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法斯特 主炮:陈云如何打压物价飞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6:41:34

陈云如何打压物价飞涨   (转帖)

(新华网主页·理论频道·来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10107日·本文选自《世纪桥》·作者:吕春)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就在全国人民沉浸在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中时,中国的许多城市却面临着物价飞涨的尴尬局面。新中国成立才半个月,以上海、天津、北京等大城市为先导,全国物价开始猛涨。在当时一片混乱的局势下,一些处在观望状态的人认为共产党能够“马上得天下”,却不一定能“马上治天下”。退守台湾的蒋介石则趁机作乱,并不无讥讽地说:“共产党是军事一百分,政治八十分,财经打零分。”

    收拾残局,一场经济战役悄然打响

    在经历了抗日战争和多年内战之后,中国的经济形势已不容乐观。国民党在败退台湾时,又把金银财宝席卷到台湾,这对中国的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新中国成立之初,最要紧的是要安定民心,而安定民心就必须尽快稳定飞涨的物价。

    1949年10月,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解放,但仍有一些地区处于战争状态。当时的中国,由于连年战争,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财政收入很少,再加上财税分散,中央统不上来地方的收入。可是前方打仗要用钱,后方恢复生产、安置旧军政人员和失业人员也要用钱。入少出多,致使中央财政收支处于不平衡状态。

    中共中央经过仔细分析,得出物价上涨是国内战争仍在继续、财政赤字扩大、纸币发行大量增加造成的后果。仅从7月到10月,货币发行量就由2800亿元增加到11000亿元,而且仍在不断增加。部分地区还存在特殊情况,如上海棉花贵、棉纱销售快,华北灾区及棉产区粮食贵等等。而造成这次物价飞涨的另一个原因,是在新建立的人民政府所接收的城市里,由于国民党政府多年统治下物价不断飞涨,市场差不多已变成投机商人的大赌场,他们囤积居奇,兴风作浪。

    1949年11月1日到5日,中财委(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经委员会的简称)紧急召开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常务会议。因陈云在财经方面的特殊才能,毛泽东委任陈云主持会议,陈云同与会者一起分析了物价猛涨的原因,讨论收缩通货、抛售物资、加强市场管理的办法。

    通过分析,陈云发现当时国家掌握的可以作为商品调用的粮食不下50亿斤,国营中纺公司掌握的棉纱和棉布超过全国产量的一半。拥有这样的实力已可以削弱通胀。但如果抛售的时机不成熟或方式不当,特别是物价仍在猛涨时抛售,仍会成为杯水车薪,致使整个消除通胀的计划功亏一篑。

    陈云意识到,自己面临的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经济战争,一定要慎重,要选准时机。陈云具体分析了市场上商品和货币的流通情况,得出物价综合指数要比7月底上升2倍至2.2倍,才能使两者大体平衡的结论,从而确立了出手的最佳时机。11月中旬,物价已涨了两倍,涨势渐趋稳定。陈云认为时机到了,可以通过收缩银根、调运粮棉、抛售物资来稳定物价了。

    打蛇打七寸,处事分轻重。陈云认为,要抑制飞涨的物价,首先要从稳定粮价开始,解决了吃饭的大事,其他事情就好解决了。当时,用于平抑粮价的粮食,主要从已完成土地改革的东北老解放区调来。陈云派曹菊如到东北调运粮食,陈云再三交代:“你坐镇沈阳,东北必须每天一个列车的粮食到北京,在天坛打席囤存粮,必须每天增加存粮席囤,要给粮贩子看到,国家手上真有粮食,粮价不能涨,使奸商无隙可乘!”解决了吃饭问题,还要解决穿衣问题。为了保证汉口及湖南、广东的纱布供应,陈云派钱之光先到纱布主产地上海,再到汉口,适当调整两地纱布存量,以便采取行动。同时催促华中棉花东运,保证上海生产纱布所需的原料。另外,决定由西北财委派员将陇海铁路沿线积存的纱布,尽快运到西安。

    1949年11月13日,陈云向各地下达了十二条指令:第一条是稳住物价的目标,以沪津两地7月底物价平均指数为标准,力求只涨2倍或2.2倍;第二至第五条是调运粮棉的指令,重申在东北、上海、汉口、陇海铁路和德石铁路沿线调集粮棉;第六至第十二条为紧缩银根的指令。

    陈云起草的这份电报稿经周恩来交到了毛泽东手中,毛泽东看毕立刻批示同意执行此计划。当天,电报就下发到各地。一场有目的、有组织、有步骤的制止物价猛涨、打击投机商人的战斗,立刻在全国打响。

指挥若定,一举平息涨价风潮

    1949年11月20日,上海、天津、北京等城市的国营机构,按照中央的计划逐步提高贸易公司商品牌价,到24日使其与黑市价格持平。投机分子果然中计,还在不顾死活地继续吃进,头寸不足的,甚至不惜借高利贷。

