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模项海结婚了吗:《大风歌·王立群》笔记(11—20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0:19:33
 

大风歌11_鏖战荥阳-王立群.2011.03.06

刘邦退荥阳后组建了防线,郦食其帮助他解决一个大问题,是粮食问题。他是重视军粮的谋略家。他说这儿有大粮仓,你应该据敖仓之粟,修了甬道。这条道史书叫甬道。保证了军粮,在荥阳勉强支撑了下来。这事不能呆长,否则项羽看出门道。如果断了甬道,就会送他死地。汉三年十月,项羽看了出来,抽精兵破了甬道。粮食断了,刘邦守不住了。这是第一个磨难。刘邦再找郦食其,提第二个建议,当年商汤灭了夏桀,封过他的后代。你现在应当赶快封天下六国诸侯。封过后,各自占据,会与项羽为敌。刘邦一听,有道理,赶快去六国分封。还没出发,张良回来了。张良一回来,刘邦对别人都极不客气却对张良客气。称他为子房。跟他说这个主意。张良一听,要按这个办,全完。称帝的大业全部废掉。刘邦大惊。张良说了八个不可以,其中一条是天下许多人跟着打天下,背井离乡,为什么,是因为封一块地,你先封给六国后人,带来两个后果,地封完了,没东西再封了。来自六国的人他们得回去侍奉,你不是完了?刘邦正吃饭呢,一听,辍食吐哺。张口对着郦食其骂,竖儒,差点坏了事。然后令趣销印。不封了。这是有名的张良阻封。这事说明刘邦是有病乱投医。被打得受不了,只要有人建议就听。二是说明他被动挨打最艰难时。张良只否定还不行,还提不出该怎么办。

刘邦没办法,粮食完了,怎么坚持?议和,不打了,这是楚汉战争中第一次讲和。结果项羽竟然答应了。以荥阳为界,以西归汉,以东归楚。这个变化大。当年荥阳以西都给了刘邦。但是这个议和没成。但是有一个人反对,这人是范增。他说,这正是机会,最好对付刘邦时,将来再也没机会。“今释弗取,后必悔之”,今天放了,将来一定后悔。项羽猛打,打得刘邦受不了了。想起了陈平的办法,用反间计。陈平说项羽手下受重用信任的是范增,和钟离昩。刘邦就给了陈平四万金,当时是铜,四万铜数量不少。今天也得几十亿。全部给陈平,不问其出入。陈平拿着钱,就开始贿赂楚军,散布消息,攻击钟离昩,现在想和刘邦联手分项羽,消息被项羽知道,果然不再相信了。这是反间第一步成功。范增是下一个目标。陈平用的计策拙劣。项羽派使者来,陈平准备丰盛的饭菜,故意撤下,说以为是范增派来的,以恶食侍项王使者。使者非常恼火。全部告诉项羽。怀疑范增。逐步夺了范增的权,范增提出要求不干了,辞职。要回家休息了。临走时,跟项羽说,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然后走了。回彭城路上,过度生气,生疮,死在路上。这是刘邦极其被动下用的反间计。离间了范增与钟离昩。到了汉三年五月,赶走了范增,不能阻止荥阳的进攻,守不住了,手下有大将纪信告诉刘邦快逃。把衣服车马给我,我装成你开东门,你找机会从西门出来。纪信最后是组织两千妇女,出来了。楚军一听,从四面拥挤来东城,纪信宣布城中食尽,汉王降,楚军看怎么投降的。刘邦带了几十个精兵,溜了。纪信当然瞒不过项羽,问他刘邦去了哪里,逃了。项羽把纪信烧死了。纪信救主是第二次了。当年鸿门宴四人步行跟随时就有他。这是第二次了。

刘邦跑回关中,组织军队想再击项羽。袁生拦住了他,这样打被动。不要东,要向南,从武关到南阳。项羽会追到那儿。在那儿高筑城池,不要打。项羽补给线会拉长。这时,再想办法断补给线。断了,再回兵夺荥阳成皋。这是化被动为主动第一仗。可惜没记下他的名字。果然如此。项羽追到南阳,彭越的驻地主要在梁。在彭城大战前参加了刘邦,后来回到濮阳,这时突然南下,在睢阳断了项羽粮道。这是第一次被断。项羽没办法只得回兵。打彭越,派终公守荥阳。这人不懂军事。刘邦一打,就丢了。项羽不得不回兵,彭越跑了。这叫敌进我退。敌退我进。这是最早的游击将军。这时项羽听说丢了荥阳,又回来打荥阳。项羽被牵着跑。说明刘邦是第一次掌握主动权。设计的是袁公。等项羽一回来,终公战死了,荥阳被项羽围住,刘邦又守不住,这与上次不一样了。他只带一个人,夏侯婴。整个荥阳城他不管了。出城狼狈。这次是留着人守着,两人出逃。渡过黄河,到修武,住一夜,第二天直接跑到韩信与张耳的大营,说是汉王的使者,韩信张耳正睡觉,趁着这时,把令箭信物官印全夺了。然后召集开会,精兵全部调出来,回荥阳作战。安排完了,韩信才起床,夺了兵权。刘邦跟张耳说,叫韩信灭齐。刘邦带着精锐军队开到黄河边上,想到荥阳与项羽决战。这时,郑忠阻止了他。郑忠是随从。不能过河。你现在派出一部分帮彭越断粮道。项羽再回兵时再去荥阳。这是高见,有战略眼光。刘邦派两万人去支援彭越,占了十七座城。河南南部十七个县全部被占。项羽的粮道全部被占。

项羽不得不第二次回兵。仗都赢了,却越打越被动。这次派曹咎守荥阳。这是项羽叔叔项梁的恩公。当年曾找曹咎做监狱的官,让他写信给栎阳的狱掾写信,官司了了。项梁对他感激。让他守广武。项羽不太放心,临走前再三交代,十五天一定回来,只要守十五天,切记一条不能出战。不打牵制住刘邦就行。叮嘱,项羽回兵后,刘邦攻广武,曹咎不出战,刘邦就指名骂。骂了四五天,曹咎受不了了,擅自违背将令出战。刚渡水一半,刘邦一截击,把曹咎打得大败。但这时没办法了,自杀。广武丢了。只有钟离昩一个人在坚持,其他的全部溃败。外黄城不好打,攻下来后,项羽把十五岁上的男人全部坑杀。这时一个小孩去见项羽,见过一番话让项羽回心转意,他说外黄受过彭越的猛攻,只好投靠;我们盼着项王,现在要坑杀了,百姓怎么活?都坑杀了,外黄以东十几座城没一个城愿意投降了。他们会拼死抵抗,要是放了,他们会不战而降。项羽一听有道理。听了。下令把外黄这些人全放了。十几个县望风而降。项羽解决粮道问题时,听说广武丢了,还得杀回来解决广武的问题。这是对峙之地。怎么打败刘邦仍是艰巨的任务。所以项羽重新带领军队杀回荥阳来。本来汉军把曹咎军队打败了。刘邦军一听项羽军来了,刘邦军队全跑了。项羽的军队重新占据了广武。两军在对峙。其实黄河北的韩信正在酝酿大的战役。直接关系刘项两家的对峙。那么这次酝酿的是什么?

 

大风歌12_韩信破齐-王立群.2011.03.07

韩信与郦食其同时盯上了齐国。郦食其觉得凭口舌就可以拿下齐国。而韩信也觉得凭实力完全可以拿得下来。问题就来了。

首先出发的是郦食其,一人去齐国。到了齐国,见了国君,辟头就问。大王知道天下将要归谁了吗?一听就知道这里说的汉王。齐王说不知道。他只知道楚汉在荥阳打了几年不分胜负。你要知道将来归谁,你可以保齐,要不知道,齐肯定保不住。齐王回答天下无所归,谁都不会归。这话实际上是顶郦食其,郦食其就直接挑明归汉。我来分析项羽,有两大弱点,一是言而无信,刘邦跟项羽约定先入关中王之,结果汉王进了关中,项王不让他为关中王。这是第一。二是赏罚不公。项羽有功不赏,有罚不忘。老记住你的错,所以天下人不愿意跟他。失人心了。反过来看汉王,有两大特点,一是与人同利,每得一城池想到赏。二是汉军是神兵天将。看看灭了魏赵燕等诸侯,只剩下齐了。得了结论,首先向汉臣服的人,国可保。否则国必灭。这话说得田广田横全傻了,信了。所以决定向汉投降。决定投降后做两件事,一是撤销战备级别。战备解除了。挽留郦食其吃喝。所以郦食其先拿下齐国了。韩信没出发,就听说说得投降了。韩信打算不打了。但是冒出一个人,韩信主意变了,叫蒯通,是辩士,给韩信说,汉王是不是灭齐令?是。下达过。汉王下令停止进攻了吗?没有。汉王没有下令停止进攻,为什么停止?愣了。你一战多年,占了五十多座城池,郦食其一个人一张嘴让他投降了,七十多个城,为将数岁,不如一竖儒一张嘴。韩信下令灭齐,打,顾不上郦食其了。可惜的是历下军前不久接到解除战备的命令。韩信突然袭击,把二十万军队打垮了。追到了齐都临淄。这下子,齐王傻了。都准备投降了,不作战备了,突然杀了过来。齐王叫来,解释。郦食其不知道凭什么打呀。齐王说,你让韩信退兵,万事皆休,否则,烹了你。郦食其不知道凭什么打,但他知道一点,他没有办法阻止韩信,这知道自己必死了。临死写了三句话:“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而公不为若更言。”对齐王还说了一句硬话,齐王杀了他。逃了,向项羽求救。刘邦怎么看这事?刘邦会处罚韩信吗?以后会回答。这事很大,大到韩信灭齐是事实。立即惊动了项羽。项羽听说如此,派龙且带二十万军来帮助田广打韩信。龙且到达齐国。有人建议,韩信军队远道而来,不能硬打,应当深挖战壕,不出战。然后派一个特别有号召力的齐大臣去齐发布消息,一是齐王没有死,二是楚救兵到了。一散消息,投降的齐城会集体造反。到时与韩信决战,他必败。龙且说用不着,也是两条,一是他胆小怕事。二是我来救齐,不战而降我没有功劳。本是正确的建议,龙且没听。两军隔着潍水打。一万士兵带着面布袋,装着沙子拦水,水堵住了,下流水浅,开战时,韩信带兵杀过来,韩信装着逃了。龙且高兴了,我说他胆小吧。龙且带着军队冲过水,一进水,一发令,沙袋撤了,河水滚滚而来,龙且少量军队逃了,隔了两半。韩信指挥军队以多打少,全部杀死了过河的部队。河对岸的看着主将被杀使不上劲,二十万楚军溃散。全完了。韩信在汉四年十一月平齐。

