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模田冲遇害案:《大风歌·王立群》笔记(21—30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1:45:22

大风歌21_分封之争-王立群.2011.03.16

视频地址:http://kejiao.cntv.cn/bjjt/classpage/video/20110316/100682.shtml

(在刘邦称帝后,汉高祖六年,开始大封功臣,这也是刘邦面临的最棘手的事情,这一次刘邦封了10个人为侯,排名第一的就是曹参,封为平阳侯,在百官看来曹参的功劳是两个方面一是反秦有功,在有就是灭项有功,除此之外他和刘邦是同乡,并且在刘邦未称帝之前就非常熟,所以曹参排名第一并不奇怪。)

高祖六年封了十个,排名第一的是曹参,封平阳侯。他有什么功劳?简单地说,大臣们看到的是两方面,一是反秦有功,二是灭项大功。

反秦上,三年中,他立过不少功。曹参这类人属于三老干部,老乡老同事老战友。他是沛县人是老乡,也是老同事,在反秦起义前,刘邦只做过亭长,他是沛县有狱掾。刘邦起兵,沛县县令想起身反秦,有两个人反对,曹参与萧何都反对,在百姓中有对立面。提出找刘邦来。县令反悔,要杀他们,他们逃出来联手杀了县令,刘邦得了沛公位。这个经过,可以看出他是沛县起兵的策划者。他是最早反秦的。与刘邦关系近。

曹参另一功劳是消灭项羽。立过许多功。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从荥阳守卫战开始一直跟韩信,韩信立功他就跟着立功。这厉害了。韩信横扫整个黄河以北,他也跟着。毫无疑问,他应该被封。

当然刘邦的安排也特殊。特别是抓了韩信后,刘邦封自己的庶长子当了齐王。儿子没有政治经验,怎么执政?派了得力的国相,就是曹参。曹参是一个可以托生死之任的人。把整个齐国托付给了曹参。九年齐国相,管理最大的诸侯国齐国。这期间,有贡献。一生主要贡献就在于他首先提出来西汉建国以来治国的指导思想。他知道找人商量。开过重要会讨论。开到最后,曹参没听明白。人言言殊。每个人说一套。最后,他听说了胶西的一位老先生,盖公。通黄老之学。融合道家与法家思想。他请过来,批讲治理国家,清净无为。那就是不扰民,不去找百姓的事,让他们自安。治国简单,就是这四个字。曹参听懂了,把自己的一套房子腾出来让老先生住。在齐国做了九年国相,走时,历史上称为贤相。他什么都不干,让百姓自安。这就是他的治国之道。

春秋末年到战国时期是思想活跃时期,有诸子百家,曹参为什么选择了黄老呢?其实重要的原因是社会现实决定的。曹参管理齐国是什么时期?前770年到前秦始皇统一六国,一共五百多年时间。这期间都是战争不断。三年反秦四年楚汉战争,国家基本垮了。这时清净是最适合的了。所以曹参非常成功。惠帝二年,当时任相国的是萧何,死了。消息传到曹参,让随从整理行装,要进中央了,果然调进中央,去任相国。曹参怎么治理呢?史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他什么事都不干。天天喝酒。这样一来,问题来了。手下许多人,大臣部下都想找机会劝他。他有办法,二话不说,立即摆上酒喝。醉了都没说出口。这个办法把所有人顶了回去。最后没人提意见了。时间长了,皇帝当然不高兴。汉惠帝找到他儿子,叫曹窋,两人年龄近。问问你爸天天光喝酒怎么回事?没问,曹参沉脸要打儿子,打了二百板子。上朝时,几乎上不成,汉惠帝问曹参,是我叫问的。曹参道歉。你和高皇帝比,是谁高明?看看我和萧何相比,谁更强?还差一点。这就对了,现在是高皇帝与萧相国定的,我们得“遵而勿失,不亦可乎”?后来就有成语萧规曹随。

十个侯中还有一个人,这就是夏侯婴滕公。这就是车夫。当时是太仆。当时是正部级官员。赶车的,凭什么封侯。不简单。他一生给三个皇帝开车。一生都是太仆。过人之处,在哪?原来确实是一个县政府的车夫。每次回来都开到泗水亭,跟刘邦一聊聊一天。两个人曾打起来了,刘邦打伤了他。这是犯罪。有人告他就得服法。刘邦知道了,矢口否认。夏侯婴为刘邦做伪证。反过来,秦政府逮住告状的。要惩罚他,再上告。案子重审,夏侯婴顶不住了。他为了这事挨了几百棍。坐了一年多牢。他受大刑,都否认。硬是让刘邦躲过去。

彭城大败后,逃跑时,夏侯婴赶车,遇到儿子女儿,刘邦差点杀他,夏侯婴把他们都带上。汉惠帝吕后都非常感激他。惠帝当皇帝后,非常感激他,专门盖了很多房子,专挑最豪华离皇宫最近的给他。只能夏侯婴住,因为“近我”。

第三件事,刘邦多次出逃。刘邦曾逃出荥阳,只带着他一个人。一是信任,二是车夫。渡过黄河,闯到韩信营中。两个是生死之交。夏侯婴不会出谋划策,不会治国理财,不会打仗,但是他的忠诚最受刘邦看重。这是刘邦父子两代三任帝王最看重的。

还有一大本领是慧眼识人。自己没什么能耐,但能看出谁有本事。像韩信,十三个同案犯被杀时,夏侯婴来了,喊了两句,就放了他。职务高,与刘邦关系不一般。第一个向刘邦推荐的也是他。在韩信身上,他有两个功,一是救了韩信,如果成了刀下之鬼,一切都不可能。二是第一个举荐韩信的也是他。韩信懂得了,要想进刘邦眼,必须有人举荐,找比夏侯婴更有分量的,找到了萧何。这也功不可没。项羽手下重要将军,刘邦通缉的季布,救季布的朱家和夏侯婴。朱家作为侠客,为什么找夏侯婴?说明夏侯婴在一般人心中有厚道的品德。朱家找到夏侯婴,一听就明白了。夏侯婴讲了三点:一是忠诚是美德;二是项部将杀不完;三是跑了坏了。

高祖十一年,最后一个诸侯王黥布叛乱。消息传入京城,刘邦震惊。这是第一悍将。黥布一叛乱,许多将领说发兵灭了他,杀了他他能干点什么?说明刘邦身边许多人只会迎合,不会说更有分量的话。夏侯婴找到门客,曾在项羽手下做过令尹的薛公,问他怎么会叛乱呢?他说应该的。想想,韩信彭越黥布三人功不可没,前两个杀了,他不反不可能。黥布是被逼反的。夏侯婴觉得他有头脑,推荐给刘邦。会有助于平叛。他向刘邦献计,顺利地平定了黥布的叛乱。薛公怎么说的,我们后面再说。夏侯婴的举荐起了重要作用。

刘邦第一次封侯中,都是比较准确的。只讲了曹参和夏侯婴,其他人是不是也该封呢?看下集。

 

大风歌22_奇谋天才-王立群.2011.03.17

视频地址:http://kejiao.cntv.cn/bjjt/classpage/video/20110317/100648.shtml

(在刘邦集团有著名的三杰,他们对刘邦贡献极大,其实,刘邦身边还有一位重要的谋士,他虽然不在三杰之列,但却是刘邦的重要参谋,是张良的最佳搭档,此人就是陈平。在刘邦第一批封赏的十个侯中,陈平也名列其中。本期节目,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为大家讲述陈平是什么人,在楚汉战争中以及他为刘邦做过的事情。)

陈平是今天河南原阳人。他是农村人。家里有三十亩地,哥哥在种,他不种。他有特点,是长得特别美。《史记》很少对男人外貌评价。对陈平有四个字描写,人长美色。个高漂亮。这可以看出他是美男子。但他什么也不干。与哥哥住,他只读书游学,嫂子不高兴。说“有叔如此不如无有”,陈平讨厌他。结果哥听见后,把她休了。史载,伯闻之,逐其妇而弃之。陈平长大后,麻烦了。不会挣钱,富人不愿嫁,穷人他看不上,他成了剩男。陈平找妻子有标准,不管长得怎么样,得有钱才行。后来,乡里有茬口,一个人富有,孙女跟他差不多,嫁五次死五个丈夫。这叫克夫,陈平不怕。想娶她,因为她家有钱。村里丧事,陈平帮忙。她的爷爷有眼光,听说陈平帅,看中了陈平。跟着陈平到家,一看他家背靠着城墙。省一面墙门用席子代替。门前特殊的车辙,表明来的是高档车。坐的是君子或者是长者。所以,她爷爷就决定嫁孙女给陈平。陈平乐意。女方给了聘金和婚事用费。这样了陈平成了家。他立即有了钱,交游扩大了。

