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山南 作品:近百年广州及周边地区的老虎新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16:21:23

 

朱 江   ↑鹤山泊步村保持完好的虎皮。   ↑1915年,香港新界发现猛虎,一名英国人及两名印警遇袭丧生,老虎后被击毙,图为被杀的老虎。

 

  ■五彩世相

  现在,华南虎或许还零星地存在于粤北的深山密林之中,然而,仅上世纪中叶之前,老虎还是威胁人们生存的一种祸患。老虎在短短百年间迅速走向灭绝,对人类长远的发展来说,究竟是祸还是福呢?

  □朱 江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广东省内许多地方还都有华南虎的报告。但是,随着解放后老虎被列为“害兽”,各地纷纷成立打虎队,悬奖诛杀,山林老虎数量锐减。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仍有零星老虎的记录;九十年代之后,随着广东80%以上的原始森林被毁,老虎的生息地大面积萎缩,导致华南虎仅局限于粤北车八岭的深山密林之中。

  广州及其周边的珠三角地区,位处华南虎天然分布范围的边缘地带,明清至解放初期,虎患屡有发生,虽然严重程度远不如粤西徐闻和粤北始兴山区,但由于人口稠密,人们还是谈虎色变。

  香山县令“焚牒”向虎宣战

  白云山是南岭余脉,延伸至广州城脚,往日广州郊区的猎人上山守猎,一般会带上老虎夹、粗绳、火种等物,目的就是为能伺机而动捕猎老虎。当时的广州,一出北门就见山,入山遇虎是常见的事。偶然也会遇到饿虎入城,危及人命的事情。广州城北的村落,大多数村民家中常备着对付老虎的木棍、铁耙、叉戟等武器。据报纸记载,1907年,老虎仍会在白天窜下山来,在三元里结队而行。后来城市发展,老虎已经不敢白天入城咬人,但晚间仍有老虎伺机入村害人的事情发生。 虎患最猖獗的是在1941年秋,时值日军陷城,广州出现了老虎入屋吃人的骇人事件。

  相对于山区而言,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处平原,人口稠密,虎患对人的危害更烈。乾隆《顺德县志》记载:“虎害,时有虎在伦教村伤人”。在不同版本的《顺德县志》,还有这样一些记载:明正德三年“虎害,时小湾堡有虎伤人”;明隆庆五年“虎害,是年龙山堡有虎为害,乡人聚众击于黄村刺杀之”;明天启七年二月“小湾有虎伤人”;清顺治十四年十月“龙山有虎伤人”。

  随着珠三角的开发,“人虎大战”越演越烈,最脍炙人口的,要数清康熙年间的香山(今中山市)县令申良翰焚牒驱虎的事。当时,申良翰鉴于香山境内“虎患烈”,就仿照唐代韩愈在潮州写《祭鳄鱼文》的做法,也写了一篇除虎文牒,并在土地庙当众焚烧,对虎宣战。文牒写道:“·……兹邑多虎害,民畏之,犹苛政也。司民社与有责焉(城隍老爷,现今百姓惨遭虎患,你也有责任)……是用虔戒致祷于神,其默相之,取彼戾虫,投畀荒裔,毋俾蔽害……使山禺无负,使穴无踞,茅寮不惊,四野以清(如今就请您实情禀上天,查明真情,诛杀凶悍大虫)……鉴之诚悃,幸勿我弃(请满足我的请求)。”此后,穷十年时间和精力,广布陷阱和发动,香山县的虎患终于消除。

  请“灭虎专业户”除虎患

  珠三角地区的人们,还常花钱请外地“灭虎专业户”来帮忙除虎患,叫“卖懵虎”(粤语叫法)。这些猎户通常是来自粤北或粤西,甚至是广西这些自古虎患严重地区。这些猎户常年涉足山林,祖祖辈辈积累了丰富的打虎经验。

