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站鹭沢文香:【子木原创】 中国人的精神之根——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7:36:35
中国人的精神之根——道


            记得美国有位作家写过一本书叫《日本人——菊与剑》揭示了日本人的精神和性格。后来,台湾作家柏杨也写作一本书《丑陋的中国人》从较深广的角度揭示了中国人的性格中的优缺点。关于中国人的精神中的根,我思考过很久了,却一直未能下笔,现在终于有了一点时间,简单地说几句吧。那么中国人的精神中的“根”简单说来只有这么一个字:道。道是十分笼统的和抽象的。再具体点解释为:一草两葩。一草,应该是指中国最广大的数量最多的8亿中国农民;两葩,主要是指中国的文人和中国的武者侠客。我认为他们最能代表中国人的精神和文化内涵。

        一草两葩者从精神上进行分析,一草并非一草一木而是一群草,而是草根一群。就是中国8亿农民最根本的思想和性格,那就是一个字:忍。隐忍,是中国农民最典型的写照。中国的历史就是中国农民的一部隐忍史,同时也是就是一部忍无可忍的反抗史。中国的老百姓是最容易统治的,因为自古以来,都是奉行忍的教义,以孝为先,以顺从为义。尤其是儒家思想对农民或者说老百姓的影响至深至远,儒家的三纲五常,维持了几千年的道义和政治秩序。

        一般老百姓都信奉这样的一句话:“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宁愿自己吃亏,宁愿息事宁人,不愿与人争斗。”“不仅不愿与人斗,更不愿与官斗。”因为这个阶层的人也少有话语权,是社会的最底层,一直用瘦弱的双肩肩负起民族延续生存的重担。广大农民支撑着中国一个个庞大的帝国,一代代统治者,而默默不语。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农民都是沉默者,在历史需要时,在忍无可忍时,他们也会怒吼的。自从商代的国人暴动,盗趾起义到秦朝的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楚汉争霸;汉代的赤眉绿林起义、王莽篡朝,隋朝的农民起义数不胜数,以瓦岗寨为最;宋朝的宋江农民起义、方腊农民起义;明代的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起义、李自成起义、张献忠起义;清代的义和团起义、白莲教起义无一不折射出农民的先忍后发的意识。农民中的觉悟者,振臂高呼,从者如云,怒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声音尚盘旋在大泽乡的上空;还有洪秀全的“均田亩”“人人平等”的自由朴素的空想社会主义;亦有“替天行道”的杏黄大旗矗立在八百里水泊梁山聚义厅前猎猎作响。这正印证了古人的一句话:小不忍则乱大谋。呵呵,其实农民起义鲜有大作为者,即能攻城掠地,一扫宇内之势,但总不能面南背北,一统天下。这是由毛泽东同志的定性的:说明农民阶级的眼光的局限性。所有的中国人都是以和为贵的,以忍为和的,故而中国人的血统中,骨子里都有忍的影子。

        当然,守忍道容易养成奴性。守忍道,不能做到隐而不发,上升到较高的层次,那么就容易堕落。最为痛心的例子当是日本侵华战争中,九一八事变中,整个日本关东军仅仅以区区一万人的兵力,迅速侵占了东北三省,而当时东北的国民政府驻军达16万人之多。再如面对少数的日本人对国人的大屠杀,居然能坐以待毙。每每想起,心中大痛,忍字害人不浅啊!忍字误国,误尽苍生啊!此为大事。又有小事,忍,是谦虚谨慎的代名词,中华民族是一个以谦虚为美的民族,所以中国人在世界上是隐性的,求职找工作都是谦虚有加,故而难以得到单位的欣赏。我们民族不能再强忍啦,我们要忍而不度,厚积薄发,一定要发而不可一味地忍,一味地求全……

