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作家:孔子也认同的官场江湖“三字真经”:慈 忍 变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5:28:12

孔子也认同的官场江湖“三字真经”:慈 忍 变

2012年01月24日 09:23
来源:人民论坛 作者:冷成金

字号:T|T|T
11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打印 转发

明朝的名臣张居正也是在不动声色地暗中结纳人缘、积蓄力量才登上相位的。高拱在未当首辅宰相之前,张居正就尽心与他结纳。等高拱做宰相之后,张居正又紧紧追随。很多人因受不了高拱的役使而离开了,唯独张居正能够卑辞以事。

冯保是内宫太监,因落选司礼太监而对高拱怀恨在心,但与张居正的关系很好。后来明穆宗去世,遗诏命高拱等人为顾命大臣,但冯保篡改了诏书,改成高拱、张居正、冯保等人一同为顾命大臣。高拱上书历数太监专权的弊端,满拟可一下子把冯保驱逐出朝。

高拱希望张居正暗中支持,谁知张居正竟把情况透漏给了冯保。冯保立即找皇太后哭泣,列举高拱专权的罪状,太后当即拟旨,斥逐高拱。

第二天,朝廷大集群臣,宣读两宫及皇上诏书,诏书历数高拱的罪状,解除他一切官职。高拱又惊又怒,趴在地上不能起身,张居正连忙把他扶起,雇了一辆驴车把他送走。冯保还想罗织罪名诛杀高拱,张居正从中巧妙斡旋,才未得逞。高拱去世后,张居正还向朝廷请求恢复他的官职荣誉。后来神宗亲政,重理高拱旧案,赠他太师头衔,追加文襄名号。就这样,张居正宫内宫外、先朝今朝,都游刃有余、稳稳当当地升官。

连孔子都赞同“通权达变”,有时还要先忍后变

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极有意思的时代,这时候,诸侯纷争,天下大乱,各色人等纷纷登台亮相,现其本色。

当时的楚国很强大,它总是想向北方发展,称霸中原。于是,它就集中兵力攻打中原的战略要地郑国。而郑国呢,为了自保,也已同西北方向的大国晋国结盟,以便获得晋国的军事支援。

这时候,楚国的军队忽然来攻,兵势浩大,可晋国路途遥远,援兵一时无法赶到。是固守待援,还是与楚结盟,成了摆在郑国君臣面前的一个大问题。郑国的大夫子驷打算同楚国讲和,子孔、子峤表示反对说:“我们和晋国这样的大国刚刚歃血盟誓,嘴里的血还未干,难道能随便改变誓言吗?”子驷和子展说:“我们的盟誓本来就说‘唯有跟从强大的国家’,现在楚军来了,而晋国又不救援我们,那么,楚国就是强大的国家了。盟誓的话,难道能去违背它吗?况且在要挟之下举行的盟誓,即使违背了,神灵也不会怪罪的。神灵只降临那些有诚信的盟会,明察一切的神灵肯定会认为在要挟之下所进行的盟誓是不干净的,所以违背这样的盟誓不仅不会受到神灵的怪罪,还会得到神灵的赞许。”于是,郑国和楚国结盟,楚国的公子罢戎进入郑国的都城,与郑国一起在中分盟誓。

子驷的一番话,可谓妙矣。郑国与楚结盟,本来是背信弃义之举,但在子驷的辩论下,反成了正义的行动,是天人共助的正义行为。子驷不仅是一个通权达变的代表,还是一位才华卓越的舌辩家。

其实,就是那位讲究仁、义、礼、智、信的孔子,也是同意这种“变”的。一次,他刚刚与别人结盟,出门后就违背了盟约。他的学生问道:“您刚刚与人订立了盟约,马上就违背了,恐怕不太好吧!”孔子说:“在被迫的情况下订立的盟约,连神鬼都不相信,何况人呢?”

其实,即使奉行皇命也要通权达变,有时候确实要搞阳奉阴违的那一套,要先忍后变,否则连性命也保不住,下面的例子很能说明问题。

刘邦在平定英布的叛乱中身受箭伤,又加上年老生病,回到长安就一病不起。这时,北方的燕王卢绾反叛,刘邦闻讯,便让樊哙挂相印领兵出征。樊哙离开长安后,与樊哙素有嫌隙的人就乘机说他的坏话。刘邦此时疑心正重,就听信了这些话,命令陈平用驿车把周勃送到樊哙军中,前去接替樊哙的主将职务,陈平则取回樊哙的首级。

陈平和周勃商议说:“樊哙战功赫赫,又是吕后的妹妹吕须的丈夫,皇上对他素来倚重。这次皇上听信了别人的谗言,这才要杀他,恐怕将来会后悔的。即使皇上不怪我们,吕后也会怪我们。再者,万一皇上近日驾崩,那可就更麻烦了。我们宁愿把他装在囚车里,送回长安,让皇上亲自处置他。”二人用皇上的符节把樊哙召来,读完了诏书,就把樊哙装进了囚车,由陈平负责押回。

在回长安的途中,陈平就听说刘邦死了,便先乘车赶回,向吕后汇报这件事。吕后知道樊哙未死,也就放下了心。但陈平还是怕吕须进谗言,就向吕后要求进宫宿卫,吕后就让他做皇帝的老师,这样,陈平成天侍侯在皇帝的身边,吕须就很难有空去谗毁陈平。等樊哙解到以后,吕后马上释放了他,并恢复了他的官职和封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