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口弦妙子:秘技绝学的“宋氏”形意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8:50:08

秘技绝学的“宋氏”形意拳_(转载)  

 

  形意拳是我国传统武术中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优秀的主要拳种之一。具有良好的健身作用和很高的技击价值,长期来一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山西是形意拳的故乡。据考证,形意拳是在明末清初由山西永济县尊村人姬际可(字龙峰)祖师所创,后授于曹继武及南山郑氏等人。山西祁县人戴龙邦得曹继武之传,发展成形意拳北支;河南洛阳马学礼得传于郑氏则成其南支,则心意六合拳。他们各收门徒,绵绵递嬗,代代相传。至第五代时名师高手已众多,其中佼佼者为宋世荣先生。  

  宋世荣(字约斋)先生,一八四九年七月-----一九二七年九月,享年七十九岁,祖籍河北宛平人。十七岁时迁居山西太谷县,师承形意拳名家李洛能先生,是形意拳门派中屈指可数的大师之一。

  宋先生对形意拳之精义造诣很深,有很多独到之处。他不仅身怀精深而绝妙的武功、而且还创编了内功盘根、徒手十六把、麟角刀等套路。特别是内劲功夫的研究尤为突出,在北派形意拳门中独树一帜。 

  在形意拳的理论上,宋先生的见解更是独特而且精辟。他认为:“形意拳之道,是先将拳术已成之着法,玩而求之,而有得之于心焉。或吾胸中有千万法可也,或吾胸中浑浑沦沦无一着法亦可也。无一法者,是一气之合也,以致于应用之时,无可无不可也。有千万法者,是一气之流行也,应敌之时,当刚则刚,当柔则柔,起落进退变化,皆可因敌而用之也。。。。”这对后来形意拳的发展、提高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对后辈们学习、锻炼形意拳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宋先生视拳艺如珍宝,从不轻易传授于人。他择徒甚严,教徒更严,毕生只授徒二十余人,但个个都很出众,都是当时形意拳的著名高手。当时“宋氏”形意拳在上海的传人----郝湛如老师就是其中一位。

  郝湛如(原名映渊),山西榆次市人(一九00年八月-----一九七一年三月),享年七十一岁。

尚济答形意拳爱好者

  一、练崩拳时,后脚尖是否一定要碰前脚?

  答:打崩拳是一气之伸缩,要行如槐虫,但并不一要后脚尖碰前脚。其步法之要领在于前脚趟,后脚蹬;前脚进,后脚跟。后脚跟到哪里为宜,根据个人功夫与习惯用法有所不同。郭云深老先生,跟到后脚距离前脚三……五寸处;尚云祥先生跟到后脚内窝挨着前脚跟(指打半步崩拳时);而刘维祥先生则是后脚只跟很少一点,基本还保持三体式的步法。练习时,后脚跟步远近关系不大,只要掌握1、后脚不超过前脚2、尽量做到脚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凭后脚蹬这两点就可以了。

  二、站三体式时,后手气感很少,然后却要坠入地下,且有热感,是否正常?

  答:站桩时,前后手掌都应该有气感。一般地说,由于注意力多放在前手劳宫,故前手气感比后手要大些。气感是内气的派生作用,意之所至,气必从之。意念到何处,则何处使生气感。站桩时,意念要兼顾后手,后掌向前下方塌劲,肩向下松,虚腋,开极泉穴,小臂向前搓劲,则后掌自有气感。脚如踏入地里之感是正常现象,只要腰以上放松,气向下沉,脚便自然有入地之感。不过气时不要用力下贯,要顺其自然,才不至出偏。

  三、如何打横劲竖劲?

  左、右谓之横,上下谓之竖。以自身为标准而言,前后谓之直劲,如打崩拳便是。上下劲如锦鸡报晓,进退虎扑中的打人如挂画,钻拳的闪都是竖劲。横拳鼍形都是横劲。十二形中凡有开合裹横之劲都是横劲。打拳时,一身之中,直劲、竖劲、横劲俱在其中,既矛盾、又统一,并在一定能互相转化。要什么劲,出什么劲。故内功经上说:曰横劲,曰竖劲,变之分明。横以济竖,竖以横用。劲路是比较复杂的,也是比较抽象的,要自己悉心体会,才能摸得到。

  四、何为五气朝元法?

  答:五气朝元是行气的路线。指气分五路,同时运行。一运丹田之气,由裆下,顺两腿至于足底,再自腿外侧上升复归于丹田,二运真气,自会阴转过尾闾沿督脉上升至顶,复自顶降至印堂、鼻、人中、至喉,喉至脊背,再透过前心,下入丹田。三运真气自背骨肘里出至于手,复自肘外侧而回,过六腑入于丹田。共分五路,同时运行。

  五、练形意拳练到炼气化神时如何练?

  答:先站好三体式,用逆腹式呼吸。即吸气时,提气,收小腹,提肛缩肾,呼气时,放松,小腹外凸。初练者,一吸,两手收于肋下,内气悉凝于丹田,一呼,两手用斜虎形推出,气自丹田下达于涌泉,上出于劳宫。用柔劲不用刚劲,徐徐行之。功夫渐进之后,即可按五气朝元的路线行气。一吸时,两手收于肋下,真气悉凝于丹田;一呼时,气分五路;两路自丹田下于涌泉;两路自会阴上过尾闾,由夹脊分左右腋下而出于劳宫;一路上过百会下明堂而复归于丹田。以上方法即形意拳之大周天运义也。练时用意不用力,用暗(柔)劲而不可用明(刚)劲。呼气时,两足要向一踏,有入地之意;肩、肘要同时向前松(不可伸),掌要向前塌(此名曰筋),头要顶、神要出。

  六、劈拳时,当中有无停顿?

  答:形意拳重在意,打明劲时,形虽有断续,而其意不断;练暗劲时,形、意均绵绵不断。练劈拳,是一气之起落,外形是钻翻,吸气尽而将呼时,即气已起到极处而将转为下降之时,外形是钻毕而将为落之时。此时,从外形上看,似乎有停顿,但其意绝不可断。练之久者,亦可钻与翻连续作,中间无任何停顿,唯是劈拳打完,劲已放出之时(呼尽时),则稍有停顿(即稍定一下),再打第二次起钻为宜。初学者一定要慢,起落钻翻要分明。打完一个劈,要定一定,才能长功夫。

  录入[张斌]

形意拳技击名手孙德宜

  孙德宜(1904--1973),小名四儿,世居山西省太谷县北沙河村,因经营豆腐干出名故人称豆腐干四儿。先生一生爱拳如命,内功精深,尤擅技击。是山西著名的农民拳师,形意拳技击名手。生前系太谷县武术协会副主席。