被牵进来的是韩信,史书记载,韩信平齐后上书刘邦,说齐地紧靠楚国,臣民狡诈多变,要不做假齐王,请封我假齐王。这是求封。二条记载是“韩信遂平齐,乞自立为齐假王,汉因而立之”。这两条记载都是求封。另三条写的是韩信自封。“齐地已定,韩信自立为齐王”。求封与自封差别很大。这是文献的麻烦。是救封呢还是自封?如果是自封应当中立或者是助楚。可是他是助汉,可见他是求封。史书写自封,我们不知道了。

第二个被惊动的是刘邦。他正与项羽对阵,只能靠彭越骚扰,等到的不是军队到,而是求封的信到了。刘邦气恼。破口大骂。竟然想自立为王。刘邦身边高人一是陈平一是张良,一听,不聪明呀。“蹑足”,趴到耳边说话,现在是被动之极,到处跑,能够阻止他称王吗?不如因善遇之。否则,会生出变乱来。刘邦听到这个,明白了。正骂着呢,还得继续骂,“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就应该理直气壮地要真王,要什么假王?这个转得快。派张良去封真齐王。“征齐王军击楚。”

第三个被惊动的是项羽。项羽恐怖的是龙且被杀,他震惊,这是项羽手下的悍将之一,一员大将竟然死在齐地。这让项羽恐惧。二是威胁国都粮道,齐是山东,彭城是徐州。地位岌岌可危。自己的国都将落入韩信之手,运粮通道会瘫痪。彭越都让他两次返回。三是汉强楚弱已经形成。当时刘邦20万,项羽10万,而韩信30万,意味着项羽威胁极大。项羽采取空前绝后的手段,第一次用外交来解决问题。他派了说客武涉去游说韩信。武涉讲了四点:汉王贪得无厌,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之,刘邦呢一个个地灭诸侯,非尽吞天下者不休;汉王不足相信,刘邦几次差点死了,放了他还打,“今足下虽自以与汉王为厚交,为之尽力用兵,终为之所禽矣”;韩信因项王而存在而存在,你能活到今天是因为项王存在,项羽一死你就没价值,把三个利害讲得透彻,“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智者当中立,当前聪明人应该三分天下而王之。这些话透彻,韩信没听进去,他说,我当年在项王手下言不听计不用,汉王授我上将军印,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我背之不祥。

韩信平齐第四个惊动的是蒯通。他知道当时天下实权在韩信手中。他想办法来劝韩信。他说,我学过相面,看你的面相不过封侯。但是,要看你的背,贵乃不可言。当今天下是刘项在争,项羽占过优势,在荥阳三年没超过这个战线,刘邦背靠天险,一天数战,没有功劳,都是兵疲力尽,这种情况下,只有一个贤者可以收拾残局。刘邦项羽的生命关系在你手中,你帮谁谁胜,你最聪明的做法是两立则俱存之,三分天下。这是蒯通的建议。这番话,韩信答的是,刘邦对我太好了,好处可以概括为配车赠衣,赐肴。应当共难分忧献身。所以,吾岂可以向利背义呢?韩信听了蒯通的话,说了这些看法。这是用个人的恩怨处理复杂的政治问题。蒯通回答呢?以后再来讲,但是结果也是失败了。这样一来,项羽外交战失败。刘邦怎么应对项羽,看下集。

 

大风歌13_十罪项王-王立群.2011.03.08

项羽使出一文一武两大杀手锏来对付韩信,但龙且战死,两人都以失败告终。此时一项镇静的项羽真的慌了手脚,除了外交战之外,项羽还有什么牌可打呢?本期节目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演播室为大家精彩讲述。

此时,项羽手中只剩下一个最重要的王牌,是刘邦的家人为人质。项羽在两军阵前,支一口大锅,烧开水,把刘父架在锅上,今不急下,吾烹太公。刘邦面对这个情况为难了。刘邦说,咱们曾是楚怀王的臣子,我们结拜过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若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恼火,要扔他下去。项伯出来打圆场。他说天下没大定,烹刘父,不好交代。凡是要天下的人,都不顾家。所以你杀他,只能增加仇恨。最好别急,放了太公。

这件事就结束了。但是并不等于矛盾的结束。项羽对刘邦发起猛攻。这过程中,刘邦吃不住了,他站在阵前与项羽对话。项羽挑战的人总被刘邦的人射死,项羽一吼,神射手不敢出来了。刘邦只好出来,人质事件他应对的是政治招,他列举了项羽的十大罪状。这非常有意思。

一是负约。当年怀王的约定,我先进来,你却让我到了蜀汉,这是第一条罪状。这里要分析这叫不叫罪?这个约定是存在的,谁先入关中,谁为王。但这个地方太重要了,项羽不让步,把他封到巴蜀。刘邦行贿等拿到汉中。他负约了,但是叫不叫罪,涉及到核心利益,谁都不让步。刘邦派人与秦将约定联合灭秦,人家答应联合了,却突然袭击,这也是负约。对军事双方来说,负约常见,不能用道德来衡量。这是负约,但涉及到利益不会让步。

二是自立为上将军。在楚怀王派刘邦入关宋义北救赵时。项羽杀了宋义,这是不是罪呢?项羽为什么要杀宋义,该不该杀宋义?这是项羽与怀王矛盾激化的表现。项梁本是叫怀王做傀儡,项梁活着时他忍着,项梁死了,他借机夺了权。让项羽救赵,做副将。宋义站在怀王一边,制约项羽。这事起因是怀王和项羽矛盾的表现。导火索是两人政见不和,项羽主张立即渡河,宋义主张是让秦赵斗我们再打。这时,宋义派儿子去齐国做相国,停留了四十多天,士兵没东西吃,项羽趁机杀了宋义,该不该杀不好讲了。他站在怀王角度来控制项羽。这才有后来的巨鹿之战。这个该不该的问题不大好讲。大家自己想吧。两个问题都涉及到两人的核心利益,刘邦认为是罪。

三是擅劫诸侯兵入关。本应该向怀王报告,不应当擅自入关。这是莫须有。这不成立。怀王派宋义救赵灭秦。有灭秦任务,为什么不可以入关呢?刘邦可以积极地打关,项羽也可以,这讲不通。

四是烧秦宫挖秦陵私吞财宝。有虚有实。烧宫是实,确实烧了秦宫。但是挖秦陵私吞财宝,这个不好说,我们今天看没有挖。至少有两件事说明这没。时间不够。项羽没住几天就到咸阳了。现在还像小山,不可能几天就挖得通。秦始皇考古队研究结果是只有个别的盗洞,但整体地宫都没被破坏。这是不实之词。至于说财宝,有记载:“诸侯兵至,项籍为纵长……烧其宫室……诸侯共分之。”确实抢了,诸侯共分之。不能说是私吞吧?我们从哪里可以看出他也分到了呢?鸿门宴交给张良转送的礼物,一是玉璧一是玉斗,这是从哪儿来的?刘邦家里不可能祖传。要么分来的,要么是入关中抢的。有证据,萧何传中说,沛公至咸阳……找最有钱的官府去抢了,分。第一个进来的第一个抢。刘邦是第一个来。反而说是项羽私吞。他想要汉中地,给张良赏了两样,一是珠二斗。这得多少呀?还有,陈平的传中间说,他行反间计时给金四万斤。今天也得十个亿。哪来这么多东西呀?全是抢的。自己抢得别人抢是罪。