他早年还曾分肉。当时重祭祀,特别祭土神。找大树,作为化身来祭。一年春秋两次祭,把肉要分了。分肉难公平。陈平主刀分肉分得公平,所有人满意。陈平感慨说,假如让我主宰天下,我也会治理得公平。《陈平世家》可以看出来,这几个小故事。可以看出他帅,看重金钱,有本事。年轻时,是另类的。

起义后,他先跟魏咎。较早封魏王的是魏咎。各地立了六国后代,陈胜想立得越多,秦对立面多,自己的压力就小。魏的后裔魏咎就被立了,陈平投奔了他。时间短,陈平就跑了。一是因为他向魏王提建议,不听。魏王没听进他的。二是因为有人说他的坏话。陈平沉默了两年。项羽巨鹿后,经过南阳,陈平加入了他的军队。一起入关,项羽手下,十八个诸侯中有殷王,在河南北部。司马昂看见刘邦势力大,就叛楚归汉了。项羽生气,派陈平平叛。殷王一再背叛,项羽想杀他。陈平遭到连累。陈平把自己的官印赏金放在那儿,跑到刘邦那儿了。这是第二次跳槽。

去刘邦那儿得过河,船夫一看见就想害他。断定他有钱,陈平一上船,船夫就有要杀他的意思。陈平精明,一看见就明白了。他恐慌后镇定,把自己衣服扒光了,帮他们划船,让所有人看见人没有钱财,就放弃杀他的想法。就投奔了刘邦。找人引荐,找魏无知。刘邦召见,召见了七个人。刘邦让他们一块吃饭。陈平觉得可惜,我要说话。六个人老实地走了。刘邦留下他来,刘邦高兴。问他做什么官来着?还做都尉。许多人不服。刘邦不听。带着他东打,打到彭城,大败,还是信任他。惹了两个人。一是周勃,一是灌婴。他们说陈平不地道。听说,他在与哥一起住时,与嫂子有染。盗嫂。来这儿后,接受许多贿赂。钱多就给好处多。盗嫂受金。再说三易其主,反复无常。两条罪。刘邦也挺凉。魏无知会说话。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我说的是才能,你问的是品行。这是两码事。刘邦说,找陈平来谈。没有问,就把别人的坏话,告诉他,叫他解释。陈平说这简单。跟魏王他不听,跟项王他不信任。听说你善用人,所以来投奔。受金,确有其事,我是祼官,不收点贿赂,我吃什么?我是谋士,计能用留不能用,钱还放着呢,可以收走。刘邦觉得他坦率。他没有解释盗嫂。下次再讲。刘邦听完后反而更信任,官更高了,将领没话说了。

他该不该封侯呢?重要谋士,前边讲过两次陈平。一是韩信要求封假齐王时,张良与陈平都阻止。刘邦封了韩信并灭了项羽。二是打算撤兵时,张良陈平都劝他打项羽。他有功。他处事机敏,洞悉人情。这是他最大特点。处事反应快。像船上的表现。强项在此,弱项也在此。他缺乏远谋。还有办事太圆滑。非常善于躲闪,善打太极,有两件事,一是杀樊哙,刘邦的重要大臣,立过大功,刘邦晚年征黥布时重伤,病危时有人反应樊哙杀戚夫人,刘邦相信了。召陈平来商议,陈平献计,把陈平周勃召来下诏书,让陈平周勃到燕地找樊哙,立斩樊哙。周勃代替樊哙代替平叛。两人赶往燕地。那时得走一段时间。两人商量,陈平说樊哙不能杀,皇上是要立斩,但不能杀,是刘邦的故人,有很大功劳,与刘邦是连襟。现在一生气要杀,万一杀了,后悔了,我们得承担责任,最好是“宁囚而致上”,杀不杀皇上自己决定。周勃说好。陈平带着樊哙回来了,听说刘邦死了。陈平坐不住了。不再跟囚车走,自己先跑了。他知道樊哙老婆最恼火。吕后最大,不得了了,一打,自己跑了。到路上,碰到汉惠帝的使者,让他不要回京了,与灌婴驻守荥阳,以防不测。陈平不奉诏,赶往京城。快马加鞭,到京城,跑到刘邦灵堂前,放声大哭。把吕后哭得眼红了。吕后哀之曰,君劳,出休矣。吕后并不十分难受。她说,你太累了,回去休息吧。陈平不走。汉惠帝是要他去把守荥阳。这时最容易出问题。陈平不走,他说我想在宫里留宿,想替你防守。吕后下诏书,改任郎中令。这与太仆一样,是宫城警卫司令。每天在宫中上班。陈平不离开皇宫。他不离开,只要一走,后天会有人说他坏话。盯着,有人就会合上嘴了。外面的官不做了。

陈平这一手一般人想不起来。他两次违背皇命,几天后,樊哙来了,官复原职,这验证了陈平的想法是对的。如果照章办事,会惨了。在灵堂前的痛哭,把刘邦下诏书去违背皇命,一五一十全部告诉吕后,她不能怪罪了。救了樊哙的是陈平。吕后觉得他是有功之人。这个政权交替时,陈平保住了自己。这时,吕后掌权,陈平这一番功夫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人们也因此觉得他少了点耿直多了点圆滑。还有封诸吕,汉惠帝死后,吕后恐慌,想封吕氏诸侯王。陈平同意,王陵不同意,陈平做了右丞相。好多吕氏诸侯王受封。陈平只干两件事,一是喝酒,二是玩女人。这样一来,跟曹参当年一样。吕后听说,非常高兴。吕后不想他有更多权力。也找不出来人代替他。陈平看透了吕后。越是这样,吕后越高兴。直到吕后死,他仍在右丞相位上,吕后死后,他也联手杀了吕氏。

但此时,没记载过他的结发妻子。一直到文帝初年,他活得长。这套本事,带了很大负面影响。陈平身后,人们对他的评价臧否不一。究竟应该怎么评价呢?看下集。

 

大风歌23_臧否不一-王立群.2011.03.18

视频地址:http://kejiao.cntv.cn/bjjt/classpage/video/20110318/100598.shtml

(陈平是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自从跟随了刘邦以后,更是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到淋漓尽致,在刘邦开创大汉王朝的历史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同样还是陈平在刘邦登基之后,在诱捕韩信,白登解围中也功不可没,然而后人对他的评价却不高,尤其是“盗嫂”一事,让后人对他的人品更是怀疑。)

陈平一生为刘邦多次献奇计,但是历史评价不高,人们认为他远不如张良,但他却是张良的重要合作伙伴。陈平一生在《史记》中写过一句话:“凡六出奇计”。一是反间计,汉王三年,刘邦项羽荥阳对峙,刘邦打不过项羽时,伤了钟离和范增。钟离从此失去了项羽信任。而范增在回彭城中死去。二是金蝉脱壳,让汉军从荥阳东门放出两千女子,刘邦与陈平从西城修溜了。三是韩信封王。韩信要求封为假齐王,刘邦不愿意封,陈平提醒刘邦封,稳住了韩信。四是调虎离山,高祖六年,有人说韩信谋反,陈平献计,诱捕韩信。五是白登解围。高祖七年,刘邦带三十二万大军与匈奴主力作战,刘邦先头部队到达平城,被匈奴四十万围,困七天七夜,用陈平计,“其计秘,世莫得闻”。陈平出使单于,秘密没有人知道是什么计。匈奴列传记一是收买阏氏,二是同伙未到,匈奴才放了刘邦一马。陈平派人送给阏氏厚礼,跟单于说,即使把汉土地占了也没法呆。再者,汉王也是有神灵护佑的,杀不了的。所以单于就听了阏氏的话。也有说是汉内应没有到达,单于害怕他跟刘邦联合起来,所以放了刘邦。这是匈奴列传里的记载,看不出计的奇在哪里。有《史记集解》中间讲故事,说这个奇计是陈平亲自见了阏氏,说刘邦被围急了,派人调中原美女来,到达了刘邦一献给单于,阏氏害怕了,趁着美女还没来,放走了刘邦。这是两说。后一说有些道理。