  孙氏三岁丧母,十岁父殁,随继母在苦水中长大,十二岁,即在本村豆腐干铺和邻村贯家堡打短工,做杂活。他人穷志不短,凭着勤奋,逐渐学会了做豆腐干的手艺。后来便独立经营,生活日有所增。由于每日进城送豆腐干,常见一些店铺里有人练武。日子久了,便渐渐爱上了拳术。经人介绍拜在著名形意拳师布学宽门下,刻苦求艺,每日把豆腐干向各店铺一送,即去布师那里虚心求教,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专习潜学形意拳术。先生虽身体彪悍,臂长力强,性喜拳艺,然而目不识丁,笨手笨脚,学习拳术套路十分缓慢。但是,先生有一长处,一旦学会,即不违师训,坚持不辍,不论酷暑严冬,朝夕揣摩,认真习练,一丝不苟。因此进步较快。后布师据其特点,因才施教,扬其所长,在开手方面给予点拨。三十年代先生即成为活跃于太谷县国术馆中的后起之秀,深得布师器重,被列为布师门下的"八大排头"之一。

  形意功法讲究实用。先生深知,要练出随心所欲,出奇制胜的上乘功夫,尚需另下一番辛苦。因此,他矢志苦练。平时,无论练力还是站桩,无论行功走架,还是与师兄弟"撕扒"(散打),一干就是几个小时,从不叫苦叫累。先生练力,喜玩石锁。五十斤重的石锁,在他手中如耍小球。横肘将石锁向上一弹,石锁便腾空而起,落下时,手掌平伸,插在石锁把柄处,石锁不能跌落,可见其臂力之大。四十年代,先生得布师静坐内功功法,守神养性,日夜专修,苦苦熬练,因而丹田气足,内功颇深。其练法特点,神意领先,姿势豪放,架大步宽,四梢开展,身正步稳,气力雄厚,柔中寓刚,功入化境,尽得布师之传。先生平时练功,尤重拳法技击要义。常心中树靶,单手操练空劲。开合吞吐,束展起落,身法自然,幅度较大。散打时,出招沉着,变化多端,环环相扣,势势相承,尤精五行拳中之劈拳以及连环卡脖、头打、肩打等技法。晚年,先生手法变化深得布师狮吞手之精髓,与人相较,随势引力,引进、落空,得机得势,引化击发,常使对方拨跟而起,如触电一般,跌出丈余。先生对形意拳套路,如五行、十二形、四把、进退连环、杂式捶、六合刀、六合棍、六合枪等,均有独到功夫。特别是先生的大杆子劲和划杆子技法,尤承布师之绝技,技艺纯熟,功力惊人。

  孙氏为人耿直,宽厚朴实,豪侠仗义。专爱抱打不平,武事业迹甚多。日伪时期,一次,与其师相伴,由胡村回城途中,路经乌马河桥时,见两个日本鬼子正向一百姓拳打脚踢,搜腰包,师徒二人见状,甚为气愤,三拳两脚,便将日本人打翻在地。解救了这位乡人。

  孙氏一生以切磋武艺为乐事。解放前,在北京,曾与人称"铁胳膊刘"的太极拳名师较技,一个劈拳,使对方连连倒退七八步,后刘师对人曰:"孙先生捋力真大,的确不是一般的功夫",此类佳话不胜枚举,山西邻近各县的不少著名拳师,无不叹服孙的技艺高超,功夫深到。因此,孙德宜远近知名,声望颇著。为形意拳"邦"字辈中的佼佼者。

  录入[张斌]

宋氏形意拳简介

  宋氏形意拳是宋世荣先生所创,后又由其第一代弟子宋虎臣、宋铁麟、任尔琪、贾蕴高等人的继承、发展和完善,已经成为一整套完整、系统、科学的武学体系。

  宋氏形意拳的练法是以《内功四经》为指导的,它先从内功经入手练习,再次为纳卦经,然后再练内功十二大力法,又次为神运经,最后以地龙经收全功。

  宋氏形意拳发劲(力),要求做到上下互撑,左右争衡,前后互为作用,内外相合,全身整体协调,先松后紧,紧而速松,随松随紧的六合浑圆整劲。其劲路讲究通、透、穿、贴、松、悍、合、坚。劲法则讲究惊、弹、抖、炸、寸、绝、滚、颤。伏如横弩,动若发机,能瞬间骤然爆发出鼓荡抖颤的弹性炸力,周身激荡回旋,振荡不已,即所谓"遇敌好似火烧身,炸力发出无继续"的连续爆炸力。

  宋氏形意拳包括如下内容:

  一、三体式桩功:

  有阴阳两式,任督二脉,上中下三盘,单双重等多种桩功间架练法,是求得六合浑圆整劲的最基本的功法,也是宋氏形意拳最基本的功法。

  二、内功盘根:

  为宋氏形意拳基本功法,也是宋氏形意拳的秘传功法。为宋世荣先生所独创,又名盘根冲空,是指练至功夫精深时,身体可以腾空。其理本于《内功四经》。锻炼原则为:扑采提按劲不散,软硬相济成刚柔,云抱捧捋缓缓做,中定动静慢慢求。以此疏通十二正经,并且锻炼奇经八脉,以达气贯三才,天人合一。经常练习内功盘根可使周身筋膜腾起,劲入骨髓,尤其是大腿两侧到脚趾的筋膜腾起,此功上身后,与人交手,常常是步到人即翻。内功盘根与三体式桩功相辅相成,古谱称:练桩功以固其本,练盘根能动转自如。

  三、五行拳:

  有内外五行拳两套练法,还有多种变化法,包括有横、竖、直、斜、螺旋、滚斗的劲路练习。是宋氏形意拳最基本的拳法。

  四、十二形拳:

  有多种练法,并且将十四处打法融入其中,也是宋氏形意拳用以练就冲空功夫的重要功法。

  五、大枪抖绝功:

  当年形意拳先祖姬龙峰是以枪创拳,所以,大枪抖绝功为宋氏形意拳求取爆炸力的重要基本功,练习宋氏形意拳必练大枪抖绝功夫,以抖大枪之功助拳功之成也。

  六:单操散手:为宋氏形意拳打法、劲法、实战法的专练。

  七、基本拳法套路则有:进退连环、四把捶、杂式捶、八字功等。

  对练套路则有:十六把、五花炮、安身炮等。

  器械套路则有:六合大枪、翼德大枪、三才剑、天罡剑、六合刀、六排刀、六合棍、麟角刀等。此后,又由宋虎臣、宋铁麟等第一代弟子根据实践经验创编了十面埋伏、阴阳把、三节推掌、软球势、五方鸳鸯堂、摸身掌、左右五行连环拳、和战斗枪、战斗剑、内功盘根刀(双刀)、乾坤钹等等拳械单对练套路。还有供初学者练习的六合长拳、十二路弹腿。基本功法还有:柔身术、伸筋拨骨功、内劲功、浑圆桩、丹田功、静坐功等基本功法和养生功法。

