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园寺玲央love 007:老师 您准备好了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6:53:32
老师 您准备好了吗 2006-10-29 00:20:33 大中小

老师  你准备好了吗

前不久学校举行的集体备课活动有声有色,教研组长率先“下水”,老师们参与的热情都很高,活动基本上是务实的。那几天听了8节课,特别是听了五年级的语文课《望天门山》以及与老师们的闲聊后,感受颇多。在那节课的教学中,老师注重了学法的指导和相关学习材料的勾兑(链接),力求让学生在咬文嚼字中品味语言的精妙,体会诗文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怀。

 课后,我分别找五年级组的几位老师就该课的几个疑点聊了聊。原诗为“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疑点之一是作者“望”天门山的“点”在哪,也就是说作者是站在岸上“望”还是在舟中“望”?疑点之二是作者的走向是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三是“孤帆”是作者所乘之船,还是天边所来之船?因为这些问题在老师的课堂中没出现(老师和学生均未谈及),而它恰恰是理解本诗的关键。反馈的结果是:有的老师没考虑这些,有的老师考虑不全,还有的老师说教案上没提及这些知识,没准备……老师们的谈话引起了我的思考,假如我们的孩子课上提及上述问题,老师,您将怎样解答呢?我们平时强调课前预设要严谨些,那么,课前预设的依据是什么?是依“参”而教,还是务“本”而教?是以文教文,还是借文生“文”?我想这不仅仅是个操作层面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个教学技能的问题,它反映的是新理念指导下的文本解读到位的问题。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境内,由夹江相对的两座山峰所组成。江东一座叫东梁山,又叫博望山,在安徽当涂县境内;江西一座叫西梁山,又叫梁山,在和县境内。据《历阳典录》载,历代名人在天门山题咏甚多,吴筠、贺铸、王安石、杨万里等皆有题咏,其中最为世人传诵的莫过于李白的《望天门山》了。根据地理形势和史料考查,诗人站在山上望,是无论如何也看不到“两岸青山相对出”这一景象的,充其量也只能看到一岸青山。而且从“相对出”的“出”字来看,也说明是动景,是在行进之中。这只有在流动的船上才能体会出来,同时也只有在江流之中远望东西梁山,才更觉得左右两山似天门,才能体会到“天门中断”、大江冲决而出的壮阔景象。再者,从书中的构图上看,人在舟中望山,舟在江、山之间,人、舟与天门山附近的江景浑然一体,画面显得极为和谐。这也正是此诗与作者在岸上写的《天门山铭》、《天门山》等诗所不同的地方。 

另外,李白是顺江而下还是逆流而上?我认为应该是顺流而下的。因为从天门山的实际情况看,江水在西梁山下的陈桥洲(江心洲)形成一个大的回流,位于天门山上游,如果李白是从下游逆流而上望天门山,就无法体会到“至此回”的奇观了,因为船要逆水过了天门山才能见到这种景象;再从“天门中断楚江开”这句诗来看,也应是顺流而下由楚入吴。因天门山处于吴头楚尾之处,由天门山往西约五十里处即昭关,是春秋时吴楚的分界处。天门山的上游是楚江,它的下游是吴地。这个地理形势,李白是知道的。他在《天门山铭》中就说过:“梁山博望,关扃楚滨。夹据洪流,实为吴津”。如果是从下游逆流而上,远望天门,那就应是吴江开,而不应是“楚江开”了。最后,我们还是回到构图上来看,李白也正是站在楚江船上向东望去,只见天门中断,楚江为之豁然开朗;再望远方,只见日出之处,孤帆远影,于是他就很自然地写下“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个名句。这里碧水回旋是近景,天门中断是远景,日边孤帆是陪衬。这幅图画中有主有次,有近有远,有浓有淡,显得画面协调,境界极为开阔。景生情,言托志,李白被贬夜郎,获释还乡,此时凄苦中也含着乐意,虽孑身一人似孤帆,但终究获释,所以背景是喷薄而出的红日,胸襟自然豁达,前景自然开阔!

在这里,我想对我的年轻的老师们说,我只是一个和大家一样,长期在课堂里迷茫、在课堂里拼搏、在课堂里思索的老师,我也时常自我追问:面对课堂,老师,你准备好了吗?大家知道,课前准备是一个复杂精细的过程,教学设计要有个性,但好的教学设计的前提是对文本的全方位解读,并且在比较中抉择,只有这样,我们的备课才是实在的,才能较好的应对课堂上学生突如其来的提问,才能游刃有余的解决问题。当然这一切,需要我们的老师勤于读书,增厚文化涵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