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二店长百度网盘种子:“捣糨糊”与“搅屎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6:14:13
2006-03-11 11:03:09大 中 小

     捣糨糊”与“搅屎棍    劲飚

昨天新闻报道:“吴敬琏(在全国政协会议讨论时)‘声讨’郎咸平: 改革讨论不能‘捣糨糊’”。正好这几天中午央视10频道“百家讲坛”节目在播送姚淦铭教授主讲的关于“老子”的讲座。听了以后深有感触:吴敬琏委员当然是没空看这节目了,但我希望他能够看一看,因为如果他还有点真正的“教授”水平的话,就应该知道:既然是竞争,就应该是平等的竞争。郎咸平是在清华大学的讲台上发表他的观点;而吴敬琏却在国家最高权力机构的会议上发表“声讨”,这是平等的“讨论”吗(这就使我真正领教了什么是“话语霸权”)?郎咸平提出了“一部分人可以富起来,但其它的人不能更贫穷”的观点;而所谓的“主流经济学家”却回避了这个话题,说他是在“捣糨糊”(顺便说一句:“捣糨糊”一词,应该是记者的笔误,其实这是江南一带的俗语“淘浆糊”(洗米叫“淘米”),意思是“越淘越浑”;也就是北方俗语“搅屎棍”——“越搅越臭”的意思)。同样是“教授”,教授教人们“不争而善胜”;吴“教授”却在那里为“争”而“发怒”(还“声音颤抖”)。水平之差异,不是已经不言而喻了吗?人们常说“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吴“教授”已经年逾古稀,为何火气还那么大呢?

说实在的,在1999年以前,我对吴敬琏还是很尊重的,因为他是位老知识分子了,在经济学方面确实做过一些工作。但是,1999年的一篇报道使我彻底改变了对他的看法,199935日《中华工商时报》报道(《报刊文摘》转摘载):“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4日向众传媒呼吁,把‘股民’这个词给革掉。”他说:“我非常反感传媒用‘股民’这个词,应改叫‘股东’,……因长期受封建意识影响,与‘民’相对的就是‘官’,‘民’的意思就是低人一等……”。这使我感到非常奇怪:这样高级的学者怎么会出现这样低级的逻辑错误呢?现在不是社会主义制度了吗?“官”是“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与民相对”的。如果“民”是“低人一等”,那么我们国家应该命名为“中华人‘官’共和国”才对啊?是吴敬琏自己认为“民”是“低人一等”(这可是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问题了)呢?还是他只不过是为了讨好股民而故作姿态、哗众取宠呢?从此以后,我对吴敬琏的言论就多了一份疑惑与戒备。这能怪谁?

现在这次对于反思改革的大讨论,也很有令人值得玩味的地方。其实大家都很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改革?老百姓反对改革吗?是谁在反对改革?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是个地地道道、名副其实的“改革派”,过去、现在和将来,改革始终是共产党的神圣使命。改革不是哪些“专家、权威”们的“专利”,是全国人民共同的事业。改革就是要使昨天比今天好,今天比明天更好,而不是相反(如果相反,那就必须反对,全国人民就决不会允许)。那么,如果人们在自己的亲身体会中发现了有人要使国家出现“今天不比昨天好,明天怎么样不知道”的时候(数据、事例我就不具体列举了),人们应该不应该,有没有权利提出质疑?提出质疑就是“反对改革”?有些人是俨然以“改革专业户”为己任的,好象他们就是“改革的化身”,他们说的都是真理,他们的主张都是正确无误的,别人一提出不同意见就是“反对改革”,这是很荒唐的。吴敬琏说:“如果凡事都问动机,就复杂了”,这使我想起了毛泽东同志说过的话:“我们是辨证唯物主义的动机和效果的统一论者。……现在要问:效果问题是不是立场问题?一个人做事只凭动机,不问效果,等于一个医生只顾开药方,病人吃死了多少他是不管的。……试问这样的立场也是正确的吗?……真正的好心,必须顾及效果,总结经验,研究方法,……真正的好心必须对于自己工作的缺点有完全诚意的自我批评,决心改正这些缺点错误。”(《毛泽东论文学和艺术》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会上的讲话》第7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9月北京第2版)。这话说得够明白、清楚的了吧?这话没有过时吧?

无独有偶,正当此时,新华网发展论坛上又有人发帖说“郎咸平上海脱口秀节目被突然停播”,马上还有人紧跟着发帖说:“这人背景确实复杂,台湾出生,美国国籍,”还搬出据说是“美国移民局档案”里郎咸平加入美国籍时的宣誓誓词,“慷慨激昂”似的喊叫:“中国的事情不允许一个美国人指手画脚”。作为一个普通网民,我不大相信像有的朋友告诉我的那样:会有人在网上干那种换着“马甲”,变着花样搞人身攻击,极尽其“泼污水”、造谣、漫骂之能事的事情。因为能用电脑的人,多少是读过一点书的,不至于这么卑鄙无耻吧?可现在通过这些事情,使我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现实——林子大了,确实是什么“鸟”都会有的。然而,人们说“名师出高徒”,看来也并非如此,“帮闲”们却是不肖之徒,本来是想帮着摇旗呐喊助助声势,“用一支粉笔去搪对手的脸,想把他弄成丑角模样,来衬托自己是正生。但那结果,却常常适得其反。(鲁迅语)”这么一来,倒是注释了吴敬琏“捣糨糊”的真实意思,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搅屎棍”——“越搅越臭”。

话说回来,既然这是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而且“都没有经过认真讨论”, 双方已经摆明了自己的论点,本人认为确实应该在适当的时间、场合、方式让大家把这个问题讨论个透。昨天网友“民喉”发了一个帖《改革方向是改革事业的前提和成功保障》,我认为这篇文章很精彩,也很中肯。我们已经摸了二十多年,该校对、检验一下方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