  宋氏形意拳的基本理论有:内功四经、拳术运义、拳道集录,古谱则有拾法摘要、九要论、六合论等。

  宋氏形意拳的传人现已遍及全国,且已传至第六代。此外,在日本、俄罗斯、美国、法国、德国、台湾地区均有传人。宋氏形意拳今天仍在不断的民扬光大,正在走向世界。

形意拳劈拳法之深化与升华 

  形意拳劈拳法有先练开展式,后练紧凑式之说。紧凑手法,是开展式的进一步深化与升华。它重在内功,练成则可以身为拳,破解开展式有独到之处,特别适用于散手实战,现将此法的特点及我的练功体会介绍一二。

  我习武至今六十余载,早年从傅润身先生习形意拳,练开展式劈拳达五年之久。后傅老师将我引荐给刘锡珍老师深造。刘师要试试我的功夫。我站好劈拳式,刘师慢慢往下按我的手背,又猛然一抬手,我身子不由自主起空了,往后退出两米多远,依然保持劈拳的架式。当时我见被老师一按,飞出两米多远,以为功夫白练了。刘师说:“劈拳站桩有功夫弹力大,象皮球一拍就起,无功夫一拍就垮。”不过,我练的这种开展式劈拳,是形意拳的一般基础,是必须练的“假拳”,只相当于太极拳的摧僵阶段。刘师进一步解释说:“形意拳法有练三劲之说------明劲、暗劲、化劲。”明劲即开展式。敞裆、顺胯、顺肩,两脚前三分劲、后七分劲;往后坐胯,臀部与脚跟齐;头身上下一条线;前手伸出,虎口张开;后手护小腹,松肩垂肘。也就是拳谱上讲的鸡腿、龙身、鹰爪、熊颈、虎抱头,成为三才式。这种开展式舒展筋骨,将全身练出相当大的力量,一拳劈出,带动风声,其势不可挡。然而,这只是形意拳的基础扎根阶段。

  紧凑式则练的暗劲,也就是内劲。将开展式的力量收回积蓄。紧凑式的姿势主要是正身、两手缩短距离;前手掌上翻抱圆在胸前,后手跟在前手肘下,称为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腿法还是三七劲,变敞裆为扣裆,气沉丹田,全身放松。此站式总括十二形的要求。由开展式改紧凑式非常别扭,我只好重新由站桩开始。这样足足练了七年,才觉出身上有了内劲。夜里在公园练拳,虽然全身放松,打出拳去,嗡嗡的震动声传出老远,惹得行人前来观看。我也逐渐体会到形意拳由外向内练的奥妙。

  一九六四年,黑龙江省召开武术运动大会,我报了一项形意五行连环拳,心里没多大把握。但一上场刚打出几个式子,观众就热烈鼓掌。练毕下场,观众将我围起来,指着地上一步一个脚印说,把地面都震动了。这次比赛,我获得形意拳、太极拳两项金牌。

  紧凑式把暗劲练到身上,方可以身为拳,遇到敌手时,可击出丈把远。并且十分符合“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脚踏中门抢地位,出洞入洞紧随身”的形意拳技击理论。形意拳从外观上看,简单朴素。但要练好极难,光是掌握正确姿势,须要花费相当时间。形意拳功夫好看人,藏有极其可怕的杀伤力。在实战中,不管对手防守如何严密,或对手已攻上来,都要毫不迟疑地发挥技法,打倒对方。这是形意拳的真面目。

尚云祥先生是怎样教练形意拳的

  先师尚云祥,字霁亭(1864---1937)山东乐陵人,自幼慧颖强识,勤奋过人。得师中华武士会创办人李存义先生,并深得郭云深先生的厚爱。先生倾一生精力,专攻形意,享有"铁脚佛"等美号。形意拳经过三百多年的传播和演变,至今不论文字转抄或头授受,都有许多差异。这里谈谈尚云祥先生是怎样教练形意拳有。因先生对形意一生为断探索练习,故各个时期所教又略有不同。限于篇幅,仅择先生晚年所教的一些既平凡又有特色的技法来谈谈,或许有益于同好。

  桩功是个宝 得它才能好。

  站三体式是为了强身,打好技术基础,故先生特别注重站桩,并藉以考验人。一天早晨,师兄们还未起来,我已在外院(北京十二条辛寺胡同尼姑庵庙内)正殿廊檐阶下两米左右处的香炉旁,站起桩来。先生看罢,问我:"站得怎么样?明白是怎么回事吗?来!我告诉你,站扎实点!"只见先生用中间三个手指在我胸前一划,我竟忽悠一下撞在正殿门上。我过去虽听说过形意有什么内劲,认为不过是传达。可是这回,想不到一百多斤的人,被打出丈八尺远,劲真是够大的,可是手打在身上为什么不疼?又摔出那么远?低头再一看前廊下的台阶更为惊讶,这台阶虽高不足尺,可不知自己是怎样背身上来的?就这一下,鞭策我一干几十年!后来,才深知桩功的威力,以及它和发劲的关系。如果不求实效,不认真站,或站得很少,是没法尝到的。

  先生所教的三体式,夹剪腿三七劲、龙折身,难度大。如果桩功站得好,不仅拳术基础扎实,而且一站气沛周身,掌指、劳宫穴的热流、气感,虽处于静态,却有抻筋拨骨、调整五内、惊起四梢之效。

  脚打踩意不落空 消息全凭后足蹬

  先生讲"腿劲",常说这两句话。我们似乎明白,又不真懂。也知道形意的槐虫步,是它的特点之一。也知道"打法须要先上身,手脚齐到方为真"的道理。认为利用身体向前冲的惯性,再加上手臂的发力,打上就能有效,有效就是不落空呗!根据这个道理,为了加大身体的前冲力,所以才要"消息全凭后足蹬"吧!至于为什么叫脚打?又为什么叫踩意?却捉摸不清。一天,我和李明让(振东)师兄在练功,老师说我们上步的劲还不对,过来拉着我的手,随即用脚一趟我的前脚,我就不由自主一连后脚也跟着离地而起。不是我的手被拉着,定会被凌空摔出,先生淡淡一笑说:"这就叫脚打踩意不落空!劲不对,劲不大能行吗?"这时我才明白什么叫踩意,又为什么叫脚打,也领悟到去意好似卷地风的真正涵意了。如果不跟步只追求着做,凭踩脚以造声势,或单凭手脚齐到的撞劲来理解形意拳的精华,相差何其远耶!

  不知进退枉学艺 不知起落枉伶俐

  先生教我们练鹰捉、钻拳等,和一般的练法不同,都是把前脚先拉回半步,接着再进步。且前脚上步脚不外撇,而是直进且有独立之形。此外还有进退、摇转等不同变化的步法,因之用力的方法也不同。先生曾说:劲不对没用,步不活是病。要进退灵活,还要迅速有力,不知进退枉学艺嘛!

