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の抑制力想表达什么:野航:知情权与叙事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4 10:39:45
“叙事化”是人类的一种意识特性。意思是指人出于自身的某种需要而把客观世界纳入到一套言说系统中来加以认识、解释和把握。就正面意义而言,人类用“叙事”将客观世界符号化从而给它带去了秩序。人用符号改造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身。然而,伴随着这一符号化的过程,人类也选择性失明地过滤掉了一些难以被纳入自身需要所构建的言说系统的客观事实,这种意识的“鸵鸟政策”也给人类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它让人类陷于主观与狭隘,与之相伴随的,也就是主观意志与客观现实的错位所导致的挫折。纵观人类历史,这样的挫折与人类的命运真是如影随形。因此上,人类意识到在将客观存在叙事化的同时,还有一种东西是必不可少的,就是对那些未被纳入到“叙事化”中来的客观存在的“知情权”。

留心观察,会发现这种“叙事化”的思维习惯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许多生活于大城市的小孩,热衷于吃肯德基、麦当劳,而不喜欢吃本土的杂酱面。这只是一种对味道的偏好吗?不是。因为在小孩子的心理世界中,肯德基、麦当劳已经潜移默化地具有了某种符号意义,吃本土的杂酱面,已经被视为是一种“奥特”(落伍)的表现了;在社会生活的方面,有房有车、从事某种被认为值得羡慕的职业成了某种给予人以身份感的符号,即使人被这些个符号压迫得痛苦不堪也在所不辞;而在城市规划的方面,在某种执政理念所推动的政府行为恨不得不自己治下的城市全然变成纽约的翻版、而对负载着自己几千年传统的古旧建筑以及文物遗迹,抱着一种鄙夷甚至憎恨的态度。而隐藏在肯德基、麦当劳之类的符号以及物质主义生活方式以及城市规划的“纽约化”背后的东西是什么呢?那就是当前横流于整个世界的资本主义商品拜物教与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叙事,而在这种叙事的背后隐藏着某种出于某些阶级与集团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的设计,这却是人们意识不到的,大众对此却失去了他们应有的知情权。整个中国,被一个个叙事所统治着,这些个叙事就是:城市面貌美国化、社会生活物质化、政治导向功利化、道德价值犬儒化。

“叙事化”在社会生活中的高级表现形式就是宗教教义与政治意识形态。不同宗教与政治意识形态营造了一个关于世界的不同图景,它们在各自的影响力的范围内实施者统治着治下的臣民。在宗教与政治意识形态多元化的境况中,宗教与政治意识形态之叙事对于人们而言犹如文学作品之于读者,人们既在叙事中构建自身的存在,又因为拥有对叙事系统之外的现实存在的知情权而不至于陷入主观与狭隘。人们需要叙事、并栖居于它,却也对它保持着一定距离和批判性的视角(这就像梅兰芳戏剧体系中演员和他扮演的角色的关系———既投入、又疏离),因此上,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冲突就达成了一种平衡。相反,在宗教与政治意识形态一元化的境况中,人们往往将自己认同的叙事绝对化,从而陷入了主观主义的泥潭(这就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体系中的演员与角色的关系———演员全然陷入角色的体验中、不能自拔)。

中华民族是一个易于全然陷于一种一元化叙事的民族,中国人虽然爱看梅兰芳的戏,却难以像梅兰芳一样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建立起一种既投入又疏离、既认同又批判的关系。中国人常常囫囵地把自己装到一种对自己有用的叙事系统中,当这一叙事系统不再支撑自己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则又常常囫囵地抛弃之,而将自己装入到相反的叙事系统中去。

例如:在共产主义叙事一统天下的时代,由于“资本主义”在共产主义叙事谱系中是“邪恶”与“敌对”的代名词,于是乎,任何可以与“资本主义”联想到一起的东西都受到了严厉的惩治。从小青年的裤腿到菜市场的小买卖,无不成了专政的对象。当极左意识形态之叙事一旦失势,则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立即陷入到另一种相反的叙事中———物质第一、金钱万能。“资本主义”也就成了“文明”与“先进”的代名词。为了逐利,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也就成了天经地义的事,而一切利他的、追求正义与公正的想法反倒沦为了一种过时、不切实际、虚假的想法而遭到了最彻底的抛弃。

当然,在实际生活中,唯利是图的叙事所能安顿与满足的,是那些因唯利是图而成功的人,落败者则为自己找到了另一种叙事———宗教。

基督教在中国,也正在被变为一种模式化的“叙事”。正如我们过去对待“共产主义”一样,基督教新教基要主义福音派的叙事被一些基督徒当做一种“绝对真理”。这个叙事被无限地无条件地加以肯定、而不能被纳入这个叙事的一切都被加以选择性的无视。例如,在某些家庭教会中,关于新教教会以及西方传教士在中国所作的一切都被正面描述着,他们在教案中的被杀被一律宣扬为“殉道”、而他们那西方中心主义的傲慢与服务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之黑暗面却被忽视了;基督教信仰中因信称义的教义给中国基督徒带来的“平安”“喜乐”被反复“见证”着,而基督教基要主义叙事所导致的偏执、狭隘、民族虚无主义的一面以及其作为某种逃避借口的“神经症城堡”的一面却被故意地掩盖了。基督徒陶醉于狭隘的基要主义叙事中,却放弃了对整个基督教信仰的各种可能性的知情权。

一个叙事化的基督教信仰带给人的印象是这样的:教条、空洞、贫乏、同义反复。许多人将之奉“真理”绝不是因为自己思考与体验的结果,而在于流通于教会内部的、来自权威或他人的不厌其烦的重复的“见证”。对于只能在某种外部权威所搭建的“叙事”中找到自己生命的支撑点的人而言,这就够了,他们意识不到,这也就为某些心怀叵测的人在此套叙事中挟带“私货”提供了机会和便利,而这些个私货里,隐藏着来自魔鬼的捆绑!

魔鬼在这世上做的,就是要人放弃“知道”的权利、而将人置于一系列既定的不可质疑的概念与符号的统治之下。而人类之痛苦,莫不在于对被设计出来的概念与符号的统治力量的无知。因此上,“知道”以及知情权的保有,也就成了对付魔鬼最有利的武器。

基督徒们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自己的信仰、就像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转载篮子里的鸡蛋一样,他们生怕这“鸡蛋”被魔鬼打碎,却不知,魔鬼的狡计恰恰在于它不让基督徒们知道并正视自己小心翼翼地保护着的到底是什么。

“知道”,是魔鬼最有效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