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我滴星郭华龙:调查性报道采写的特殊规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6:29:44
调查性报道采写的特殊规则
  ● 王学明
    随着现代媒体竞争的日趋激烈,媒体报道方式逐渐得以细化,近年来,调查性报道越来越成为媒体常用的一种报道方式。由此关于调查性报道方法的探索也成为了广大记者关注的话题。
    一般说来,调查性报道又称为暴露报道。确切地说,它是媒体记者致力于查明并披露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却由于种种复杂原因而被掩盖起来的深层事实真相的报道。
    调查性报道除了要遵循新闻报道的一般规律外,调查性报道的特殊性质使得它具有了特殊的采访手法和写作规则。作为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应该掌握以下几点:
   
    质疑、求证,无时无刻
  
    质疑与求证是记者在调查性报道中推进工作成果的基本工作原则。在调查性报道的采写过程中,记者需要每时每刻地质疑你所接触的每个人物、每个说法、每个细节,尊重你在调查过程中产生的一切疑虑!只能相信你在调查过程中查明的事实,永远用可靠的事实证据去解惑释疑。
    “打黑”记者王克勤就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有8个村民来报社状告该乡的书记打人,王克勤随后来到村里调查求证,一天晚上和一位村里的大爷聊天时无意得知,这8个农民与乡长关系不一般,后来王克勤发现该乡的乡长和书记有矛盾,乡长收买了这8个农民,经过不断质疑和求证,最后王克勤挖出了乡长和13名干部的问题。试想如果王克勤不去求证,听信8位农民的话,后果会是什么?
  
    抓住线索和细节
  
    调查性报道如同一个案件的侦破,任何蛛丝马迹都会为调查带来继续下去的理由。在对山西临汾矿难死亡矿工人数的调查性报道中,当中央电视台记者曲长缨采访完毕准备离开时,走过破烂不堪矿工宿舍,他发现一个宿舍的窗户没有关,从窗户望去,他看到角落里有一件破衣服,强烈的新闻敏感让他停了下来,他拣了一根树枝挑开了衣服,发现了一个小小的电话号码本,他按照上面的电话一个个打过去,最终借助一个惟一拨通的电话打开了通向事实真相的重要通道,原来矿工的死亡人数被掩盖了……细节不仅是通向真相的航标,而且会成为你写作调查性报道的重要素材,它会提供证据,也会提供吸引读者把报道看下去的兴趣。
  
    遵循法律、依靠法律
  
    调查性报道常常被称为新闻官司的“雷区”。被控“失实”甚至“侵权”,是从事调查性报道记者常常面临的问题。记者时时处处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与障碍,因为事实真相对想掩盖它的人来说往往就是死亡的宣判书。而想查清事实真相的记者,就是对企图掩盖真相的人书写这样的宣判书。采写调查性报道是为了维护正义而与邪恶展开的一场艰苦的战斗。记者要想把这场战斗进行到底,就必须用勇气、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撑自己。
    进入调查性报道之后,记者要想方设法拿到披露问题真相的事实与证据。这就往往需要借助侦探的机智和律师的严谨。在这个领域工作的记者,要看一些介绍侦探与律师工作方法的书籍,以获得这些职业领域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由于调查性报道是针对问题、弊端、黑幕作战的,因此,记者要特别注意自己工作行为的合法性,以获得法律的保护,从而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记者们需要特别注意,你的对手们不只是在明处与你作对,更多的时候是在你无从知觉的暗处与你抗衡。这个时候,高度的警惕与防范是你报道成功的重要保证条件之一。对你已经获取的各种证据、采访的原始记录都要妥善保管,重要的文件需要备份保存,你的行踪可能需要事先告知你的同事和你的领导,或者是让你的亲人知晓,你的联络方式可能需要加密和多样化。黑社会直接杀害记者的事情不只发生在美国,中国记者在从事黑幕揭发报道的过程中也接到过死亡的恫吓,如揭发兰州证券黑幕的记者王克勤的人头就曾经被当地操纵证券黑市的人开价500万元人民币。
  
    用冷静的心态披露内幕
  
    由于你最先知道了事实的真相,你可能比任何人都最先产生出对于黑幕的憎恶,你也可能会在自己毫无知觉之中产生一种“先知先觉”的优越感。这都会影响到你在报道中的遣词造句。你在报道的文字之中就有可能会渗入情绪、倾向,甚至可能会直接发表观点。这对一个职业记者来说是危险的。调查性报道更需要冷静客观的文笔。让读者和你一样了解事实真相的全过程,最终认可你的调查结论,而不要让读者直接去听你对调查结果的评论,这是调查性报道的力量所在。
    有这样一个例子 :一位警察把一个人的头盖骨打伤,他的姐姐8年上访无果,央视《 新闻调查》主持人杨坤去采访,见到躺在床上的植物人,抑制不住,见到院子里有一棵梨树,便在梨花下对着镜头感慨万千 :8年梨花开了又败,而8年上访却……后来在编辑片子的时候,这个镜头被删除了,理由就是主持人没有冷静下来,带有感情色彩。片子播出后,打人的警察得到了法律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