  学形意的第一趟拳,人们叫它劈拳,而先生却叫它鹰捉。说来是有道理的:1、它是掌,不是拳,就不能叫拳。2、劈拳之形似斧属金,是拳经的定论。它既是掌,又是俯掌,根本不似斧之形,就更无法练出似斧之劲,与要求的劲根本不符,这就说明它不是劈拳。3、经云:出势虎扑,起手鹰捉。既然提出起手动作是鹰捉,而五行、十二形等拳的起手,又都用得是它,所以应该管它叫鹰捉(先生教我们练的劈拳是另外一趟,手握拳,以小臂作斧刃发劈劲的)。谈到鹰捉,说来平凡,练形意的人都会,但不好练。甚至有一辈子吃不透、练不到的味道。为什么?这就得从形意拳的劲追究起。形意拳竟有什么劲?广义来讲,五行、十二形,一种拳一种劲,甚至一种拳包含几种劲。而形意独具特色的、最根本的劲,却在于起落、钻翻。故经云:不知起落枉伶俐。如果把起落简单地理解成是动作的起伏,就大错而特错了。我在学站桩时,先生那一划,不正是起落的精华摩挲劲吗?也就是人们很少知道的翻浪劲。而鹰捉正是练它的基本拳,故称之曰:形意母拳。经云:起为钻,落为翻,起是去也,落是打也,打起落如水之翻浪。如果对鹰捉的起落、钻翻不理解,就谈不上领会形意的真谛。正象先生说的:"不懂起落,就是傻练!只能闹个好身体,没法领会其中窍要!"这话,确什得我们很好地琢磨,弄个明白。

  拳法意来本五行 生克里边变化精

  先生曾说:"你要健强五脏六腑,改变精神气质,打好技术基础,就得先练好五行拳"。还说五行拳不仅锻炼外在的技术动作,还对培养和发挥内在的精神作用,有显著效果。并常说:"五行五精即是五虎","五行本是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四梢但齐,五行乱发","五行合一处,放胆即成功"等等。细心玩味,确感到它有助精神,长勇气的作用。这在技击上该是多么重要的一环。先生说"内要提",就是要把内在精神提起来,包括把内五行发动起来。"心动如飞剑,肝动似火焰,肺动成雷声,脾动肾加功"。这样发动,会增强克敌制胜的信念与威力。

  人们练五行拳,大多数是按金、木、水、火、土,形成劈崩钻炮横的顺序来练。而先生则不然,先生说讲五行,就得讲生克制化。练五行拳既为治病、健身提高技术,就得按五行相生的道理来做,也就是按金、水、木、火、土,劈钻崩炮横的顺序来练。否则,钻与崩的顺序一颠倒,就出了问题。因为劈属金,崩属木,便形成了金生木,钻属水,炮属火,又形成水生火。讲五行却又违反相生的规律,从道理就说不通,当然效果也就不能理想。

  虎未扑食头早抱 出洞入洞紧随身

  有人曾对"虎抱头"提出质疑,引出不少议论。我以为,在形意拳术中虎抱头是正确无疑的。它是形意技法中独具特长的动作要领。必须理解并要在平素练习中,严格掌握和运用。至于虎豹头则是与虎抱头同音,由于臆测误解而产生的。尚先生讲形意动作,一开始就强调"肘不离肋,用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附身"。这是形意拳出入手的原则,起到先打顾法后打人的作用。顾是为了打而储蓄力量。因为肘不离肋,手不离心,会使身臂成为一体,臂借身力而力大,身借臂力而得发。再加上钻、翻、拧、裹、坠使蓄力增至极强,威力乃更大。因之它是有利于防守、发劲的窍要所在。而出洞入洞紧随身不仅是上述涵义的引申,而且是对即将出手的刹那间的要求。洞即人的嘴,出洞入洞就是说出入手都要从嘴这儿走。在手未离身蓄力待发时,手是在头下抱着,这正和虎扑食的形意相同,故名虎抱头。虎之扑食不仅蓄力而发既快又猛,而且是爪到嘴也到,故使被扑之物难于抗脱。形意虎形拳的技击威力,正是借助虎抱头的束身蓄力,既顾又打而产生的。并且成为形意拳的主要技法,列为四象,即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

  火机一发物必落 硬打硬进无遮拦

  先生教练的形意拳术和器械,都要求打好刚劲,迅猛刚实,才能达到"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的技法要求。只有刚实才能达到"火机一发物必落,硬打硬进无遮栏"的技击作用。因之在形意技法中,练不出迅猛刚实的爆发劲,是不符合拳经要求的。刚劲,与用拙力去求迅猛是迥然不同的两码事。形意练功有返先天之说,要求一切动作顺乎自然。练刚劲也要顺乎自然,在轻松、和谐中按照技法要求,逐渐去追求上下内外、完整一气所形成的刚劲。如果是靠笨力气蛮练,就谈不上什么刚劲了。

  形意拳有刚(明)柔(暗)和化劲三步功夫,三种劲的划分。动用中疾用骤发的为刚劲,缓动遂发的为柔劲,不意而发的为化劲。但是,这三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它们同是在上下相随,内外合一,周身完整一气这一基础上求得的。而且三者还有个同一目的------发(打)。讲发不论是柔劲还是化劲,都必须有刚劲来作本钱。否则,就是借力而发,也发不出理想效果来。故先生年过古稀时还说"我若再有三十年阳寿,就再打它三十年刚劲"。因而先生认为柔(暗)劲的操练,不能分阶段单趟地练,否则会得不偿失的。特别是化劲,根本没法分从阶段单趟去练,更不是单趟所能练得的。只有在刚劲打好,身力得发的基础上,根据掌握的技法,把发劲前的过渡动作,从自然轻松中、从技术分解中、从运用默悟中,按技法要求去找,才会渐有所得。这就是尚云祥先生给予我们拨云见日的指迷之谈。

  先生教学十分注重练功找劲,很少讲着法。先生说:"不论什么高着绝着,都不是灵丹妙药,都会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发生不同的变化,甚至有时反被他人所乘。""哪沾哪有,欲发则发","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用先生的话说:"只有追求这个者是形意拳术的真正精华"。

  先生对形意拳的提练升华,有许多独到和阐发之处有待我们后辈去认识和发扬。1986年的11月28日,是先生诞辰122周年,仅借本文,略志怀念!并为同好引些借鉴。

形意拳在武当山

  武当山是我国名山之一,又是著名的道教圣地。武当派拳术有独特风格,清代以来武当派已成为我国武术的三大流派之一。近几十年中,人们常把太极、形意、八卦统归武当,主要是因为三家拳法都注重内功,拳理相近之故。单就形意拳而言,何时始时武当?社会上有着种种猜测。考其原委,在武当山传播形意拳者首推傅剑秋先生。