这些奇谋哪些关系国家大事呢?反间计对钟离成功,但是对范增不高明。金蝉脱壳中在《项羽本纪》中有纪信一人物,要自己假扮刘邦出东门,让刘邦从西门出。纪信救主,这事主要还是纪信,陈平只是辅助。韩信封王时,张良与陈平两人都提醒刘邦。调虎离山,抓韩信,张良没参与,陈平一人的主意,叫奇计,但隐藏巨大风险。牵扯到韩信是不是谋反、涉及到刘邦与一批开国功臣的关系两大问题。陈平没调查,也没替韩信辩解,就出这个计谋,结果是韩信被抓,说明韩信反而没反。刘邦后来的平叛,只要是确实反的一定杀了,而对韩信是贬为侯,确实没反,这种情况下是罪加无辜。陈平这个奇谋就有问题了。概括起来,陈平的计是机变有余,深谋不足。反应快,但是深谋远虑少。给刘邦带来的灾难是多的。他自己也说自己积了阴祸。刘邦有评价,“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说明刘邦对他也有看法。

后世评价不高,主要两点:一是盗嫂受金。二是过于圆滑。盗嫂受金来自《陈丞相世家》:“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这是陈平刚刚得到刘邦重用时,惹得两人提意见。这事在历史上就成了典故。说盗嫂就想到了陈平和直不疑。直不疑后来没有这事,哥都没有,怎么盗嫂呢?而陈平确实有哥,是不是真有这事呢?可以看记载,第一个嫂子不满意他,说有叔如此,不如无有。结果哥哥休了嫂子。会有暧昧关系吗?不大可能有。后来富人娶了死过五个老公的女人,这人交代孙女说,不要因为家穷就不守礼节……这时嫂子应该是再婚后的嫂子了。是不是有关系呢?可以推测,司马迁的态度,记载时用的是“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说的是进谗言。司马迁是怀疑态度。再者,周勃与灌婴了解陈平吗?三人相距比较远,不可能了解。他们也是听说。历史记载是不是相符?陈平哥哥怎么看?我们看到的记载是哥哥器重陈平。如果弟弟与老婆有关系,哥哥肯定知道就不可能器重他。应当说不可能有这事。再看那个富人,要嫁孙女给陈平,家人都反对,只提他家穷。没说他品质不好。最难破解的是刘邦问他时,他承认受金,反复无常也解释了,只有这个盗嫂没解释。四种可能:一是纯属诬陷不用辩解;二是陈平辩解了,司马迁没记载;三是刘邦认为这事无关紧要没问;四是陈平默认。只有这四种可能。根据他哥的器重富人的厚望,我们断言前两种可能大。所以盗嫂不太可能。

还有不被人认可的事呢?圆滑世故。他是政坛不倒翁。无论是谁掌权,他都是重臣,一般人做不到。他是聪明,洞明世事,善于自保,迎合达到自保。后来人看不起恰恰是这一点。迎合刘邦上,晚年听说韩信谋反,这事是大事,关系不止韩信,而是诸侯王。陈平最应当做的是调整开国皇帝与功臣的关系,而不是迎合刘邦诱捕韩信。韩信抓了,计谋成功,后患却无穷。二是抓樊哙,是刘邦听说要与吕后联手杀戚夫人,所以刘邦要杀,而他没按刘邦要求杀,这是为自己避祸。迎合吕后,有三件事。一是汉惠帝死后,才二十四岁。吕后伤心,女儿不具备政治条件。这种情况下,吕后孤独无援,陈平提议,让吕后把军权夺走,建议吕家人掌管军权。二是封诸吕,吕后要封吕姓人为王,难度大。刘邦的白马盟誓,非刘不王、非功不侯、违反这两条天下共诛之。吕后要违背这些,太难了。陈平说吕后在统治天下,可以封自己的子弟为王。这是公开支持吕后封诸侯王。三是只当和尚不撞钟。他只当丞相不干活。樊哙的老婆说陈平,“陈平为相,非治事,日饮醇酒,戏妇女”。吕媭想掰倒陈平,没想到吕后听过“独喜”。这里可以看出他为迎合吕后,不惜牺牲国事为代价。

陈平的一生中出过奇计,做过一些事,但这些事,缺乏深谋远虑,为人处世世故圆滑。所以他的评价不高。他也在首批十个封侯中。第二次刘邦一下子封了十九个,有两个人特别为人注意。看下集。

 

大风歌24_并峙双雄-王立群.2011.03.19

视频地址:http://kejiao.cntv.cn/bjjt/classpage/video/20110319/100477.shtml

(刘邦的手下有两个列侯,史书上常常把他俩并在一起合称“绛灌”。“绛”指的是周勃,“灌”指的是灌婴,这两个人虽然没有韩信、彭越、黥布的功劳大,但却深受刘邦的信任。并且在后来剿灭诸吕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期节目,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为大家讲述在刘邦夺取天下的过程中,周勃和灌婴所建立的功勋、刘邦信任周勃和灌婴的原因以及后人将他们合称“灌婴”的原因。)

刘邦高帝六年封了十九个列侯,这是第二次批量封侯,有二个特殊,常被称为绛灌,在大臣们中间特别扎眼。史书只要提到这两个都提绛灌,绛是绛侯周勃,灌是颖阴侯灌婴。绛县封给周勃,周勃与刘邦是同乡,刘邦对老乡看重。祖上不是沛县人,外乡来迁。他出生在沛县。沛县人有优势,参军早,机会多,功劳大。周勃是编织匠,沛县养蚕,他会编箩筐,手巧。二是会吹箫。手要巧,发音要正确。箫在古典民乐中难度大。周勃是丧事中吹箫。三是强弓手,能拉硬弓。对后来打仗有帮助。性格上,他憨厚刚直,缺点是不喜欢文化。不善于言辞。史载,“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高帝以为可属大事。”没有文化,看不起文化人,有话快说。刘邦却认为可以交代大事。他立功有三个阶段,反秦上,他从沛县打到关中,有胜有败,有功有苦;灭项,打败项羽的主要功臣,功臣有封王,有封侯,他是第二个层次的领头羊;平叛,刘邦当了皇帝后,不断有叛乱,他代替樊哙平叛。这一时期,刘邦在世,周勃得意。刘邦临死前,吕后问刘邦三句话,刘邦回答中,有一句涉及到周勃,“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说周勃少文化,预言,可让他当太尉。一句话,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十五年后吕后死,惠帝七年吕后八年,周勃灭了吕氏,刘邦怎么能预料到这个事实?刘邦死前他曾预料刘氏江山有危,有危机时周勃会是靖难的英雄,这两点几乎不可能。除非刘邦能预料身后一系列。

灌婴是卖丝绸的小商贩。当社会大变动到来时,小商贩也疯狂。参军做中涓。这是专门负责打扫卫生的随从。灌婴一参军就做中涓,后来中涓出来一批侯,像曹参,周勃,灌婴,前两批侯中有六个是出自中涓。得很信任的人才能做呀。灌婴的功劳有三点:一是打败项羽的骑兵,刘邦在彭城败,退到荥阳,被打得落花流水,他觉得自己兵种少,想组建骑兵,没司令。两个善于骑兵的是降将,还是找信任的根正苗红的,找中了灌婴,率新建的骑兵打败了项羽的骑兵。二是大规模地破坏项羽的后方。韩信为齐王后,项羽后方一大片,韩信派灌婴去打,灌婴的仗打得重要成功在把项羽的后方破坏完了。占了粮仓,高官被抓了。这才导致项羽前线被迫鸿沟议和,向东南乌江撤退。这是灌婴的大功劳。三是追杀项羽。乌江边上,灌婴五千骑兵逼迫项羽自杀了。正是三大功劳让他封了侯。

