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和高雄:浅析日本的海权观及海洋战略(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03:09:12

          浅析日本的海权观及海洋战略(中)

                                         作者:石斌(网络人生看世界) 

    随着日本海上力量的变化,日本传统的海洋军事战略已经悄然回归。海军向舰艇排水量的大型化、舰艇功能的综合化、海军建设的科学化发展。日本海上自卫队初建时向美国租用了18艘护航炮舰、50艘支援登陆艇,舰艇总的排水量仅5.8万吨;现在日本舰艇的排水量早已今非昔比,大型直升机护卫舰“榛名”号排水量是4950吨,而“大隅”级登陆舰是8900吨,日本还曾一度谋求建造万吨以上的“直升机航母”。同时,日本高度重视海军的科学化精兵之路,即舰队部署科学化和舰艇装备科技化。例如,日本海上自卫队的每个舰队都部署了“金刚”级宙斯盾驱逐舰,并辅助配合二至三艘MURASAME多用途驱逐舰、一艘HATAKAZE驱逐舰、两艘ASAGIAI驱逐舰、一艘SIRANE或者HARUNA直升机驱逐舰,形成了完整的反潜、防空、舰对舰打击力量。这种重视各舰队均衡部署与舰艇高科技含量的强军思想使日本的海上力量在全球处于领先水平。

    随着舰艇排水量的大型化、舰艇功能的综合化以及海军建设的科学化,日本海军任务的多元化、活动海域的远洋化愈显突出。长期以来,日本海上自卫队的主要任务是辅助美国海军力量、保卫海上交通线以及国内救灾。沿海警备的地方舰队主要监视外国潜艇的动向,在日本周围海域执行任务时,关注的方向主要是“北方”。但冷战结束后,海上自卫队在任务功能、活动区域上均发生了变化:参加柬埔寨维和行动、波斯湾扫雷、为印度洋美国海军提供补给等任务,由重视“北方”开始重视“西方”、“南方”,由防御近海到涉足远洋。日本的海洋军事战略开始由近岸、近海防御向海上歼敌、远洋积极防御转变。

    日本对海权中传统因素即海军及海上安全的持续关注,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岛国的地缘环境。作为处于太平洋的一个列岛国家,日本南北长、东西窄、资源有限。这一方面造成日本陆地战略纵深很短、内陆防御的回旋空间极其有限;另一方面造成日本对海外资源的依赖性很强、海洋交通对其举足轻重。因此,日本必须在海上做文章,以海洋空间弥补陆地空间的不足,把海洋作为日本的战略纵深带,确保国家安全和海上经济命脉,日本把拥有绝对优势的海军力量视为其中的一个关键。

    二是国内外政治环境。二战后尤其是冷战后,不平衡的日美同盟持续存在、中国崛起、朝鲜半岛核危机同国内要求日本成为“普通国家”及“政治大国”的呼声、政党的右倾化以及极右翼势力的鼓噪相互动,使日本走上了利用日美同盟关系、抓住国际形势变动机会推动海上力量乘势而起的道路。

    三是日本仍和邻国存在主权及其相关权益之争。中日间的钓鱼岛问题、日俄间的北方四岛问题、韩日间的独岛(竹岛)问题。与之相对应,日本与邻国也存在着海洋专属经济区界限划分之争。另外,日本又围绕“日本海”、“东海”、“东朝鲜海”的称呼问题与韩、朝展开争议。因此日本对海上力量及海上安全的追求丝毫不会减弱。随着日美同盟关系的不断调整、和平宪法及武器出口三原则的动摇,日本会坚定地加大对传统海权及海洋战略的关注。最明显的佐证就是:一个宣布放弃战争权、主张专守防卫的国家却拥有世界排名第二的军费投入和全球名列前茅的海军力量。

    尽管日本的海权观正把海上军事力量、海上安全以及海洋资源、海洋环保、海洋科技等因素纳入其中,并把这种观念转化为海洋战略加以推行,但是日本尚未真正进入新综合海权观和海洋战略阶段。对海洋资源、海洋环保、海洋科技的关注在日本咄咄逼人的海军发展现状、摇摇欲坠的和平宪法、紧随并利用美国积极进攻战略的对外政策面前都还弱势明显。因此日本的海权观和海洋战略具有过渡时期的双重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

    日本的海洋战略对我国的影响

    日本的海权观及由此制定的海洋战略对中国曾经并将继续产生影响。在日本重视传统海权理念的时期,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中日近代化的轨迹在海洋上迎头相撞。甲午海战中中国输掉了“腐败的政治制度、落后的海军指挥意识”,中日两国的海洋之路和国家命运从此大相径庭。二战后日本开始由强调以海上军力及海上安全为主的传统海权观,向海上军力、海上安全与海洋资源、海洋环保、海洋科技并重的新综合海权观转变,带有传统和新综合海权观及海洋战略的双重性特点,因而也就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对谋求国家和平崛起、迈向海洋强国的我们中国就提出了挑战(目前中日之间在海上主权问题、海洋专属经济区及大陆架划界问题、海上能源问题、海上交通线问题等方面存在现实和潜在的争议。)。(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