  傅剑秋,原名长荣,字剑秋,河北宁河人。幼学少林拳,后慕李存义之名,遂拜为门下,与尚云祥、郝恩光、黄柏年、李海亭、马玉堂等同室学艺,后又从刘凤春先生学八卦。1924年去奉天铁路局教学,曾与日本柔道士比武,用形意拳击败日本武士,名扬东北三省。后与张作霖护卫长宫宝田比武取胜,宫宝田辞职后,傅剑秋由李景林介绍任张作霖护卫长,1926年黄姑屯事件幸免于难,事后返里。1927年前往武当山访道,与武当山道长徐本善比武紫霄宫,后结为道友,交换了武艺,傅剑秋将形意拳教给了徐本善道长,又从徐本善那里讨教了“乾坤球”、“玄武棍”、“龙门枪”法。傅先生离武当山时,徐本善道长题赠七绝四首相赠,其二如下:

  七十二峰任往还,结庵传道道为先。

  道袍自古遵八卦,宦途如芥又如烟。

  傅剑秋先生离开武当山,回到故乡设馆传艺,后定居无锡,授拳数十年,1952年返回故乡宁河不久逝世。

  徐本善道长,根据傅剑秋先生所传拳艺授于门人,遂形成武当山中形意拳一支。

  形意拳并非张三丰所创,亦非源于武当,考姬龙峰、戴龙邦、李洛能的全部经历均与武当山无关,武当派中之形意拳应始于1927年。

形意拳的劲路

  形意拳是我国的主要拳种之一。自明末问世以来,名家辈出,流传甚广。近来有许多同志发表文章对形意拳进行了介绍和评述。其中有人认为形意拳是"以动物形象姿态及特点来寄寓武术技击动作的要领和手法;套路动作简练;力重劲刚为其发劲特点"。笔者对这种看法持有不同意见,愿在此提出,进行切磋。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只张不弛,则不能立于世。拳术中的进退、曲直、开合、刚柔、化发等等都是一件事物的两个方面,互为依存,互相制约,互相补充,互相转化。失去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就不能成立。这在传统术语中统称为阴阳。各派拳家都非常讲究阴阳互济与动静之机。如果只有"力重劲刚",而没有轻灵柔化,其将何以成拳?

  形意拳的精髓,是以意领气,内外兼修。河北形意自"神拳"李洛能以下各代传人,无不强调拳打自然,刚柔互济。在李洛能遗留下来的拳经中,第一句话便是:"混元一气吾道成,道成莫外五真形,真形内藏精气神,神藏气内丹道成。"紧接着又明确指出:"练形而能坚,练精而能实,练气而能壮,练神而能飞。""固形体以为纵横之本,萃精神以为飞腾之基。"这充分说明形意拳的根本是养气练神,内外兼修。"力重劲刚"只属练形练精阶段的一个方面,是初级阶段的练法。即使在这个阶段,也有非力重劲刚的操练内容。拳经中还说:"纵横者,胁中开合之势,飞腾者,丹田呼吸之间,进退随手之出入,来去任气之自然。"这就明确规定了形意拳要顺乎自然,以练神练气为主。外不乖于形式,内不悖于神气,外面形式之是顺,是内中神气之和,外面神气之正,是内中意气之中,斯之谓内外相合。其拳式动静合一,气势雄厚,既庄重而又轻灵;其劲路阴阳互济,刚柔兼备,既沉实而又圆活。昔日刘奇兰练的龙形搜骨,起似蛰龙升天,宋世荣练的蛇形拨草,如常山蛇阵,首尾相应。刘维祥练的鸡形四把,其劲刚柔曲直,纵横环研,闪展伸缩,变化无穷,极轻灵而又极沉实,两足落地无声,却一步踏碎一块大方砖。马礼堂所演练的形意拳神形相合,纵横往来,按中有提,提中有按,动作旋转,循环无端,并无一丝刚劲之气。再如郝家俊的形意拳,练出来的架子融融合合,纯任自然,无形无象,不偏不倚。其劲路刚柔兼备,变化莫测。诚乃形意拳之"内劲儿"。

  形意拳中有十二大形,确是格物之性,得之于心,以效法天地育化万物之道。然而形意拳之根本不在于此,而在于五行拳。其运用之妙不在于简练的套路,而在于刚柔互济的内劲儿。五行拳与人的肺、肝、肾、心、脾五个脏器的经络息息相通。其正确的练法是自内功开始,以意领气,以气运身。气行于任督二脉、息全身,气发乎井池双穴,循循不已。先提后下,一升一伏。神率气,气率形,形随气腾。其劲路则通透穿贴松悍合坚,伏如横弩,动若发机,绝非一般刚劲之气所可比拟。以劈拳为例,经云:"劈拳高举出云门(云门穴),肺叶舒张气畅伸(气走肺经),少商指引意中气,(气贯于拇指少商穴),修补残缺效如神(祛病健身)。"这是指外形与内气的关系及健身作用。又云:"劈拳勇猛不可挡,斩稍劈面取中堂。"这是在技击上的应用。演练起来,形式上起钻落翻,如水之翻浪,内中则鼓荡开合,一升一伏,发劲则曲中有直,柔中含刚。其它四拳也莫不如此。

  从技击角度分析,也可看出形意拳的发劲也并非只是力重劲刚。刘文华在技击上特别强调"破打",其意即打中有破,打即是破,破完了也就打完了,非先破而后打。不钻不翻,着手即打。此一接手之中,有听劲,有变化,有击发,关键在意不在力。刘文华说得很明确:"眼之明,意使之也;脚之捷,意使之也;拳之精,亦意使之也。故云:意者,体之帅也。"既然着重于意,便绝不能只是力重劲刚。郭汉之有云:"形意拳尚近打,要钻进去打。接手要随,随而后才能钻得进,钻得进才能放得出。"所谓随,便是随曲就伸,因敌变化。没有柔,如何能变化呢?郭云深提出有形有象之用,有象无迹之用,无形无象之用。所谓无形无象之用,即是不动而变,不见而章,随时而发,无入而不自得。一言一默,一举一动,行止坐卧,处处是拳。刘奇兰也说过:"忽然有敌来击,我心中并非有意打他,只是随彼意而应之,他便自然跌出。"这如何能说是力重劲刚呢!笔者经过多年实践,对着手即打,打中有破,破即是打有所体会。在接手和一瞬间,要察知对方的劲路、虚实和意图,找出进攻的方向,确定发力的"端"和"的",就应以球为体,以螺旋为用,接手是柔劲,柔中处处暗着刚,因势变化,纵横环研。只有在得机得势,一发而定输赢之时,才在一瞬间集中向一个方向发出直速刚猛之力。故云:无柔则不能变化,无刚则不能克敌,式式要柔中含刚,刚柔相济。总结成歌决:"对方打来身如球,拧走转换莫停留,进入盘蛇吸食走,刚柔互济着意求。"