五是杀秦王子婴。现在有三种看法,刘邦认为是罪。当代许多学者是认为是报仇。祖父项燕被王翦杀的,项家与秦朝是死敌。我觉得是防止不测。子婴不是一般人。受命称王时危险。赵高立了他,随时可能杀他,他反过来杀了赵高,不简单。赵高杀了许多人,杀了秦二世,扶苏,他却被子婴杀了。派兵阻止刘邦入关,他不等闲。刘邦还想用他为相,说明子婴能干,可能为刘邦所用,项羽杀也是免生后患。

六是坑秦卒封秦将。把秦二十万军坑杀了,把三个降将封了。并到一块有意思。一是坑一是封,为哪一件事恼火?肯定是封了三个关中王,雍塞翟王。刘邦被挤到巴蜀去了。坑秦卒是罪,但封秦将是不是,自己想。

七是分封不公。四个原来的诸侯王换了地方,魏燕赵齐,原来好好的,现在封了部下,把原王赶跑了。好地方都封给将领了,所以不平。其实指责分封不公的只四个人,有刘邦,陈馀原来跟张耳一样因赌气不干时只封了几个县。还有田荣,开始起兵有功,后来跟项梁矛盾,不入关没封。韩信说项羽不公是为了讨好刘邦。我觉得项羽的分封是公平的。

八是逐义帝,夺韩地,王梁楚。赶跑了义帝,把韩王成的地夺了。是因为韩王成张良在帮助刘邦。项羽恼火因此不让他回国,杀了他。韩地另封了。梁楚九郡自封了。刘邦不满意。这三件事,有真是不是罪?夺韩地,是有原因的。这是矛盾导致的。自封九郡,项羽立功最大,得有支撑西楚霸王的实力呀。刘邦封过七个诸侯王,还自己留了十五个郡。这个可以理解。项羽也应该。

九是杀义帝。这事应当说,义帝之死确实是项羽所为。但是有矛盾的地方。真凶难辨。史载的凶手差别太大。本纪记的是临江王。有记是黥布等人。真正的凶手今天不知道是谁了。嫌疑最大的是九江王。矛盾重重。如果黥布是主凶,有事不好解释。刘邦彭城打败时策反黥布,来到黥布前说项羽不好,负之不义之名,以其背盟约。指责项羽杀义帝。假如黥布是真凶,怎么可能当面说这事?黥布也毫无反应。

十是大逆不道。这有意思。有四点,一是为人臣而弑其主。指杀义帝的事。二是杀其已降。指杀秦子婴坑秦卒。三是为政不平,主约不信。这是小结。整个十大罪状的小结。

我们应当合起来看。这十条中,真正列为罪状的是六条坑秦卒。认定是罪的只有一条半。其他的都不好讲。但从这事件中可以看出刘邦高明一点在善于打政治牌。在罪与错间,都说成罪。这人确实会讲。项羽不是他对手。项羽办法是放冷箭。刘邦站在那儿说十大罪状时,项羽箭射中刘邦,这是致命伤。六十二岁时死亡与此有关,人们都看见了,刘邦反应是赶紧捂着脚,喊着中了指头了,这叫反应快,应变快。谎话脱口而出。这种技能没有其他人能比得上。这一伤,让他伤得重,当场倒了。下来后,支持不住。张良让他巡视军营,然后去成皋养伤。

 

大风歌14_圆满收官-王立群.2011.03.09

从汉二年五月到汉四年八月,刘邦与项羽在荥阳、成皋一线整整对峙了28个月,双方僵持不下。此时对于刘邦来说,绝不敢轻举妄动,因为项羽手里掌握了刘邦的父亲、妻子等好几个人质。在这种情况下,刘邦该怎么办?掌握着重要人质的项羽又会做什么?本期节目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为大家精彩讲述。

打仗像打牌,刘邦项羽的对峙是二十八个月,双方都筋疲力尽。项羽只十万军、刘邦的家人为人质。刘邦有二十万,再算上韩信的三十万,再加上集团六十万,到汉四年八九月时项羽没牌了,只剩下人质了。人质未到手前,刘邦不敢轻举妄动。刘项两家发生变化,刘邦两大优势,兵盛粮足,韩信等成了气候。韩萧何帮了刘邦大忙,韩信灭了魏灭代,调军队过来,为自己所用。刘邦败得惨时渡过黄河跑到韩信的大营中夺了兵权。韩信的军队都被刘邦调走了。韩信也把普通百姓变得成精兵,萧何也不断补充军队。征不少人。这二人补充,越打刘邦军越多。项羽后方不巩固。他不得不回防彭越。手下没韩信这样的人。龙且却送了二十万军。项羽是越打越少。到汉四年八月时,刘邦在上个月封了黥布做淮南王,形成南北夹击。项羽的主战场地位没变,但全国处于被包围中。手中唯一的只有人质了。但是这时刘邦盯上了这个。否则项羽不会放走人质。所以,仗打到最后时,刘邦要解决的正是人质,只能谈。议和,刘邦派人去,合适的是郦食其,被齐王杀了。他派了陆贾。这是学者,写过书,叫《新语》。陆贾去,项羽不听。刘邦不放弃。又派侯公去。这人会说,到了不知道说什么(可惜),说动了。放了人质。二十八个月扣了,现在放了。宋代苏轼都可惜。而且达成协议,以鸿沟为界,东归楚西归汉,这就是著名的楚河汉界。侯公立了大功。

史载,刘邦封了侯公。至少五个人质放了回来,封为平国君。而且刘邦解释为,此天下辩士,所居倾国,所以号为平国君。匿,弗肯复见。侯公躲还是刘邦躲?不好解释。但总之议和了。项羽真的带兵回去了。这里有问题。侯公为什么能说成?我认为重要的是项羽的诚意,愿意讲和。双方一方不谈,再好的说客都谈不成。刘邦无所谓,项羽不同,放回人质,可收不回来。只能说明项羽的诚意。这是唯一的解释。但是刘邦也想回去。汉欲西归,张良与陈平都不同意。三条理由,汉得天下一大半了;诸侯都听我们的;楚军兵疲食尽。结论是是灭楚的最好时机,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刘邦撕毁协议,派兵追项羽。现在是刘邦负约。这个建议刘邦没想到?不大可能,一是刘邦志向高远,能克制贪欲是为了得天下,拒收礼物等都是为了得到民心,为得天下屈封时忍气吞声,但跟萧何说安能郁郁于此久乎,为保自己的命想得到天下,武涉评价他说非尽吞天下者不休,他有这样的志向能轻易退兵吗;二是他付出极大,要讨好项伯,心里看不起但得讨好他,要奉承项羽,只为了得天下,可以当孝子,为义帝发丧,不惜捐出函谷关以东地区,不惜以流氓行为对待项羽;三是经营有方,在决战前封了淮南王封了韩信彭越,联络北方少数民族,安抚将士。所以说汉欲西归不可信。真正想追杀的是刘邦,他为什么不提,他没法说出口。半推半就就是愿意。

垓下合围,刘邦二十万一直追到固陵,把项羽追急了,回马枪,把二十万打得大败,固守在淮阳城里不敢出来,韩信彭越不来。问张良,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张良说不来应该,眼看着项羽要灭亡,他们都没得到利益。齐王还不是真心要封的。彭越也想做王。过去有魏王,不封他不想来。这话张良说得有理,当时社会中诸侯最想得到的是资源就是土地。所以,张良建议要能够与他们共分天下,他们会马上来。否则不好讲。你二十万也灭不了他十万。建议把两块土地分给韩信彭越。刘邦马上派人,只要来了,灭了就是他们的土地了。二人立即出兵。这就是交易。雇佣关系。南方周殷占了九江,黥布也来了,合围了。汉五年十二月项羽战败,自杀,刘邦全胜。

刘邦做了四件事,精彩收官,一是封赏功臣,最后追杀的几个人。哪些人杀了项羽呢?项羽自刎着,送马给亭长,拿剑与汉军对峙,身上受十几处伤,看见一个人是当年老部下,叫吕马童。是刘邦手下的骑司马。若非我故人乎?听说悬赏金千斤,邑万户,送给你。吕马童不好意思。转过脸去,指王翳,是项王。项羽自刎而死。王翳没顾忌,一刀砍下头下。其他人分尸体了。其他四人各得一部分。依次杀了前者。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后都不再杀了只剩下五个人。有吕马童王翳,五个人得到遗体一部分。刘邦把他们的一万户分成五份,一千二千户。全部封侯。

二是招降鲁地。平楚战争顺利,只有一个鲁县宁死不降。项羽曾被楚怀王封为鲁公,他们为项羽守节。刘邦想屠城,听说是守节,刘邦把项羽人头,让守城人看着证明项羽死了,鲁地人才投降了。刘邦以鲁公礼安葬了项羽。

