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还完整版哔哩哔哩:到底是什么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21:54:15

到底是什么问题?   劲飚

 

河南作家郭一平在博客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一个大学校长:范美忠,就是中国教育的悲哀!》文章引来了许多评论,也引发了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该文引述了一位“A校长”从在四川地震中不顾学生,自己逃生的一个教师(北大毕业的语文教师范美忠)的表现,提出了对于我国目前教育问题的看法和意见,认为范的行为是“中国教育的悲哀”。该文并没有过多地谈论范美忠的事情,而是指出:“一句话说到底,这范美忠,就是当前应试教育的产物。……如果应试教育不结束,素质教育不真正地全面实施,范美忠,李美忠,王美忠,张美忠……还会层出不穷的。”

果不其然,在对这篇文章的评论中,就出现了为数不多但“爱憎分明”的“豪言壮语”:“范美忠把权利和义务分得很清楚,中国缺少这样的教育”,“范美忠只是倒出了许许多多中国青年内心里的东西,我很同意他的观点”。“他敢于说真话的精神可贵!”“范美忠诚实,不要幻想和苛求每个人都是英雄。不要来极左那一套。”“我觉着自己逃命也没有错,首先要弄清楚,他自己逃命妨碍别人了吗?如果没有妨碍别人,那最多只能说他没有利他。”“如此之人,多如牛毛,只是缺少了范的坦诚。”……。不需要再说什么,看了这些话,就明白了这位“A校长”与郭一平在文章的最后为什么要说:“望为政者深虑之”了。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前者,就是单纯地看考试分数,而后者强调综合素质。国家当前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要把学生从“学校里的人”变成“社会中的人”,从“会考试”的人变成“会做事”的人。很多人自认为自己不但“会考试”而且“会做事”,却不知道要想“会做事”还首先得学会“会做人”。

生活中时时处处会有“考试”发生。范美忠“会考试”(要不然他也进不了北大),也“会做事”(要不然他怎么会当上教师?),可他就是没有学会“会做人”,所以在关键时刻,就显露出了他真实的“考试分数”—— 跟“白卷先生”张铁生一样——“不及格”。有的人连什么是真正的“诚实”,什么是“极左”,怎样才是真正的“说真话”都没有搞清楚,就乱放一通(这也算是“坦诚”吧?)一个人如果为了“自己逃命”而“妨碍别人逃命”,那就不是“没有利他”的问题,而是被所有的人所不齿的无耻行为,人要是以此作为自己道德的基点,那就是白当了一回“人”了。然而,范美忠忘记了自己是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面前正站着等着他“传道、授业、解惑”的学生,即使“《教育法》并没有规定在地震时老师一定要救学生”,但作为一个年富力强、“为人师表”的年轻教师,如果连招呼并且组织自己负责教育的孩子们赶紧离开危险都“做不到”,还有什么资格谈什么“爱”(这是现在最时髦的词语)与“教”?至于“诚实”、“坦诚”,就更是无稽之谈,美国的莎朗·斯通毫无人性的厥词,在她自己看来,不也是“坦诚”的“真话”吗?为什么遭到了大家的批判与抵制?说到底,这就是由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所决定的,也就是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质决定的。

但是,怎么样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是不是取消了“应试教育”就能够提高综合素质了呢?问题恐怕没有那么简单。本人认为,不应该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立起来看,它们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不应该是互相矛盾的关系。综合素质确实难以量化,不容易考察。既然要选择与判断,就必须进行考察,没有量化的标准,怎么才能确定是“高”还是“低”,是“好”还是“差”?所以在文化知识方面,考试还是必要的。问题在于考察的标准是不是应该仅仅“以考试分数决定谁是人才”,这实际上还是个社会价值观的问题。

我赞成“知识是潜在的力量”这句话。郭一平的文章说:“据说,毛泽东的数学就没有考及格过,但他的历史、哲学等学得好,不照样成了大人物?”毛泽东毕竟只有一个,但历史上许许多多成功人士的经历充分说明了:学历并不能代表一切。有消息说,现在最缺乏的是有经验的高级技工,许多企业出高价也找不到迫切需要的人才。有的大学毕业生连拧个螺丝都不知道该怎么拧。只学到了书本知识,还不能变成实际操作的工作能力,也就是转化不成生产力;如果产生不了“生产力”,这样的“知识”是不可能有任何“力量”的。而即使没有高学历,但只要肯在实践中不断学习、钻研与提高,照样可以干出优异的成绩来。青岛港的许振超的事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学校教育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家庭、工作单位、社会,实际上都是这个大“教室”的组成部分。有网友说:“现在的社会强调个人利益,大学如果一边强调素质教育,而一边老师又强调个人主义,推崇自由主义。”教师在课堂上讲“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而学生回到家里吃饭时,餐桌上父母亲说的却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不知道“范跑跑”的母亲在听到儿子成为“连亲娘也不管”的“诚实”而“ 坦诚”的“真话”后,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这是会让学生们感到十分困惑的。“范跑跑”的“我钦佩谭老师这样的英雄,但我做不到这一点,我更爱我的生命”这样一句“真话”,不正反映出在学校里“思想独特看得远”、“颇受学生欢迎”的这样一个“教师”,正在向社会、向人们、向孩子们所传递的信息吗?有网友问道:“地震中有不少为救学生而献身的老师,他们不是受同样的‘应试’教育吗?”那么,这又是什么样的“教育体制”造就的呢?所以本人认为:问题的根子并不在教育体制上,而是在这个社会中。“星岛环球网”转载美国《时代周刊》的文章《中国的“我”一代》,其中描写了一群中国年轻人在聚会时的情景和言论,小标题分别是“不谈政治”、“保持现状”和“消费先锋”。文章最后引用其中一位被采访者的话说 :“我们比我们的父母要幸运。我的父母们一无所有。她们是为我们活着。”(另外一位经营广告公司的朋友对此表示同意)“我们更加以自我为中心。我们为自己活着。”(作者:西蒙·埃勒根特)

邓小平同志1991年说:“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还是要讲。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69页) 看来,这句话在某些人眼里,也早已经“过时”了。这使我想起了电视剧《戈壁母亲》里,在“文革”中,主角刘月季对“革委会副主任”王朝刚说的那句“现在都什么时候了”的回答:“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人不能忘本啊!”把老娘都丢到一边去的人,心里还会有“老祖宗”吗?他们会有“未来”吗?我的想法不会又是“极左”吧?

这到底是什么问题造成的呢?

2008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