  形意拳练劲儿的步骤是一明、二暗、三化。即先练刚劲,后练柔劲,最后归于自然。郭云深说:"明劲者,即吾拳之刚劲也。暗劲者,即吾拳之柔劲也。暗劲练到至善处,是暗劲之终,化劲之始也。"李存义则更进一步,将拳中内劲儿划分为明刚、暗刚、明柔、暗柔。并将各种内劲儿的表现形式,分别作了很形象的描述。所谓力重劲刚,只不过是内劲儿中之明刚而已。练劲儿要从养气开始,先用三体桩法调整气息,以意领气,循三阴三阳、奇经八脉的通道,上泥丸,下涌泉,息息相通,周流无间。然后开步练拳,以严格的规矩练明劲。练到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时,再练暗劲。暗劲练到至善处,自然而然进入化劲阶段。无论是发明劲还是发暗劲,都要求和顺自然,圆通活泼,切忌努筋拨力。更不能有意识地追求力重劲刚或变化轻灵。反乎自然,必产生不良后果  

  综上所述,可见刚劲是形意拳练习过程中一个阶段,是形意拳发劲的一个方面,它决不能代表形意拳的全貌和本质。

  形意拳是我国的主要拳种之一。自明末问世以来,名家辈出,流传甚广。近来有许多同志发表文章对形意拳进行了介绍和评述。其中有人认为形意拳是"以动物形象姿态及特点来寄寓武术技击动作的要领和手法;套路动作简练;力重劲刚为其发劲特点"。笔者对这种看法持有不同意见,愿在此提出,进行切磋。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只张不弛,则不能立于世。拳术中的进退、曲直、开合、刚柔、化发等等都是一件事物的两个方面,互为依存,互相制约,互相补充,互相转化。失去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就不能成立。这在传统术语中统称为阴阳。各派拳家都非常讲究阴阳互济与动静之机。如果只有"力重劲刚",而没有轻灵柔化,其将何以成拳?

  形意拳的精髓,是以意领气,内外兼修。河北形意自"神拳"李洛能以下各代传人,无不强调拳打自然,刚柔互济。在李洛能遗留下来的拳经中,第一句话便是:"混元一气吾道成,道成莫外五真形,真形内藏精气神,神藏气内丹道成。"紧接着又明确指出:"练形而能坚,练精而能实,练气而能壮,练神而能飞。""固形体以为纵横之本,萃精神以为飞腾之基。"这充分说明形意拳的根本是养气练神,内外兼修。"力重劲刚"只属练形练精阶段的一个方面,是初级阶段的练法。即使在这个阶段,也有非力重劲刚的操练内容。拳经中还说:"纵横者,胁中开合之势,飞腾者,丹田呼吸之间,进退随手之出入,来去任气之自然。"这就明确规定了形意拳要顺乎自然,以练神练气为主。外不乖于形式,内不悖于神气,外面形式之是顺,是内中神气之和,外面神气之正,是内中意气之中,斯之谓内外相合。其拳式动静合一,气势雄厚,既庄重而又轻灵;其劲路阴阳互济,刚柔兼备,既沉实而又圆活。昔日刘奇兰练的龙形搜骨,起似蛰龙升天,宋世荣练的蛇形拨草,如常山蛇阵,首尾相应。刘维祥练的鸡形四把,其劲刚柔曲直,纵横环研,闪展伸缩,变化无穷,极轻灵而又极沉实,两足落地无声,却一步踏碎一块大方砖。马礼堂所演练的形意拳神形相合,纵横往来,按中有提,提中有按,动作旋转,循环无端,并无一丝刚劲之气。再如郝家俊的形意拳,练出来的架子融融合合,纯任自然,无形无象,不偏不倚。其劲路刚柔兼备,变化莫测。诚乃形意拳之"内劲儿"。

  形意拳中有十二大形,确是格物之性,得之于心,以效法天地育化万物之道。然而形意拳之根本不在于此,而在于五行拳。其运用之妙不在于简练的套路,而在于刚柔互济的内劲儿。五行拳与人的肺、肝、肾、心、脾五个脏器的经络息息相通。其正确的练法是自内功开始,以意领气,以气运身。气行于任督二脉、息全身,气发乎井池双穴,循循不已。先提后下,一升一伏。神率气,气率形,形随气腾。其劲路则通透穿贴松悍合坚,伏如横弩,动若发机,绝非一般刚劲之气所可比拟。以劈拳为例,经云:"劈拳高举出云门(云门穴),肺叶舒张气畅伸(气走肺经),少商指引意中气,(气贯于拇指少商穴),修补残缺效如神(祛病健身)。"这是指外形与内气的关系及健身作用。又云:"劈拳勇猛不可挡,斩稍劈面取中堂。"这是在技击上的应用。演练起来,形式上起钻落翻,如水之翻浪,内中则鼓荡开合,一升一伏,发劲则曲中有直,柔中含刚。其它四拳也莫不如此。

  从技击角度分析,也可看出形意拳的发劲也并非只是力重劲刚。刘文华在技击上特别强调"破打",其意即打中有破,打即是破,破完了也就打完了,非先破而后打。不钻不翻,着手即打。此一接手之中,有听劲,有变化,有击发,关键在意不在力。刘文华说得很明确:"眼之明,意使之也;脚之捷,意使之也;拳之精,亦意使之也。故云:意者,体之帅也。"既然着重于意,便绝不能只是力重劲刚。郭汉之有云:"形意拳尚近打,要钻进去打。接手要随,随而后才能钻得进,钻得进才能放得出。"所谓随,便是随曲就伸,因敌变化。没有柔,如何能变化呢?郭云深提出有形有象之用,有象无迹之用,无形无象之用。所谓无形无象之用,即是不动而变,不见而章,随时而发,无入而不自得。一言一默,一举一动,行止坐卧,处处是拳。刘奇兰也说过:"忽然有敌来击,我心中并非有意打他,只是随彼意而应之,他便自然跌出。"这如何能说是力重劲刚呢!笔者经过多年实践,对着手即打,打中有破,破即是打有所体会。在接手和一瞬间,要察知对方的劲路、虚实和意图,找出进攻的方向,确定发力的"端"和"的",就应以球为体,以螺旋为用,接手是柔劲,柔中处处暗着刚,因势变化,纵横环研。只有在得机得势,一发而定输赢之时,才在一瞬间集中向一个方向发出直速刚猛之力。故云:无柔则不能变化,无刚则不能克敌,式式要柔中含刚,刚柔相济。总结成歌决:"对方打来身如球,拧走转换莫停留,进入盘蛇吸食走,刚柔互济着意求。"