灌婴还有贡献,这是封侯后。刘邦死后,铲除诸吕中,灌婴举足轻重。吕后死后两个月,吕氏被灭,导火索是齐王刘襄起兵,扬言要灭诸吕,吕后死后,只有两个侄子掌军权,一是吕禄,一是相国吕产。这时两人不敢对付刘襄。两人派灌婴去对付刘襄。说明灌婴得到二人信任。为什么?司马迁没写。灌婴走时,周勃与陈平走时,人们都不知道他倾向于谁。到了后,联合刘襄共同反对诸吕。这过程中,他有三大功;一是手握重兵,灌婴到荥阳才有重兵,决定了吕氏的灭亡。灌婴并不迎合吕氏,灌婴低调可以看出来。带兵走时,陈平周勃都不知道他的政治态度。他一生受信任,刘邦信任,惠帝信任,吕后信任,吕禄吕产信任,汉文帝还信任他。所有掌权人都信任。不求荣,不迎合但是谁掌权都信任他。二是政变的支柱。周勃与陈平敢发动政变,周勃是得到灌婴公开支持后才敢发动政变的。得不到灌婴的立场,周勃不敢动。周勃是名义上的太尉。手握重兵的灌婴才决定走向。三保证了新君的顺利即位。选做新皇帝是难事,一个重要因素是刘襄不能来参会,刘襄来了,京城会乱套。驻守荥阳关键,这是军事要塞,这道防线能阻止关东军西进。刘襄第一个起兵,没当上皇帝,几个月后气死了。灌婴在铲除诸吕中立了大功。等到周勃陈平等看到刘襄太能干,年轻,周勃灌婴陈平再厉害,比起三兄弟,弱点是年龄大,最后选了刘恒。其实错了,刘恒当晚一晚没睡觉,下了三道诏书。一是任命亲信做卫将军,掌京城南北二军。本在吕氏兄弟手中,杀过权交到了周勃手中。汉文帝是周勃立的,周勃认为汉文帝懦弱无能,所以立了汉文帝,第一夺周勃权的就是汉文帝,让他当丞相。陈平更高明,一看周勃为左丞相,陈平请假不上班了。陈平说右丞相不好。这次周勃功劳比我大,应该让给周勃。陈平当了左丞相。陈平太精明。太尉就是灌婴了。陈平不久死了,周勃被免官,灌婴也死了。周勃活得最长。

这两人为什么并称?原因简单。历史常并称,一是功劳。二是权势。三是资格。功劳上,周勃与灌婴是第二层次功劳的领头羊。权势上,第一层次的人封王,刘邦不信任,第二层次没封王,刘邦反而更信任。三是资历。汉文帝时,打天下的都死光了,只三个了。陈平第一个死,周勃活得最长。资历是无形资产。所以常并称绛灌。他俩也常领头,像说陈平盗嫂就是他开的头。像贾谊少年才子正重用,被贬长沙也是他们说的坏话。再者两人也没文化。

 

大风歌25_吕氏英杰-王立群.2011.03.20

视频地址:http://kejiao.cntv.cn/bjjt/classpage/video/20110320/100450.shtml

(刘邦在高帝六年的正月和十二月两次封侯,其中在正月封的侯中间有三个人关系特殊,这三个人一个叫吕泽,是吕后的大哥,一个叫吕释之,是吕后的二哥,还有一个叫樊哙,是吕后的妹夫,并且樊哙也是刘邦的老乡,并且在刘邦整个生涯中也是功不可没。)

刘邦在高帝六年正月十二月两次封侯。正月封的三个人关系特殊。一是吕泽,一是吕释之,一是樊哙。樊哙原来卖狗肉,这人跟刘邦关系不同一般。他是吕后的妹夫,是刘邦的连襟。刘邦前两批封的许多都是刘邦的老乡。樊哙是亲戚,沛县起兵时,是萧何曹参建议召回的,派的正是樊哙,去找刘邦。因为樊哙知道刘邦在哪儿,去了刘邦会相信。樊哙亲。沾亲带故的亲。这是特殊关系的一条。第二条是萧何曹参是刘邦起义军中的老革命。这是天命。所以皇帝诏书是奉天承命,古人称革皇帝的命。他们沛县起义,樊哙放走刑徒时,樊哙就跟着他,一两年后才有秦末大起义。樊哙就显得更老资格了。这是故。两人关系不同的是,亲、故。这就非常特殊了。樊哙一生立过许多功劳。从芒砀山到关中到刘邦称帝,三大战役都参加革命了。一是灭秦二是亡楚三是平叛。

功劳不少,今天要讲的,是樊哙在刘邦整个生涯中三件重要事情。一是谏留秦宫。打到秦宫殿时,刘邦看到房子特漂亮,财产多,美女多。刘邦就想在秦始皇宫中住,第一个劝是樊哙。他是卖狗肉的,却第一个阻止刘邦入住秦宫。他还说过“沛公欲有天下邪?将为富家翁邪?”(《资治通鉴》)你想要整个天下,还是只想做个富人?要想整个天下,就撤。要想做个富人,就睡吧。话简单。这是司马光写的。他在北宋初年看到的文献比我们今天多。元代学问家胡三省,他做注《资治通鉴》时评论,说樊哙卖狗肉,有如此眼光,这应该是最大功劳。一是他阻止了腐败。否则走的就是李自成的路。让刘邦驻军霸上,这了不得。二是留足后路。世事难测,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料不到的东西太多。谋事与成事的区别在谋事是主观努力成事要受许多因素制约。刘邦一个小亭长哪见过秦始皇的床?不想走,但他没想到后果严重。刘邦退出来,张良再说,他才真正出来。这帮了大忙。刘邦在鸿门宴上说,还军霸上,否则哪有退路?这也是樊哙帮的大忙。三是争取民心。否则百姓会想与秦君一样。一退出来,人们会觉得这人与秦始皇不一样。划开了界限。民心争取到了,这了不得。

秦灭六国,六国抵抗了一百多年秦的兼并。可以知道秦的强大。但是陈胜吴广一起义,天下响应。楚国几千人一伙的反秦武装不可胜数。可见,不是少数几股力量,而是星火燎原。再强大的秦派章邯镇压都抵抗不了,三年就被灭了。民心的获得从住不住秦宫开始的。

第二个功劳是勇闯鸿门宴,一是阻止了项庄舞剑。二是一番话配合刘邦的说辞。三是刘邦退出来想逃时,刘邦最担心的是没告辞,樊哙说过“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这刘邦才决定不辞而别。

第三件大功是擅闯汉宫。擅自闯入刘邦的寝宫,这也了不起。时间在高帝十一年,刘邦第二年死。这时刘邦病重。黥布叛乱。后来被策反,传出消息,黥布反了,刘邦不想听到人的声音。专门下诏书,大臣们不得入宫。情况紧急。史载,“群臣绛灌等莫敢入”,手下最信任的人都不敢进。这时樊哙来了,“排闼直入”,门一推就进去了。他是武夫,不考虑那么多。大臣们蜂拥而入,刘邦枕着宦官在睡觉。有人说是男宠。姑且不论。樊哙说,当年在沛县起兵打天下时,多么威武,现在竟然躺着睡觉不见我们而且外面有叛乱,你显得多么软弱。你都忘了秦始皇的赵高吗?狗屠呀,说这话挺有水平的。“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大笑,起来了,开始组织平叛。亲自出征,也因此致命一箭。这让刘邦精神上振作起来。晚年重病最容易精神上垮掉。樊哙的闯宫,重点点起了他的精神。不是亲征的重要原因,至少鼓舞了刘邦。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是吕后的工作。吕后一个劲地哭。刘邦老了,病了,想让儿子去。一开始吕后没反应过来。想着儿子练练,吕后没想太多。有人给吕后分析,一太子带兵,太子统帅的是什么人?刘邦手下要出征的是当年打天下的猛将,不是一般的羊。是狼。谁能驾驭?刘盈想驾驭,困难。自古以来军队的将领重视资历。第二看打谁,打黥布,这是第一悍将。巨鹿第一个过河的就是他带两万军过河。项羽集团中就是最能打仗的。没带过兵的太子,刘盈,领着老将去打悍将不好打,赢了该,败了,正想换太子呢。有人讲给吕后听,吕后明白了。这次出兵非同小可,关系到太子之位,关系到吕后自己的位置。吕后就决定不能让儿子去,得让刘邦自己去。刘邦受了致命的箭伤,回来就不行了。