三是哭祭项羽。举行葬礼,亲自到墓前大哭,怎么理解?汉武帝时,一个耿直大臣郑当时父亲也耿直,郑君,原是项羽部下,郑君归降了刘邦。刘邦对他们这些楚将士官员下命令,无论说与写,只要谈到项羽只能叫项籍。这是名,羽是字。更不得称项王。这个命令,只有郑君就坚持叫项王。表明自己曾是臣子。因为这,刘邦下令,凡是原项羽的部下,只要口头称项籍的升职,称项王的开除回家。所以郑君回家,穷困而死,至死而不拿这个做为求职的机会。放在一起看看,如果刘邦真胸怀宽广,何必计较称号?只能说明他仍对项羽狭隘。泪从何而来,自己想吧。

四是封赏项伯。帮过他四次,鸿门宴前帮他躲过军事打击。宴会躲过射杀,项伯私受贿赂,多要过汉中郡。支大锅要煮他父亲时说过话救过刘邦父亲。赐刘姓,这是莫大的尊宠;封为侯,至于亲家不再提了。

 

大风歌15_登基称帝-王立群.2011.03.10

项羽死后,刘邦称帝的局势已定,但是在登基之前还有一件大事,那就是韩信,因为韩信不仅有天气第一的军事才能和功劳并且还有大部分的兵权,于是刘邦开始夺韩信的兵权,改封韩信为楚王,另外封彭越做梁王,就这样解决了韩信对自己的威胁。

项羽自杀后,刘邦曾哭祭。刘邦立即赶回山东定陶。刘邦回大营,直接到韩信的军营中,先把军队控制了。夺了军权。韩信被架空。这是刘邦灭项羽后的第一件事,这是他心里一等一的大事。因为韩信太优秀了。第一,军事才能天下第一;第二,部队实力天下第一;第三,功劳天下第一。整个刘邦集团中,韩信是首,无可争议。刘邦着手解决的第一件事正是这个。它会引起一连串的反应。韩信怎么想?对他刺激大。对其他诸侯王呢?会不会影响到下一步呢?刘邦处理的善后,怎么安排项羽之后天下的大事呢?当时中国向哪儿去,这是最大的问题。夺权在汉五年十二月。第二个月,下令楚平定了,义帝死了,楚地没人治理了,下令齐王韩信改封楚王。这是徙封。另外封彭越为梁王。两个王安排了。刘邦首先解决了韩信与彭越的问题。

我们要提出问题讨论,为什么要夺韩信的兵权?为什么要徙封韩信与封彭越?韩信本事太大功劳实力太大,刘邦不放心。他手下这样的军事奇才让他不安心,所以要夺兵权,他才会有安全感。部分满足韩信的欲望。这就是夺权的重要原因。急着封考虑有:一是还愿,因为灭项前许过愿。当时许陈郡以东直到海边归韩信,愿许过要还,否则会负约;二是安抚,韩信不是一个孤立的人,是七个诸侯的代表,七个几乎把整个国土一半占了,所以要安抚;三是便于称帝,刘邦这时想称帝了,如果处理不当,皇帝当不成。这些诸侯联手又会天下大乱。出于三种考虑,刘邦才这么急着解决问题。

徙封与分封玩得老练,跟谁学的?一是实践。二是高人。有高人指点。刘邦最初不是会分封的人。刚起兵时,一门想求封。想做关中王。实际上经历求封到分封的过程。这是青涩走向成熟的过程。做了关中王后,野心大了。我们常说,一个人的思想随着地位变化而变化。脑袋跟着屁股走。职务决定你的思想。刘邦做了关中王,想得到的不仅仅是关中了,要天下。一个人想要天下,让谁来封他?没了。这时,他其实不再想求封了。他就想到怎么封别人让他为自己出力。这是重大转折。

刘邦到关中后,还定三秦,杀回关中,封的第一人就是韩王信。灭项羽的叫韩信。韩王信是他封的第一个诸侯王。原只是一个韩国被灭时韩襄王的后代,跟随过刘邦,被他看中过,将来把韩地打下来封你为韩王。到了汉二年十月,这个韩信把韩地收了十几座城后就封为韩王。刘邦许封和分封。一是打下前,许诺封,像房地产卖期房,韩国还在项羽手中,许给人家。这是一大发明,能调动积极性。分封,是在打下来后真封。还要看到别人的影响。

有两个人,一是韩信。韩信在被命为大将军后,就启发他杀回关中,与项羽争天下,这就是汉中对策。韩信出主意,要想战胜项羽最好用的就是分封。得了地就封给功臣,如果运用成熟就会有一大批人来玩命打,最终夺天下。这是韩信告诉他的。韩信讲的分封作为夺天下的手段高明。刘邦与项羽的差别在项羽分封是目的,刘邦是手段。二是张良,帮封谁的问题。楚汉战争激烈时,郦食其叫封给六国诸侯的后代,刘邦听信了,甚至刻好印,张良刹住了。刘邦醒悟过来了,骂了郦食其,销毁印章不封了。张良与郦食其不同的是张良主张封的是功臣,谁立功出力多就封谁。张良帮助刘邦解决的是封谁的问题。张良有下邑画策,刘邦败得一塌糊涂时,刘邦讲过我愿意把函谷关以东全捐出来,但是给谁?这是主动分封。刘邦这个把分封从手段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张良说只三个人韩信、彭越、黥布三人可封。张良解决的正是刘邦封谁的问题。刘邦在这两个好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优秀的作业。

我们看一下刘邦在建国前的工作,七个异姓诸侯王中,大体分三类。一种是真心封王。代表人物是赵王张耳。这是赵国大名士,他曾到张耳处住过很长时间。两人是亲家。一个女儿鲁元公主嫁给了张耳儿子张敖。可见两人关系不一般,铁。韩信要求封时,他立即同意。二是半心封王。像韩王信,许韩地称王,但这是军事重地,利用时封,洛阳淮阳南阳,一下子选定以太原去。刘邦的一次大拆迁。把韩王信弄到陕西去了。后来韩王信反了。三是违心封王,像齐王韩信。韩信拿下楚国写信要求封假齐王,他大怒,要不是张良提醒。这是他不愿意又必须干的事。情商高,能理智处理问题。这是称帝的第一步,解决诸侯王的问题。

灭项羽封韩信彭越,紧跟着七个诸侯王联名上书要求上封号。刘邦也是王,他们也是王。楚王是汉王封的。还得想办法,让王升一升。就是上尊号。七个人商量。叫刘邦称皇帝。带来两个问题。为什么刘邦要称皇帝?七个人为什么一口咬定让他当皇帝?上皇帝,刘邦从来没说过自己要当皇帝。但是七个诸侯王都聪明。极其精明,不用说他们也知道刘邦要的是皇帝。怎么能够看得出来?看三条:一是目标,刘邦的目标是天下,最明显的是项羽派武涉游说韩信,说过刘邦这个人是“其意非尽吞天下者不休”,不吞下天下不罢休,关键是尽吞天下。一个想尽吞天下的老王给什么尊号?只有皇帝。二是再看看杀回汉中地方的行政郡县制,他走的是秦始皇的路。他当然向着秦始皇的座上走。所以他们劝刘邦当皇帝。三是看反应。刘邦怎么说呢?刘邦要不想当,一句话能解决。当然七个人得找理由呀,给领导台阶是大智慧。七个人要叫刘邦升,得找理由。安排的是理由三条:一是功大,二是德厚,三是区分上下。刘邦就可以顺着爬了。他说,帝,不是一般的人,得贤者,我吧,怎么处理天下的事呢?这个回答得听音,他不反对称帝;质疑的是自己的资格;担心是当了皇帝后高处不好处事呀。说明他们猜对了,与上级相处得猜心事。七个诸侯上了第二份奏章,一是灭了秦,二是诛不义,三是功臣皆受地食邑。这种情况下诸侯王不足已。对天下百姓有好处。这得会说。刘邦回答,“诸侯王幸以为便于天下之民,则可矣”。多巧妙。你们认为我对百姓有利,我就当了。当皇帝还是为天下苍生,高!这样一来,七个人推着上,就顺着爬吧。上去了。一个月后,刘邦就在定陶登基称帝。这样西汉建立了。刘邦也完成了从汉王到皇帝的转变。这个转变中,《汉书》记载写过:“诸王,及太尉长安侯臣绾等三百人,与博士稷嗣君叔孙通”,七个诸侯王一个太尉和一个博士挑了一个黄道吉日,就称了帝。这两人与刘邦登基关系密切。特别是叔孙通为刘邦称帝做了些什么呢?看下集。

 

大风歌16_立仪定都-王立群.2011.03.11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定陶登基称帝,揭开了西汉王朝二百多年历史的序幕。然而习惯于在马背上打江山的刘邦在坐江山时却遇到了难题。虽然已经拥有了九五之尊的帝王身份,却丝毫没有帝王的尊贵感受。另外国都究竟应该设在哪里也成了困扰他的难题。就在这时,两个小人物出场了。他们通过自己的出色表现不仅解决了这些棘手的问题,还把自己的名字写进了历史。本期节目,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为大家讲述在刘邦登基称帝的过程中这两个人物所扮演的角色。)

