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舰娘百科:张兴祥的文章。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8:51:31
另转一篇 张兴祥的文章。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爱因斯坦论教育 
  张兴祥 
   
   
   
  没有人把“教育家”的桂冠戴到爱因斯坦头上,爱因斯坦也从不以“教育家”自居,他曾谦虚地称自己为教育领域的“半外行人”,尽管如此,我们不能不承认,爱因斯坦对教育有着非凡的洞察力。当西方工业化带来“现代教育”的蓬勃发展,很少有人觉察到这种教育制度的缺陷,唯有爱因斯坦慧眼独具,一眼看穿了它存在的种种弊病。爱因斯坦在半个世纪前谈论的许多观点,依然光鲜如昨,值得我们深思。尤其在“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社会各界共识的今日,我们再来听听这位科学巨匠说过的话,也许可以从中获得不少启示。 
   
  1936年10月15日,爱因斯坦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举行的“美国高等教育三百周年纪念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说:“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它应当发展青年人中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因此,要防止向青年人鼓吹以习俗意义上的成功作为人生的目标,爱因斯坦曾把那种努力追求庸俗目标的理想称为“猪栏的理想”。这一教育理念,是与爱因斯坦重视伦理道德分不开的。1951年1月6日,他在《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涉及伦理教育的文章,他指出:“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价值的损害。”人类所直接面临的危险,不是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是“务实”的思想习惯所造成的人类之间相互体谅的窒息。健全的教育,首先必须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使人变得高尚起来,如果仅仅把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作为学校的要务,而疏忽了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世界政治就会陷入不堪想象的困境,他断言:“要是没有‘伦理教育’,人类就不会得救!” 
   
  众所周知,人类进入工业经济时代后,家庭教育的作用就已大大削弱,我们传授知识的途径,绝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学校。既然学校在现代教育中肩负着无可推卸的重担,那么,学校的一举一动,都将关系着下一代的精神面貌。而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将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他们以什么样的态度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教育,可谓举足轻重。爱因斯坦认为,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许和尊重,它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的本性中,如果没有这种精神激励,人类合作将成为空谈,同时,这种精神激励也是社会对个人的最大约束力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其本职工作上成为一名颇具匠心的“艺术家”,他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展示知识和科学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兴趣、求知欲望和创造性的心理能力,而不是单纯灌输知识,唯其如此,才能发展孩子对游戏的天真爱好和获得赞许的天真愿望,并把他们引向社会的重要领域。爱因斯坦极力反对以恐吓、暴力和人为的权威等恶劣手段来摧残学生,剥夺他们的诚实和自信。因为“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运用强制手段,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唯唯诺诺的庸碌之辈。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早在20世纪30年代,爱因斯坦就提出“全人教育”的观点,他说:“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为此,他呼吁通过社会改革与教育改革来使每个人都得到全面发展。直到晚年,爱因斯坦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仍念念不忘。1952年,他在《纽约时报》上发表题为《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的文章,再次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在这篇文章中,他还特别提到“人文学科”,并把它作为重要的东西推荐给读者。他警告说,依据直接用途过早地把知识专门化,将“扼杀包括专业知识在内的一切文化生活所依存的那种精神”。爱因斯坦之所以十分推崇“人文学科”,因为他本身就是“人文学科”的受益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由于“人文精神”的滋养,爱因斯坦不仅成为科学巨匠,而且成为文化巨人! 
   
  另外,爱因斯坦也谈到“减负”问题。他认为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须营造相对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太多和太杂的学科只能加重青年人的负担,大大危害了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其结果必然导致肤浅。因此,“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 
   
  科学巨人爱因斯坦的极其深遂的思想推动了世界的进步、文明的发展。与马克思、卡夫卡并称“犹太三杰”,他晚年非常关心教育问题,曾经借他人之口给教育下了个有趣的定义:“如果你忘记了在学校学的一切,那么所剩下的便是教育。”原来在这位巨人的眼里教育不是运算中的加法而是减法。教育是能够经受得住时间和记忆冲洗的,经受得起社会和历史所淘汰的本质性的东西。联想“前十名现象”、“后十名现象”的讨论,联想关于“韩寒现象”、“王小平现象”的争议,联想关于新课程改革、评估制度改革的呼吁,反思教育中太多的现象和本质、手段与目的倒置和错位,感慨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