樊哙在人们眼中成了吕后一党。他是功臣,永远洗不掉吕党的嫌疑。吕后这一个妹妹,后来灭诸吕时,杀了吕媭,杀了樊哙儿子。汉文帝找了一个庶子接了侯爵的位。樊哙被外戚了。不过他也确实沾了外戚的光。吕后时他是上将军。周勃灌婴也在,唯独他是上将军。吕后让妹夫做上将军也还是沾了光。所以这个人应该是功臣,确实也有洗刷不掉的外戚色彩。

吕后两个哥哥有战功,刘邦惨时,树倒猢狲散,诸侯弄到五十六万人,彭城大败时,许多人逃到项羽处。刘邦去找吕泽。刘邦在吕泽这儿收聚散兵,并提出捐关以东的策略。张良提出三个人,这两件事上,刘邦都沾了吕泽的光。吕泽应当是功臣。吕泽也是刘邦集团的重要成员。他死得早。

还有没有幸运地被封的呢?看下集。

 

大风歌26_幸运之歌-王立群.2011.03.21

视频地址:http://kejiao.cntv.cn/bjjt/classpage/video/20110321/100784.shtml

(刘邦在高帝六年两次封侯,批量分封了29位列侯,其中绝大多数是靠战功卓著,因此才立功封侯。但在这29位列侯中,也有幸运者,他们虽然也立了功,但和其他被分封的列侯相比,他们是人生的幸运者。本期节目,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讲述在刘邦分封的29为列侯之中的幸运者以及他们被封侯的原因。)

人生不可攀比,人比人,气死人,重要原因是有人一生很幸运。别人无法比。像刘邦封的二十九个侯中,一人非常幸运,一直惠及曾孙女。这人不得了,曾孙女是我们讲过的陈阿娇。这人正是陈阿娇的曾祖父陈婴。

陈婴幸运在五个方面:一是被头领。秦末起义时,他不动,最后县里边年轻人起来闹革命,几万人找不到头,最后想到了陈婴,被拉出来当了头。坐在家里,享受起义的一把手地位。刘邦当上沛公,先在山里当了两年逃犯。任何一个时代逃犯都不好过。沛县县令派樊哙来请他,县令半路变卦,不让进城,他是靠年轻人的反秦热情杀了县令他才当了沛公。这比陈婴差多了。项梁找他联合,这是多好的事。项梁的大集团,二把手项羽成了楚霸王。来到天长,发现两万多人的力量,头领正是陈婴。项梁来找陈婴联合。陈婴答应的话,他们肯定平起平坐。因为他兵力多。陈婴的母亲聪明。她明白首恶必办的道理,她说,你们陈家没有过当官的,不如投奔,不要出头。所以陈婴投项梁。这是第二个幸运。几千支武装力量最后剩下的只几家,刘邦项羽,其他的大鱼吃了小鱼。秦末起义的反秦武装面临两个敌人,一是秦一是一块起义的人。项梁越做越大,他不会被吃了。危机是陈婴可能成为季布,会成为刘邦的敌人。避过这一劫得靠第三个幸运,这是辅怀王。项梁立楚怀王。把陈婴封为楚怀王的上柱国,宰相。高官厚禄,无权。无权正帮了他大忙。所以他不会跟刘邦结仇。第四个幸运是取江南。项羽做霸王后,把他迁往南方,杀了义帝。义帝身边人散了,估计陈婴这时落在江南了。项羽败了,刘邦胜了,陈婴把江西浙江平定了。大片土地投奔刘邦,刘邦高兴。陈婴成了功臣,刘邦封他为侯。五个幸运是惠子孙。他的功劳惠及子孙。孙子叫陈午。婚姻不简单。娶了汉文帝的女儿。长公主刘嫖。陈午娶了她,不得了。这是野心家。汉景帝面前说栗姬的坏话,导致栗太子被废。后来汉武帝继位,皇后就是陈阿娇。这就是金屋藏娇。当然阿娇的命运不太好,被休了。至少当上了皇后。陈阿娇正是堂邑侯陈婴的孙女。

周昌有堂兄叫周苛,在刘邦手下做事,与刘邦是老乡。本在泗水郡做小办事员。刘邦起义后,他们兄弟跟着起义。后来周苛越做越大,做御史大夫。周昌做都尉。周昌幸运来自堂兄。周苛在汉王四年为刘邦守荥阳。会战时刘邦不顺,出逃靠纪信假装刘邦开东门投降,一是靠陈平带两千女子出城。刘邦带着夏侯婴陈平从西门走了。刘邦下令周苛守城。明显城守不住。他走了。周苛城破被俘。项羽待他不错。你替我带兵,我封你上将军,封三万户侯。周苛反过来说,赶快投降,否则会被俘,你打不过他。最后被杀。周苛死了,对周昌来说,一下封了御史大夫。周苛儿子周成也被封侯。唯一对不起的是纪信。被项羽杀了,后人也没有听说什么受封。周昌当然也不简单,有两特点,一是特别强横,二是直言。周昌做了御史大夫,一次跑到刘邦寝宫汇报工作,进去刘邦正吃饭,拥抱着戚夫人吃饭,周昌不好意思转脸就走。刘邦看见了,把戚夫人放下,追上周昌按下脖子。甚至骑到周昌的脖子上。这个行为至少不雅。还得意洋洋地问,周昌说你就是桀纣之主也。刘邦一笑,没事。说明周昌敢说敢讲。

第三个幸运的人是因为有一个好哥哥。哥哥是刘邦手下的第一说客郦食其,最后死在齐国的人。一个人能说服齐国准备投降,结果因为韩信打过来了,齐王觉得受骗了,烧了他。他弟弟是郦商,高阳人。秦末起义时,郦食其是在家寻找良主。每个起义军经过,他都会打听,直到刘邦,他才主动见刘邦,成了名列第一个说客。他弟弟也被他引上正路。郦商是武将,曾成立反秦武装,当时这样的队伍多,随时可能被吃。他幸运在哥哥的眼力好。郦商跟着刘邦打了三大战役,灭秦亡楚平叛。他真正的功劳不在这里,一是立主发丧,高祖十二年,刘邦故去,吕后秘不发丧,她在和亲信审食其商量杀诸将,想把打天下的将领全杀了。那样肯定天下大乱。谁阻止这个行动?郦商,这是他最大功劳。他听说后,立即找到审食其,代地二十万军队,在功臣派手中,荥阳十万,一旦京城杀功臣,大臣叛于内,诸侯叛于外,天下必危,马上入宫告诉吕后,吕后才取消这个念头,宣布发丧。另一功劳是吕后死后,关键时刻他总能站出来。吕后一死,陈平周勃想杀诸吕,吕产吕禄掌握军权,陈平周勃商量,发现郦商有作用。郦商有一个儿子叫郦寄,不得了,和吕后的侄子是密友,吕禄相信他。陈平周勃商量后跑到郦商家,劫持了,做人质,让他告诉郦寄去执行任务骗出吕禄的军权,汉天下是高皇帝与吕后打下的,一个封了九个一个封了三个,都是大臣同意的,你却在这儿,大家怀疑你另有企图。不如交出兵权,回赵国,多好呀。吕禄犹豫了,忘了吕后的交代。出殡时你们不能去,不要交出兵权。找家族人商量,有人说应该交有人说不应该交。最后危急之下,郦寄再次找到吕禄,刘襄起兵了,你们的人在荥阳倒戈,危险了。吕禄一听,害怕了,交了兵权,送到周勃手中。周勃决定发动大搜捕,全部杀光吕氏家族。吕禄第二天就被杀。郦商的儿子起了关键作用。一直杀到樊哙的妻子儿子。他哥哥指的路成就了他。

 