叔孙通在《汉书·高帝纪》里特意点了出来。一是陈绾,一是叔孙通。这是谁?为什么被特意点了出来?先看其人,他是一个儒生。在秦始皇时代就被政府发现了。召进朝中做咨询工作,没正式命名。几年没机会。后来终于来了。不过机会有好有坏。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起义。消息传到中央政府,秦二世把博士加侯补的叔孙通,问他们,你们怎么看待这事?这些博士都认为这是造反。应当镇压。这话气得变脸的是秦二世。他最不愿意听见百姓造反。叔孙通没话。一可能觉得人家是博士,二可能等着看领导反应再表态。二世脸色一变,他看出门道来了。不对,哪有造反呀?是明主在上,法令完备,官员奉职,天下一统,哪有什么造反?不过是小毛贼,不足挂齿。这样一说,二世龙颜大悦。再问大家看法。博士们分成了两派。少数人说是盗贼的。凡说是造反的抓进监狱。说是毛贼的赏了。任命为正式博士。这是叔孙通第一次的机会。这是幸运还是噩运?一下朝大批博士逮着他就抱怨,怎么那么巴结呀?叔孙通说,不这样说能行吗?否则不是进了监狱了?不要正式博士了,逃了。这是他第一次亮相。

回老家后,老家被起义军占了,项梁到了。叔孙通参加了他的起义军。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事。他深知秦法令严酷,这是什么罪呀?这么敢赌。项梁一死,楚怀王来了,夺了项羽军权,项羽不能指挥了。叔孙通一看,离开投奔楚怀王了。到了怀王掌权,跟在他身边。后来巨鹿之战后,看到项羽掌权了,跑到项羽那儿了。刘邦打到彭城后,叔孙通看到刘邦占了彭城,要成气候了,投奔刘邦了。刘邦受挫,他再也没变,一直跟着刘邦。这是他的经历。一停地跳槽,跳到刘邦处不走了。

刘邦怪,是楚地的人,穿衣是短的衣服。叔孙通是山东儒生,穿长袍,刘邦不喜欢,叔孙通一剪,就成短的了,刘邦一看高兴。叔孙通带了一百多弟子,一个也没得到重用。叔孙通推荐了无数人,但一个学生都没推荐。全骂他。话传到耳中,找来学生们,看刘邦忙着什么?打仗,你们谁能上战场,能打,我立即推荐。我不会忘掉你们,等机会,机会没到。

这个经历让后来人们提到就骂他。骂他反复无常。六易其主。但是叔孙通也不要看死,他这个人要分析一下他,他的价值观里把成功放在第一位,跟着谁能成功就跟谁。别管跟谁。嫁对一次就行了。他也有毛病,看不准。看谁势力大就看谁。跟刘邦后可再也没变。

刘邦在称帝过程中,曾让叔孙通制作一套仪式,让叔孙通设计,太麻烦。刘邦删繁就减,刘邦发现又不行。他发现庆贺宴会上,群臣都在争功,甚至拿出剑来乱砍,刘邦恼火。叔孙通觉得机会来了。他找到刘邦,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争天下儒生不管用,但是守天下离不开儒生。所以帮助刘邦制订一整套规则,上朝会井然有序。刘邦有条件,让我觉得可以做,他最不喜欢那种繁琐的礼仪。叔孙通到山东招聘儒者制定,三十多人,两人不愿意走,说话难听。“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不去。叔孙通没恼火。笑着说,“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然后带着他们进了京城,搞了几个月,在城外演练。刘邦指示,吾能为此。要我做得到才行。到汉七年,长乐宫改修完了,这个仪式也行了。然后这一天上朝时完全按这个做法。司仪官领着百官进大殿,台阶两边是郎官,整个台阶上成百的士兵,文武官员分成了两列,入场由九个礼仪官分九批领进来,皇帝车驾引进来。皇帝登上来。按次序拜贺。敬酒。完全按叔孙通一遍遍地走,直到散朝,整个朝堂鸦雀无声。演练完了,刘邦高兴,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叔孙通机会来了,拍对了,任命他为太常,这是礼官。专门负责宗庙朝廷的高官,一步登天。一次奖励五百金。叔孙通抓住机会说,我的学生出力大,希望给他们一个官做。刘邦说,多少?一律提拔为郎官。叔孙通把五百金全部分给弟子。这就是叔孙通。一个六易其主做到太常安排弟子把赏金全部分了的人,自己去评价吧。

还有娄敬,本是戍卒。在定陶登基,但是这儿封给彭越,刘邦选了洛阳为都城。洛阳是周的东都。在洛阳建都名义上直接承接了周。这是光荣的。接秦的班不光彩。洛阳有现成的宫殿。洛阳地理位置好。靠近东部,手下许多部下都是江苏人,刘邦是丰县人。跑到关中太远了。刘邦开始选的是洛阳。在洛阳定都当皇帝。娄敬想见刘邦。得换衣服。娄敬说,我平时穿什么就这样。他去见刘邦,刘邦还真见了。见后,先赐食。问他有什么要事?娄敬说陛下建都洛阳,是不是想与周比个高下?刘邦说,然。是这样。娄敬说,你得天下与周不同。周得天下,是和善累德十几代,最后得到诸侯拥护灭商建的。洛阳是东都,你怎么得天下的?三千人在沛县起兵,定三秦战荥阳,大战七十小战四十,死了那么多人,换来天子之位,周是凭德,你是凭力当皇帝。这能一块相比吗?刘邦不知道怎么答。大臣们一边倒,全支持在洛阳。因为他们都是江苏人。想迁到长安远了,不愿意。一个人出来支持。这就是张良。就应当迁到关中。张良讲了道理。有四个方面,一是关中的地理好,西北高东南低,居高临下。所以占据关中,去统领全国重要。关中有险,古代的关中都是关,四边全是山中间是秦川,最适合称帝的地方。洛阳呢是四战之地,无险可守,都能打。关中要好得多。二是关中有经济文化优势。秦以来关中百姓种地内行卖力。关中支持战争的大后方。汉代承接秦制关中是最好的地方。三是关中是刘邦的根据地。刘邦进关中后就封闭宫室,深得父老的关爱。不能丢根据地。有了关中,即使把东边全丢了,也不怕。四是关中是周的发祥地。平王东迁是不得已。实际上根据地也在关中。张良说应当把关中作为定都的根据地。张良在所有谋士中最得刘邦看重。

刘邦一看到张良赞成,当即迁都,应当说,刘邦称帝过程中,娄敬也立了大功。刘邦也是幸运的,每到关键时都得到人的帮助。他只用了七年从一介布衣成了九五之尊的皇帝。这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二例。刘邦为什么在这么短内完成?还会讲。像秦始皇努力多久,在他手中才折腾几年。刘邦北漂成功了。这是极其不容易的。他怎么看待自己的成功呢?看下集。

 

大风歌17_汉初三杰-王立群.2011.03.12

(在中国历史上,刘邦是由一介布衣到登上天子宝座用时间最短的一个,在他速成的过程中有三个人对刘邦来说至关重要,他们就是:韩信、萧何和张良,本期节目邀请王立群教授为大家讲解这三个人是怎么和刘邦走到一起的以及他们的战功等。)

刘邦当皇帝与以前所有君王相比,一个最大特点就是;速成。从布衣到皇帝只有七年。这是中国历史上,从草根到帝王时间最短的。所以,当皇帝后,刘邦手下有人曾提议迁都,这是娄敬。你建立汉与建都在洛阳的周相比,最大不同,是时间长短不同。周是周文王周武王先前十几代不懈努力才得到诸侯的认可。秦始皇统一六国前也有三十五代秦君的努力。没有刘邦这样的速成。七年就当上了皇帝。这个速成带来问题,许多人有看法。像刘邦与项羽打过几年仗的广武,五百年后的魏晋时期有文人叫阮籍,登上主战场看遗存时说过,“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所以刘邦当皇帝让后人多评论。刘邦怎么看待自己成功的呢?

刘邦登基不久定都洛阳。在南宫召集了大臣们喝酒。刘邦提出有意思的问题。大家说说你们的看法,我为什么最后当上了天子。一出来,马上有大臣说话。也不客气。一个人说,你对人傲慢,远不如项羽仁厚。但你有特点,打下地方后,分给他人,让他们做侯做王。而项羽不封。你封过大家都有劲。这就是你成功的原因。刘邦听过后,打断了,“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刘邦虽然傲慢但对张良从来只称字。这三个人都是人杰,我能用他们所以我得了天下。这一番高见一发表,大臣们都心悦。这就留下话题,即汉初三杰。

张良,是韩国贵族。家世不一般。张良祖父曾为韩三代国君的相国。父亲做过两代国君的相国。这就是五世相韩。张良祖父与父亲曾辅佐过韩国五位国君。直到父亲去世。死后二十年韩国灭亡。但去世后,张良没有出任国相。当年年龄小,可以为官时韩国灭亡了。这时他成青年了。他家并不穷。韩国灭亡时,他家富到有三百奴仆,但弟弟夭折了。这样的时刻,张良把弟弟简单地安葬了。把三百奴仆全部放走。把财产变卖,拿着一大笔钱寻找刺客。六国被秦兼并过程中,这十年中,六国出现了两个热血青年,一是燕太子丹,另一个是张良。二人都是花钱买凶去杀秦始皇。张良找人,秦始皇第三次巡游时,张良与刺客埋伏在河南的博浪沙,因为先前有荆轲及离的行刺,秦始皇弄了几辆相同的车,砸烂了其中一辆,没砸到。搜捕,张良逃到江苏隐居。这次行刺是重大案件。当时秦始皇没抓到刺客,下令在全国搜十天。