  当年,最出名“卖懵虎”猎户是一个来自粤西的周姓父子三人。据说,父子三人常常是先收订金,然后上山打虎。打虎时延用祖传技法,各带一张用老藤编织的大盾和一柄短铁锤。上山遇虎后,三人迅速布成三角阵向老虎包抄过去,一人先上,以锤击虎。待虎扑过来时,或蹲或曲卧龟缩,以大盾遮住全身,另两人则从两侧迅速扑上,锤击老虎。

  另外一个有名的“卖懵虎”猎户姓张,来自广西,由兄弟三人组成。他们技法独特,四乡有虎,都请他们去剿灭。他们各持不同武器,常能生擒老虎。据传,他们上山寻虎时,一般是一人在前持鸟铳(火药枪),一人在中执三尖钢叉,一人在后持铁钩(此械合之为一钩,散之则为数钩)。遇虎时,前者放铳,射出铁砂,虎因伤而怒,随铳烟扑来,持叉者伺机向前,瞄准虎颈顺势出叉并奋力向上挑起。放铳者射出铁砂后,即弃铳持叉助攻。这时,受伤的老虎因痛而大吼,持钩者乘机以铁钩塞入血盆虎口,旋即散为数钩,把虎口钩住。

  这种凭勇力的打虎方法,几个人之间必须配合紧密,否则,便会打虎不成,反被虎噬。

  鹤山“吉伯”战猛虎

  清光绪25年(1899年),在鹤山泊步村,曾出现过“吉伯”勇伏虎的故事。个别老者依然能详述从父辈听来的打虎经过。被击毙老虎的皮毛被完好地一直被该村珍藏。

  在泊步村之侧,有一座林密的大城山。当年,有村民雨后从此山脚经过,赫见老虎脚印。回村一讲,吓得村民入夜家家闭户,白昼无人敢单独出行。一日早上,数名村妇结伴到村外割芒草,在村外的四眼塘,惊见卧着一只老虎,吓得大惊失色回村报告。村中十数壮丁听闻,持械执杖,大声呼叫着奔四眼塘而来。老虎见此,慌不择路退避,可前面是水田,无路可走,遂转身扑向人群,把一个手执盾牌的青年壮丁扑倒。正当众人急退时,一个名叫“吉伯”的中年壮丁见自己的侄儿被老虎扑倒,便奋不顾身拿叉直捅虎口,奋力搏斗起来。见此,众人纷纷回过身扑向老虎,有的人还拿鸟铳朝老虎发射。经过一番激战,终将老虎击毙。

  这头重达150公斤的老虎被众人抬回祠堂。人们将其皮剥下,虎皮头尾长2.65米。后来,村里的针线巧手把虎皮缝在红绸上,平时卷起置于祠堂干燥处,被视为镇村之宝。逢到秋高气爽时节,就铺展在太阳下透气杀菌,清洁一番。重大节日来临时,就放在祠堂最醒目处供人观赏以示村威。1945年8月,日寇投降,村民用竹篾将虎皮扎成老虎原样,扛上大街巡游,庆祝抗战胜利,伏虎成功。百年过去了,虎皮还基本保存完好,色彩斑斓。

  1942年,香港最后一只老虎被射杀于赤柱

  香港过去也有老虎伤人的记载。香港中小学教科书中的中英文乡土教材,就收入过本地虎患资料,供学童长见识。

  香港地域狭小,即使九龙半岛北部新界一带森林茂密,也难以容纳几只老虎,相信老虎是来自深圳一带的山岭。到了上世纪中叶,因山林遭伐锐减,老虎逐渐变得少见了。1942年,最后被射杀的香港虎倒毙于赤柱,而被香港人最后目击的记录则是1947年11月。

  香港的老虎新闻,以1915年的一则记录最广为人知。当年3月,一名英国人和两名印籍警察遇袭击丧生,该虎后来被击毙。它体长2.80米,重130公斤,后被制成标本置于香港博物馆内供人参观,其被猎杀后的黑白照片亦广被引载。

  为绝虎患,香港新界居民一直有冬季焚林烧山,令越境老虎无藏匿之地的习俗。到了上世纪60年代初,由于深圳梧桐山地区老虎也绝迹了,香港新界居民才停止祖祖辈辈烧山驱虎的习惯做法。

(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金羊网 -- 羊城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