大风歌27_谋圣受封-王立群.2011.03.22

视频地址:http://kejiao.cntv.cn/bjjt/classpage/video/20110322/100695.shtml

(刘邦总结战胜项羽的“三杰”时,把张良列为“三杰”之首,而刘邦对所有部下都想骂就骂,唯独对张良言必称其字“子房”,古代人称人字是表示尊敬,这对经常口吐脏字的刘邦来说就实属不易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张良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过大功,所以建立汉朝之后论功行赏,张良名至实归,被封为留侯。)

张良立过多少功劳?一是灭秦,二是亡楚。两大战役中,张良立过许多功。灭秦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攻取南阳,免除后患。并没把南阳军队打败,刘邦匆忙地走,张良提出这不行,刘邦才解决南阳问题。这是第一功。第二功是智取峣关,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杀过赵高掌权。子婴在峣关阻击刘邦。刘邦想以两万与秦兵拼了,抢先进咸阳。张良不同意,先派人谈,对方打听到守峣关的人是商人子弟,拿钱贿赂,一起瓜分。麻痹了,趁机打峣关,过了这一关。张良在这两件事上立了功。张良在亡楚上做了许多工作。退秦宫还霸上。与樊哙一起反对刘邦入秦宫。这是第三件功劳。这事意义重大。第四件功劳是利用项伯化险为夷。第五功劳是刘邦跑到吕后长兄吕泽驻军处下邑,刘邦得到短暂喘息,他提出至关重要的决策,决定捐出函谷关以东土地。张良提出三个人,韩信、彭越、黥布。这是张良划策的第五件,下邑划策,重用人才。张良的十件大功中,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这个。其他的都是局部问题。真正关系全局的正是这个。刘邦提战略,张良提措施。第六件事是阻封六国集中力量。这指刘邦曾想封六国后代为君,张良一口气说了八不可。刘邦臭骂郦食其。第七件大功是劝阻刘邦加封齐王。韩信要求封假齐王,刘邦不想干,当时陈平与张良都主张封韩信。第八件大功是废止合约追杀项羽。鸿沟议和后,张良力主追杀项羽,这是第八功。第九功是刘邦追项羽到固陵,被打得受不了,韩信彭越不来,征求意见,张良认为不来正常,建议给他们加封封地。刘邦就接受了建议,给二人加封土地。二人领兵来垓下。最后一功是建都关中,万世基业。娄敬提出来,刘邦犹豫,张良支持。建都长安,刘邦不听,张良支持,刘邦立即动身。

汉初,二次封侯时,大家争军功,杀过多少人,俘虏多少占城多少,灭多少国家,张良没有,封侯时,刘邦表态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这是张良之功。刘邦说,自择齐地三万户。齐国是最肥沃的,可见对张良多好。张良说,“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刘邦就把他封一万户他为留侯。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的地方。这很重要。当初见面的地方封,是纪念。是一个感激。当时封侯时,功臣们得了多少呢?曹参一万零六百户;周勃是八千一百户;萧何是八千户;四是夏侯婴六千多;灌婴、陈平、樊哙五千户。张良敢要吗?如果张良要了,麻烦就大了。张良聪明。不贪,只要一万,不要齐,要留,当初见面的。为纪念。这是智者。否则他会成众矢之的。这事叫辞封。

有一天,刘邦在宫殿间的通道上,复道上,看见手下议论,问张良,张良说他们在商量谋反。刘邦纳闷。问怎么回事?张良说,这些人和你一样是平民,现在封侯了,他们几个在算,天下的地,不够分哪,而且,你封的都是喜欢的,杀的都是恨的。有功有过的,所以商量谋反。刘邦听吓坏了。怎么办?张良说,取上素不快,计群臣……找一个最恨的,所有人都知道的,封了,让大家都知道明白。有一个叫雍齿的,赶快封这个人。三月,刘邦宴请文武,亲自封他为什邡侯。所有人都乐了。这叫急封雍齿。他跟刘邦的结怨叫源远流长,早了。刘邦起兵时,雍齿就是部下。他是沛县丰邑人。刘邦派雍齿守丰邑,他打了胜仗,雍齿叛变了。叛变简单,一是雅不欲属沛公,看不上刘邦;二是受到魏国军队的压力,告诉雍齿,投靠我就封你,否则灭了。这种压力下,雍齿叛变了。手下也跟着跟刘邦作对。刘邦回打打得大败。一攻没攻下来。这是心病了。刘邦想投奔另一起义军,没借成,好不容易打下荡,二攻又失利了。最后刘邦被迫投奔项梁了。刘邦三攻丰邑,才拿下。雍齿投了魏国,后来雍齿投回刘邦,更不能杀了。恨得牙痒,不敢杀,会散民心。张良不知道,但是刘邦心里清楚。这事,张良巧妙。有智慧。

张良受封后,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张良淡出朝政,说自己有病,不吃粮食,练功养生。这事给张良留下美名,功成不居。后人纷纷表扬他。这是值得讨论的问题,真不居功吗?一派认为他有病,是为养病,二是认为他明哲保身,是为了自保。这两派意见各有理由。张良确实有病,有记载。在刘邦身边,常有病,没单独领过兵。封侯后,“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道引轻身”。有学者推测,张良像个女人,肯定体质不好。后来,高祖十一年平定黥布叛乱时,张良抱病送行。刘邦说,“强卧而辅太子”,希望他卧病辅佐太子。承认他有病。高帝十二年,刘邦临死,吕后问三问,萧相国、曹相国、王陵陈平死后,谁继任。刘邦一一回答。这非常有名。刘邦三答中,提到了曹参,王陵陈平,唯独没提到张良,一种解释就是他干不了相国,二是他病得重,没办法安排当相国的重任。说明这时张良病得重。张良的病,刘邦打天下时都没,这时重,是如此吗?有病肯定的,这时重也肯定。有病外,应该也有两个因素,一是知足,他觉得自己为帝王师,封万户侯,这是人臣极矣。他受道家思想影响深。二是自保,这个思想不是一入关就有,是逐渐形成的。司马光评价过,人生必有死,张良这样聪明的人并不希望长生,而是明哲保身。韩信族诛,只有张良是“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

张良开始从一线退出时,韩信没有被杀,萧何也没有入狱。把萧何韩信的将来说成是他预料的,这不大可能。甚至有人把范蠡等同,这不对。这不是一类人。“留侯从上击代,出奇计马邑下,及立萧何相国,所与上从容,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这是司马迁的原话。张良曾跟着刘邦在代地打仗,萧何任相国时,跟刘邦也说过许多话。

作为谋臣,张良始终在尽谋臣的职责。与韩信等人不同,他不割据,手无实权,不会威胁刘邦的政权。刘邦屠功臣不会威胁到张良。

大风歌28_军功封侯-王立群.2011.03.23

视频地址:http://kejiao.cntv.cn/bjjt/classpage/video/20110323/100827.shtml

十六国时汉开创者刘渊说过,“吾常耻随陆无武,绛、灌无文,随陆遇高帝,而不能建封侯之业,而兴庠序之教,岂不惜哉?”提到四个人,一是随陆叫没有武功,二是绛灌没有文。随陆竟然没封侯可惜了。刘渊有过这种经典评价。随是随何,陆是陆贾。随何是策反黥布。陆贾在这段历史中,我们讲过两次。一是张良曾劝刘邦不要拿两万人硬拼,派两人议和,正是有陆贾和郦食其,议和灭秦,刘邦派兵打败了。第二次在鸿沟议和时,劝项羽放人质,派陆贾去的。没成功。三是刘邦称帝后,遇到大事件。统一了中原,陈婴把江西浙江收复了。江西南出现南越国。国君是赵佗。这与秦始皇有关。统一南国后,秦始皇派五十万大军打南越,平定了,建立三个郡——南海、桂林、象郡。当时副统帅就是赵佗,后来做了南海龙川县的县令。郡尉有谋略,但身体不好。召赵佗来番禺,整个南海郡,只有你可以商谈大事,我死之后,你做郡尉。要尽快把这儿建成独立的国家。任命了赵佗为南海郡郡尉。当时几个关口卡住,找秦始皇的官员杀掉,掌握了南海。秦帝国灭亡,赵佗吞并了另二个,自称南越王。南越国建立。刘邦统一中国后发现这个南越国,不想打,派人去说客。派的是陆贾。说客只有两个,一是郦食其,一是陆贾。郦死了,只好派陆贾。