张良遇到奇事。他一天过桥时看到老先生。冲着他走过来。把鞋脱下来扔下去。指着张良说,帮我拾过来。张良看到是老先生有意丢的,他感到扁这老头,但他太老了,他应压着火拣回来,叫张良穿上。张良又恼火。但想到,忍着穿上。老头,笑了笑走了。张良傻了。这老头不正常。走了一里多地,老头回来,说孺子可教。五天后,天亮来这儿等我。张良觉得这人奇。张良遵命。天刚亮,刚到,老先生到了,训张良。而且说,与老人期,何后也?说完走了,五天后再来。五天后,天还不亮,张良就赶来了。又骂他了。走了,五天后,再来。这次张良不敢睡了。半夜去了,刚到不久,老先生来了。说完,拿出一本书,交给张良,这书好,用心看,你就可以成帝王之师,十年后发达,十三年后我们还会见面。一块黄石就是我。张良天亮打开一看,《太公兵法》,托姜子牙的名义。张良一生与此有关。从此,张良隐居下来,专心读揣摩十年。十年后果然陈胜吴广起义。张良一百多人,想投奔,遇到刘邦投奔刘邦了。说给刘邦,刘邦悟性高,一说刘邦就明白了。张良也试着说给别人,别人没反应。张良觉得刘邦是可跟的人。他就跟刘邦了。

两离两别。一是项梁立了熊心时,张良看出熊心是楚怀王的孙子。所以张良也找项梁,韩国也有后代,能不能立为韩王,可以减少压力呀。让张良去找,这是第一次与刘邦离别。这就是韩王成。张良就跟着他去韩国打天下,不顺。一直到遇见刘邦时,刘邦帮着韩王成打下十几座城。所以刘邦建议在这儿为王。先借张良给我。项羽封十八个诸侯王时,张良就回到韩王成。张良所有做的事都是为韩国复仇,想重立韩国。但做法与愿望相反,替刘邦出了许多主意。像鸿门宴表现出色。项羽也因此恨韩王成。项羽甚至扣着韩王,降为侯,后来杀了。这一段经历让张良彻底地绝望了。好不容易立了韩王。封了两次,却被杀了。他逃回去跟着刘邦了。归汉了。这可以看出来,与刘邦的相遇有偶然性,本是投奔别人遇着张良;也有必然性,刘邦特别能理解他的,这是天赋的问题。刘邦悟性高。张良为刘邦的建汉立了大功劳。这才有刘邦为帝后对手下的大臣们讲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为刘邦西汉建立立了太大功劳。

二是萧何,也是刘邦炫耀的一个资本。与张良大不一样。与刘邦关系中有三个老:一是老乡;二是老同事;三是老战友。两人关系更亲更近。都是丰邑人。江苏丰县。当时丰县与沛县是同一个县。沛县丰邑。二是老同事,刘邦所在的沛县,萧何老早就做功曹。主吏掾。刘邦不太遵章守纪。他弄了几次犯法的事,都是萧何救他的。萧何熟悉法律,多次袒护刘邦。老战友上,刘邦在泗水亭长途中,把人放了,藏在山中,萧何做了不少工作,考察干部时,萧何每次考评都是第一,人们都想调他入中央工作,他不去。今天有许多说法。刘邦当时并没有舞台,根本不可能看出做大事的可能。还有说法说他预感秦帝国的风雨飘摇。这是推测。萧何为什么不去?我们不知道。农民起义开始后,沛县县令,面临选择,要么成为秦帝国的替罪羊,被杀,要么来一个华丽转身,可以保全自身。所以沛县县令想起兵,保全自己。找人商量,萧何曹参都不同意。得召回逃出去的人。就是刘邦,县令就召刘邦,刘邦乐不可支。县令改变主意,势力大,没自己的份,就想杀萧何曹参阻止刘邦入城,两人早出城了,与刘邦会合,杀了县令。萧何就带领全族的人参加了刘邦的起义军。对刘邦最后当皇帝立了四件大功:一是成全沛公,沛公是刘邦人生的第一个舞台。是萧何成全的。二是成全了高帝。攻占秦宫时,其他人找最有钱衙门抢钱时,萧何抢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图图书等东西被他抢到,后来帮刘邦大忙。当时书是刻的,流传不方便,那时的地图是机密。萧何全拿到手了,刘邦知道了人口,可以方便收税,解决了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成全了刘邦。所以后来做了高皇帝。三是举了韩信。四是经营后方。整个战争期间,刘邦屡战屡败,但是萧何经营了三块地,关中汉中巴蜀,不断地补给,刘邦打到最后,萧何功不可没。今天我们介绍了两位。韩信我们讲过了。三杰帮了刘邦,刘邦得了天下,是不是就能想得到什么就得到什么呢。看下集。

 

大风歌18_血性男儿-王立群.2011.03.13

(秦末天下大乱,草莽中英雄辈出,这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在民间有一个田氏家族,兄弟三人从乱世中崛起,三人相继在齐地称王,成为群雄逐鹿中一支重要的反秦武装。田氏家族的第一颗明星是田儋,田儋很了不得。当秦末农民大起义开始的时候,陈胜曾经派了一个人要到齐地去攻城略地。结果,陈胜派的这个将领赶到了狄城,就是今天山东的高青县,这个时候狄城的县令防守得很严,所以陈胜的军队一时得不了手,所以狄城就一直控制在秦帝国的手里面。但是有一天,这个狄城出了一件大事。豪强田儋捆着他家里的一个奴隶去见县令,带了一帮年轻人去见县令。因为秦朝规定,凡是主人要处死自己家里的奴隶的时候,需要报请当地的父母官批准。所以,这个田儋押着要处死的奴隶,绑着他去见县令,其实这是一计。绑了他去见县令,县令毫无戒备。在县令接见田儋和他要处决的这个奴隶的时候,田儋就突然出手,把狄城县令给杀了。杀了县令以后,田儋就把这个县的权给夺了,夺了权以后,田儋自立为齐王,可以说是当时的风云人物。而田氏兄弟中的老三田横和手下的五百壮士,更是为中国历史留下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故事。)

刘邦称帝后,项羽韩信都解决了,但千里外的人牵着他的心,这是田横。田横岛在山东青岛附近。当时他有五百人。这就让刘邦纠结。让他最担心的是两点,一是家族势力强大;二是深得齐地民心。这个家族出了三个人物。老大田儋老二田荣老三田横。老大是堂兄二三是亲兄。这在齐地不得了。三兄弟是齐国灭亡时齐国君田氏家族的支脉。田儋了不得。起义时,陈胜曾派人来齐地攻城掠地。这个将领赶到狄城,这县令防守严,不得手。一天,出了大事。县有一个豪强田儋捆着家奴见县令,秦律规定主人要处死奴隶时得报请批准。这是一计。县令无戒备。接见时,田儋突然出手杀了县令,之后,田儋夺了县城。讲了三条:一是反秦趋势已经形成;二是齐国是最早建立的诸侯国;三是田氏本来就在齐地称王。然后田儋自立为齐王。自立,项梁曾立熊心为怀王。是项梁立的楚怀王的孙子。是被立的。这是自立,差别大。被立是政治傀儡。自立往往会有大权力。田儋带兵东征,全部平定整个齐地。他成了第一任齐王。这时出现了一件事,魏国魏王遇到问题了。被章邯围住了。魏王向齐王求救。田儋去救人,不简单。结果章邯打败了联军,把魏王和田儋全部杀了。田荣挺身而出,在东阿聚集军队造反。

田荣也有能力,与章邯军对峙。章邯率领军队包围东阿。危险时,有人出手相救,是项梁。他派兵解围了。项梁是田荣的恩公。这样,田荣得救了。田儋死后,齐变化极大。后方出了问题。齐地百姓立了齐王。田荣惹火了。不打了。带兵回去,把新齐王撵跑了,把哥哥的儿子立为齐王。他做国相,军政大权在他手中。然后,齐国原来的齐王逃到了楚国。将军与国相逃到了赵国。这时,项梁遇到麻烦了。章邯军队与项梁决战。要求田荣增援。田荣不干,出兵得有两条件,把新齐王杀了,赵国的国相等杀了,三人杀了我才出兵。项梁救他时没条件,现在要他出兵他有条件。楚国不杀逃来的赵也不杀。田荣不出兵。跟田儋比,田荣差了太大。田儋善度大势,适时起兵,魏有难就出手相救。这人能看懂天下大势。二是田儋有勇有谋。三是自主自立。田荣与田儋比,差远了。两大特点:一是心胸狭隘。看重王位。过于看重齐王王位。他不顾大局,不救项梁,项梁兵败,被杀。田荣显然太狭隘。他不懂得天下起义军一荣俱荣。二是破坏性强。表现在自立齐王和煽动叛乱上。搞得天下大乱。这些与项羽分封有关。项羽对他不出兵救项梁有关。齐一分为三,就是没有田荣。田荣恼火。他把三个齐王(其中有一个是他侄子)杀了,自立为王。然后给项羽没封的彭越一个将军印,封他为将军,让他也来反项羽。还有陈馀,向田荣借兵,也把张耳赶走了。田荣杀了三个齐王,煽动彭越陈馀叛乱。刘邦也在他煽动之列,但这时刘邦比他聪明还定三秦了。刘邦托人将信交给项羽了。刘邦把火引向山东田荣处。张良也误导,让项羽将火烧向了田荣。结果两人一交手一战就把田荣打得大败。田荣还是虚火旺实力弱。他逃到平原,百姓把田荣杀了。

