1943年开始生产的后期型1910式马克沁机枪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冷却水筒上方那个硕大的散热器口盖,当时的拖拉机散热器多采用这样的口盖,这一设计的确能方便射手加注冷却水:在寒冷的东线战场,缺水时红军士兵常常直接抓起大团的雪块塞进口盖为水筒加水,十分方便。其实最初这样的设计是来自芬兰,俄国人直接搬用过来。M1910的瞄准具标尺射程从425米到1850米,俄军战术手册要求M1910距离目标不应小于800米。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几年,欧洲国家都对轻机枪或者说是自动步枪产生了兴趣,那时候马克沁的影响力仍然很大,许多人把注意力集中在固定式枪管的导气式自动武器,而俄国人却没有朝这个方向努力,但他们的设计中也融入了马克沁动作可靠这一理念。

 

  一张珍贵而有趣的照片。一群德军士兵正簇拥在一起试射一挺缴获的俄军M1910式马克沁。索科洛夫枪架可以通过附加两个前脚架的方式改换成一种类似三脚枪架的设置。请注意操作机枪的那名射手简章上的数字44,这表明他来自萨克森第44机枪营,而其余的士兵则来自第5轻步兵团。

  在德军发动的一次进攻中,匆忙撤退的俄军来不及将这挺M1910搬走,成了德军的战利品。显然俄军是把它作为高射机枪使用的,一个土台、一根桩子加上一个车轮以及一些木板,构成了简易高射机枪回旋托架,索科洛夫枪架直接架在了这个托架的上面。

  俄国内战时期白军武装列车上装备的重机枪群,可见其中大多数为配用索科洛夫枪架和防盾的M1910机枪,值得注意的是前景还有一挺美制柯尔特-勃朗宁M1895式机枪。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俄国人就对其1910式马克沁机枪进行了改进,使其成为一种航空用固定机枪,定名为PV-1。和1910式马克沁相比,PV-1改进了枪口助推器,提高了射速,枪管带有开孔护套,采用气冷方式,而且可以和螺旋桨同步协调装置联动,使用金属弹链供弹。PV-1的重量大幅度减轻,全重只有31.7磅(约14.4公斤)。

  波苏战争结束后,苏联人试图使马克沁机枪轻量化和气冷化,这项工作被交给了托卡列夫(F. V. Tokarev),托卡列夫素来十分对德国派拉贝鲁姆和英国维克斯抱有好感,在参考了美国枪械在扳机和枪托布局方面的设计专利后,托卡列夫设计出了新型轻机枪M-T(M-T表示“马克沁-托卡列夫”)。M-T的特色之一是采用了金属两脚架和抵肩木托,该枪发射7.62毫米步枪弹。

  1928年,苏联媒体宣布军方将对M-T轻机枪展开测试,苏联官方对此事大力宣传,意在激励本国武器发明家加入到自动武器研制开发工作中来。苏联生产了足够的M-T用于交付部队试用,军队指出了一些不足,再结合制造厂工程技术人员的建议,研发人员发现如果全面改进,就只能把全枪设计推倒重来。这样一来,该枪的原有优势之一也将失去——即可以利用1910式原有的机器设备进行生产。M-T轻机枪首次参战是在西班牙内战,此后又参加了苏芬战争。

  除M-T轻机枪,当时苏联还开发过另一种改进型轻便马克沁,该枪的设计师为科雷什尼科夫(Koleshnikov),因此也被称为M-K(表示马克沁-科雷什尼科夫)。和M-T相比,M-K在外观上最大的区别在于枪托的形状,此外并无太多区别。M-K也没能正式装备苏军,但用于试用的一些M-K还是参加了西班牙内战。

  二战中苏军仍然把M1910作为重机枪火力的中坚,这张战地照片清楚地表现了当时苏军机枪组的典型构成,一名主射手、一名副射手加两名支援步兵,这两名步兵使用的是PPSh 41冲锋枪。

后期型M1910冷却水筒上方带有硕大的加注口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