陆贾口才也好。讲了三条:一是不要忘了你是中原人。拿小小的南越国与中央对抗,肯定完蛋。二是要借助天意镇住他。陆贾说,知道现在掌握中原的是刘邦吗?几年为了天子,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这是天意。中原是整个中国最富的地方,人口最多。现在都要来灭,皇帝没有这样做。所以,劝你归顺。否则,挖了你的祖坟。然后整个宗族灭了。派一员偏将十万人来,你肯定完。百姓杀你也是易如反掌。赵佗本是躺着听,一激灵起来道歉。不懂得礼仪,不要介意。赵佗问了两个问题,一是你看我这个南越王与韩信萧何曹参相比,怎么样?“王似贤”,好像贤明一点。这话有分寸,实际上,骨子认为你哪能比得上?二是你觉得我跟刘邦比怎么样?这话大了,陆贾说,皇帝起自沛县,三年灭了秦,最后灭了西楚霸王,所以皇帝岂是你可以相比的人?赵佗一听大笑。对陆贾非常佩服。赵佗正是因此喜欢陆贾。整个南越找不到一个可以对话的人,我天天能听到新的知识。一留留了几个月,送千金。还给了一大批礼物。陆贾收获极大。

陆贾还有一大功,是提出了西汉初的治国理念。刘邦手下人的弱点是文化底蕴不足。像周勃是第三功臣,本是编织工。不懂得治国理念。解决治理问题,从理论上探讨的是陆贾。他在中国思想史上是里程碑。今天仍值得研究。陆贾常在刘邦面前说到《诗》与《书》,刘邦蒙了。刘邦火了。乃公马上而得之,安识诗书?骑着马打下的天下,别一张嘴就是诗书。问刘邦,能马上治天下吗?这是治国理念之争。陆贾说历史有三个人只靠马上的,夫差,智伯,秦。这三个是只靠马上,都被灭了。得马下治天下。刘邦更说不清楚了。让他总结秦亡的原因。写了十二篇。刘邦一看就叫好,合成了《新语》。这部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重要地位。西汉初年真正的功臣是陆贾。陆贾分析的是“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其实刘邦应当总结两点,但他只总结了一条。三杰是灭项羽的方面。他思考过打败项羽的。他没有思考过怎么夺了秦的天下,陆贾指出了,一是逆取顺守;二是恃力而亡。只凭暴力一定要亡国。提出要与民休息,反秦之弊;要以农为本;要无为而治。这是相通的。陆贾的观点奠定了西汉初年的治国理念。但是他没有得到封侯。

像曹参,军功大,像灌婴军功也记载详细。每个人都记录得清楚。说明封侯是以军功为功,像陆贾这样的,没军功不算。也说明《史记》是根据军功档案写的,有根据。这种制度是对陆贾一个人还是对所有人?像萧何做后勤部长,刘邦说他是首功。结果大臣们集体抗议。“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打仗太多了,萧何有什么功?这是刘邦遇到的集体对抗。刘邦讲过一番话,在中国词汇史上用过“功狗、功人”。这两个概念只用一次。只有萧何是功人。你们这些人是功狗。当然现在我们表彰任何人,肯定不能接受这样的功狗概念。这个例子说明,西汉初年的封侯,其实是按军功在封,是所有大臣的共识。像陆贾也默认了这一共识。普通士兵也得到了许多爵位。这是西汉统治的基础。

这个方案的利与弊?军功受益阶层的利,在于他们是西汉政权的受益者。会坚决支持中央政权。这些列侯,在刘邦杀异姓诸侯王过程中正是靠他们。吕后集团覆灭正是庞大的功臣集团支持刘邦的结果。功臣派的力量大,坚决不允许出现外戚派。二是弊端,像萧何张良问题不大,靠刘邦站出来说话。陆贾就不行了。贾谊也不行。军功阶层到一定时候成了压制后起之秀的一股势力。像贾谊做到太傅,他受到排斥的正是绛灌。军功阶层固然能巩固中央政权,但也压制了后起的功臣。

 

大风歌29_第一功臣-王立群.2011.03.24

视频地址:http://kejiao.cntv.cn/bjjt/classpage/video/20110324/100174.shtml

(刘邦在七年反秦的战争中,他的身边出现了一大批功臣,比如:张良、曹参、萧何、周勃等,在这些人在刘邦的眼中地位都不低,但是排在第一位的却是萧何,并且刘邦曾为萧何说话,并说别的大臣是工狗,而萧何是功人,并且给了萧何很多特权,就连萧何的父母兄弟都倍受恩惠。)

高帝六年连续封列侯后,刘邦还要为他们排座次。要把他们排出一二三四。面临问题是,二十九人中谁会排第一。这人就是第一功臣,有希望的有张良理由有:一、刘邦提过理论三杰说,张良是三杰之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当然有希望是第一。二、刘邦分封列侯时,都有食邑,其他人户数是刘邦指定地点户数,只有张良是“自择齐三万户”。其他人比不上。有希望的还有曹参,一、他的食邑最多,10600户,二、军功最多。意味着他可能入选。周勃也可能:一是食邑排名第二;二是临终时交代相国人选曾说过安刘氏者必勃也,可见刘邦非常看重周勃。第四个可能入选的是萧何两个理由:一分封列侯时刘邦为萧何说话,还说了功狗功人之概念。二萧何所受的重用。特别是楚汉战争的四年中,萧何是留守后方的。全权处理后方。这四个都有希望。

刘邦对四个人感情是:对张良是敬重;对曹参是感激;对周勃是信任;对萧何是倚重。这四个人在刘邦眼中地位不同。谁会成第一取决于功臣怎么看,刘邦怎么定。功臣们意见是集中明确,集中到曹参身上,都认为他功第一。刘邦不会给,心里想给萧何。刘邦却不好说出口。封食邑时,大臣们都不同意。现在封完了,排座次,又不一致了,刘邦要第二次站出来,不好了。关键时刻,鄂千秋,说曹参这些功劳叫一旦之功,萧何的功劳是作战最艰难时保证军粮,是万世之功。这番话把两人功劳分开。讲完,刘邦跟着就说,好。立即下诏书,剑履上殿,可以带剑上殿。入朝不趋。所以刘邦觉得萧何第一。三条特权。刘邦还把他父母兄弟同时封为列侯。再加两千户。这非同一般。萧何因此成了第一功臣。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刘邦的另眼相看。

为什么刘邦与大臣们意见总是不一呢?萧何为什么在封侯排次时得到刘邦的照顾?理由大概有:功不可没,确实有功。成全沛公,成全高帝,举荐韩信,刘邦与萧何私交好。像张良,跟刘邦没有私交。中间跟韩王成一段。刘邦敬重他,并不倚重。再说曹参,也是沛县一同做官的人。萧何有私交,曹参没有。三是最重要的是,需要丞相。西汉帝国建立后,战争转入到和平建设中,这个过程中,刘邦需要的是文官。这些人中间,张良是高参,从来没实权,更没处理过国家行政大政。周勃曹参以军功著称的武将,治国不知道。萧何是实践证明能经营国家机器的人。刘邦的约法三章是去掉苛法,还有一条是把关中所有的秦帝国的基层官吏留任。法令基本也没变。刘邦集团中最熟悉法令的也是萧何。所以,用萧何为丞相是刘邦的既定方针。大臣们都知道是军功。曹参的功劳一笔笔记下来。谁都比不过。但是,按治国,不行。刘邦封列侯,和定第一功臣,不是同一个目的。封列侯是回报。立功流血回报。从此不相欠了。排第一另有考虑。封完列侯,挑第一是用做将来的丞相。这是未来的开始。着眼于未来。

萧何适合吗?第一功臣,日子并不好过。一是责任太大。二是权力太大。特别是权力太大,会导致皇帝与丞相的摩擦。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封第一功臣在高帝六年。三年时,曾出现过这样的事,战争激烈时,刘邦曾多次派人慰问萧何。萧何也没有觉察。鲍生是门客,告诉萧何,说明了有疑心了。最好是把子孙中符合征兵的都送去主公的大营,才能保证平安。这些人到达刘邦处时,“汉王大悦”。鲍生看得准。

萧何如此忠实,刘邦为什么不放心?说白了,是权太大了。关中汉中巴蜀,都在他掌控中,这么大权力,能放心吗?萧何精明处正在于他能听信并觉察出猜忌,并能化解危机。这是主动送人质。

其实萧何忠心耿耿并且治国有方,所以要做第一功臣是要有才干又得善于自全。

再看另外两年事,那是战战兢兢,刘邦死后,惠帝去看望他,见面后,问萧何“君即百岁后”谁可能代替你?萧何答的是“知臣莫如君”。答非所答,小心谨慎。惠帝急了,曹参何如?萧何说,帝得之矣。臣死而不恨矣。最后也没点出名字,谨慎如此。举贤不计私仇。萧何就是这样,多么小心谨慎。第二件小事,他有钱,买地,到最偏远的地方,买最偏远的房子。“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刘邦巩固大汉王朝除了封侯还会做些什么呢?

