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上的冰很厚怎么办:【原】高考状元终于发威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7:24:53
  调查显示,自1977年至2008年的32年间,中国大陆的1000余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是学界、商界、政界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高考状元为何32年憋不出顶尖人才》)

        这样的调查无非是在告诉人们,状元其实并不就是人才,甚而至于连个人才坯子也不算,所以每年高考后对状元的炒做是大可不必的,所以清华北大对状元的争抢也是大可不必的,所以人们对清华北大培养不出顶尖人才提出批评更是大可不必的。作者的用心虽然良苦,文章的主旨虽然含蓄,但未免给人以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感觉,而且这么一调查不免还会严重挫伤基础教育阶段欲奋发努力的学子的积极性。因为不管怎么说,能够在高考中出类拔萃者至少不是你我这样的素质平平之辈——无论智力因素还是非智力因素。

        但是,自1977年至2008年的32年间,中国大陆所出产的1000余位高考状元,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威力却是不争的事实。撇开将来的成就不说,作为高考状元,作为基础教育苦苦耕耘十二年的最大果实,无论怎么说至少也应该有利于推动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才行。可事实怎么样呢?最近上海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在招生问题上的互掐虽然不是关于高考状元,但复旦大学湖北招生组组长冯玮教授的微博却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高考状元在教育发展中的尴尬地位。原来,长期以来,高考状元的作用就只有这么俗不可耐的四点:一曰可凸显地方行政的“政绩”赚取重视教育的口碑,二曰可凸显高中学校的办学“水准”招揽优质初中生源,三曰可提高教师的考核成绩和换取高额奖金,四曰可光耀状元家原本或质朴或寒碜的门楣。

         随着香港高校赴内地招生步伐的加快,我们终于看到了新时期高考状元的巨大威力——对中国高校的自主评判!

        日前,香港高校在内地的招生录取工作相继结束。香港大学今年收到了1.04万份来自大陆内地高中生的申请,最终录走了学生291人,其中包括北京市三名文科状元在内的来自上海、广东、湖南、云南、安徽、西藏等地的11名省级高考状元和6名市级高考状元。香港科技大学今年共收到自大陆内地高中生的4062份申请,最后共有168名同学被录取,其中所录北京学生的平均高考分数为652分,所录广东学生的平均高考分数为645分,而北京理科状元梁思齐在三所港校和北大之间,也最终选择去香港科技大学就读。(补注:香港中文大学15日公布,今年通过全国统一招生计划在内地录取了292名尖子。近乎全数排名在所属省、市和自治区首0.1%之内。当中,位列省市三甲的有45人,位列前五名的接近60人,亦不乏曾在各科全国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尖子。)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相对开放环境中长大的新一代高中生,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人们,坐落于弹丸之地香港的香港大学(1910年建校)、香港中文大学(1963年建校)、香港科技大学(1991年建校)相对于大陆内地所谓“国际一流大学”北京大学(1898年建校)、清华大学(1911年建校)来说,才是中国高校的名副其实的“高处”!

        国际化标准管理,信息流通自由,学术自由自治,仅仅是这么几点,就足以构成香港高校相对于大陆内地大学的领先优势,就足以吸引大陆内地学子竞相前往。而内地的大学,自改革开放之后,除了在大楼建设上突飞猛进外,在大师培养上确实乏善可陈。许多教授既不教也不授,整天忙于赶场子、跑官当、拿基金、争项目,开设的是一些靠点名和考试来维持课堂出席人数的无用课程,教授抄袭剽窃事件曝光了学校也不了了之,教师还频发什么“没4千万别来见”、“我的宝马车号有4个8”等“雷言雷语”……这样的大学,如何能留得住选择空间相对较为广阔的高考状元?

        今天的高考状元终于发威了——状元们警告内地高校:如果再不脚踏实地内强素质,如果继续自命不凡自以为是,就等待越来越多的新一代高中毕业生的抛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