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 南洋水师:多少人打肿脸充胖子,如何应对未富先奢(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7:59:24

多少人打肿脸充胖子,如何应对未富先奢(转)

2011年05月07日00:44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作者:陈家兴

       一个发展中国家,却成了奢侈品消费大国,让人不是滋味。调查报告称,2010年机场免税店和飞机上的免税奢侈品销售总量达160亿欧元,显示中国消费者在海外的购买力超强;内地奢侈品销售增长了30%,并且中国仍是销量增长最快的国家,预计将增长25%,至115亿欧元。这使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

中国人追逐奢侈品的脚步令世界叹为观止,更令各国张开双臂欢迎中国人去消费。在一定意义上,中国人的奢侈品消费成了世界上一道独特风景,也成为世人观察中国的一个独特视角。如此未富先奢想干什么?

不能否认,总有一些人在一些时候想奢侈一下,放纵一下。这是一种人性的弱点,难以尽去。用公款去奢侈,或能享一时之乐,但终归是有被算总账的那一天。而用自己的钱去放纵一回则是他的自由。但如果这种奢侈成为一国的风气,“购买力”让世人咋舌,却也是不太正常了。更何况我们整体上还不富,即使富了,奢侈得厉害,那也一定行而不远,“成由谦逊破由奢”的古鉴不少。

应当承认,尽管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但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还有一部分人腰包鼓了一点。在数年甚至数十年中积攒了一定财富的人们,却不知道如何去管理财富,更不懂得怎么认识财富,总之就是还没有足够的财富心理准备。财富在一些人手里,更多的是跟着欲望走,随着攀比跑,奔着享乐去。换言之,尽管赚了钱,却没有理性的、健康的财富观,更多的是一种畸形。就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些一夜暴富起来的人们一样,以其奇特的心理和行为使“暴发户心态”成为时代热词。一些人热衷奢侈品消费,多少都是这种畸形财富观的反映,是“暴发户心态”进化的结果。

这种畸形财富观在两类人身上体现得较为突出,令人深思。首先就是富人。不少富人挥霍起来基本无度,慈善起来基本不拔。在他们看来,财富是自己的,想怎么花就怎么花,谁也管不着,却不懂得财富终归取之社会。财富是靠智慧的头脑从社会中敛来的,不能回馈社会就会黯淡无光。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说的就是这个理。痴迷奢侈品消费,回馈的只是极个别的人,为社会创造不了更多价值。也有少数富人,正是认识到了财富的本性,有理性的财富观,就可以为社会和他人的需要而一掷万金,自己生活却始终极为简朴。

与富人相比,工薪族奢侈则令人唏嘘。奢侈品并不意味着使用寿命就出奇的长、质量就出奇的好,两万块的LV包和两百元的普通包一样,最多用两三年就得换。富人换得起,工薪族想换还得咬牙。也就是说,奢侈品的生活工薪族过不起。用百姓的话说就是打肿脸充胖子,其结果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一些工薪族对奢侈品的放纵,不仅改变不了生活状态、社会评价,却反使生活因为奢侈品的介入而乱了方寸,不得不压缩其他方面的开支。令人想不明白,为什么要把自己逼成这样。

中国人的财富,正处在一个变动时期,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心理躁动也是必然。但越是这种时候,我们越是要对财富有一个理性、健康的认识,尽快把正确的财富观建树起来。这样,在未来的路途上才可能少付出一些代价。

===============================

读后感:其实,这篇文章该说而没说的话还不少。“打肿脸充胖子”也好,“暴发户心态”也好,都是虚荣心作祟所致,同时也是与这个社会的领导者所倡导、引领的方向有密切关系的。我国东汉时期就有《城中谣》:“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社会人不仅有从众心理,还有攀比心理:“人有我有,才不矮人一头”,为此,又衍生出了炫耀心理(得让人家知道我“有”,我“不矮”啊)。提倡学雷锋时,大家就个个争着去做好事;30年后的现在,就争着去做“会抓老鼠的猫”了。为了当上“好猫”,就什么手段都可以使,什么信仰、誓词都可以抛到脑后,“见了红灯绕着走”,甚至连伤天害理的事情也干得出来。要不然为什么见到“8”字就特别亲呢?暴发户是炫耀他靠着“非劳动所得”而来的“有”,过年放炮,别人放五千头,他要放五万头,生怕别人不知道他“888”了;而“打肿脸充胖子”则是“碎玻璃冒充金刚钻”了。明明买不起车,也没地方放车,但还是硬着头皮借钱买了车,以表示自己是个“有身份”的人;明明肚子里没什么文化上的“货”,但也得在网上找个他觉得可骂的人,错字连篇,文不对题,词不达意地满嘴喷粪一番,以显示他的“存在”。这样的情况在我们周围难道不是司空见惯的吗?

清代朱伯庐的《朱子治家格言》里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有道是“富不过三代”,为什么?是因为如果对后来人教育不当,不让他们理解、体会创业的辛苦艰难,一味地让他们“幸福甜蜜”,那么,“崽卖爷田心不疼”,“来得容易”的,自然就“去的痛快”,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李刚的儿子和药家鑫这样的“后来人”了。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但愿我们不要只是在“历览”之后才重新想起李商隐的这句诗来。

劲飚  2011年5月7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