大风歌30_第一功臣-王立群.2011.03.25

视频地址:http://kejiao.cntv.cn/bjjt/classpage/video/20110325/100654.shtml

(汉高祖六年,刘邦在大封二十九位列侯的同时,又分封了四位同姓诸侯王。这四个王不是刘邦的兄弟就是刘邦的儿子,或者是与他有亲戚关系的人。可以说刘邦的这次分封与以前有很大的不同。早在刘邦称帝以前,他的分封都是给了异姓的人,也是为自己立过功的人,那么这一次,刘邦为何要封同姓王?本期节目,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讲述了刘邦封同姓王的原因、刘邦分封思想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所透露出来的信息。)

高帝六年大封列侯时,封了四位刘姓诸侯王。为什么封?从异姓王到同姓王这种变化是怎么出现的?这个变化反映出他的思想有什么变化?

四个同姓王中较明显的是刘邦的兄弟。他是兄弟四个,大哥死得早,二哥是父亲喜欢的,他是老三。他最喜欢的是老四刘交。刘交是文化史上有名的人。刘交跟刘邦最亲。亲表现在两件事上。雍齿叛乱,投靠魏国。刘邦三次打才打下来。刘邦借兵时,要离家,面临一个问题。父亲怎么办?让二哥留下来照顾老父亲刘太公。审食其也留下来照顾。带刘交去借兵。这件事可以看出两人关系深。刘交一直随刘邦打到关中,全程陪伴。七年战争中,刘邦的卧室只有卢绾和刘交二人可以自由出入。其他再亲近的大臣都不行。所以,汉六年,刘邦小弟弟刘交受封了。原因是韩信,刘邦用陈平计,抓韩信,废楚国,把楚国的地一分为二,楚国的薛郡等三十六城交给小弟,迁到彭城,刘交是第一个被封的刘姓诸侯王。这几件事中可以看出,两人感情特别深。

刘交其人在历史上可能名气不大,但在文化史上名声大。四兄弟中最有文化的,就是刘交。从小跟高人学习,这是荀子的门生——浮丘伯。同学几人都不简单。其中一个叫申公,申培公。精通经学《诗经》。秦代焚书坑儒后,汉初出现三派传《诗》者,期间十几年,诗学得好,背得好,西汉初靠背来教,难免有走型。解释有个性。申公传诗,叫鲁诗。另两派是齐韩两家,再加后来毛诗,成四家。刘交与申公学的是鲁诗。刘交有文化素养。

刘邦的其他兄弟不太好说,老大死得早,大嫂跟刘邦的关系僵。刘邦年轻时不是太循规蹈矩,年轻时,老犯事,老得躲。一旦政府来找,刘邦就逃,带游手好闲的朋友去大哥家蹭饭,大嫂不高兴。看着刘邦老蹭饭,她就用铲子使劲铲,一听没饭了。朋友一听,都走了,刘邦一看,还有饭。刘邦就恨大嫂。刘邦当了皇帝后,封了小弟弟为楚王。大哥的儿子刘邦不封。一年后,刘邦父亲看不下去,请刘邦谈话。刘邦说,某非敢忘封之也,为其母非长者。后来封了羹颉侯。老二叫刘喜。刘喜是父亲最喜欢的,老实巴交。封为代王,今天山西的太原。北是匈奴,二哥刘喜没政治才能,匈奴一打来,他扔了国家跑进京城。弃国而逃,这是死罪。但是刘邦只降之为侯。刘喜确实没本事,不过有儿子厉害。叫刘濞,后来曾率七国叛乱。在平定黥布叛乱时,立功。封完后悔了。刘邦看到侄子,觉得面有反相,告诉他五十年后,东南有人要反叛中央,莫非是你?刘邦告诫他千万别反。这话我不信,怎么能看得出反相?怎么知道五十年后会反?要是能怎么看不出老婆的问题?

刘邦不会忘掉的是儿子。但是刘邦的儿子太小庶长子刘肥外,都小。汉六年只封了刘肥为齐王。齐国不一般。七十三城,第一任是韩信,被刘邦迁到了楚地。第二任就是刘肥,刘肥年龄较大,齐国之地在韩信后有谋士田肯,说关中和齐地最重要。关中是百二之地,险要,二人防守可以顶得住百人进攻。齐国是十二之地,二人可以挡十个人进攻。西秦东齐,田肯说,非亲子弟,莫可使王齐者。所以,刘邦封了刘肥。而且下令诸民能齐言者皆予齐王。当流民多,只要是齐口音的都送到齐国去,让儿子管辖的地人口多,做大做强。那个时候,谁人口多,谁就强。可见对儿子要亲。这是第三个王。

第四个不是兄弟不是儿子,是姓刘就沾光。叫刘贾。刘贾跟刘邦亲到哪,司马迁都不知道。被封一是因为有战功,二是因为姓刘。《史记》记,刘邦抓了韩信,“欲王同姓以镇天下,高祖子幼,昆弟少,又不贤。”想用同姓的人来镇服天下,但是孩子小,兄弟少,又没本事。所以这种情况下封了刘贾,封的是一分为二的楚国之剩余部分是荆王。五十三个城。后来吴王刘濞的封地。

刘邦封同姓王原因在;一是削弱异姓诸侯王。汉六年封同姓诸侯就为削弱他们的权力。看封地,同姓封在原来的异姓诸侯王的封地上封同姓王。像韩信的齐地,抓过韩信,一分为二,封给了同姓王。灭一个异姓诸侯,立即封同姓诸侯。异姓王的分封是刘邦不得已而为之。像韩信要齐王,敢不封吗?彭越也是。刘邦主要依靠的就是他们,要付出代价,两条,封王封地。异姓不得不封,并非心理情愿。二是巩固政权。

封同姓王对刘邦政权有帮助吗?一是可以稳定政局,汉惠帝吕后汉文帝这个阶段没同姓王造反。反过来黥布叛乱,刘贾因此战死。同姓王对巩固政权有作用。稳定政局含义上列侯与同姓王是互相牵制的。二是巩固刘氏政权。像吕后死后,铲除诸吕时,郡县长官没一人动手,刘肥的儿子刘襄起兵了。所以封同姓诸侯在当时有积极意义。三是发展经济。齐相国曹参把齐经济搞得井井有条。

刘邦这个重大转折说明了什么?封异姓王是为灭项羽,现在为巩固刘氏江山。先前按军功,现在按亲近封王。这个转变说明刘邦由胸怀宽广的共天下到一家一姓的家天下的转变。

刘邦总结秦亡的教训,一条重要的是秦帝国灭亡时,没有一个强大的诸侯王来镇压起义势力。所以刘邦想以此弥补。我们总结的是暴政和苛法。刘邦看到的更主要的没有同姓诸侯。贾谊也是坚决主张如此。“帝瓜分天下以王功臣,反者如猬毛而起,择良日立诸子,雒阳上东门之外,毕以为王而天下安。”意思是,刘邦一封同姓王,天下就安了。当时的思想家政治家都有这样的共识,要天下安,就封同姓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