田横这时才出现,逮住机会。一是刘邦占了彭城,把项羽的老窝占了。项羽立即回兵与刘邦交战。一打打了四五年,再也无力管田横了。再一个,项羽在齐地措施失当,齐地百姓不满。项羽恨田荣,老屠城,搞得百姓造反。项羽主力一撤,田横拥立了田荣的儿子,自己掌握大权。田横有特点;一是前赴后继;二是血性十足。刚烈,是血性男儿。他做了几年齐的实际统治者。做了几年,不长,楚汉战争后期时,刘邦派郦食其来劝降,田横决定投降。第二个韩信来了,被手下人一说,带兵打来了。田横觉得郦食其骗他,烹了他。龙且败给韩信,田横实际很快被韩信攻占了。他本想靠龙且,现在只能逃到彭越处。彭越本是帮刘邦的,但为什么他还敢找彭越呢?因为当初给过他将军印。彭越出于感恩,收留了。刘邦当了皇帝,封彭越为梁王。田横觉得大事不妙。带五百壮士逃到了今天的田横岛。所以刘邦惦记的就是田横了。他觉得田横控制了齐地,深得百姓拥戴。刘邦怕有变,就给田横下诏书。赦罪,召他进京,田横矛盾。他有杀了食其和与龙且联手对抗韩信的罪。他的家族就在齐。离开只能蔫。召他进京,田横,说不敢。郦食其在朝中为官,不敢去。刘邦先下诏书给郦商,谁敢动他一根毫毛,灭三族。然后派人下诏书给田横,大者王,小者侯,否则诛灭。这下子田横没办法了。田横带两个随从去了,离洛阳三十里地时,跟使者说,我得沐浴,收拾再去拜见。他带着随从,跟他们讲,见天子是耻辱,不见;天子跟郦商下诏书,让他不动我,将来同朝共事,见到他心里有愧;三皇上想看我的模样而已。这儿离洛阳只三十里,自杀,人头不会腐烂,跟活着差不多,随从捧着头告诉使者,赶到京城,刘邦一看,这就是田横。看完后,刘邦知道他是自杀的,刘邦感慨,派士兵按齐王礼厚葬。下葬后,两个随从挖开也自杀了。刘邦立即下令召五百人重用,使者到岛上,五百人集体自杀。后来岛因此得名田横岛。这是历史有名的事。集体自杀来彰显了人性中的血性与正义。这在楚汉战争历史中成为一段佳话。投降可以享受荣华富贵,放弃就选择成仁,这不容易。有两首诗:元代的陈杞写的《田横墓》:“一门兄弟王齐中,耻与群臣侍沛公。五百余人同日死,也胜匹马向江东。”清人王士祯《田横客墓》:“一剑纵横百战身,楚虽三户能亡秦。拔山力尽虞兮死,争及田横五百人。”三句写项羽一句写田横的门客。

 

大风歌19_冰火人生-王立群.2011.03.14

(项羽死后他的部下也是树倒猢狲散,项目的这些部下有很多曾经追的刘邦四处逃窜,在项羽这些部下里有一个名叫季布的人曾经把刘邦逼得节节败退,最后却被刘邦赦免,然而曾经放过刘邦的丁公却成了刘邦的刀下鬼。)

项羽死后,手下也是树倒猢狲散,季布曾经让刘邦逃得东奔西跑。刘邦赦免了他。而放过刘邦一马的丁公却难逃命运。

项羽自杀后,部下溃散了。有几个人是点名要追杀的。第一个就是季布。在刘邦看来是非杀不可的。他曾为项羽部下,多次奉命追杀刘邦。刘邦在几年中,多次吃过季布的苦头。这时季布在潜逃。逃到周姓人家藏了起来。周姓人家在藏季布时,说朝中追得厉害。不久会追来,相信我,我给你献一计,解救你。不相信我,我愿意自杀在先。季布说相信。这个姓周的就剃光了季布的头发,打扮成奴隶,把季布化装,叫家里几十个奴隶,坐上货车去找到当时鲁地有名的朱家大侠。到他家后,告诉朱家卖给你。这是个大侠,一听这样说,就知道不是一般人。应该是刘邦正追杀的季布,买了下来。到朱家后,叫来儿子交代,“田事听此奴,必与同食”,田地与事情随便他,可以干可以不干。一定要与他一起吃饭。他知道这不是一般人。儿子在家执行季布。朱家就直接去洛阳找滕公,这是刘邦的亲信,专门开车的。原名是夏侯婴。朱家自报家门,夏侯婴听过他的大名。所以夏侯婴一定有事,留他在家里款待了几天。几天后,朱家单刀直入地问,季布犯了什么大罪?滕公说,这事是因为季布曾多次搞得皇帝十分狼狈,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恨之入骨,非要抓住他。第二问,您看季布是什么人?滕公说,是贤者。朱家一口气讲了四条:一是忠于自己主人是臣子的职责,作项羽的部下,打刘邦狼狈是他的职责。执行项羽的命令不是错。二是项羽的部下能杀得完吗?三是不能够为报私仇一定追杀一个人,刘邦恨季布不过是打得狼狈出气,为私怨会损害皇上的形象。四是不能够逼人太甚。想想现在汉朝建立了,北有匈奴南在南越,逃去了会成为大敌。楚平王追杀伍子胥,逃到吴国,逼得太急,到吴带着军队来攻陷楚都城,伍子胥掘坟鞭尸。楚平王遭此大辱,正因为他追杀伍子胥。朱家建议,方便时能不能完整地跟皇帝说说。滕公听明白了。满口答应了。不久,一个合适机会来了,滕公就原本告诉刘邦了。刘邦一听,亲自召见季布,封为郎。根本原因是朱家的四条表面上看条条为季布开脱,但是暗地里为刘邦着想,话说得巧妙。

第一条忠于主人是臣子的职责,刘邦能不同意吗?他当然希望手下忠于自己。要杀不是提倡臣子不忠心吗?季布刚好是忠臣的榜样。第二条项羽手下那么多部下要杀完是什么结果?只以逼反。第三条,不能因私怨去杀人哪,刘邦听过明白了胸怀肚量得装,为自己的形象也得如此。当了皇上,得注意形象,怎么装也得装。第四条真跑了对刘邦都不利。刘邦当然听,免了死罪。这好理解力了。

关于季布,他确实是有才之人。后来做到中郎将职务。最光鲜的事是阻止匈奴入侵。匈奴曾写信给吕后,吕后恼了,想打匈奴。妹夫是樊哙,口出狂言,愿带十万人横行匈奴。只有季布说哙可斩也。当年汉高帝被困平城,现在我们有什么力量去打?当时都被震惊了。吕后听了退朝,从此不提打匈奴的事。季布立了大功。他能摧刚为柔。

丁公是季布的亲舅舅。也是项羽手下大将。与刘邦的关系呢?彭越逃亡时,刘邦被丁公追杀。刘邦眼看逃不脱了,刘邦说两个好汉非要这样不放过吗?丁公放了刘邦。刘邦得救。项羽死后,手下所有将领转入地下,他反而跑到洛阳找刘邦了。这可以理解,因为他救了刘邦一家三口人。丁公想应该是恩人吧,结果刘邦一见指着他说,“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遂斩丁公”。杀过后还说“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每个做臣子的都不要学习他背叛主人。丁公与季布是亲戚。一是仇人一是恩人,仇人下了必杀令,却被赦免了,而恩人却被杀了。

丁公被杀,只是因为刘邦所说的不忠吗?我们常常想起另一个人。项伯。项伯呢?是多次救过刘邦的。也是为人臣不忠,最后却被封侯,赐姓刘。所以我认为刘邦说这话一半对,一半不对,不忠于主人所以要杀,不可信。书上有些不能全信。两个同样不忠一个被杀一个封侯。杀丁公另有原因。司马迁没写。我读我想应该有这样的内容:两人都救刘邦情况不一样。刘邦在鸿门宴上没有为难刘邦,马上出主意,回去立即劝项羽,甚至在项庄起舞时他自动挡驾。他帮刘邦没有让刘邦难堪,让刘邦不失体面地帮他。丁公追得刘邦难堪。刘邦甚至在逃跑中踹下儿女多次。甚至要杀滕公,他极其难堪,在这种情况下,才放过他。应当说,放刘邦时,刘邦就恨之入骨。这事肯定传得沸沸扬扬。刘邦对丁公的态度是什么?不通缉他就应当感激,还要去朝中要点什么,多了。所以刘邦不放过他,找借口杀了。这就是真实原因。