        第一葩当为武侠之侠义。侠义,应该是贯穿整个中华文明的全过程。其中武术、剑道、气功等是侠义的基础。作为每个中国人都有一个武侠梦,从小就盼望着自己有朝一日能成为一个除暴安良、行侠仗义、武艺高强、所向披靡的侠客。侠义的思想融进了每个中国人的头脑里。纵观历史长河中,自易水边荆轲高唱一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成为了中国侠客的至高点,成就了武侠人生中最为悲壮美的第一人。也成了所有侠客想追求的目标。步荆轲后尘者大有人在,战国时的要离、专诸、聂政被称为古代四大刺客,刺客亦是侠客中的一支;唐代的红拂女,《侠女十三妹》;清代的《三侠五义》《小八义》《七侠五义》等中的侠客的描写,奠定了侠客的文学地位,后至民国至现代金庸开创了中国武侠小说的先河,整个武林界的面貌一新。塑造了一系列的侠客英雄人物:如郭靖、杨过、全真七子、江南七怪、南帝、西毒、黄药师、洪七公;尚有令孤冲、袁承志等。影响了几代人,缔造了成年人的童话世界,令华人圈读者为之倾倒为之一醉。

        记得李白有赞侠客诗曰:“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每每读起令人热血沸腾,怒发冲冠,不忍辱偷生。胸中顿生豪气千丈,气冲斗牛,令人不寒而栗。文从之侠气可见一斑。自古以来,弃笔从文者,不乏其人如闻鸡起舞的祖逖,明代名将袁崇焕也是弃文从武的。可见,侠义之风,遍于乡邻,植入骨髓,国人之精神也。

        第二葩当为中国历代文人墨客的傲骨。中国文人的骨头是最硬的,文人的性格是最狂的,文的命运是最坎坷的,文人的处境是最尴尬的。

        自楚大夫屈原饱受谗言而发《离骚》之愤,怒而投江,以身赴命;孔夫子饱学之士,百代宗师,竟也是“百无一用”,出入乘牛车,流离颠沛,既不能入朝为相,亦未能上马为将,只好抱朴守拙,匿迹于曲阜之杏坛讲学立身,以束修养家糊口,呵呵,多愧了圣人未从政为官,否则世间少一至圣至贤;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一时间,中国的文人得以扬眉吐气,入则为相, 出则为将,一会儿“合纵”一会儿“连横”,这是中国文人最为自由和尽情施展的时代;可好的运气并非长久,很快秦嬴政灭六国,统一天下,铁的手腕,上演一铁幕大剧“焚书坑儒”,书生成了时代的悲剧,但却掩盖不了文化的光辉;两汉中张良等谋臣,亦算学尽其用吧!但不文独舞的项羽却演绎着学而不深,能伸不能屈的悲剧,李清照叹曰:“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真是英雄所知也!

        三国时的“卧龙”“凤雏”当雄一时,可谓文人之楷模,既体现了传统的忠君的思想,又实现了自己的才学抱负;晋代的社会是黑暗的,腐朽的,文人们不屈服于权贵,不苟且偷生,或隐居于田园如陶东篱,或寄情于山水如谢灵运,或醉或癫或痴或狂……一时间,文人成了特立独行,举止高标之狂人之狷客,因为世人皆醉独“我”醒;唐代的文人们是幸福的,也结出了硕大无朋的唐诗的佳果,自初唐之陈自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道尽读书人的悲凉和哀鸣;初唐四杰,面目偶狰狞,尤以骆宾王《为徐敬业讨伐武曌檄文》为最,但最终成为一个夜行者,独语在佛门净地,荒村野岭间,一生再无声息;唐代的诗坛的“三剑客”李青莲、杜子美、王维,各尽其能,而太白独立特行,不走常规科举之途,散尽千金的豪气,征服了大唐天子,却仅以待诏一职,供皇上娱乐消遣,愤然辞去,漂泊于江湖;工部的一生,极尽坎坷,却只是默默无闻一小卒,未见人生之辉煌,只在百年之后才逐渐得到世人的认可和好评;之所以王维为高,的确他的官职较高,且在诗书琴棋书画皆有造诣,后信佛学教义,后半生一直在世俗与隐归间往来,让我们感觉王维是最有韧性的一个文人,外圆内方,把自己包装在一个世俗的壳里,其实他的内心世界还是一个原原本本的自己。他们都有不屈的人格和魅力。中、晚唐中的柳宗元、刘禹锡,令人肃然,被贬归来诗曰: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桀骜不驯的性格昭然若揭,不屈的头又高高地昂起来。再次贬官回京后,又到玄都观里看桃花,写下了对打击报复人的极尽讽刺嘲弄的诗:百亩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当然,小李杜还是值得一提的。小杜的仕途还算平坦,而义山的苦闷则是无处诉说,只能隐晦地寄托于诗文中。一个又一个的无题,一个令人想了千年的《锦瑟》,百思不得其解……宋代的大家却是苏子瞻了,百折而不挠,愈挫愈勇,诗词文章愈来愈妙,尽得人生之真谛,处世之学问,最终成就了一代文豪。辛幼安的词豪迈,胸有韬略,却郁郁寡欢,不得重用……