    1949年11月25日,全国采取统一步骤大量抛售纱布,这次投机分子面对的是人民政府统一的、有计划的行动。由于有了坚强的资金、物资后盾,上海等地的国营纱布公司,源源不断地抛售纱布,而且一边抛售,一边降低牌价,投机分子开始的时候还强撑着吃进,但随着国营公司越抛越多,越抛越快,他们终于吃得撑破了肚皮。眼见国营公司的纱布源源不断地售出,而且价格不断降低,投机分子才知大事不妙,这才赶紧抛售自己手中的纱布,但他们抛得越多,市场行情跌得越快,上海的纱布价格,一天之内下降了一半。此役让投机分子叫苦不迭。

    而这时,以陈云为首的中财委规定所有国营企业的资金一律存入国家银行,不得向私营银行和资本家企业贷款;私营工厂不准关门,而且要照发工人工资;对其加紧征税,不得迟交。同时,全国各地严格取缔地下钱庄,以截断投机分子的资金来源。

    这是一场特殊的战斗。陈云指挥的这场战斗,干净、利索,沉重打击了投机资本。12月14日,中财委向中央报告,根据掌握的物资力量,并照顾到继续发行货币的情况,“目前全国各地物价在中财委统一直接指挥,一致行动下,已基本上稳定到2.2倍的标准上。”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这场“米棉之战”,打出了共产党执政的威望,让当时的工商界人士甚为佩服。当时上海工商业界的代表人物荣毅仁表示:6月银元风潮,中共是用政治力量压下去的,此次仅用经济力量就能稳住,是上海工商界始料不及的。经米棉之战,投机资本遭到毁灭性打击。虽然1950年春节前后,投机分子利用上海市场春节“红盘看涨”的老“规律”,和国民党飞机轰炸上海造成的恐慌心理,在粮食和纱布上掀起第四次物价风波。但陈云周密组织了纱布生产和粮食的全国大调运,迅速稳定了物价,只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干净利索地解决了这次物价涨风。这次斗争,也被称作“红盘之战”。

    这时,除台湾和西藏外,中国大陆已全部解放,大批的解放军战士响应党中央的号召,退伍回乡参加经济建设。同时,我国工农业生产也迅速恢复。1950年3月,陈云为政务院起草了《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统一了全国的财政收支、物资调度和现金管理。在财经统一管理的基础上,财经部门合理安排收支,缩小了财政赤字。

 金融奇才,毛泽东给予陈云高度评价

    陈云深深地意识到,一个泱泱大国,要稳定物价,归根到底离不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统一。如果各个地区之间各自为政,甚至相互封锁,要稳定物价是不可能的。自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成立后,陈云立刻开始安排召开各种专业会议,搜集材料,部署工作,因为只有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财税才能增加。

    陈云向毛泽东提出了经济建设的意见,他诚恳地说:“11月5日起开始召开专业会议,这三个月会议使我们头脑开始清楚。”这些专业会议,还初步统一了对税政、盐政、粮政、邮政、农政、水政、林政、金融和贸易等工作的领导,统一财经的条件已逐步成熟。1950年2月13日至25日,第一次全国财政会议在北京举行。会前,陈云主持起草《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初稿,并进行了两次修改。会议期间恰逢旧历年关,大年三十,陈云在他的办公室召集一部分部长研究工作,临别时陈云说:“明天就是大年初一了,我建议大家春节不要拜年了,放假几天干什么呢?我建议大家呆在家里,泡上一杯清茶,坐在沙发上,闭上眼睛想一想,过去这一年干了几件什么事情,哪些做对了,哪些做得不对或不完全对,有些什么经验教训?很好总结一下。想一想明年抓几件什么事,怎么干法?”

    1950年3月3日,政务院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以抑制通货膨胀和集中力量发展中国经济。1950年4月,全国财政收支接近平衡,结束了中国长达十二年的恶性通货膨胀的局面,金融物价状况开始好转。

陈云在十分复杂、困难的条件下,主持了全国财经工作,集中精力抓了稳定物价、统一财经这两件事关全局的大事, 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对此,毛泽东评价陈云是“金融奇才”。

--------------------------------------

读后感

今天在新华网上看到一篇很好的文章,这个“故事”我是早就知道而且也是亲身经历过的。如果现在的年轻人对此还缺乏感性认识的话,建议他们可以去看看“老”电影《陈毅市长》,里面有比较生动的描写。我想说的是:1、这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解决“市场经济”问题的办法,孰优孰劣,读者如果没有偏见,应该自有公论;2、陈云是“金融奇才”,但不知道他是不是“经济学家”,有没有被评上“中国经济学奖”?3、这个“故事”对于当前出现的一些社会经济问题能不能起到些启发、借鉴的作用?

劲飚  2010年1月7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