钟离眜,陈平使用反间计时提到项羽手下四个人最受信任。范增排在第一,第二个就是钟离眜。陈平到处放出言论,项羽不再信任钟离昩了。可见出他对刘邦威胁最大。汉四年,彭越断了项羽粮道时,项羽临走前,把守卫广武的任务交给曹咎,而没有交给钟离眜。项羽认为曹咎救过项梁的命,但是曹咎没有军事才能,情商太低。项羽偏把重任交给他了。千叮咛要记住一条,守十五天,一定回来。钟离眜没有接受这个任务。刘邦派人骂阵,到第五六天,曹咎就忍不住了,出来交战,想与刘邦决战。在渡河中拦腰截断。项羽损失太大。项羽赶快回来,想解围。到广武后,丢了大营。刘邦正围攻钟离昩一个人。这可以看出忠诚。但是项羽错误在没用他,导致整个广武全丢。刘邦军队马上逃跑,他也解围了。项羽自杀后,钟离眜潜逃了。钟离昩去找韩信了。韩信是楚王。钟离眜曾与他是好友。都是著名军事家。韩信收下来了。但是,刘邦惦记着他。刘邦记得他太能打了。刘邦点名追杀钟离昩。查出在楚地,刘邦给韩信下诏书捉拿钟离眜。韩信压下来了,不久出事了。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借口在陈地大会诸侯。韩信犹豫,去吧害怕,不去不合适。害怕是因为他吃过两次亏,一是灭了赵国,刘邦就趁他没起床夺过他的兵权;二是灭了项羽后第二次夺了军权。刘邦到这儿玩,召他去见,他害怕。他也没有更好办法。有人献计,杀钟离昩,带着头颅去见刘邦。韩信采纳了。韩信听了,直接找谈。钟离眜被迫自杀。这是钟离昩之死。

三个项羽的部将被追杀。因为刘邦老打败将,对不是自己部下的人毫不手软。对自己的部下呢?看下集。

 

大风歌20_一升一降-王立群.2011.03.15

汉五年,引发一场叛乱。当时七个异姓诸侯王燕王叛乱。派兵占了代地。刘邦亲自带兵出征,臧荼为什么要叛乱?臧荼原来是燕王韩广手下的战将。当时各路诸侯救赵。他被派去救赵,他也因此认识了项羽。结果巨鹿之战后,项羽被推举为诸侯上将军。这事中间,臧荼幸运,出兵不是主攻,他只是参与。开始不敢打,大势定时,诸侯一拥而上,臧荼也跟着立了功。项羽分封时,觉得臧荼是有功之臣,封为燕王。他原主人韩广被调到辽东,做辽东王跟对了项羽得了一个王。韩广不走,他本是王,臧荼只是部将,自己得迁走让位子,韩广不干,臧荼干脆把两块地合起来自己称王。后来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灭了几国,韩信采纳李左车的意见,摆重兵于燕国的道路上,写信给臧荼,臧荼就投降了。归汉了。所以,刘邦也承认他仍是燕王。后来这个燕王就和韩信彭越黥布共同推举刘邦为帝。

他叛乱的原因呢?司马迁没写。他却因谋反而被杀。我们今天只能分析推测。我谈谈我的看法,我觉得是因为他害怕了。他怕的是田横召过去,而他与田横是平起平坐的。项羽手下的人都被杀。他看到原不是刘邦阵营的都没好事,所以他怕了。这种情况下,他干脆反了。

灭了叛乱后,刘邦下令商量一下选一个有功的人当燕王。大臣们心里清楚,他想封卢绾当燕王。大臣们选项卢绾。卢绾与刘邦是什么关系?萧何与刘邦有三个“老”关系。卢绾与刘邦有六层关系:老街坊,住过同一条街;世交,父亲是好朋友;同日出生;同学;好同学;患难之交。刘邦没当亭长前,多次犯法,多逃难,跟他一道的就是卢绾。他俩是同过学下过乡扛过枪的铁哥们。刘邦一起兵,卢绾就跟着他。卢绾可以自由出入刘邦的卧室。萧何曹参只能有事去他房间。他却是想进就进。所以刘邦早就想让卢绾做王,刚好有机会了。但是,刘邦话可说得巧妙。请各位推举功劳最大的人。没让你们按关系来推。大臣们都说卢绾功劳大。史书只记一件事,项羽自杀了,共敖死过,儿子接班,这人不投降。刘邦派卢绾带军队围攻了共敖,几个月投降了,押进京城杀了。史书上记的最大的一件功就是这个。

卢绾封王这事不得了。这意味着一个重大变化。刘邦开始封王时标准是功劳。卢绾不是因为功劳。这是因为特别亲,这是因亲而封。卢绾意味着封王政策的变化。先前是公天下,这是家天下。卢绾是发小,还有更亲的,那是刘邦的儿刘邦的侄。那些人更亲呀。是不是开了头,从此以后再封的就是更亲的?天下是不是向专制的家天下过度。这是汉五年年底。

汉六年年初,有人上奏章,说韩信谋反。谁证据哪儿得到消息,都没写。这里所有东西是虚的,只有刘邦处理是实的。认真讨论,问身边大将,都说得非常怪。亟发兵,坑竖子耳。就这两句,这些将军们最该问的是韩信谋反有什么证据?但是表态明显,立即发兵。这两句话奇怪,充满的是仇恨。所以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有两种可能,一是刘邦身边的将领恨韩信;二是他们都知道刘邦忌恨韩信。否则怎么这样说呢?无论是哪种可能,都表达了人性中最丑恶阴暗的一面。将军们说完,刘邦一点高兴劲都没有。高帝默然。问陈平,这是阴谋家,一生出的都是损招。不回答,反过来问,将军们什么意见呀?告诉他,他有底了。陈平一口气问了四个问题:有没有人知道?韩信知道不知道?考虑一下,手下军队比得过韩信的军队?再想想这些将军能打得过韩信?这些问题,刘邦都给了否定性回答。告状这事没人知道韩信不知道,军队不如他,没一个将军能干过韩信。其中第三个问题有意思。刘邦曾直接带走韩信的军队和骑兵的精兵。到楚地去,顶多一年,把楚地军队训练成了精兵。刘邦都觉得不如他的地方军。所以韩信善于练兵。古代天子每年去地方视察,你不如也去,在陈郡会合,等韩信来了,不好办吗,只派一个武士就能绑起他来,楚国的问题不就解决了吗?刘邦下诏书去南方视察。所有诸侯王都到陈郡会合。这是河南淮阳。楚王韩信也得去。消息一发布,韩信不踏实。不去,说明有鬼,去,也害怕。韩信也怕。所有诸侯王的谋反都源自怕,都怕刘邦。韩信怕,两次夺兵权,心里一定有想法。韩信拿不定主意。不知道怎么办。有人建议,钟离昩不是被通缉吗?杀了见他。所以韩信见钟离昩,钟离昩说,拿着我的头讨好刘邦,结果是我今天死,你明天死,一定如此。韩信坚持要杀钟离昩,钟离昩骂他“公非长者”。说完,自杀了。韩信觉得是万全之策,去见刘邦。刘邦一沉脸,按着绑了起来,扔到车上。这时后悔了。刘邦在陈地,大会诸侯。楚国问题解决了。带着韩信回到洛阳。下令把楚王削了,降为侯,改为淮阴侯。然后住在京城。

三杰是张良韩信萧何,韩信被灭,那两杰呢?张良最受信任。言听计从。这次没向他问计。但是刘邦下诏书出游,张良能不参加吗?去没去?我相信他去了,却没吭声,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他看到了刘邦要诛杀异姓诸侯的想法,说了也白说。杀了异姓诸侯王后,刘邦才觉得安全。六年后才被杀,这时尚早。刘邦下手解决异姓诸侯,张良应该看得清。这一次,张良一言不发。所有的表现写出了中国的成语:明哲保身。萧何呢?为刘邦建过四大功劳,当初是他举荐的呀。萧何是相国,有权力。虽然这个行动没找他商量,萧何为什么不说话呢?因为萧何清楚,猜忌功臣有理性的认识也有感性体会。萧何经过两件事,猜忌功臣,连他也在内。萧何最担心的也是:殃及池鱼。只要不殃及池鱼,他也宁愿站在干净的地方。

我觉得张良萧何好理解,刘邦也转得太快了吧?顶多一年前,还得意地说,不如子房,不如萧何,不如韩信。皆为人杰。这话不到一年,就抓了三杰之一,降为侯。怎么解释呀?刘邦不用解释。想抓谁就抓谁。后人有评价。清人袁保恒有诗《过韩侯岭题壁》:“高帝眼中只两雄,淮阴国士与重瞳。项王已死将军在,能否无嫌到考终。”高帝眼中只有两个英雄,一是淮阴国士韩信一个是项羽。项王死了,只有韩信在,能够无嫌不受猜疑地活到老吗?实际刘邦的外患是项羽,内患是韩信。所以收拾韩信是早晚的事。

所以一降一升是必然的。因为刘邦改因功到因亲的变化。