        宋代有个岳飞,创立岳家军,抗金御敌,连战连捷,后被秦桧等设计害死,岳飞千古流芳,秦桧落得万代骂名。每读岳飞之《满江红》眼前总立着一位怒发冲冠的身着铠甲的将军,迎风长啸,挥斥方遒,气壮山河。还我河山,犹在耳畔,岳母刺字,犹在眼前,精忠报国,凛然大义。尚有一镇守西夏边防的文人将军范文正,一人守边,西夏永不相犯。一曲《渔家傲》成了千古奇文,铁血男儿当效力沙场,刻石勒名,为国而生。范仲淹即有将军之雄,又有文人之秀。令后人高山仰止。宋元之交,一个书生文天祥挺成了大宋的脊梁,“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历经十八死一生,最终兵败,拒降死于元大都,自然,崇祯时期拯救国家于危难中的袁崇焕,一代英豪,千里走单骑,独镇辽东,将皇太极伤于马上,死于战场,从而威辽东,使清军止步不前,后计杀毛文龙,千里救京城,后中反间计,被凌迟处死,奇冤百载,后于乾隆时方得昭雪,还民族英雄一个清白,名载青史,光耀中华。

        明代一个于谦,挽救了大明的江山,一个文弱书生,却在国家社稷危难时力挽狂澜,救人民于水火之中,功不可没。一首《石灰吟》丹心必现,“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朗朗之音,莹绕在所有中国人的心中,成了做人的指针。明末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黄宗曦……都是文中的杰出者。清代的文人是式微的,但亦出了不少的名家,如纪昀、李鸿章、曾国潘、张之洞、左宗棠皆是不凡者……总之清代的中国文人是匐匍做人做官的。

        民国时期孙逸仙先生创立中华民国,当是开国之父……而中华帝国的缔造者——毛润芝,则是改变了世界,当之无愧被列为影响二十世纪的人。他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一位诗人,少年时的一首《沁园春·长沙》大气磅礴,英气勃发,而一首《井岗山》彰显得他卓越的指挥才能和对敌人的藐视。《长征》则显示出主席的雄才大略,挽救中国于危难间,克服所有困难,实现战略大转移。而一首《沁园春·雪》则震惊山城,气势如虹,名扬天下,大势显矣!这是中国最成功的文人!彻底颠覆了中国古训: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的说法。

       君不见,中国的孔子学院而今已经遍布全球,传播着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散发着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此得益于中国文化也。当世,胡主席倡导和谐社会,亦是根植于儒家文化,以和谐理念治国,以和庇理念参与世界事务……有人预言,二十一世纪,是中国龙的世纪,中国文化必将大胜于世,引领世界文化的潮流……

       回顾中国思想之源流,方可卓然立于世,方可洞察世情民风,方可顺势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