  形意拳练劲儿的步骤是一明、二暗、三化。即先练刚劲,后练柔劲,最后归于自然。郭云深说:"明劲者,即吾拳之刚劲也。暗劲者,即吾拳之柔劲也。暗劲练到至善处,是暗劲之终,化劲之始也。"李存义则更进一步,将拳中内劲儿划分为明刚、暗刚、明柔、暗柔。并将各种内劲儿的表现形式,分别作了很形象的描述。所谓力重劲刚,只不过是内劲儿中之明刚而已。练劲儿要从养气开始,先用三体桩法调整气息,以意领气,循三阴三阳、奇经八脉的通道,上泥丸,下涌泉,息息相通,周流无间。然后开步练拳,以严格的规矩练明劲。练到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时,再练暗劲。暗劲练到至善处,自然而然进入化劲阶段。无论是发明劲还是发暗劲,都要求和顺自然,圆通活泼,切忌努筋拨力。更不能有意识地追求力重劲刚或变化轻灵。反乎自然,必产生不良后果。

  综上所述,可见刚劲是形意拳练习过程中一个阶段,是形意拳发劲的一个方面,它决不能代表形意拳的全貌和本质。

  郝老师出身中医世家。自幼父亲请了一位名曰韩晶的武术教师,教其学文习字,操练武艺,从小给郝老师打下了扎实的武功基础。

  郝的祖父与大宋(世荣)先生是结拜兄弟。当郝技艺初成,日益渐进之时,祖父带他去拜大宋先生。郝天资聪颖,加上勤学苦练,精心研究,反复揣摩,武功大有长进。经十易寒暑,深得宋氏形意拳奥秘。之后,郝老师为开阔视野,提高武艺,曾以经商的方式先后到内蒙古、黑龙江、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遍访武林名师高手,切磋诸家之高招、博采各派之长处,融会贯通,使武功炉火纯青。技艺渊博精深,郝老师不仅精通形意,而且八卦和太极亦颇精湛,兵刃器械尤其娴熟。

  武术界历代师传皆有一宗旨:绝学秘技不得外传。故外界练形意拳者虽众多,然而,对宋氏形意拳中的“内功经”、“神运经”、“盘根”、“纳卦”等秘技却识者寥寥,能掌握其中奥秘者更少。在三体式桩法上,宋氏形意亦与众不同,特别是:后脚内侧与中线平行,后大腿的正面与膝盖成垂直,并和脚尖的方向相对,前膝微屈,脚尖略向内扣并踩在中线上更是宋氏仅有。郝老师恐上述技艺失传,常说:“吾等已老朽矣,留得绝技带到棺材里去吗?”因此,无保留地将宋氏形意拳的真谛与绝学秘技传授给了学生。

  宋氏形意拳的风格、特点、训练方法、套路名称和有关理论:

  一、 风格、特点:

   象形取意,步正身稳,力沉劲整,刚柔相济。

  二、 训练方法:

  桩法:形意拳在训练的整个过程中始终是以桩法为基础的,基本桩法有三体式和虎坐式二种。

  步法:定步、云步、跟步、退步、过步、垫步、变步。

  劲法:基本上是裹、践、钻,从层次上来讲又可分为明、暗、化三个阶段。

  招法:以五花炮和五行生克为基本方法,进行单个动作的重复练习,包括进攻和防守二大类,可一人单练,也可二人对练。

  变法:散手。

  听法:蒙住眼睛以本体感觉来测定对方劲力的方向,以训练运动员的触觉。

  三、 套路名称:

  五行拳、进退连环、鸡形四把、十二形、杂式捶、五行炮、五行生克、连环刀、连环枪、连环棍、天罡剑、六合大枪、形意十三枪、翼德大桴、麟角刀、盘根等。

  四、 有关理论:

  六合拳论、五行合一论、十六字论、十法摘要、内功经、纳卦经、神运经、地龙经等。

宋世荣论形意拳的刚柔动静

  形意拳之道是先将拳术已成着法,玩而求之,而有得之于心焉,或吾胸中有千万之法可也,或吾胸中浑浑沦沦无一着法亦可也。无一法者是一气之合也,以致于应用之时无可无不可也。有千万法者是一气之流行也,应敌之时,当刚则刚,当柔则柔,起落进退变化,皆可因敌而用之也。比如千万法者是一形一着法也,一着法之中亦皆能生生不已也。比如练蛇形,蛇有拨草之精,至于蛇之盘旋曲伸、刚柔灵妙等式,皆伊之性能也。兵法云:“比如常山蛇阵式,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其中则首尾皆应”。所以练一形之中,将伊之性能格物到至善处用之于敌,可以循环无端,变化无穷,故能随时措之宜也。一形之能力如此,十二形之能力皆是如此内中之道理。物之伸者是吾拳之长劲也,物之曲者是吾拳中短劲也,亦吾拳之划劲也,物之曲曲弯转者是吾拳之柔劲也,物之往前直去猛快者是吾拳之刚劲也。虽然一物之性能、刚柔,曲直、纵横,变化灵活巧妙,人有所不能及也。所以练形意拳者是格物十二形之性能而得之于心,是能尽物之性也,亦是尽已之性也。因此,练形意拳者是效法天地化育万物之道.此理存之于内而为德,用之于外而为道也。所以此拳之用,无可无不可也。  

  形意拳术有道艺、武艺之分,有三体势单重、双重之别。练武艺者是双重之姿势,重心在于两腿之间,全身力清浊不分,先后天不辨,用后天之意引呼吸之气积蓄于丹田之内,其坚如铁石,周身沉重,站立如泰山一般。若与他人相较,不怕足踢手击。拳经云:“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稍要合全,气连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此谓之浊源,所以为敌将之武艺也,若练到至善处,可以无敌于天下也。练道艺者是三体势单重之姿势,前虚后实,重心在于后足,前足亦可虚亦可实。心中不用力,先要虚其心,意思与丹道相合。三体者,在体外为头、手、足也,体内为上、中、下三田也,在拳中,形意、八卦、太极三派一体也。虽分三体,三体之各统体一阴阳,总一太极也,即一气也,亦即形意拳中起点无形之横拳也。此横拳者,是人本来之真心,空空洞洞不挂着一毫之掘力,至虚至无即太极也,所谓无名天地之始。但此虚无太极不是死的,乃是活的。其中有一点生机藏焉。此机名曰:“先天真一之气”,为人生命之根,造化之源,生死之本也。此虚无中含此一气,不有不无,非有非无,非色非空,活活泼泼的。真空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所谓有名万物之母,虚无中即有一点生机在内,是太极含一气一自虚无兆质也。此太极含一气是静极而动,是虚极静笃时。虚极时横拳圆满无亏。动为阳,静为阴,是动静即生于一气、两仪。因此,一气开根也。动极而静,静极而动,劈崩钻炮,起钻落翻,精气神即于此而寓之。故此三体势之一点生机发动而能至于无穷,所以谓之道艺也。

