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博娱乐注册:最好的“生活质量”就是和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9:58:38
2006-08-08 22:23:10大 中 小        最好的“生活质量”就是和谐  劲飚         最近,“生活质量”问题变成了人们的讨论热点,有的说“健康是很重要的”,有的说“快乐是主要的”,有的认为“自由地生活才有质量”,有的说“没有钱就谈不上生活质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各有千秋,都有道理。
       其实,“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生活质量”没有“GB(国家标准)”,更没有“ISO(国际标准)”,根据各人的观念、感受而得出不同的答案,就如同前一段时间网上对“老百姓的幸福感”的调查一样,是不可能得出真正科学的、符合实际的一致结论来的。
       地球在不停的转动,每个早晨开始的都是新的一天,但很难保证天天都能够是“高质量”的。有钱不一定能够买到幸福,穷人也不见得一年哭到头。《白毛女》里面的杨白劳尽管再穷,当他在给女儿扎红头绳的时候,父女俩那一刻的心情应该是温馨、幸福的;但当地主要抢走他女儿的时候,恐怕就谈不上是什么“生活质量”的问题了。
       已经故去的丛飞,英年早逝,但是,他的事迹却令人感动,催人泪下,他全力帮助贫困儿童,即使面临死亡,他还要把眼角膜留给后人,帮助他们得到光明。丛飞不过是一名歌手,他也有七情六欲,他也爱自己的家庭,爱自己的妻儿,他很累,他也很苦,他原本可以富裕,但他却很穷,就因为他作出了“有私奉献”。这样的“生活质量”,我们该怎样评价呢?
       近日,有人在网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认为:志愿精神的原动力是“有私奉献”,是“因为我们所追求的任何道德理想,都不可能背离人性”。也就是说,作者的根本立足点是认定了:“人性”就是“私”。他引用“美国公理会教士”的话说:“大部分中国人乐于行善的目的,是期望获得回报”。(但是,我记得孙中山先生写下的是“天下为公”,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人吧?)
       说到“人性”,有的人往往把动物性当作“人性”来看待,以为人为了生存而产生的需要就是“人性”,其实有句话说的很高明:“动物是为了吃而活着,而人是为了活着而吃”。如果把人们由于做了正确的事情而产生的愉悦、快乐、幸福、成就感当作“有私”来看待,那只能说明他对于“人性”的知识水平是“不及格”。早在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就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精辟地分析了“人性”,他说:“有没有人性这种东西?当然有的。但是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没超阶级的人性。我们主张无产阶级的人性,人民大众的人性,而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则主张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人性,不过他们口头上不这么说,却说成为唯一的人性。有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鼓吹的人性,也是脱离人民大众或者反对人民大众的,他们的所谓人性实质上不过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因此在他们眼中,无产阶级的人性就不合于人性。现在延安有些人们所主张的作为所谓文艺理论基础的‘人性论’,就是这样讲,这是完全错误的。”(《毛泽东论文学和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第74页)看起来,历史真的有反复重演的现象。
       其实,这位作者只是玩了点逻辑上的小把戏,他把“为私奉献”偷换成“有私奉献”了。不要小看了这“一字之差”,它却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分水岭。“行善的目的是期望获得回报”,是“为私奉献”,而不是“有私奉献”。因为在作者和“美国公理会教士”心中,“行善”只不过是手段;“期望获得回报”才是真正的“目的”。试想一下:如果你知道你所交的朋友与你交往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期望获得回报”,你会感到你们之间的友谊是真诚的、可贵的吗?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从“给予者”的角度来说,“士为知己者死”、“为朋友两肋插刀”是人们所欣赏的“够哥们”的人,两肋都插上刀了,还图什么“回报”?这算是“有私奉献”呢?还是“无私奉献”?再从“受给予者”的角度来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非报也,永以为好也”也是我们民族赞赏、提倡的优良品格,那么,如果“投我以琼琚,报之以木瓜”又会怎么样呢?对于“期望获得回报”者,还会不会“永以为好”呢?古人说:“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所以,想提高自己生活质量的人应该注意:千万不要与那些如“美国公理会教士”那样“期望获得回报”的人交朋友。这些人只不过是“生意人”而已。
       所谓“生活质量”实际上是人的一种感受,是社会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在个人身上的综合体现。在社会主义 “按劳分配”的制度里,应该是:谁付出的劳动多,谁为社会创造的价值多,谁为这社会作出的贡献多,谁就应该得到更多的报酬,他的“生活质量”自然可以比别人高。“付出”与“享受”应该是(而且必须是)因果关系。
       在这个世界上,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们不可能再像“鲁宾逊”那样孤立地生活,因此,社会的和谐就越来越重要。“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确实是曾经鼓舞、激励、指导过不止一代人的口号(遗憾的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句话变成“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了),因为它并没有把“公”与“私”、“有”与“无”对立起来,而是把二者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我为人人”是为了回应“人人为我”。“我”是“人人”里的一份子,“大河水涨小河满,大河水落小河干”。没有“人人为我”,“我”就难以生存,也就根本没有“我为人人”的可能。“和谐”不仅仅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而是人际之间互相配合、互相协调、互相关照、互相“支撑”。“我为人人”与“人人为我”的关系能够处理得好,我们的生活质量就肯定能够提高;反之,如果人人都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甚至损人利己,或者发展到靠挖社会墙脚来为自己“提高生活质量”的地步,这个人也许暂时能够得到一点利益,“生活质量”不错,但最终他将被人们所鄙视,被社会所抛弃,也就无处去找“生活质量”了。          
                               2006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