  静坐功夫以呼吸调息,练拳时以手足动作调息。起落进退皆合规矩,手足动作亦具和顺,内外神形相合,谓之“调息”。以身体动作旋转,纵横往来无有停滞,一气流行,循环无端,调之停息,亦谓之“脱胎神化”也。虽然一是动中求静,一是静中求动,二者似乎不同,其实内中道理则一也。 

  形意拳是我国传统武术中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优秀的主要拳种之一。具有良好的健身作用和很高的技击价值,长期来一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山西是形意拳的故乡。据考证,形意拳是在明末清初由山西永济县尊村人姬际可(字龙峰)祖师所创,后授于曹继武及南山郑氏等人。山西祁县人戴龙邦得曹继武之传,发展成形意拳北支;河南洛阳马学礼得传于郑氏则成其南支,则心意六合拳。他们各收门徒,绵绵递嬗,代代相传。至第五代时名师高手已众多,其中佼佼者为宋世荣先生。  

  宋世荣(字约斋)先生,一八四九年七月-----一九二七年九月,享年七十九岁,祖籍河北宛平人。十七岁时迁居山西太谷县,师承形意拳名家李洛能先生,是形意拳门派中屈指可数的大师之一。

  宋先生对形意拳之精义造诣很深,有很多独到之处。他不仅身怀精深而绝妙的武功、而且还创编了内功盘根、徒手十六把、麟角刀等套路。特别是内劲功夫的研究尤为突出,在北派形意拳门中独树一帜。 

  在形意拳的理论上,宋先生的见解更是独特而且精辟。他认为:“形意拳之道,是先将拳术已成之着法,玩而求之,而有得之于心焉。或吾胸中有千万法可也,或吾胸中浑浑沦沦无一着法亦可也。无一法者,是一气之合也,以致于应用之时,无可无不可也。有千万法者,是一气之流行也,应敌之时,当刚则刚,当柔则柔,起落进退变化,皆可因敌而用之也。。。。”这对后来形意拳的发展、提高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对后辈们学习、锻炼形意拳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宋先生视拳艺如珍宝,从不轻易传授于人。他择徒甚严,教徒更严,毕生只授徒二十余人,但个个都很出众,都是当时形意拳的著名高手。当时“宋氏”形意拳在上海的传人----郝湛如老师就是其中一位。

  郝湛如(原名映渊),山西榆次市人(一九00年八月-----一九七一年三月),享年七十一岁。

尚济答形意拳爱好者

  一、练崩拳时,后脚尖是否一定要碰前脚?

  答:打崩拳是一气之伸缩,要行如槐虫,但并不一要后脚尖碰前脚。其步法之要领在于前脚趟,后脚蹬;前脚进,后脚跟。后脚跟到哪里为宜,根据个人功夫与习惯用法有所不同。郭云深老先生,跟到后脚距离前脚三……五寸处;尚云祥先生跟到后脚内窝挨着前脚跟(指打半步崩拳时);而刘维祥先生则是后脚只跟很少一点,基本还保持三体式的步法。练习时,后脚跟步远近关系不大,只要掌握1、后脚不超过前脚2、尽量做到脚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凭后脚蹬这两点就可以了。

  二、站三体式时,后手气感很少,然后却要坠入地下,且有热感,是否正常?

  答:站桩时,前后手掌都应该有气感。一般地说,由于注意力多放在前手劳宫,故前手气感比后手要大些。气感是内气的派生作用,意之所至,气必从之。意念到何处,则何处使生气感。站桩时,意念要兼顾后手,后掌向前下方塌劲,肩向下松,虚腋,开极泉穴,小臂向前搓劲,则后掌自有气感。脚如踏入地里之感是正常现象,只要腰以上放松,气向下沉,脚便自然有入地之感。不过气时不要用力下贯,要顺其自然,才不至出偏。

  三、如何打横劲竖劲?

  左、右谓之横,上下谓之竖。以自身为标准而言,前后谓之直劲,如打崩拳便是。上下劲如锦鸡报晓,进退虎扑中的打人如挂画,钻拳的闪都是竖劲。横拳鼍形都是横劲。十二形中凡有开合裹横之劲都是横劲。打拳时,一身之中,直劲、竖劲、横劲俱在其中,既矛盾、又统一,并在一定能互相转化。要什么劲,出什么劲。故内功经上说:曰横劲,曰竖劲,变之分明。横以济竖,竖以横用。劲路是比较复杂的,也是比较抽象的,要自己悉心体会,才能摸得到。

  四、何为五气朝元法?

  答:五气朝元是行气的路线。指气分五路,同时运行。一运丹田之气,由裆下,顺两腿至于足底,再自腿外侧上升复归于丹田,二运真气,自会阴转过尾闾沿督脉上升至顶,复自顶降至印堂、鼻、人中、至喉,喉至脊背,再透过前心,下入丹田。三运真气自背骨肘里出至于手,复自肘外侧而回,过六腑入于丹田。共分五路,同时运行。

  五、练形意拳练到炼气化神时如何练?

  答:先站好三体式,用逆腹式呼吸。即吸气时,提气,收小腹,提肛缩肾,呼气时,放松,小腹外凸。初练者,一吸,两手收于肋下,内气悉凝于丹田,一呼,两手用斜虎形推出,气自丹田下达于涌泉,上出于劳宫。用柔劲不用刚劲,徐徐行之。功夫渐进之后,即可按五气朝元的路线行气。一吸时,两手收于肋下,真气悉凝于丹田;一呼时,气分五路;两路自丹田下于涌泉;两路自会阴上过尾闾,由夹脊分左右腋下而出于劳宫;一路上过百会下明堂而复归于丹田。以上方法即形意拳之大周天运义也。练时用意不用力,用暗(柔)劲而不可用明(刚)劲。呼气时,两足要向一踏,有入地之意;肩、肘要同时向前松(不可伸),掌要向前塌(此名曰筋),头要顶、神要出。

  六、劈拳时,当中有无停顿?

  答:形意拳重在意,打明劲时,形虽有断续,而其意不断;练暗劲时,形、意均绵绵不断。练劈拳,是一气之起落,外形是钻翻,吸气尽而将呼时,即气已起到极处而将转为下降之时,外形是钻毕而将为落之时。此时,从外形上看,似乎有停顿,但其意绝不可断。练之久者,亦可钻与翻连续作,中间无任何停顿,唯是劈拳打完,劲已放出之时(呼尽时),则稍有停顿(即稍定一下),再打第二次起钻为宜。初学者一定要慢,起落钻翻要分明。打完一个劈,要定一定,才能长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